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黄柏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发布时间:2023-10-11 08:32:30作者:大悲
黄柏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这一句经文是出自《孔子问礼》,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有记载。孔子当时向老子问礼,孔子要回去的时候,孔子将回,就是孔子要离开的时候。老子送时说,当时老子就送下面这一段话给孔子,老子说什么呢?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一段老子跟孔子讲,他说我听说,富贵人家要送人都是送钱。「仁人者送人以言」,有仁爱心的人、慈悲心的人,送给人家都是用好话一句。老子说,我不能够富贵,所以「窃仁人之号」,他老子不敢自己称自己是「仁人」,所以他就「窃仁人」,就是哎呀,我姑且有一点点,「窃」就是说,有一点占用「仁人」这个名号,「窃仁人之号」。我送你几句话就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这是我们要记得,老子特别提醒孔子。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了解孔子的个性是「直道而行」,有话直说,我们现在讲有话直说。孔子他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孔子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他们的道风都是「直道而行」。因为孔子是圣人嘛,这个「直道」就是我们像,也可以讲说是直心、深心、大悲心。

孔子这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圣贤之语,圣贤的智慧,所以孔子他不拐弯抹角的,因为他是从性德流露。一般来讲的话,圣人都会有这种节操跟风骨,这个在佛家里面讲叫安乐行,他完全解脱了,他已远离财色名食睡。更进一步的说,他如果放下我执、法执,如果是大菩萨再来的,法身大士他们都有办法做到富贵于我,犹如浮云。孔子他就讲,富贵于我,犹如浮云。他不攀缘,他不追求名闻利养。

孔子想去周游列国,他只是希望把他的理想提供给各国的国君参考,能够救度苍生。比如说,我们佛家的祖师,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开悟的话,我们还有贪瞋痴慢疑的话,我们碰到富贵人家,可能我们的言语行为就会走样,就不是「直道而行」了,就是会说客套话啦,哎呀,皇帝你英明哪,对不对?阁下你很英明哪,国王你很英明哪。当然礼貌上是,这个可以讲说是一种赞叹,但是真正大菩萨跟圣贤,他们就是「直道而行」。

达摩祖师当时跟梁武帝对话,梁武帝问他说,我盖了这么多佛寺,供养这么多出家人,印了这么多经,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因为达摩祖师从性德流露出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从性德流露出来叫功德,简单的说,你没有离相,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没有离开四相跟四见,那你所修的善事统统是着相而修,没有离相,没有三轮体空,没有能布施的我、布施的东西、布施的对方。那你四相不离的话,你那个我执还在,你我没有破掉,我执没有破掉,那你我贪、我爱、我瞋、我痴都还在,那你还是凡夫,那凡夫怎么会有功德呢?有福报而已。

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在《六祖坛经》里面讲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他最后是连解脱也不执着,连解脱也不可得,解脱知见他都脱落了。他过的生活就是解脱的生活,简单的说,他不会说他自己是佛菩萨,但是他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达摩祖师跟梁武帝这样对话,梁武帝问,我盖这么多佛寺,这个我还在。梁武帝因为他不明白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为什么?因为梁武帝还没有明心见性,梁武帝没有开悟,梁武帝所修的还是人天福报,还没有出离三界六道的生死。他虽然会讲经,他虽然吃素,但是这个都是福报,讲经不等于脱离三界六道,吃素也不见得证明说你是出离三界六道,你只修到福报,得什么福报?长寿的福报,你不杀生。那讲经呢?老和尚讲过,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所以要真正做到三轮体空,离开四相,要把见思惑破掉、尘沙惑破掉、根本无明破掉,证得法身,你才可以说是功德。到证法身的时候,他所行一切善,都离一切相,他行一切善的时候,当下就离一切相。他不需要再一个能离所离,他不需要。他比如说,我离一切相,他没有,连那个我能离一切相都没有,也就是我们《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智慧是本有的,清净心本具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只是把它恢复而已,这个叫功德。所以真正你证得功德了,你就是证得法身。那你证得法身了,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游戏人间,这个叫做安乐行。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也就不会去攀缘说,你是国王,你是达官贵人,我跟你讲话就特别攀缘,他不需要。

所以孔子他自己也讲过,他说,富贵于我,犹如浮云。换句话说,孔子有放下,有放下财色名食睡,历史上给他评价是「直道而行」。所以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这一句话说,我盖这么多佛寺、印了这么多经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那梁武帝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也有讲说,体本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这样的功德,不是说你要去盖多少佛寺,印多少经,吃多久的素,做多少善事,供养多少僧人,你可以得到这个功德,不是。那只是「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而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真正的功德是你放下我执、放下法执,再破一品根本无明。换句话说,你把执着破掉了、你把分别破掉了,再断妄想入一真,你就功德现前了。修行就是这样而已,那你就解脱自在了。那这样不仅是一念必生,十念都可以往生。印光大师也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法身大士他都已经证得什么?他证得念不退。念不退,他是什么境界?念念都流入萨婆若海,他念头不会再退到二乘,也不会退到凡夫,那个叫不退转菩萨,那叫念不退。

你看看这种生活多好啊。我们现在不是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念不退了,也不要说行不退了,或者位不退。位不退就是不会退到凡夫,行不退就是不会退到小乘的。我们现在是念念都退转,我们在境界里面随业流转,心随境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如果平常就是心随境转,随业流转,毛病习气都没有断,那你念十万声佛号也没有用,你只是修到福报而已。那就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亦枉然,你临命终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净土宗里面讲,最起码你能够伏住烦恼,功夫成片,那至少还可以相应,那你往生才有把握。否则平常放不下来,心随境转,住相生心,临命终正念就很难现前,那怎么往生呢?因为平常的习性,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心随境转了。所以这是提到孔子他「直道而行」,我们来反省我们修行的功夫在哪里?

老子是好意啦,老子这样说,不是说孔子就一定这样,只是老子提醒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毛病,喜欢批评别人。这也是这一章所讲的,这一章所讲其实是在讲口业,「毁人称直」就是毁谤嘛,那就是口业里面的恶口嘛、两舌嘛,恶口、两舌就是毁谤。「骂神称正」,「骂神」也是骂神明、骂鬼神,也是造口业,所以这一章主要在讲口业。所以老子说,「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你如果好辩,又好像说你学问很好,好像你很了不起。那你这样好辩是很危险的,会危害到你的身体,「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你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缺点,那一定会招来凶祸,叫「发人之恶者也」。你专门去发掘人家的隐私,我跟你讲,对方一定反击的。这是现在人犯的毛病,你讲他缺点,对方势必给你反击的。现代很多这种人我是非,世间的争斗不休,都是口业造成的,「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做人家子女的,做人家大臣、部属的,不要把我放得太高,要卑下。用现在的话说,要缩小自己。你只要缩小自己,你那个孝心就出来了。你只要缩小自己,你那个忠心就出来。这里特别提到为人子、为人臣。现在为什么社会会乱?子女不孝啊,我比谁都大,部属都不忠啊。他做人家部属,他不敬哪,做人家子女,他不孝啊,这社会怎么会不乱呢?所以老子很早就提醒我们这样。现在的子女,父母给他的钱都是应该的。现在更麻烦了,如果你不给他钱,说反正你死也要给我钱,这个叫啃老族。现在台湾、中国两地都是这样,有啃老族就什么?啃就是吃掉老父、老母的钱的存款或者积蓄,这个叫啃老族。

我听说中国大陆也很严重。上一代的人都辛辛苦苦地努力赚钱,大陆叫挣钱,行善积德。但是到第二代就不行了,现在都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两代,一代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教好,因为部属没有教好,因为没有教育。我们这里有发生过一个案子,那个母亲很溺爱她的女儿。她母亲就把一楼的房子给她女儿,她自己住三楼。后来母亲年纪大了以后,因为房子的外面有一根电线杆,那个电线杆旁边有电塔,因为电塔会有电波嘛,会有磁波。老人家比较敏感,所以这位老妈妈她住在三楼,因为电塔旁边有电波,这样她晚上睡眠不好。她就跟女儿商量,说那妳一楼给我住,我三楼给妳住,我们交换一下。那个房子还是她妈妈的,她妈妈送给她而已。你猜她女儿怎么说?她女儿说,不行,这房子是我的。你看过户给她算她的。现在的人忘恩记怨特别严重,《感应篇》里面就提的过分溺爱,他将来就是「忘恩记怨」。结果她这个妈妈没有办法,要不回来嘛,就跟女儿打官司,把一楼房子收回来。最后法院判决,母亲可以把房子收回来。

但是各位想想看,官司打赢了,人伦也破裂了,母女也变成仇家了,何苦来哉呢?因为没有教育好,就是这里讲的,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对这句话,我想是老子给他的勉励,所以老子对孔子是善意的提醒。老子知道孔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不是普通人。所以老子就看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了,因为孔子直话直说,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国王,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这句话老法师怎么评论?老法师说,「聪明深察」就是佛家讲的世智辩聪,「深察」是什么?「深察」是观察别人的过失。所以这给我们一个反省,看别人过失模糊一点,看自己要清楚一点,「深察」就是清楚。我们现在刚好颠倒过来,看别人的过失特别的清楚,看自己很模糊,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

我这次在东京见到一个莲友的儿子,很有趣,十九岁。他妈妈就是非常热衷于传统文化,一心一意就想把她儿子培养成圣贤。所以她这位莲友跟她儿子,一起读山东的一所圣贤学校。我这次到东京去参加传统文化论坛,这个莲友就带她儿子来见我,饭店的房间来找我。这小朋友见到我以后,传统文化,引经据典也能够琅琅上口。那我就勉励他要忏悔啦、要谦卑啦。他跟我讲说,我没有缺点。他说,我没有缺点、我没有过失。这句话就不对了,我就跟他讲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老法师说的,「深察」就是观察别人的过失。我们的个性都喜欢什么?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尤其现在微信都很发达,传来传去的,很容易去把别人的隐私揭发出来放在微信上,这个也不必要啦。我常常劝莲友,不需要浪费时间看这些东西,太浪费时间了,微信啦,还有LINE。当然手机它本身没有所谓好跟坏,看你怎么给它运用,我们不能说微信就不好,它也可以传播佛法,它可以传播善的讯息。但是相反的,它也很容易搞名闻利养,也很容易造作罪业,揭发别人的隐私。所以这里讲,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喜欢搜集别人的过失,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这就是经文里面这一段,我们要牢牢地记住,不要打听别人的过失,不要去搜集别人的过失。

现代人这四个,观察别人的过失,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喜欢搜集别人的过失,喜欢听别人的过失,这是现代人四个毛病。各位仔细去给他观察,你听到的是是非多还是赞叹多?现在几乎没有赞叹,都是嫉妒、毁谤,幸灾乐祸,说三道四的。现在很难听得到赞叹,所谓的随喜功德,很难啦,现在很难。所谓的同道相忌,学一样的都会互相嫉妒、互相排斥。这四种过失我们一定要避免,因为它会损害你的德行。老子说,这种人「近于死者」。「近于死者」什么意思呢?会招来杀身之祸,会招来灾难。老法师讲,不得好死。老法师他开示老子这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老法师这句话的结论说,你世智辩聪,喜欢观察、打听、搜集别人的过失,而且讥笑批评,不得好死。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三O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