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四

发布时间:2023-07-19 10:04:11作者:大悲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四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四

否则的话,仅仅凭着思维分别,仅仅凭着知识和理解,就称之为正知正见,未免贻笑大方。所以,对于那些尚未见性,却被奉为善知识的人,大师说道: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尚未见性的话,纵然能够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不能够免除生死轮回,仍然会在三界当中,受轮回之苦,没有超出的时候。”

“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善星比丘,能够背诵三藏十二部经典,却仍然不能够免除生死轮回,只因为不见性的缘故。”

“既然善星比丘是这样,那么,如今的有些学佛人,能够讲解三、五本经论,就把这个当做是佛法的话,真是愚痴的人啊。”

“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心,纵然能够背诵那些书本闲文,终究,也没有啥用处啊。”

——哎,这段话呀,时常被大家所误解,因此而以为达摩大师反对讲经说法,反对念经和诵经。

其实,大师所说,是针对当时的时弊而言的。当时啊,在南北朝时代,佛法在中国相当发达,南朝和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士大夫们呢,自然也是蜂拥而起,纷纷习经背论,参学讲席,捐建寺宇,那景象,蔚为壮观。一时间,在两朝共约五千万国人当中,您猜猜,僧人有多少呢?

——嘿嘿,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南北朝前后一百六十多年当中,僧人最多的时候,有三百万,少的时候,也超过了百万人。

虽然时逢乱世,可是,当时的中国佛教之兴盛,是空前绝后的,实非隋、唐时期可以相比呀。

但是,中国人学佛,有自己的套路,不肯按照人家印度的路数来。印度是啥路数呢?嘿嘿,以禅修为根本,以经论作为禅修的指导,并不曾把佛法当做学问来研究。即使是相互辩论,那也是在实修的基础上进行的,辩论的不是学问,而是智慧。

咱中国人呢,则喜好玄谈,尤其是在晋代,谈玄说妙,蔚然成风。哎,随着佛教的传入,士大夫们啊,忽然发现,咳,这个佛经最玄啦!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学多闻,嘿嘿,别提多带劲了,过瘾呀。

——乃至于,现在连很多出家人,不是也在搞啥佛教文化吗?哎,都是从那时候遗传过来的。只不过呢,一代不如一代罢了。

嘿嘿,俺不是说,佛教不是文化,而是呢?作为佛陀的弟子,咱大家必须要知道,佛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佛陀对于咱大家的慈悲教育,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解脱智慧呀!而且,佛经当中的教义,是可以,也必须要付诸实践才行的。

——咋实践呢?在经教的指导下,止观与禅修。

看到当时的中国人,大多喜好讲解佛经、背诵佛经,以此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把佛法仅仅当做知识来学习,把经文里的学问和知识就当成了佛法,而忽略了解义与修行,忽略了观心,等等修行实践。所以呀,达摩大师才说了这一段话。

哎,没错,讲经说法是功德无量的。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够亲见不生灭的自性,就不可能超越生死轮回。仅仅凭着思维分别心,凭着知识和学问来讲经说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得不到现前的法益,也降伏不了自己的烦恼,种下的是未来的解脱之因。

——将来,也许是遥远的将来,说法者会因为这个善根而明心见性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呢?嘿嘿,生死轮回之苦,还无法免除。

善星比丘是佛陀的堂侄,非常聪明,但是聪明过头了,就自以为是了。于是啊,当他把佛陀所说的法都背下来以后,尚未理解,他就得出了结论,哎,佛法,没啥了不起的,不就是说“诸法皆空”嘛!俺也会说呀!俺说得更加彻底,哎,俺认为呀,一切法完全是空无所有,乃至于因果等等,都空无所有。所以呢?嘿嘿,修行也空,证果也空,成佛也空,等等。

其结局呢?据《楞严经》记载,善星比丘因为“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这是恶意诽谤佛法的业报,尤其是,作为一个佛陀的弟子。

对于这个地狱的来历,佛陀特意加以了说明:“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

善星比丘,作为佛陀的亲属和弟子,因为不肯实修,尚未见性的缘故,自以为是地狂妄说法,彻底违背经文的原意,所以,招致了地狱的业报,实属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呀。

——给咱的启示呢?那就是,不可以把讲经说法作为炫耀的资本,不可以脱离经文,而随意地狂妄说法,咱必须要依照《佛说当来变经》所要求的那样:“按本说经,不舍正句”才行呀。

哎,说法的人,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应当大致符合经义才行。如果有人故意扭曲经文的法义,标榜自我见解的话,嘿嘿,善星比丘,就是他们的祖师爷,活榜样啊。

另外呢,咱必须要知道,念经闻思修也罢,讲经说法也罢,其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接受佛经的引导,让自己明心见性,也帮助大家明心见性,乃至于,在法的引导下,逐渐消除自己和大家的分别烦恼,共同圆满本来佛果。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便尚未见性,也可以讲经说法,而且,必定会自他两利。因为呀,知见端正的缘故;不求名利的缘故;踏实修学的缘故啊。

反过来呢,如果有人为了念经而念经,为了讲经而讲经;甚至于,为了贪图名利而讲经说法,等等,是不可能因此而明心见性的。这样的话,他们纵然能够背诵很多部经文,又有啥用处呢?嘿嘿,依达摩大师的意思呀,此乃闲事罢了。所以,叫做“闲文书”呀。

那么,既然连佛经,都被达摩大师称之为“闲文书”,咱大家,究竟该到哪里去寻找佛陀呢?大师说道: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如果要寻找佛陀的话,必须要直下见到自性才可以,自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陀。”

“所谓的佛陀,也就是见性之后的自在人,无事可牵挂的人,没有造作的人。”

“如果不能够见性的话,整天心绪茫茫,向外面奔走追求,这样寻找佛陀,本来就不可能找到啊。”

哎,所谓的“见性”之性,到底是啥性呢?嘿嘿,就是本性,也叫做心性,还叫做觉性,或者是佛性,乃至于,叫做众生性,或者叫做物性,也未尝不可呀。哎,就其本质来说,因为它无形无相,所以呢,有时也被称之为空性。

这个“性”,到底是啥东西呢?大约说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吧。哎,一切万事万物,其本质都是心,都是心的显相,这个心,也就是性。这个具有最原始能量和能力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宇宙的本源,所以,叫做“性”;它与我们密切相关,是我们内心的源动力,本来具有觉知,所以,也叫做“心”;它还能够随应着各种因缘,而显现为虚空,以及里面的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也叫做“法”,或者“法身”,等等,不一而足。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性”本身,不会有任何生死轮回和生灭变化;但是,也绝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风起便兴千重波,风波随缘起,而水性不变。

——同样不可思议的是,咱叫它性也罢,叫它心也罢,叫它法身也罢,等等,它丝毫也不会在意;只是,明明白白,坦荡光明,一点儿也不会和咱计较,为啥呢?

——嘿嘿,因为呀,它就是咱,咱就是它,本来不是两个。虽说不是两个,可也不是一个,哎,它可以代表咱,咱不可以代表它。除非呢?有朝一日,您圆满觉悟了,那时,您才可以代表它,那时,您的尊号叫做佛陀。

所以呀,佛陀不是某位神灵,而是一个彻底觉悟了的圆满生命,通常,显现为人。虽然是人,却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神灵,堪为一切神灵的老师啊!因此,佛陀也叫做“天人师”,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师表,一切众生的慈悲导师。

哎,虽说“觅佛元来不得”,佛陀不是在外面可以找得到的。但是呢?如果自己不明白,无法觉悟佛性的话,就需要方便地,向外面去寻找善知识才行。对此,大师说道: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虽然向外寻找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乃至于,即便见性,也不会得到什么;但是,如果想要明白,想要见性的话,却必须要参学善知识,一定要最诚恳地苦苦求学,好让自己的心彻底明白。”

“觉悟不生灭的自性,才会超越生死轮回,这是修行人最重大的事情,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这一生白白空过,或者弄一些境界和见解,来骗骗自己,那没有任何意义。”

哎,所谓的“虽无一物可得”,首先是指前文的“觅佛元来不得”,向外面寻找佛陀,是根本找不到的;其次呢,大师是在告诉咱,即便见性了,也不会有啥东西可以得到啊。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所谓的见性,只是自性见自性,自心明自心罢了!哎,大家都说这不容易,其实,一旦明见,才知道丝毫也不难啊。不仅不难,简直“易如反掌”,哎,就那么一转身,就那么一回头,就那么把向外的攀缘心往回一扭——蓦然回首,一刹那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时,才发觉,所谓的自性,自己平时天天都见,时时都见,只是,以往啊,由于攀缘心的缘故,忽略了无相的自性而已,只是不曾认识而已呀!

哎,人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用在这里恰当极了。两个缘分浅的人,即使在大街上,曾经面对面走过,但是,相互都不曾注意到,为啥呢?

嘿嘿,都走神了,都在胡思乱想哪!

人们就是这样,每时每刻都是如此,都在纷繁杂乱的妄想当中,做活计。因此啊,虽然他们无时不刻地面对着自性,却从来都不曾认识。

那该咋办呢?哎,如果有极大诚恳心的话,可以去参学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咱必须要记住,达摩大师前文所讲的:“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但是,问题也来了,咱凭啥知道某位大德,到底是否已经见性了呢?

嘿嘿,这个问题堪称无解。因为呀,到这里,更是法无定法,不可一概而论。除非您大体已经见性,才有可能知道,别人是否已经见性了。所以呢?自古禅宗门下,不是说,啥修行都没有,就跑去参学,而是呢?在多年修行之后,已经开了悟了,有了相当的见地了,但是,还没有把握,也知道自己悟得不透彻,心里有些没底,这时呢?才好参学善知识。

——在此之前呢?嘿嘿,老老实实地参禅;要么,老老实实地学习佛经。等到,啥时候开悟了,真开悟了,再去参学善知识。那时,才会具有“切须苦求”之心呀!才能够做到,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而“令心会解”呀。

如今的很多人,第一没有多年参禅的真实功夫,第二没有多年深入经教的闻思修水平,第三更没有悟境,嘿嘿,就急着前去参学善知识,试图来它个一劳永逸,哎,您指点我一下,立马就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这多好哇!

——对于这样的人呀,唉,俺不想骂他们了,为啥呢?嘿嘿,免得脏了俺的嘴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