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阿赖耶识浅问

发布时间:2023-12-28 09:16:26作者:大悲
阿赖耶识浅问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阿赖耶识,是不是我们的灵魂?是永生不灭吗?(李永茂)

答:本性为惑所障,名阿赖耶,外道名为灵魂。误认为本体,更误认为永生不灭,去题愈远矣。破惑究竟,显豁本性,名转识成智,惑可破,识可转,何云不灭?

问:唯识宗谓:‘一切法种子皆藏第八赖耶识中’。但不知第八本身种子,藏在何处?(方明)

答:海纳百川之水,试思本海之水纳于何处?

问:阿赖耶识,为无名杂染之识,与‘真如’为一或二?(田倩君)

答:真如因有杂染,始称为识。如水因风激,而生动荡,名曰波浪,水与波浪,是一非一,说二非二也。

问: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如何分别?(徐公起)

答:阿赖耶以含藏及异熟为作用,末那以执我及不断思量为作用,此其区别。

问:阿赖耶识又名藏识,一切种子都藏其中,人死后带同转生,是以该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恶,应同前生,而事实则不然,亦每见新生小孩性情好恶多肖其生身父母,俗称遗传性,此前生种子已失其功用乎?抑尚未成熟乎?(仲志英)

答:阿赖耶历劫轮回,所藏善恶种子,其数无量。许多善种与恶种,均千差万别,并不一律。其父母之性分(即赖耶)中,所含习气(即种子),虽具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之某种子,与父母习气同等者,而有力量,今遇父母之习气作增上缘,引起现行,生后之儿,其性始与其父母同,故称曰遗传。如胎儿神识所含之种子,多不与其父母同者,亦不受其遗传。贤者若舜禹,不肖者若管蔡,是其例也。

问:诸法无我,惟列不生不灭之阿赖耶识不称是我吗?(李永茂)

答:阿赖耶乃无明杂染之识,何得云为不生不灭?至于我之一字,原有分限,不能一概而论,凡夫不明真如,迷执有我,是为颠倒;二乘滞空,迷执无我,亦是颠倒。

问:阿赖耶识往往在人死后数小时后,身体冷透才离去,其他众生是否也如是?(楼永誉)

答:须视舍暖之迟早而论,似不一也。

问:阿赖耶识(性)即循环不断,为何常于昏厥中失去知觉,果尔,岂不是断灭了一次吗?(张弓)

答:兹以眼睛作喻。在清净光明之际,如本性体,一切能照,各得真相,发炎生翳之时,如阿赖耶,所照幻化,不得万物真相矣。闭目或睡眠时,概不能照,然此时虽不起照,决非眼睛是断灭了,参此可知。

问:为业力所牵的众生是否结束了报身生活(死后)必须往地狱走一遭?领导著去受报的是业抑是第八识?受报的众生是主动的去抑被动的呢?若是主动的必定会趋利避害,若是被动的又怎可能在恒河沙数众生中认识或找到还报主?(莫我虚)

答:不出六道轮回,即有入地狱之可能,如人居屋中,四隅总是要全经对几次。第八识是主人翁,业力是八识中含藏之种子,所起之现行,此业力量,譬如绳索,能牵第八识升沈六道,此其主因,冤家酬对,不过外缘而已。

问:人死之后,七八两识,是否继续存在?抑与前六识随躯体同时散灭?若是散灭,则一切都尽,何以复有轮回之说?(徐公起)

答:人死不灭者唯第八识,舍一身入一身,即是此识。颂云:‘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人死不灭者唯第八识,其余七个识,是否再由第八识产生出来的?并请指教唯识学书类几种!(谢元甫)

答:三细六粗,本已成熟,不过入胎后再借胜义根显示作用耳。研此之书,宜先看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

问:请问全身麻醉后识在何处?第八识中是否会落境象?为何落?(慈芳)

答:识待缘而起,缘若是不起,麻醉之时,诸根暂失作用,识伏不起而已。八识功能,即是含藏。识依于根,待缘而起,麻醉之时,乃诸根所受,暂时根失功能,识因无缘伏而不起。

再第八识之功用,本为含藏,七识一切攀缘,皆属思想,思想有其习气,即落其中。现代言语,名曰印象,印象深浅,又关记忆短久,知此推彼,其理一也。

问:由第八识推至第一识全皆无明,然而宇宙之客观存在是否真?是否假?又宇宙之客观存在,无非是说宇宙为生我感觉之实物,然宇宙如何能生我感觉?且是实物呢?(吴商生)

答:宇为空间,宙为时间,此二皆非实物,不过二间包万物耳。此为境,我心起念,多为境引故曰:‘生我感觉。’

问:无意或间接犯的罪过,自己既不知道,影子怎么会落入八识内的?(白张文适)

答:无意造作,罪福或未分别,而三业造作之事岂能不知,知即有念,念即落影子。而一切造作,自具善性恶性,善恶寓事中,事寓念中,念落识田中,试思善恶落在何处?不过有意无意,其罪亦分有力无力,起现行时,有轻重之别耳。

问:请问世间的记问学识也会种在阿赖耶识中,在来世或后世中起现行吗?

答:有,这个也确实是的。你看学东西,有人学得很快,有人学得很慢,这与前世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有关系。修行也不例外,我过去生中修净土的,这一世遇到净土,特别有缘,学起来很容易;过去学密的,你现在接触密宗、接触密咒,你很容易学习。过去生中没有学过的,你现在学就很困难,就念不下来也记不住,与过去生中有关系。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十 2007/1/2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