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大誓愿第六【之二】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九、他心通愿。
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亦名他心智通。他心智,乃知他人心念之智。他心智通者,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如明镜现万象故。此愿之意,如澄宪云:「世俗犹以知他心为要,况出世利物乎!又《会疏》曰:「是故愿言:我国圣众,不藉修持,自知他心。应其意乐,接化无方也。」《魏译》文曰:「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后世解此经者亦有两说:一者,「下至」乃就此通力之下者而言,可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若其上者,则可知十方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二者,下者指众生心念,若论其上,则可知诸佛菩萨之心。《甄解》曰:「二乘但知凡夫小圣粗心,不能知细。诸佛菩萨所知微细,乃至佛心,亦能知之。安养菩萨,亦复如是。」安养,乃极乐世界之异名。生极乐之菩萨众,其中上者,多是一生补处菩萨。复由弥陀宏愿之加被,故可上知佛心。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右章具第十「神足通愿」,第十一「遍供诸佛愿」。文中合说两愿,如「周遍巡历供养诸佛,」「巡历」偏显第十愿,「供养」遍显第十一愿。
「波罗蜜多「或「波罗蜜」,译为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或简译为度。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及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菩萨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波罗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彼方文法为彼岸到,我国云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生彼国者,具足神通(神者妙用不测,通者通融自在)自在无碍。能彻底贯彻一切自行与化他之事,故名「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此显神足通,亦名神足智通、神境智通身如意通、身通。「那由他」,即此方之亿。(指万万)(我国古时于亿另有三说,曰十万、百万、千万三种,故古师定此数亦不同。)神足(亦云如意足)者,《会疏》云:「此有三:㈠运身行。谓乘空行,犹如飞鸟。㈡胜解通。谓极远方,作意思维,便能速至。㈢意势通。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到。」又《大论》云:「如意通有三种:㈠能到。㈡转变。㈢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处没彼处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于一念顷「指极短促之时门。」一念「之时限,诸说不一,已见前释。今依《翻译名义集》以刹那为一念。并依《大论》「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故知一念,指一弹指所占时间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暂。然于此短促刹那之际,可「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深显极乐国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议。「那由他」数也,古说不一。其小者,如《玄应音义》谓「那由他。当中国十万」。其较大者,则谓「那由他,隋(隋代称中国为隋)言,数千万」。(他说不俱引)故其数难于确定,但可定言「亿那由他百千」表一难以数计之大数也。于一刹那,能超过如是众多佛刹,表所到之处至远也。「周遍巡历」者,表所游之国至广也。「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而悉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当下即是,圆摄无遗。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十二、定成正觉愿。
此第十二愿名「定成正觉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也。愿文中「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自《宋译》。」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自《唐译》。至于《魏译》则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释《魏译》时,多以《唐译》助显之。并于此愿立四名:一名必至灭度愿。二名证大涅槃愿。三名无上涅槃愿。四亦可名住相证果愿。《甄解》赞曰:「高祖(指善导)愿名太尽愿意矣。」今会本取《唐译》之文,又以定成正觉为愿名,正符善导大师之意。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与「十念必生「等五愿,为真实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可见此愿,实是弥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怀,只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佛。成实现此愿,乃有「十念必生「之殊胜大愿,众生依此最简最易、极圆极顿之径路,念佛往生,则皆可成佛也。
愿文中「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与理,曰分别。以虚妄之分别为体性,即妄于无分别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故称之为分别之惑。
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智。《唯识述记七》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愿文中「远离分别」,即舍除分别之妄惑,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槃之理。《资持记》曰:「寂静即涅槃理也。」又《往生要集上》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闇。」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闇,而诸根寂静矣。更有进者,世尊释迦牟尼。牟尼即寂默与寂静义。《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身口意)俱寂默也。」《理趣释》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身口意寂静,正是今经中「诸根寂静」。而寂静正是涅槃之理体也。
由于远离分别之妄惑,诸根寂静,契入涅槃之理。故续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等正觉」,乃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大涅槃」,亦佛果之名,译为入灭。具云般涅槃。「般」此云圆。涅槃,此云寂。故义翻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本体穷尽于真如法性),妙绝相累(微妙而断绝诸相之累)为寂。《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大涅槃者,指大乘之涅槃,拣非小乘。大乘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有常、乐、我、净之四义。离分段、变易二生死,具无边之身智,是大乘涅槃。至于二乘,则三德之中,仅具解脱。四义之中,唯常乐净。但离分段,仍有变易生死。灰身灭智,是为小乘涅槃。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右章具二愿。」千万亿倍「以上,为第十三「光明无量愿」。「若有众生」以下,为第十四「触光安乐愿」。第十三与第十五「寿命无量愿」,净影称为「摄法身愿」,以其摄法身成就也。《甄解》以此二愿,为真报身之德,又谓此光寿无量二愿为「方便法身大悲之本」。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之实德也。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又《往生论》云: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三种庄严。四十八愿中极乐依正种种殊胜庄严也。入一法句,则全归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故《甄解》曰:「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盖谓极乐依正,只是弥陀法身之流现也,故四十八愿全显法身。若论度生,《甄解》又曰:「又以摄生,则愿愿皆为众生。故云:『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又云:『一一誓愿,为众生故。』如是四十八愿,互摄互融,不可思议。」
此愿意为:我法藏成佛时,愿我之光明,无量无边,「普照十方」之一切净秽国土。望西师云:「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悲亦无边。大悲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益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依望西意,下文亦同此解,欲利益无边,故光明无边,具德无尽。
「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本经《光明遍照品》曰:「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可见弥陀光明「绝胜诸佛」者,盖因前生愿力超绝,故今自然得之。是以经中复曰:「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又《大法炬陀罗尼经》谓诸佛有两种光明:㈠常光。㈡放光。常光者,谓圆明无碍,无时不照也。放光者,谓以光(使人)惊悟,有时而照,或现或收随宜自在也。今愿所指是常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曰:「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是为常光之明证。
第十四愿,显佛光所具利生之妙德。「见我光明,照触其身」,凡见佛光者及蒙佛光照及之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本经《光明遍照品》曰:「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是即「莫不安乐,慈心作善」之意。又《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又如《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明摄取,正指今愿。遇此光者,皆得往生,故云「来生我国」。此正显光之德益,不可思议。由上可见,光明无量是佛身德,而此光明实为利生,故云:「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又云「一一誓愿,为众生故」。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此章含第十五「寿命无量愿「及第十六「声闻无数愿」。至于寿命无量愿中,既指佛之寿命无量,兼明国中无数声闻天人寿命亦皆无量。今此一愿,在《魏译》分为两愿,可见今此会本之四十八愿,所摄弥陀愿德,广于任一古译。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中,首为彼土教主,寿命无量。如《法华》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盖教主住世时短,则化事短促,众生难遇。教主长住,则化缘无穷,利生无尽。故澄宪赞曰:「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也。谁不渴仰此愿哉!」又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教主寿命无量,是真实无量,非有量之无量。以现在语言表之,寿命无量,指绝对之无量,非相对之无量也。
此愿下明,国中人民寿命亦皆无量。澄宪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继释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难计),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盖玉杯实为良材,若无底则不成器也。)又望西亦曰:「诸乐根本,只在此愿。」又如《群疑论》谓彼国人民「命极长远。纵令凡夫,还入变易(了分段生死而入变易生死),究竟成佛。」盖生极乐,见佛闻法,一切时处皆是增上,无有退缘,寿命复又无量,故不论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称之为净土第一德,良有以也。
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愿文曰:「国中声闻天人无数。」澄宪云:「阿弥陀佛,弟子无量。三无量中,其一也。」三无量者,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也。愿云声闻兼摄缘觉。或疑《悲华经》谓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今经何云「声闻无数「耶?盖此二者,文虽相左,而义实无违。今经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生者,既已悉发菩提心,所行必是菩萨乘。故《悲华》云「纯是菩萨「也。至于彼国声闻缘觉,只是就其断惑之情况而言。虽断见思,未破尘沙与无明惑,是称声闻。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矣。证诸《宋译》此意甚显。《宋译》曰:「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偏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声闻不闻他方佛名,但求小乘涅槃,不取佛果。今极乐人民所谓为「声闻」者,能远至无数佛国,作无量佛事,度无边众生,悉令成佛,正是大菩萨之行径。岂能视为一般声闻耶?是所谓之「声闻」,皆已发菩萨之大心,行菩萨之大行,趣无上之大果。其实正如《悲华》所谓:「纯是菩萨」也。
本章下云:「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总显佛寿无量,人民寿命无量,国中弟子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所化之境。以须弥山为中心,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如是之世界积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先以一千乘世界,得小千。又以一千乘小千,得中千。最后又以一千乘中千,乃得大千。如是三度以千乘之,故曰三千大千世界。实际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也。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现代天文学家已初步发现宇宙中世界无量。人现皆知太阳及九大行星等,称为太阳系。地球即太阳系中之一员,绕日运行。现知太阳不但自转,且亦绕一银河星云之中心(初步假定为黑洞,黑洞者,天体之一)运行,约二万万年绕行一周。太阳是银河星云中之一颗恒星,银河星云约有一千亿个恒星。宇宙中有无数之星云。星云本身亦在运动,银河亦只是字宙更大天体中之一员。如是辗转扩大,不可穷尽。当前天文学上之发现,已初步证实经云之世界无量。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化之境。佛无量,故世界无量。
愿文大意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众生,皆成缘觉,以其神通之力,共同计算,皆不能知阿弥陀佛寿量,其国人民寿量,及国中人之数量。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十七、诸佛称叹愿。
右第十七,「诸佛称叹愿」。称者,称扬。叹者,赞叹。《汉译》曰:「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吴译》类之。望西云:「六八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愿恩。善思念之。」望西意为,若无此愿,则我等身在娑婆秽土,如何能闻彼土之教主与佛刹之名字,彼佛彼土,胜妙功德,清净庄严。若未曾闻,又何由发起求生彼土之胜愿。故今日我等能闻净土法门,实由此愿之力。故本师释尊于此秽土,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国土不可思议功德,令我得闻。故赞曰,四十八愿中「此愿至要」。法藏求愿名闻十方者,只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若无此愿则十念必生之愿,便同虚设。盖闻名方能持名也。
又《会疏》解「称叹我名「曰:「称我名者,此有三义:㈠诸佛称扬彼佛德号。㈡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㈢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继又释言:「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此表诸佛称叹之义有三:㈠诸佛赞叹彼佛圣号。㈡诸佛赞叹一切称念弥陀名号之人。㈢诸佛本身亦称念弥陀圣号。依念佛三昧圆成佛果。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