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五 嘱累品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4-07-30 15:14:26作者:大悲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五 嘱累品第十四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五:嘱累品第十四

嘱累品第十四

《法供养品》释提桓因发愿护法弘经,如来说供养于法,使大法流传不息,以利当来众生,内得清净身心,外得清净佛土。

此嘱累品中,佛陀嘱咐当来补佛弥勒,要将此法流传下去,阿难为弘法之人,也要将此法结集。如来灭度之后,因大法流通,则未来众生得此大法,即能转染成净,于是转秽土为净土。可见,弥勒与阿难同维摩诘休戚相关。

嘱是咐嘱之意,累是一而再之意。弥勒菩萨为一生补处,当来成佛,传播佛法责无旁贷;阿难尊者,佛灭度之后,结集 经藏,也是传播佛法的代表。所以,世尊特别嘱托他们广宣流布《维摩经》。当然作为行菩萨道的我们,应当定位自己,使我们不忘佛恩,受持维摩经的同时,随缘向人们宣说维摩的功德利益,则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乃至于报佛恩的切身的有说服力的实践,否则即无法对得佛陀。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注重于热闹的法会,花里糊哨的外表,并因此有幸介入而骄傲而炫耀。我们不完全否定这价值,因为这应该是学佛的助缘,但如果以为这是真正的佛法,则有待商榷。所谓的骄傲与炫耀,就佛法而言,不会轻视初学,自然不会骄傲,况且,果位与学位不能相提并论,但学位与学佛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当然有学佛的人可以学佛,那首先就得放下那负担,我们不反对博学,也不反对考证,但文以载道,却不应是别的什么,否则,读书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致用去学佛。学佛就应该如此,不是炫耀知识,尽管它是工具,但并不是目的,因为佛陀说法的经典,最终目的是要摆脱文字相的束缚。可见,千万不要以自己博学而骄傲,当然也不能以自己愚昧无知而安慰自己。最好的榜样应是六祖慧能大师。虽不识文字,却能智慧通达,如是心无挂碍,因不执著而不留丝毫痕迹,所以阎王爷也拿他没办法,因已跑出三界,通缉不到。唐代高僧金碧峰禅师喜爱自己的一只紫金钵,被小鬼拿时,追悔不及,于是请求放他一次,就砸碎金钵,鬼再也拿他不住。有“欲来寻我金碧峰,犹如锁链锁虚空,若然虚空锁不得,休来寻我金碧峰”。还有小和尚的故事,“遇水不溺,遇火不焚”。

【经文】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

【经文意思是】当佛陀对释提桓因讲述了法供养的问题之际,佛陀又转回头对弥勒菩萨说:弥勒!我现把此无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即空无所得法,咐嘱于你,就如同此类的经典,在佛陀灭度后的末法时代,你们应当以神通之力,抵御恶魔即有所得的阻挠,即对有感兴趣,如升官发财、得神通等,而广泛宣传流布于阎浮提,千万不要使此经典断绝。

【经文】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经文意思是】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未来世中,应当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乘佛法,如果不能听闻如《维摩经》之类的经典,就好象没有雨露滋润的禾苗,有枯死的危险。如凡夫的轮回、二乘人的小究竟,即将失去最好的利益。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如这样一类人,听闻维摩经一类的经典,更多的人必然会信乐此法,发起稀有之心,如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于是以挚诚心,顶礼受持。弥勒菩萨,你们也应当随各类众生所应得受的利益而为他们广泛地宣说这样一类经典。

【经文】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经文意思是】进一步说,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二种相,怎么样称为二相呢?回答是:一种是喜欢在文字上用功,即追求博学多闻,文辞华美,即“依语不依义”,另一种是听闻大乘了义等经,不怕艰深之义,即于一切法,如实而知其真相,即依义不依语。弥勒菩萨!如喜欢文字上追求博学多闻,文辞华美这样的一类人,即属新学菩萨;如听闻如维摩经一类无有染污无有执著的了义经典,没有恐怖畏惧,受持读诵,并能如说而修行,这样一类人,则属久修道行的菩萨。

【经文】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经文意思是】弥勒菩萨!又有二种法,称为新学菩萨不能立足于甚深佛法。怎样称为二种相呢?一种是,对于从未听到过的甚深经典,听闻之后,心生惊恐怖畏,于是生起疑惑而不相信,如是即不能随顺大乘佛法,如说修行,或枉加毁谤,做这样的说辞: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经典,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另一种是:如果对于有护持解说如《维摩经》一类的甚深经典的发菩提心者,而不肯亲近这样的善知识,当然更谈不上恭敬供养了。不仅如此,有时还要吹毛求疵地毁谤这样的善知识,因为有这两种现象,如是之人称为新学菩萨(刚刚学佛的菩萨,什么都不懂)。如是新学菩萨即是自己伤害了自己,反观很多佛教徒恰似此类,只有好的愿望,往往又走错了路,因为不识路,而变得狭隘,没有心量,如是之类的新学菩萨不能在甚深佛法之中,调伏自己的我执、我慢之心。

【经文】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经文意思是】弥勒菩萨!又有二种发,菩萨虽然信解如维摩经一类的甚深经典,却仍然自己伤害自己,而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怎样称为二种法呢?一种法是,轻慢初学的菩萨,针对狭隘没有智慧,却不能以慈悲心教诲于他们;另一种法是,菩萨虽然信解维摩经一类的甚深佛法,还不能透视解脱,还仍然执著语言文字、破执的经句,如是经句所在执著也在。反之,如果没有所执,也就无需经典文句了。如是无能执所执,则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法法都是实相。因为不能通达,即对于经典等仍取相分别,即如人我执后的法我执,如是不能证入无生法忍,成了障碍入道之门。

【经文】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子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经文意思是】弥勒菩萨聆听了佛陀教诲,就向佛陀禀告说:世尊!如是甚深经典,真是稀有难得!

如佛所说,我应当远离佛所说的这些过失,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积累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如果在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要追求大乘佛法,我应使其亲手得到如《维摩经》之类的经典,并增加他与《维摩经》相应的念力,使其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广为演说,世尊!如果在未来世中,有能够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广为演说之人,应当知道,这是弥勒菩萨不可思议的力量所建立起来的。在此。我非常感念弥勒菩萨的加持,使这部经典有缘讲说。

【经文】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经文意思是】对于弥勒菩萨的表白,佛陀说,好啊!好啊!弥勒菩萨,你能够如此发心,如你所立的志愿,我会帮助你成就你的法喜。

【经文】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经文意思是】正当世尊说话告一段落之际,与会的一切菩萨都站起来合掌向佛陀表白说:世尊!我们这些菩萨也将在如来灭度后,于十方国土之中,广泛宣传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并且还要开示导引那些讲说佛法的人,使他们得到这部最好的《维摩经》。

【经文】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经文意思是】正在这时,四大天王对佛陀说:世尊!在这个世界的城市、村庄等每一个角落,或者山林旷野之中,凡是有这部经的地方,并有读诵解说之人,我们都会率领我们的眷属,为听闻不可思议解脱之法,去到其人所住居所,拥护这样的人,在百由旬的范围内,使恶魔没有可乘之机而乘虚而入。

【经文】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

【经文意思是】正在这时,佛陀告诉阿难说:阿难!你应当受持这部经,广泛宣传流布!对此,阿难回答说:遵命,我已经受持《维摩经》的甚深法要了。那么,世尊!应当怎样称此经名呢?

【经文】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经文意思是】佛陀回答阿难说:阿难!这部经称为《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你们应当受持。

【经文】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经文意思是】佛陀说了这部经结束了,即结集的仪式完成之后,长者维摩诘、妙吉祥菩萨、舍力弗、阿难等,以及诸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与会大众,听到佛陀所说,都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并给佛陀顶礼,然后法会到此结束,各各散去。

此经虽是《维摩诘所说经》,但却是非佛不能给予证明,所以又说“佛说”,虽然经中很多人对话,但我们引经之际,都是佛说,因是佛所认可。只是佛陀教以维摩诘所说,是尊维摩诘以使诸菩萨精进、激发小乘人的菩提心。

小结

维摩诘经到此全部结束,我希望大家真正受益,法喜充满,至少在讲经的过程中,我自己先被感动了,多少的忙碌,多少冥思苦想,其间的苦辩、酸辛此时已不是很重要了。因为我已经走出,我已经超越,但我依然有许多的感想一吐为快!

1.感谢时节因缘。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维摩诘所说经》能够有此因缘讲说,首先要感激以思智法师为首的通教寺两序大众的共识。在现实当中,能够真的为佛教做一点事,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事情,更何况众缘所生法呢?于是,让我也同样感激接送我的纪春晖居士、于满意居士,还有我曾经说过的居士。曾经有居士在讲经时期说话等,因为我直言或许伤害了他,当讲经到今天,秩序井然,让我说不出的感动,感谢那几位曾经说话的居士,因为他们而改变了人们放逸散漫的观念,还要从始至终,乃至偶尔来听讲的居士,谢谢你们的护持,记得在讲经过程中,有居士写信给我鼓励我,也有居士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尤其是,有一度我想停下来,但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终于发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事实。从最初人们的茫然,到慢慢人们的接受,乃至今天的共鸣,都无不证明,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同……于是我坚定了信心。

当即将结束本经之际,我要说的一句话则是,光荣属于佛陀,功德归于大家,而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应该做却又微不足道的事情。

不能否认,我们带着我们久已陈旧的习气,走进信仰佛教的大门,我们期盼,我们渴望,我们却又不愿意改变自己,只希望通过信仰尽如我意,光大自己的贪嗔痴,而时光慢慢过去,我们拥有的正在失去,我们不愿意接受的正向我们走来,于是,反思反省乃至改变,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因为一厢情愿正面临挑战。“认识你自己”,而人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 ,于是我们明白了美国诗人的呐喊“他要歌唱,为了忘却,真实生活中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中的真实”。原来就是诸法空相,正是《维摩诘所说经》所阐述的义趣空理。所谓“真实生活中的虚伪”即是有即是空;所谓“虚伪生活中的真实”即空即是有,“学会忘却”即是不执著,自然会勇敢、快乐、幸福,“学会记住”记是恒顺众生,对现实负责,如是即能放下而不放弃,随缘而不随便。而“真实生活中的虚伪”与“虚伪生活中的真实”本来平等,那么忘却就是记住,有谁能够契入呢?如果能够走进维摩经,这一切都将不再困难,如是,将会清净我们的心,那么佛土自然清净。

是的,很多人在迷茫中徘徊,迷失了方向,面对于此,我信仰的良知促使我站起来,“生为佛子,当作佛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尽管还有很多人不一定接受这样得弘法方式,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去耕耘,不问收获”、“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当这一部经结束之际,我的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深深的依恋,尽管我知道缘聚缘散,只是我还会在新的因缘中努力,“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宋大慧宗杲禅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山野平生有大誓愿,宁以此身代一切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此口将佛法以为人性,瞎一切人眼”。它告诉我:应该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我相信!

飘飘渺渺幻化尘,天涯海角觅知音,

行到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

愿意与大家一起共勉。

TYRO恭录于2000年8月、2001年10月北京、校对于2002年1月北京

(恭录者按:该讲义的前一部分是净波法师在中国佛学院授课时的讲义,当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没有将整部经讲完。从去年开始净波法师在北京通教寺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讲解这部经典,并有了这本完整的讲义。希望该讲义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深契大乘法义,绍隆佛种,令佛法久住。)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