现在生活,物质外在的各种环境条件比过去非常好了,可是人们的苦恼烦恼好像并没有减少,不健康的心理,抑郁狂燥等侵蚀相关人的心灵,不堪忍受,无处倾倒,老病死苦灾害时有所闻,这一切怎么发生的,怎样来认识它,以及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加以彻底扭转。
随着认识的不同,方法也有很多。佛法讲缘起,当中理论也分不同种讲法,错综复杂,其中有一个十二因缘说,将人生的过程分为十二大部分,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后钩锁,相互关连。
十二因缘顺逆观,其中无我无我所
它们之间环环相生,流转不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这是生死流转的过程,叫十二因缘顺观。
能不能停止它流转,不再受其忧苦,可以的,它象一个闭环,从中断一个,自然循环不起来,就全断了。这叫十二因缘逆观,可以彻底去除烦恼苦痛,从修行实践中来。
一切时地人事,都离不开因缘,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要真实逆观,先得顺观,对十二因缘或者十二缘起,在理上有正确的认识,知见不偏颇,行上才不迷失。十二因缘讲的地方很多,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在第六地中说得最为详细,定义内涵明确精准,具足理门行门。
人生际遇,各人各命,什么样的结果,由什么因缘促成,都给人启迪。八十华严为唐时所翻译,距离我们现在也不远,文字都是平常用的,却不是我们常用的概念,更不是脑筋主观推测的意思,它都要从行中来,不妨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说的,有没有道理。一共十二个部分,古人叫十二支。
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在此著疏钞
1、无明。“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第一义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包含了世间出世间因果。
2、行。“所作业果是行。”迷于谛理无明而起于行,身口意三业都在不知不觉的愚痴惯性之中,不正思维,起于妄行。
3、识。“行依止初心是识。”由行熏心,由本识招来生老死,成为植心种子。
4、名色。“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心识由名色而起,名色依心识而存,名色与心识活动相互依持。人类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造出花样繁多的各样符号、概念,生出不同的价值观。
5、六处。“名色增长为六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从一个人这一生的阶段来讲,十月怀胎,六根长成,当于出生之时。胎儿六根初长成
6、触。“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六根与外在环境接触,与心识相和合。
7、受。“触共生有受。”由相接触,心有领纳而生快乐、苦痛等感受。
8、爱。“于受染著是爱。”遇境喜欢的就纠缠希求于它,这个爱是染污执著,不是利他大爱,平常讲爱要注意了。
9、取。“爱增长是取。”爱增长了就要满足得到,就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占为己有,各种烦恼由是而来。
10、有。“取所起有漏业为有。”由爱取造出种种善恶有漏业。
11、生。“从业起蕴为生。”由造不同业得不同果,从业而生,继续轮转。
12、老死。“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这一段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写照,人不了不觉的心性不分古今,世间所谓的苦就这样来的。
十地利他,不离根本智慧
十二个,越往前越细,越往后越粗,不是一种纯理论,是修行者在实践禅思活动中所观而出,各个人不一样,有的可能观七个八个,有的可能十三,十五个,最后综合为十二个,称十二因缘法。
华严经第六地寄位为缘觉法,所以它着重讲因缘,讲缘起,分为十门进行观察,此中不管你是什么根器,修声闻乘,菩萨乘,一佛乘,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顺观十门,逆观十门,加起来就有二十门,每一个门里又可以进行智观,悲观,随自己的根器,不用再扩大,足够用了。
十二个从哪一个下手灭,都可以,看跟自己的心性相应。如无明断则行断,后面全断,断无明这个有些难。那从爱,从取都可以断。执著的那个爱一断,就无取自在了。关键这不是口说的,愿意去做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十二属相,每个人都有自己十二支
乃至我等具足凡夫,常读常思,感悟体会,对于生命人世间的识见,也会大在提升,增长智慧。十二缘起,就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二因缘,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属相,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看自己生肖属什么,再把它与十二因缘结合起来,看与哪一个相应,从哪一个来观自己的心性,来观因缘,观因缘就长智慧,智慧长就少忧恼,你的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没有不精彩的!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文/圆明)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