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修行道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里面有老人,有一家之主,有兄弟姊妹,还会有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敬如宾,每天开开心心的过日子,日子越来越好。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认清自己的位子很重要,认清他人的位子也很重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内事,不可以做其他位子的事,一定要知道他人都是什么位子,都是干啥的,别分不清楚,若分不清楚,就会出乱子,最难分清的是,老人和一家之主的关系,一家之主就是一家之主,老人就是老人,老人就是老爷子、老太太,一家之主认准一家之主的位子,一定要做好一家之主,为整个家庭拿主意,为整个家庭做主,所有大事都由一家之主来做主,来决定。或由一家之主来安排,每个人都要听从一家之主的安排。当然,一家之主一定要把所有人安排好,一般的事直接做主,比较大的事就得征求老人和全家人的建议,把全家人的建议经过比对,从中形成更好的建议,把这个建议告诉全家人,全家人都同意了,一家之主来拍板,做最后决定,若个别人有异议的,一家之主就把其中的利弊关系解释清楚,排除他人的异议,做到意见统一,最终一家之主作出决定。
做老人的,一定要认准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内事,千万不要分不清自己的位子,好多家庭中的老人,都吃过这样的亏,都把自己当成一家之主了,啥事都管,啥事都当家,专找他人的缺点和毛病,说话硬气、霸气,不容他人说话,眼里更没有一家之主,以为自己就是一家之主,这就错了。当然,一家之主在决定一些大事之前,一定要尊重老人,向老人征求建议,这是尊重,不是要老人拿主意,也不是要老人做决定。老人若看出哪里有不妥,就拿出更周全的建议,是建议而不是意见,这个建议只是提供给一家之主做参考的,不是必须照做。若没必要提建议的,做老人的就笑呵呵的第一个表示同意,不可以任何事都参与,更不可以当着全家人说一家之主有啥对对错错,这样是做老人的不明理,还会使全家人以为一家之主啥都做不好,都是错的,而不听一家之主的话,若这样,全家人就会不和,一家之主也就不好当了,也正是老人不会当。
一家之主有缺点毛病也是正常的,当老人的若看出来,一定要在背地里把事情的是非对错,为一家之主说清楚,给一家之主作参考,作为建议,绝不可以说是意见,只可以提建议,不可以提意见。建议是和睦,意见是分歧。这个若分不清楚,就会用错心,整个家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分歧,就会不和,最起码,自己已经不和一家之主和了。很多事,一家之主是可以自己做出决定的,不是所有事都必须和老人及全家人商量。
做老人的,每天修心养性,不过问家事,大事小事都不过问,因为心清净,全家人中,每个人有啥样的习气毛病,都会看得清楚,但绝不可以说人管人,一家之主若有事,向老人征求建议,做老人的一定要知道,这是在尊重自己,不是要自己做决定,若有需要提出建议的,就提出来,作为参考,若没有必要提出建议,就乐呵呵的表示同意,绝不可以有表现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好处都是他人的,做对了,是他人做对了,不是自己提出啥建议后,才做对的,是他人会做,他人做的好。老人尊敬,全家人就都尊敬,老人和,全家人就都和,推功揽过。无论家里任何人有没做好的事,或给家人带来烦恼等,做老人的都该把过错揽到自己的身上,是我做的或是我让他这样做的,错的是我,不是他人,这样就会平息他人的怨言,避免风波和不和谐因素,这是兜底,兜全家人的底,然后,在最适合的时机,在背地里,帮助出错之人把错在哪里,怎样做会更好,更合适,告诉那个人,并鼓励他以后做的会更好。这人知道自己的错后,就会生出惭愧心,或承认错误,或默默发誓以后一定做好,这人以后就会做了。这叫补漏,兜底补漏。老人不求名,不求利,只担不是,年轻人都会做事,都有名望,才真的是做老人的有福气,也是做老人的最想看到的,年轻人名望好、受尊重,正是老人会当,老人不要名,会做老人,全家人都会尊重。
做老人的一定要告诉全家人,不要听我的,要听一家之主的话,对了错了都得听,对的错的都得照做,只可以提建议,不可以提意见。一家之主对了是对的,错了也是对的。当然,作为一家之主的,一定要把每件事做好,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有正知正见,一定要有定见,办一些大事时,有必要和大家合计时,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合计合计,多听大家的建议,办和某人有关系的事情,一定要征求某人的建议,最终拿出最佳方案,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让所有人都满意。
全家人也要和和气气的,以一家之主为中心,尊敬老人,和睦所有人,每天都开心微笑,笑笑呵呵,营造完美祥和的快乐家庭。来客人的时候,是谁的客人,就由谁来作陪,其他人都围坐在一起相互问候,一团和气,若是整个家庭来客人,不是某一个人的客人,就有一家之主作陪,其他人围坐在一起,相互问候,主题话语由一家之主说,若没有什么主题话语,大家在一起,高兴微笑相互说话。体现出和乐家庭的和乐氛围。若有某些事情,客人必须和某人单独叙述的时候,就在大家相互问候之后,把时间留给那两个人,他们说完事情后,大家还得都到一起,开心微笑着待客。
修行道场中的每位同修,在集体念佛的时候,一定要身心清净,在迎来送往或有人有问题和某位说的时候,一定要开心微笑相迎、相送、或开心微笑着和人说话,有来言、有去语,礼貌待人。有客人来的时候,要开心微笑相迎,礼貌待客,团团围坐在一起,开心快乐的相互问候,互相说话,有大事或特殊话题时,有道场主人陪说,其他人坐听,若有不想对所有人说的话,大家就都离开一会,别听,以后也别问。说完后,大家再回到一起,有说有笑,陪好客人。
若有客人在,道场中若只有几个十几个同修,就都在一起,若更多或上百人,就不必都在一起,主要人员要在一起,和客人在一起。这时候就不要,东一个,西一个的,更不要闭目打坐念佛,更不要默默离去,这都是不礼貌之举,而且,清净也不是外相,清净是内心的体现。一个内心清净之人,无论在做啥,大家都会看到他的内心很清净,这份情净大家是可以体会到的,不在于静坐或或闭目念佛。也不是表现清净、下功夫多少、是否在用工念佛。这是不圆融,执著,著相,心不通达,不懂常理,也就是无和,常人说的,他咋那样,像有病似的,不正常,心里有事,有障碍。心里苦闷,有怨言,一点规矩都不懂。让人感觉不舒服,不对劲,不伦不类,容易让人产生想法,让人心里不清净,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时候就像在家里一样,有说有笑,陪客人说话,相互问候,若时间够用,还可以互相分享心得,客人是宾,大家都是主,宾主之间其乐融融,非常融洽。不可以客人来了,主人们都各干各的,所做都与客人无关,就等于把客人晒在哪里不管了,这很不好。我们若是那个客人,我们的心里也不舒服。
清净好,念佛好,但要掌握时候,清净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心,若内心不清净,外表表现的再怎样清净,也是假的,他人也会看得出来,只有内心真的清净了的时候,外表的清净就会自然地显现出来,真正的清净不只是在静坐念佛的时候才会有,而是时刻清净,无论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行住坐卧,都是一样,静坐只是形象而已,形象只是给他人看的,真的修行是修心,内心清净,内心不染尘,内心自在、清净自在,外面不拘一格,不拘形象,比如,济公活佛就是这样。净土的清净心,也是在内,不是在外,内若没有,外面的形象在怎样好,再怎样下功夫,也是枉然,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假象,装出来的,当然,有形象固然好,但内在的清净也要和外在的一样,或超越外在的体现。
就像坐禅,参禅一样,好多人都喜欢打坐,都喜欢坐禅,还有的喜欢参禅。实不知,禅不是坐出来的,打坐只是健身的一种方法,坐下来一定时间,身不动,呼吸就平静,起到养心养身的作用,气定神闲,血液气脉畅通,都得到良好的休息,体现出来的就是,身心舒适,有清静感,这是常规的清静,不是修行后要得到的清净,只是,会休息,会调理,会调养,休息好了的感受。得不到真正的清净,更得不到智慧。坐禅也一样,禅不是坐才能得到,若执著坐,就是著相,离禅甚远,禅是无时不在的,禅是参透、参悟、悟道,是清净的体现,是智慧开启的方法。禅非在内,非在外,非有非无,非坐非卧,非有想非无想,非善非恶,非对非错,非高非低,禅是真明理,用所明白的理,来否定自己的言行举止,是非对错,得失拥有,善恶好坏等一切心念。这些心念连根拔除,心里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清零了,这就是真正的清净心,清净无心,就是真清净,这个清净不是著空,是用智慧得到的,否定自我的全过程,就是参,就是参透,就是悟道,就是开始觉悟,也就是智慧。是用智慧得到的清净,这就是参禅。这时候是真实清净,真空,无一物、无一念、无一法,万法皆空,无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帮助得到真空的,得到了。法就没用了。所以,法相也破了,无一法可得,无失无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根本就没有烦恼。这时候,完全认识自己,对自己了了分明,自己啥都没有,啥都不是,自己就是个空相,空相无相,和虚空法界一体,是一个,和万事万物是一体,是一个,所有人和自己都是一个。原本虚空,都是因为,妄动无明,才有了差别相,分别你我,是非对错,善恶美丑。若都达到明理,否定自我,也就把这些妄念去除了,啥都没有,当下清净,啥都是假的,只有自性智慧之源是真的,清净真空。这时候,遇人遇事,都会看得清楚明白,因人、因事,因缘,智慧自然流出,不是心想,完全自然,哪个人在哪个层面,通过外表,言谈,都会看出来,这就是清净心生智慧,清净真空就是定,定生慧。智慧源源不断,每个人都是智慧自然帮助的对象,非有意帮助谁,又是帮助自己生智慧,圆满智慧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帮助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都会用智慧观照,生出更多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参禅,禅定的真实意义就是认识真我,否定假我,得到真实清净,呈现真空,遇缘妙有,真空妙有,并非是得到其它的什么境界现象,那样是著相,只有无念真空,真清净,常生智慧,才是正确的。有些人听说坐禅的目的是得到真空,啥都不想,没有念头,就真的啥都不想了,反正是真空,真的做到啥都不想了,只得到个空,看起来也是本来无一物,没有丝毫的智慧,就是个空。也没烦恼。没有妄念。这不是清净,这是著空了,无想,将来就会落入四空天中的无想天里面去,这样不是在参禅,错解参禅了,参偏了。这样的人说出来的只有某些境界现象,没有智慧,所以,就是著相了,放下了世间万象,却执着于虚拟万象,太可惜了。
参禅也好,悟道也好,清净也好,都不要著相,都不是形象,而是内心的实行。真正的例行,也非是表面的行为,不是表面的做些啥,而是内心的清净,完全的否定自我,恢复清净,呈现真空,常生智慧。例行之义在于此。例行于心,非在于身,心通达了,心真明理了就是例行了,心真和佛的心一致了才是例行,就已经是例行了,这就是,虽不做德而有德的真义了。当然,遇缘遇事时,身心一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若是只注重外表的行为举止,就不会做得很圆满,常会出现烦恼,怨人等现象。当然能够做到外表的例行也是好的,但什么是真的例行,一定要懂,达不到没关系,这是目标,有目标,有方向,就知道以后该怎样做,怎样修,若不懂,可能就会做一辈子的表象例行,就是心界人,出不去心界,或顶多达到意界,做得开心,他人开心,自己也开心。达不到志界,千万不要随五行的境界转,他人烦恼我烦恼,他人开心我开心,就是随五行境界转,这样就出不来五行,就是不能出数,数是定数,就是五行,也是脾气禀性。出数是出定数,不受命运所拘,出五行,没有五行性,就是没有脾气禀性。一定要知道出数的真义。光用嘴喊出数没用,真出数算。出数就是,到志界,无心无念,成佛了。还是这句话,现在都没到这个程度,这不怕,必须要明白,明白这些道理,先明理,明理了就是有方向了,知道目的地了,以后就会走了。若不明理,就是盲修瞎练。这一生了了,也出不了数。成不了佛。
只随五行转,不随境界转。绝不受情牵物累。心要自在。五行是所遇到的人,境是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的心境,开心快乐,忧愁烦恼等都是。情就是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又是,他人的心情关系,情牵就是被,这些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同情等所束缚,被他们的喜怒哀乐给牵制住了,他人忧愁就随着忧愁,他人烦恼就随着烦恼,他人开心就随着开心,随着他人的情感、心情走。物累,就是被金钱、财产、物质等所困。放不下,出不来。真的明了通达后,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去除物欲,无欲无求。亲情随缘而处,心总是清净的,定住不动的,也就是自在的。不被境界转,若真明理,就会有智慧,就可以随缘助人,心能转境。
当然,绝不可以看他人不是,他人学偏了,学邪了,着魔了,走火入魔了等,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若有这些想法,就是自己的心不清净,自己以为心清净,不知道还有很多潜意识的不清净,潜意识的念头,难以发现的妄想分别执着,还在用心想,用眼看,耳朵还在听,也就是还在用妄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最易骗人,无数个修行人都被他们给骗了,这六样清净了,都不起作用了,一切由智慧观照,就是觉悟,这六样都在起作用,产生出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就是染尘,就是受污染。就会生出一个错觉的理,讲理、争理或辩理。这就是不明理,以为明理,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都没在道上。
比如,很多修行人都知道的一个典故,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起走到河边,准备过河,这时候有位女子想要过河,又过不去,正在为难,老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女子就答应了,老和尚背这女子过了河,女子谢过而去。小和尚也过了河,二人继续往前走,小和尚一言不发,沉沉不乐,老和尚问,你怎么一言不发,沉沉不乐呢?小和尚按耐不住自心的烦恼说,出家人不是不许接近女色吗?你怎么那样做?老和尚说,你为这个啊,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哪。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小和尚在用六识,被自己的六识给骗了,亲眼看到的,以为他人错了,他人修偏了,实际上,老和尚只是随缘而做,心里面清清净净,啥都没有,小和尚用的是人心,所以烦恼,所以苦恼,用心就看不准,用眼就看不清,用耳就被骗,用意识就是自己的我知我见,分别执著。所以,修行人不可以用心,修行的真意就是修心,改变自己的用心,直至去除心念,达到无心。回归清净,遇缘时智慧自然呈现,以智慧自然观照,智慧待人处事,自然化人,自化化他,自度度他,自然而化,一切自然,非用心,他人自然得化。这就是转境界的真义。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就是正修正行,也就是真正的例行,例是佛菩萨的用心,佛菩萨无心无念,佛菩萨的言行。佛菩萨的用心言行是例,按佛菩萨的用心言行修持就是例行。最主要的是心成,心成佛成。心成了就是例行了,例行的是心,心例行。心到位了就成了,这就是心成佛成,虽不做德而有德的真义了。心成了,会做是自然的事,心若不成,怎样做也不能成。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所以,不要执著于形象,形象好固然是好,但,一定要身心一致,甚至心要超越与身。轻松而做,随缘而为,来啥人待啥人,来啥客待啥客,无拘谨、无拘束,不做表面的形象,也就是不要装像,把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不要面子,没啥名誉,这样,才能接近人,才会受益,修行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干了啥,做了啥,是什么领导,这就更错了。这是贪高好好,都是人心,没有任何修行,若这样下去,修到寿终顶多也就是个人,和没修一样,多可惜。
言谈举止,亲和所有人,接近所有人,圆融所有人,慈悲所有人,用这样的心,待人处事,就会圆融其人其事。这就是例行,但,也不要贪恋自己的所言所行,以为自己做的很好,执著所做,执著自己做的对,执著这样做好,而开心快乐的出不来,也是很可惜的。不把人心、面子去掉,是成不了佛的。当然,他人用心也是正常,因为不明理,若执著看他人用心,希望他人不用心也是错的这也是执著,也是人心,也不能成就,当把此心去除才好,一切不着急,一切都好,好也好,歹也好,善也好,恶也好,用心正常,不用心也正常。一切正常,平常心才好,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清净心,平常心就是无心,是佛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