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圆满成就」。这一品正是过去我们上个学期所讲的,弥陀在因地中种种发心、种种修行的果实。所以以前所讲的都是因,现在开始是果。这个也很自然,从这开始就是圆满成就。
这个时候「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功累德」,广积种种功德,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无量无边」。「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一切法都自在,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於法自在」,我是法王,这法中没有再超过我的。法王的特殊是在什么地方?就於法自在。这是释迦牟尼对法藏比丘极崇高的一个赞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法藏比丘就跟释迦牟尼佛平等平等了。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自在就是无碍,这一切都圆融无碍。一有碍就不自在,我们常说今天你不自在,哪有点病。你自在,一切都无碍。一切都无碍,也就是说一切都圆满成就,这里说都「融通无碍」,才能说自在。这是自在的一个粗浅的解说。
我们都读《心经》,《心经》「观自在菩萨」,是观音两个名号,一个观世音,一个观自在。自在有很深密的意思。「自者」,就是自性、自心。「观自在者」,就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只要在任何情形之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所以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一些修行人里头(就是说好的)在用功的时候,在看语录的时候,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去了,就被烦恼、世法牵著鼻子,围著茅厕坑转圈,不自在。观自在,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能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你就自在无碍。这么看来,是以自在为因,你能了了见性、了了见心是为因;而得的果呢?你还是在自心、自性朗朗常照上,所以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所以佛法上,往往一句、二句都有很深的密义,不是其他任何的哲学、宗教、科学所能比的。
底下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谁都懂,其实谁都不懂,很少有人真懂。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分别,第六识就是分别识,分别一切,大平等法中你一定见是、见非、见邪、见正,种种的分别,你这个分别识不能够了解法藏比丘所能达到的境界。他於一切法而能自在是个什么境界?刚才我们讲了,这个事宣说不了,除了从文字上做些解释,这不是语言所能说明的,也不是你的分别识所能了解的。所以很多人研究了一点佛学,便自己要跟释迦牟尼佛看齐,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妄加揣测,这个对的,那个不对的,这部经是真的,那部经是假的。所以他对於这句话他没有懂,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个跟《法华》的一句话,「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你在那用你的思想,你在那去分别,你去想、去思惟所能理解的。我们读经,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现在解不了,所以祈祷,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现在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子,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就要出毛病,就会有很多谬论、邪说,放毒,不是在你这个妄心所能理解的。但是现在,大家说我现在还是在妄心。你现在就是先从你这个妄心能够理解多少,老老实实的从佛经去理解。理解来理解去,你如果是真实的,你就总会趋进,或者有一天真是触著碰著,学教里头大开圆解,这是一个真实的境界。它是顿法,在渐修之中、研究之中,但是有一天(教下也是如此)大开圆解,到这就不一样,不是思量分别。所以大家要知道,思量分别是不能解,现在你不思量分别也不能解,你凡夫,没有办法,现在你就是苦心去学,有一天,幸亏有净土法门,就是说你不能解也不要紧,只要依教奉行。所以大乘佛法,你要先悟后修,不悟就可以修的只有净土法门,还有密宗,不悟就开始修起来。密宗还修法界观,一真法界,唯识观等等等等的,你凡夫的心去修,修不起来的。
再引《法华》来做证明,「诸佛随宜说法」,随著众生根器演说,他真实的意趣,真实佛的本意很难解。为什么?「我以」,我是释迦牟尼说的,释迦牟尼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由於种种因缘不同,来听法的人根机不一样,所以我用「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只能够用譬喻来说法,而这个法本身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句话就是从这出来的。以方便来演说,而这个不是在你思量分别的这个境界之中能真实理解的,「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经的意思。为什么?底下就说,佛之出兴於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现在众生是众生的知见,所以就要慈悲喜舍,你要舍掉你的知见。很多人他是抱住他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这个知见来批判接受佛教,他永劫,不但说今生不能懂,他永劫也不能懂,你得舍掉你的成见。所以舍身容易舍见难,慈悲喜舍第四个字是舍字,你得把你这个凡夫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你就成佛了。这个就是说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法藏比丘。
众生在情见之中,你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你是在妄想之中,你本身就是妄,就是错的。所以佛虽然种种的譬喻给你说,但众生对於佛的知见如聋如盲;不但是众生,连阿罗汉都如聋如盲。所以到了《法华》最后,这些阿罗汉水平提高了,听懂了,就痛哭流涕,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了佛几十年,在一法之中我们怎么不知道这个事,如聋如盲?他没有契入佛的知见。《圆觉经》说得很好,我们要得到圆觉,圆满的觉,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你没有出轮回,你在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生灭心这个妄念、妄想是相续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在生灭生灭,是在这种轮回不断、妄想不断,在这种情况之下,「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你在流转。所以你去研究你所理解的圆觉性,已经跟著你的妄心一块流转,你没有真实理解圆觉,圆觉随著你的妄想一样在流转。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要发起大的志向、志愿。现在很多人说我要想做佛学家,佛学家不值钱,他是以这种妄心在这分别,成了一个学问,与佛的知见没什么关系。所以真正佛的大事因缘就是佛给我们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我们就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才是大事因缘。
不然,你就是全世界给你顶礼,说你是大佛学家,你还是辜负了释迦牟尼佛,你是佛教的罪人。这就是说思量分别所不能解,为什么不能解?随著你的妄心在流转。南泉也说语言表达不了。我们最殊胜的就是以如如来表达,两个如字,如如。南泉,禅宗称为王老师,南泉说是「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所以说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一件大事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之道断了,所以三世诸佛只能口挂在墙上,原来的话是口挂在壁上,南方的话,咱们北方说墙,我们就用咱们的话来说,三世诸佛的口挂在墙上;心行处灭,你总是心在那行,你这个心的行处灭,这件大事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明白的。所以现在净土法门,就这件大事,到了极乐世界去解决。当然上根利器,到了理一心,在这就解决了。但是到理一心谈何容易,事一心就不容易,何况理一心?是有,不是没有,世间上有这样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法藏比丘所得的果觉,不是语言之所能宣,前头这么说出来,语言也不能够,就是各种语言文字的这个意思表达不清楚;也不是众生生灭心,你那是生灭心,你的思量分别所能够体会、能够了解的。「在凡夫分上,语言不能知,无语亦不能知;分别不能知,无分别亦不能知」。你落的总是二边,无分别你等於木头,你知道什么?所以法藏所得的妙果就是如如和如如智,不是凡情所能测。所以最后佛说完了,底下用一句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底下就说,既然如此,他的誓愿,「所发誓愿」,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说的,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圆满,圆是圆妙,满是具足,没有欠缺,一切都圆融,微妙殊胜的圆成。圆满成就,「成就者」,嘉祥大师说,成就就是「具足无余」,他已经具足了,不欠少什么,「不可破坏」,是不可破坏的。随著风一吹草一动,烦恼一来,黄金、美钞,迪斯可一跳,这心就走了,那就是破坏,它不可破坏才叫成就。《往生论注》说圆满成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昙鸾大师的话,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成了阿弥陀如来,这就是自己生出来的神力。「愿以成力」,这个地方他发挥得很好,你有愿最后就成了力量;「力以就愿」,我这些力量拿来做什么?就是成就我的愿。「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一个愿(我这个愿就是说天天得念一遍愿文,这就是虚发);力量也不是虚设的,愿就要产生力量,力量也不是虚设,我有这个力量,力量是干什么?力量就是要实现这个愿。力和愿是相符的,「毕究不差」,这是成就。你这个愿产生了力量,力量就来落实你的愿,这两个是相符的,你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你这个愿能实践、能落实,这就是说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所以十念必生愿成就了,成就是什么意思?对现在我们众生,你如果是听了之后至心信乐,念十念也可以往生。极乐国土只要生了就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你这一生你就要成佛,你是阿鞞跋致,跟阿鞞跋致看齐,这是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这句话是《唐译》里头的。过去王龙舒他也不知道《唐译》,《唐译》很精彩。如实安住这四个字很要紧,实就是真实,咱们不是说三个真实吗?也就是实相,也就是真如,也就是法身。如实安住的意思就是如这个实,本来的实际。这个如实安住跟密宗的那句话是一个意思,也是如实,「如实知自心」。所以大家学密,不知道密宗是什么,就以为我学了这个东西,我就是一个巧招,我就出现一种过人的神通能力,自己怎么怎么样,去炫耀一番。这都是属於附法外道,要知道。我们千万不能当附法的外道,附在佛法里头,而实际你是个外道。这种概念就是外道的概念,你附在佛法里头。密宗的要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知道自己心。现在谈密的都不谈这个,不谈根本,尽谈一些糟粕,轰隆隆的,传徒弟的、学法的,乱哄哄的一大堆,不知道根本,学法无益。如实知自心跟这如实安住,这就比那个如实知自心还要深一点点,不但是知自心,能安住,这个在禅宗就是到破重关的境界。现在把这个破三关大家解释得很庸俗化,都自己随便下定义,那不行,那是你自己封的。你自己封你现在是佛学院的院长,这不行,你自己封的不行,没人承认。这个如实安住就是如实知自心那两个字,那个如实是一样的。而这个地方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就是如实际的而安住於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於诸法的实相。既然实相是真如,如实也就是如,所以如实就是如如,如如安住。如如安住,跟《金刚经》的如如不动,就没有分别。如如不动是在这个如如上头没有动摇,有很多人都体会错了,就体会成是个不动,是个定,大错。不是以定为果,是在如如这个上头不动,就是跟这的如如安住是一个意思。读《金刚经》的人,可以说一半以上都把它看成,「如如不动」,我就是定,我不动了。连孟子懂得这个道理,「不动心有道乎?」「告子先我不动心。」告子比我先都不动心了。孟子,咱们佛教不是说他是圣人吗?告子早比孟子就不动心了,告子是圣人。所以希望大家将来要发大心,将来要秉光明炬,现在外头是很黑暗,要光明破暗,发起大心来。大家现在其实求法的心很切,很好,缺乏人引导,就是这个,很可怜。所以如实安住就应该这么体会,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安住於我们真实之际。
在《往生论》里头说,我们引过多少次了,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现在既然实就是法身,所以如实安住也就是安住於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入清净句。清净句的清净包括两种清净,一个是器世间清净,一个是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就是大地山河等等物质的东西,众生世间就是一切有情,一切有生命、有灵感的东西,这两个都清净。所以一法句是清净句,就包括两种清净,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就是庄严。底下说,这么样的话,如实安住是安住在这个法身,这个法身也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包括两种清净,而这是三种庄严入在这一句里头,因此这个如实安住就具足庄严,你清净就是一切庄严都具足。
底下就是「威德广大」。威德,可敬可畏叫做威,敬畏,可尊可爱就是德,因为他有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你要度众生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是折伏,一个是摄受。所以有人说佛法中没有金刚相,一进门就四大天王现威猛相。释迦牟尼要是秽迹金刚,三头六臂,现大威猛相。这个像金陵刻经处有,秽迹金刚拿著枪、拿著剑。要度一个人,要摄受,常常是需要折伏,你光摄受,你不能把他的邪见给折伏,你摄受不了他。所以入门便棒,临济三问,黄檗三次痛棒。大家想起高峰禅师,高峰禅师平常慈悲极了,跟个老太太一样那么慈悲,跟大家说话;但是来一个人,他坚持他错误的观点,等到最后让高峰给问穷了,折伏了,就把他僧衣脱下来拿藤条痛打一顿,打得非常狠。要折伏,光是摄受你摄受不了;光折伏也不行,折伏之后还是要摄受,折伏的目的是为了摄受。所以很多外道,像马鸣就是外道,折伏了;还有就是接龙树衣钵的根本是个魔,硬是把他折伏了,成为一代祖师。这就是威德。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所谓大雄宝殿。所以画佛像,好的佛像就不是咱们唐以后的这些画像,就是胖胖的,看著很慈悲,和气团团,而是一种大雄无畏的精神,是要表现这种精神,后人就画不出来了,他体会不到。
威德广大,「广大,《探玄记》云:大以包容为义,广则体极用周。」本体极圆,穷彻本体,体极;用周,周是周到。他的妙用周遍,没有地方遗漏,没有地方不恰当,这个叫做广;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究心源,对於本体是穷尽了,而妙用周备无缺,妙用无穷,这个叫做广大。还有「广大会」,广大会也是阿弥陀佛名号之一。佛有无穷的名号,广大会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之一,是广大的会聚,因为在极乐世界正是一个广大的会聚,所以佛号中有此一号。佛号都表示佛的德,这是佛的德,所以不管多少人去往生,在极乐世界没有容纳不下的。这十劫以来多少人生到极乐,这是一个广大的盛会、法会。这就是威德广大。
「清净佛土」。清净两个字,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所以我们这部经是「清净庄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无量清净觉或者是无量清净佛,《汉译》就是这么翻译的。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因为极乐世界是如来的真心所显现,所以它是无量的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以前也引过,《大乘密严经》里说过,大日如来,「依自难思定,现於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佛的色相不是都能看见的,「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所以大日如来的国土也就是极乐国土,大日如来的名号也就是无量寿,东密大日如来、毗卢遮那即是阿弥陀。
《密严经》又说,「密严净土」,密严净土就是极乐净土,「超诸佛国」,超过其余的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它是如,如就是如如那个如,它是如於无为之本性,不是有为之所成,非因造作,也不是自然,无为;不同微尘,这个国土不是微尘所生。所以《金刚经》说,世界碎为微尘,微尘汇聚为世界。这个学说现在科学家已经完全同意,完全证实了。太空之中有极细的微尘,不是咱们世界上像粉笔末这样的微尘,一个沙子,那太大了。这个微尘比电子小多少万万倍,千百里厚的钢板它都通行无阻,它小到这个程度,这个叫做微中子。它不正不负,虚空中无边,这就是世界碎了之后所形成的。世界大爆炸之后,这个慢慢又汇聚,汇聚又成为世界。一般世界是这么形成的。但极乐世界不是如此,不是微尘所成的,所以极乐世界殊胜。
「又云:今此密严但於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个密严也就是极乐世界,但於就是唯一,是清净的如来藏心的所现。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我们山门画的那个弥勒就是布袋和尚,胖胖的。他的偈子,「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个就跟这是一致的。只这,三个心搁在一块,「只这心心心是佛」,只有这个是,十方世界是最殊胜的。妙用纵横,你神通妙用纵横无碍可怜得很,这才是真正所谓布袋和尚的口气,可怜得很,一切无如心真实。这是以如来藏心之所现,因此说这个世界它是最真实,是不可坏的,是不能坏的。因此这个国土它清净,超逾一切,就是这几句话,「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因为是如来自性清净心所现,能现的清净,所现的也就清净,不同於微尘,所以没有坏之一说。
这个时候阿难就问,法藏比丘他成佛、成菩提了,是过去佛、未来佛是现在的佛?世尊就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常常大家听到说,净土宗跟《金刚经》,念佛的就觉得好像这是矛盾,看了这个,再看那个,就看不懂。他不知道,他不深入,深入之后哪里有矛盾?你看这不就跟《金刚经》一样吗?《金刚经》就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这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有什么分别?是一致的。所以我舅父的序文说,大家《无量寿经》就只念《魏译》,而且也没有谁念了,现在就念小本,小本只念《秦译》,《唐译》也没人知道,所以知道得很狭隘,对於净土宗他不了解。现在我们会集起来了之后,就是答这个问,这些话都见於《宋译》,《宋译》里头的。
「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本来是无来无去,他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是从哪来到哪去,处处是自家。既然处处是自家,是你自己,还说从哪来到哪去吗?所以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可以从它那来,也没有另外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比方释迦牟尼在印度降生,有缘就现。这就好像水清月现,池水清澈,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了。月亮也没有来,水也没有去,但是月亮现出来了;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见了。就是这样,有现有不现,月亮也无来也无去。不是说水中看见月亮之后,月亮就到水里头来了,待会不见,月亮从水里头走了,没这事。「无生无灭」,离开生灭,「非过现未来」,非生非灭。《涅盘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偈子,当初释迦牟尼佛前身就听到前两句,后两句不知道,到处求人说,谁能知道后两句,始终找不著人。后来碰见一个夜叉说,我当初听法了,我记得住后两句。顶礼请他说。他说我饿了,我要吃人,我得吃了你,你要答应我,你给我吃,我才给你说。好好好,你只要给我说,我就让你吃。夜叉就要吃他,他说不行,你还没跟我说,你先说。他就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听了之后,释迦牟尼佛就顶礼,然后就让他吃。所以为了这两句偈舍身命。我说为这两句偈舍身命都值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首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从入流亡所一步一步,最后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所以冷灰中蹦出热豆,在你火灭灰寒的时候,从里头蹦出一颗热豆子来,这也是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你火不灭灰不寒,你热闹闹里头,你就是热闹闹,这时候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而且佛法,这一切能所都除尽了之后,连能灭跟所灭都尽了的时候,这个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别有天地。所以无生无灭就是这样,寂灭为乐,生灭灭已。
「非过现未来」,这个现在更好懂了,连爱因斯坦都懂,时间是众生的错觉。有一个电视你们最近看没看?「时间隧道」,他一会到四十年代,一会八十年代,这个时间可以互相通的。这些思想都很活,这都受爱因斯坦思想的影响,过去的现在仍然在,时间就是如此。所以入禅定的人,往往就是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大雪封山,找虚老,大家都以为他死了,用竿子探路,后来再敲磬把他敲醒,他们一看是活的,大家高兴极了。他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很饿,我这煮著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是煮著芋头我就打坐,一下子就坐到现在,打开锅一看,长毛长了好长,多少天下来了。他就是不知道这个时间,这是现代的事情,时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今,这个就表示三世就是当念,无所来无所去,十方就在当下,三世只是在当念。
上头所说的是法身的本体,真实之际,底下就显真实之利。理就不碍事,寂还常照,因为佛的悲心、佛的本愿,他要度众生。「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切一切的法身境界,这可是为了酬愿度生。「酬者」,是酬报、酬愿,用俗话说是我要还我的愿,我要实践我的愿。我要酬愿,我本来有度生之愿,我要度众生。所以说四十八愿愿愿都为度众生,因此大愿成就当然要度众生,所以酬愿度生。怎么度?就如我的本愿,这个力量就是显他的本愿。
「现在西方」。现是两个意思:一个是示现,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这是现字的一个意思;再一个意思是现在的意思,现在正在那说法。说现在的地方呢?是现在西方。西方,为什么要现在西方?这就是如《法华经》所说,佛要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而所说的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也不同,也这么说,我要入涅盘,种种的。所以这佛就明说了,佛之所说它是不同。现在有人就是要考证,这佛不是早说了吗?我说法是随众生根机的,我有种种不同。所以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要指出一个方,要立一个相,从这个事来显真。这是密宗的道理,这个善导大师他这里头他有很多他用密教的道理,他是非常主张指方立相的,他说娑婆的众生妄心瀑动,还不是像春天吹皱一池春水那样的动,那你已经了不起了。现在是狂,所谓狂人失头,拿这个狂来说,圆瑛拿狂人来比方,发狂。不是很安定,给他指方立相,他还不能专注。所以修净土的人他面壁冲西,专向著西方,心要有所归,心有所集中。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把心搁在一个地方上,没有事办不成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你给他指出一个方向来,说那有佛土,你去专向,你去求生,他还不能专注;你告诉他无方无向,本来没有方所、没有方向,他更不知道怎么下手了。所以为什么说现在西方。
《上都仪》说,「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心要能够指,指就是住,心要住,要取一个境,你心住在什么地方。凡夫他这样子来摄他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去叫他离相。所以现在你不要管离相不离相,你就是去念,这里头就是念著念著,这是最大的一个慈悲,你真正老实了,肯就这么念,你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你老在嘀嘀咕咕,我这离相没离相,我要先离相,算来算去,这就更困难了。所以这个解释,为什么现在西方?这是为了众生来指方立相。底下又引了密教,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一致,都指方立相,这是密宗的概念。实际,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你哪里去找个方向?地球是圆的,你转过来,你本来往东,后来东就成了西,连地球都是如此。他现在就是教你指方立相,使你凡夫能够专注。
「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要去这么远。底下就解释,俱胝、那由他是什么东西,《唐译》是十万亿佛刹,《魏译》也是十万亿,这两个一致;这句话是从《宋译》来的,玄奘翻译的也是跟这一样。这两个数很难合,亿有四个说法,俱胝也好几个说法,那由他也好几个说法,你想让这两个数能够凑,你把亿选最大的,那由他跟俱胝选最小的,这个比较能够接近,这样算下来,一个是十万万万,个是千万万万。就是咱们经的这个数字比《魏译》,比小本那个大一百倍,也就是玄奘翻译的比鸠摩罗什翻译的大一百倍。这里头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随著众生根器不同,本来没有一定的距离,可以有不同之说,前头已经说了,有种种不同,这个地方有不同就没有什么奇怪。再一种就是说,这个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明一个数,比如得百千三昧,百千三昧不是说就是一百乘一千,它就是你得许多三昧。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这个数都达不到,意思就是言其多。而百千俱胝那由他在一块,就是没有实说这个十万亿,而只是说很大很大一个数。这个百千不是说一定是一百乘一千,而是说很多很多俱胝那由他佛刹,这两个就可以一致。不一致也没关系,佛在《法华》说了,我就是说了种种不同,随宜而说,处处自说,名字不同,距离不同,而且哪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很多人就根据这个,来说哪部经是真,哪部经是假。实际都是不出自心,「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你说是十万万万也可以,你说是千万万万也可以,总之都不在自己心外,要知道我们这个心量是大,不光是这个,更大,十方虚空。
最近科学家又发现一个事,发现这个世界排列得很整齐,把它这个外边搁起来好像一堵墙一样。这个就很像莲花世界的那个情况,我们这一层层莲花海,一层层世界。发现这个时候,天文学要起革命了。所以慢慢的这些仪器发达,都要证明这些佛说是正确的。许多许多世界都是很等距离的排列,我们华严世界就是说世界海,多少多少世界,莲花一层层多少重,是很规律的。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个很规律的。所以这是空前的一个发现,但是不是科学论文,就是他参考上看见的,不过他还是有一定的根据。但是总之这都不出我们自心,要知道。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还有《疏钞》的话更好了,「分明在目前」,莲池大师这样的大德,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佛土,分明就在目前,就在你们诸位眼前,「亦何尝远?」这里说十个万万万、千个万万万,都只在大家眼前。所以我们也要少执著,才无碍,无碍,才能自在。你要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你就是法王;你不得自在,在这老生分别,老在这怀疑,不能生信,那就缠缚了。
经过这么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还有个世界。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所以称为世界。名号为极乐,梵语是须摩提,可以翻译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弥陀要解》就说是「永离众苦,第一安隐」,永远离诸苦,它最安稳。刚才说,佛土没有坏,它不是微尘所生,不管你三劫,说三劫,火劫、风劫,现在都很清楚,就是大爆炸,热波就是火劫,风劫是压力波,什么世界都摧毁,极乐世界不受这影响,它本来不是物质所成,所以安稳,第一安稳。人也没有死,只有进步,所以称为极乐。这个世界名为极乐,极乐有四土,过去也讲过了,常寂光土是法身佛的居处,实报庄严土是法身大士,方便有余土是三乘的圣人,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都在那住,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在於什么地方?因为它的凡圣同居净土就圆融无碍,也通於上三土,和方便有余和实报庄严和常寂光土是相通的,这个就是非常殊胜,这个就是极乐世界最殊特之处。
《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这些高僧,我们都称为是弥陀化身,他说我们往生的人也是随著你的根机,你所见到的是不同的。所以有个人他跟我说,能不能找一本最正确的佛的传文?我说你不可能找到,所见不一样,他记下来跟他记下来这就应该不同,同倒是不应该了,所以世俗之见碍事。有在同居能够见常寂光的,有於同居见到实报庄严的,有於同居能看到方便土的,有於同居就只能看到同居土,所以这个多少品类,种种不同。在《像法决疑经》里说,这是指佛在世的时候,「今日坐中」,就是今天咱们这一会之中,「无央数众」,许多许多大众,「或见此处山林」,有很多人就看见这有山林、有砂砾、有沙子,这是一种;有的看见有七宝,这都是七宝庄严;或者看见这是诸佛行处,这就是诸佛所行之处;或见即是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这就是随其机异,你的所见不同。所以《维摩诘经》,人家问释迦牟尼你成佛没有,你成佛之后你这个土怎么这么不净?佛就用足指按地,大地发光,这个世界跟他方的佛国净土没有两样,但是很多人看不见。你要让大家写的时候,看得见的人写他看见,看不见的人写我没看见。所以就是说大家要知道,你自己的那个根机在那障碍你。今天这个地方,种种不同,各随机异。所以《弥陀要解》说,现在说的这个极乐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就正是指的同居净土,可是这个同居净土它也就横具上三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成佛,佛号是什么?很是示现,示现的就以阿弥陀为号。国土是依报,这说的是正报。土说了四土,身就有三身:有法身,有报身,有应身,应身又分多少种,大家自己看看。《弥陀要解》说,今天说阿弥陀佛,就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是化身佛,在同居土中的化身佛。示生化身是现佛相,现八相成道身的化身佛。随宜所变的,不现成佛相,而现普通的,或现出家,或现不出家,或现国王等等的,这种化身叫做随类化身。现在说的今现在,佛正在说法,这个佛就是同居净土示生化身的佛,同时他也就是报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什么?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法身,珠的光(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所显现出来这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舍离,怎么能出现影子?它是从珠子生出来的。三身是这样子,同居又横具上三土,所以你生到同居,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和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它也就是通於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底下解「号阿弥陀」,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在《弥陀疏钞》,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三十七佛都是毗卢遮那佛显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於五智」,成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这就比咱们唯识所讲的四智多出一个智,叫法界体性智。「次从四智」,就转八识成四智的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妙观察智就变在西方的阿弥陀,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弥陀疏钞》的话,「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所以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个佛。双二土是什么意思?双这个字是兼的意思,兼著两边叫做双,是一尊佛兼著领两个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就说,「阿弥陀佛即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不生不灭;「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有无量的妙义,无量寿、无量光、甘露王、无量清净等等等等。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个字都有无量的意思。这里头写得很详细,大家自己看一看,无量的妙义。所以你念阿弥陀三个字,这几句话是出於《阿弥陀秘释》,也是密部的书,「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没有完的福智,说不完,没有完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帝释天宫中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称赞念佛的功德,很快的圆满无边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秘释》它的这个说法,是开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这个法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以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我这句话就是《秘释》的「速满无边性德」说得详细一点。这种道理就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知见。所以念佛的这个德、这个殊胜、这个功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其余都只能知道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因为它如此殊胜,不然为什么说难信之法?不是很多人都在念佛吗?但是他能这么信吗?你说信不信阿弥陀佛?信,不信我为什么念?因为我想生极乐世界,那他就来信。但是他就不能相信到这个佛号有如是功德,阿弥陀佛是如是的清净庄严,极乐国土如是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如是的超越,这一切都是难信。从前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说「阿字出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功德是不可思议。这就是佛陀答阿难的话,「法藏成佛,号阿弥陀」。
「成佛以来,於今十劫」。成佛到现在是多少时间?一共有十劫。这也都是随宜,实际阿弥陀佛也是久远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久远成佛。在《法华经》里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大通智胜如来没出家时的王子,他们本来是弟兄,那个时候就跟著佛都出家了,现在都成佛,在十方世界说法。阿弥陀佛是第九子,释迦牟尼佛最小,在娑婆国土。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以来,多少尘点劫尘点劫,你把世界碎为微尘,离多远撒一个尘,这个尘土有多少世界,又有多少微尘,把这些微尘,而这么多劫以前,释迦牟尼佛就成佛了。阿弥陀佛不是同样吗?早已成佛。
「今现在说法,言今现在,则非过去与未来,直指当下。故云今现在,表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因为是在这个时候,就我们这个时候,「正为众生说法」。所以今现在说法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当时答阿难那个时候说的,就今天我们这个时候,佛正在说法。再过一千年、二千年以后,读这部经的人读到这一句话,他也应当体会,今现在就是他看经的时候,佛正在说法。至於说法,佛是以何身说法?据《弥陀疏钞》,莲池大师的意思,「说法者当是应身」,但是也兼报身,是报身说法。有人说是「三身齐说,各随机宜」,法身也在说。「三身齐说,则说法者虽是应身报身,实亦兼法身矣!」听的人也随你机宜,你听到的只是化身所说,你也可以听到这其中就是报身所说,也可以领会到法身所说,各随机宜。「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广大之会,盛大之会!这是第九品,就是说弥陀圆满成就了,如实安住庄严净土,三身四土,今现在说法。
底下说了一个「皆愿作佛」。这一品只有古译才有,只有《汉译》、《吴译》才有这段内容,魏、唐、宋都没有。把它会在这很好,就是佛说这个时候,当时会中有阿闍王子和五百大长者,有一万二比丘、七千男居士(优婆塞)。其中这五百零一人他们起来,他们都欢喜,每个人拿一个金花盖(金色的花成的花盖),到佛前礼拜,拿花盖供养。供养之后就退后,坐在一边听经,听经心中就发愿,愿我们将来作佛的时候都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能这样成就国土,广度众生。他这一想佛就知道,所以《金刚经》说「如来悉知悉见」。所以佛的心和我们的心没有毫厘许间隔,一丝一毫的间隔都没有。他这一动念,佛就知道,就对大家说,这些王子他们都要求成佛。「彼於前世」,他们就是发大乘心,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菩萨道」,都在行菩萨道,无量前世,「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所以一个法会它很殊胜,因为参加一个法会,大家要知道,这些人已经在无量劫来供养过四百亿的佛。「迦叶佛时」,就说他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因缘,供了四百亿个佛,释迦牟尼佛是四百亿佛之一,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们是我的弟子,所以今天他们又来供养我。所以都是不离开前缘,又碰见了。这时候大众听见佛说之后,都替他们欢喜,因为他们要成佛。
这一段就是说,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些人发愿,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这个发愿就得到授记,将来就成佛,这是第一点。第二是说明这个因缘,因缘很重要,过去生中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又来了,又来献供养,又来听经。所以我们常常要结这种缘,缘法很重要,不能度无缘。所以佛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不但没有见过面,没有听过佛的名字。那一个城,只有九十万人,不是很大。佛那么说法,那么样的威德,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名都不知道,无缘。所以缘很重要。第三点,我写这个的时候没有把它写进去,就是说这个法居士非常相宜。所以在这部经里头,「德遵普贤品」,除了大菩萨,文殊、普贤、弥勒列了之后,底下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把他们列名。这个地方佛说完法之后振奋,来献供养,来发愿又是在家人,就表示这个净土法门适合於出家人、在家人共同都来修持。在家人就更加需要这个净土法门,很多人不理会这个,因为在家人你有工作、你有家庭、你有负担,你有好多事,你再不用这个法门,你还想靠禅定,种种种种其他的办法,你就行不通。所以就是说,在家人是非常相契。这个经中,在家人的地位,前头提出十六正士,这提出五百长者、阿闍王子,都当成佛,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意思。这样的话,第二卷就圆满了,我们接著第三卷。
前头一个总的概述,我们就不一一讲了,大家自己看。从最末一段,最末一段我们讨论一下。底下就要讲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种种庄严都是事相,黄金为地,七宝庄严,宫殿楼阁,种种都是事相。《往生论》就说,有三种庄严,一个是佛庄严,菩萨庄严,正报很庄严,还有国土庄严,这都是事相。但是这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事相的本体是无为法身。所以我们必须要体会得事理无碍,而极乐的境界中它处处表现出事事无碍。所以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两个无碍是我们今后所要讨论的,所离不开的,要离开这个,不能够在这个事相之中,你离了本体了。或者有人就说,他不喜欢谈这些,你看看还都是一些事相。而不知事相它就是说的是理,而不知事相之妙,它事事无碍,这一种更殊胜,是超过事理无碍的境界的。「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就没有相,真的智慧,真智就无知。无为的法身是法性身,法性是寂灭的。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寂灭。法性寂灭,法身就无相,寂灭了还有什么相?生灭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相?由於无相,这个很重要,无相也没有那个不相,不相也无,不但相是无,不相也无,无不相,无和不是两个负号,负负得正,所以生一切相。有的人就是偏空,就是空空空空,空下去了。所以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就是要破这个空。所以净土法门就是《华严》,大家不要把它看低了,不认识。「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这是昙鸾大师的话。「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无知无相是这么解释。他底下就说「相好庄严即法身」,这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不是要离开相好庄严去见法身,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所以永明大师说,「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这样一点,就是宗门说的话,「大地无寸土」,大地找不著一寸土,相好庄严即法身,哪还找土去?所以这么体会,禅宗、密宗、净土这三个,即三即一,即一即三,都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禅宗也谈事事无碍,不是不谈事事无碍。这是先做一个总的提醒,要知道相好庄严皆法身。所以底下谈到相好庄严,咱们就不要只是看到,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也很不喜欢这个「黄金为地」,那个时候不懂,就把这个黄金看成是黄金,黄金,拜金。
第十一品,我们第三卷开始。「国界严净」,庄严清净。「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它有无量的功德,具足庄严,一切庄严它都具足。「永离众苦、诸难」,没有一切苦,「恶趣、魔恼之名」,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名都没有,何况有实?我们就从这讲起。《往生论》说,「无量功德具足庄严」,他的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不可思议力。这个像什么?就像那个摩尼如意宝珠一样。摩尼如意宝珠,这个是拿它来做譬喻,摩尼如意宝是佛涅盘时,以佛的方便力,留下很多很多舍利,舍利众生就供养,当众生福报尽了的时候,这个舍利就变成如意宝珠。这个宝珠在海里面,龙拿来当首饰。如果有转轮圣王出世,他以他的慈悲力、他的愿力,能够得到这个珠子,得到这个珠子他就可以对於咱们这个世界做很大的饶益,他就从这个珠子可以给出种种众生所需要的东西。他就要斋戒、修法、发愿,愿它能够降雨似的降出种种的宝来,种种众生需要的东西,所以称为摩尼宝珠。他说极乐世界种种的,就像拿摩尼宝珠来做比方。但这个宝珠这么殊胜,可以出生众生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这只是个相似的比方。因为这个宝它只能给众生衣食等等,不能满足众生求无上道的这个愿,它不能就是说我下个东西给你,你就得无上道,这个不行,但是说法可以,所以就是说只是相似。而且这个宝能满足众生一身的愿,不能满足众生无量的愿,你要求这个愿得这个,但是其他的愿你一时得不到,有些差别,所以说相似。而且为什么说是相对?因为它只是相似,勉强拿它来作对比。所以就是说是这样一个相似相对,勉强拿来做对比,如摩尼宝,彼土是如这样。
再正式来讲,「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说,是从法藏比丘,他「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因为他作菩萨的时候,他所做的这一切是智慧清净的,做了种种的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就是如实的,也就是住於真实之际,庄严国土,入了清净之相。这个法他就没有颠倒、没有虚伪,所以就是真实功德。所以说是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因为是真实功德,所以是无量功德,而且这个功德就具足庄严。把这两句经文解释了,昙鸾大师的话解释了。他没有虚伪、没有颠倒,是真实之际,是真实智慧所流出。所以你只要相信就可以得真实之利,它是有无量的庄严。
底下,「众苦」,说三苦、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我们大家公认的苦是坏苦,现在认为是乐,但是以后要失掉,苦)、行苦,就是五阴的这种流转,念念迁流。八苦,大家都知道八苦交煎,大家很熟了,我们不讲了。「诸难,指八难」。八难,一个是「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这是禅定的关系,他就跟那鱼冻了一样不能动,他也不能闻法,这也难;「北郁单洲难」,那儿佛不去,很困难;还有「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巴,就是说这个很难;第七,这个我们要注意的,「世智辩聪难」,聪明人都要警惕,很容易就是这所指的第七。如果你只是世智,再加上你能说会道,辩聪,会写文章,就属於这一类,这个很难,你如果要成道很难。你成学很容易,你成名很容易,成道就很难很难了,不然佛不这么说。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这种能说会道,能写文章、能辩论,言之成理,能有说服力,大伙相信,属於世智辩聪类。世智辩聪类包括相当广,但是你这个就跟那个地狱、畜生、饿鬼,跟那个瞎子、哑巴列入一个行列。第八,「生在佛前佛后难」,困难。
所以这个八难,我们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世智辩聪,聪明要正用。聪明人更不可以,因为既然很聪明,他就很自信,更不可以相信自己。《四十二章经》里头有许多很重要的,所以首先来翻译给我们。「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千万不要信你自己那个思想,你的那个思想不能信。《楞严》也是如此,你认贼作子,你相信这个妄心,你拿这个贼当作儿子去保护它,你最后的结果就是煮沙做饭,煮沙做饭就绝对不能成就。这些话都打中了那些个贼的痛处,所以他要反对《楞严》。认贼作子,现在很多人认贼作子,保护那个儿子,这点要认识清楚很不容易,很不容易这个地方。所以佛跟阿难说,你之所以能知道十二部经典,你能够背诵,而且你得了初禅,已经有了神通,你不能免难,为什么?你就不知道二种根本,你不知道生死根本是你那个妄心,你拿它当宝贝供著它,你真心不知道。你这二种根本不明白你就不行,摩登伽难你就没办法,好险!这就说明,看《楞严》这一段很注意的人可能不多,只是在七处徵心那找去了,一处一处的。那都是刚开始说,给你破妄。而这两种根本很重要,是带根本性质的。所以传孔子之学的是曾参,「参也鲁」,鲁就是有点笨。所以传法的不是子贡他们,子贡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听一个懂两个,但不是他传的圣道,而是有点鲁的曾参传的。这个道,所以老子的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你跟他讲道,下士一听他还觉得奇谈,笑话,他不理解。大家要知道下士闻道大笑之,那也应该就知道道是怎么回事了。不要当下士,你更不可以变世智辩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四魔:烦恼魔、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扰乱人的)、死魔(就是死亡,你如果好好修行,你要成就,你寿命终了),再一个魔就是所谓「他化自在天子魔」,他化自在天是魔天,这个天子的威力很大。这都是真的,真有其魔,他妒忌、障碍,他破坏佛法,你们都信佛法,他队伍就少了。这个是往往要给你造成很多很多干扰,尤其是修禅定,往往他变现出种种情况来扰乱。所以在得到了境界,他这个很厉害,你哪个地方一偏重,就从哪个地方他就进来了,不知不觉把你引入魔途。所以《楞严经》讲,你不持咒就禅定,不可能成功。你不持也行,你得把这个咒写在禅堂或者挂在身上,就是要依靠佛的加被力才能免除魔恼。
极乐世界为什么永无魔恼?因为它就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之中它是一法清净,连这个名都没有还有实际吗?所以《法华经》说,「若有女人」,《法华经》是特别提倡女同志修净土,这一段是对女人说的,所以净土法门适合於在家人,尤其是在家妇女。《法华》特别指明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於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求往生了。求往生之后,「不复为贪欲所恼」,贪欲不能再扰乱你,「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瞋痴也不能恼你,「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这是《法华经》里头的,所以她没有这个魔恼。「至於魔事(魔障)」,咱们众生念佛还能免除魔,你生了净土当然更没有魔了,所以彼土就没有这个名字。《十往生经》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彼佛就是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拥护行者」。所以就不会像禅定遭遇魔障那些事。极乐世界,你真心要这么修,很虔诚的这么修,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一切恶鬼,现在很多都是恶鬼恶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现在他们很多都会搬运东西的奇异功能。其实我从小就知道,变戏法的这个法叫做五鬼搬运法,说大官的印辟邪,他把印都给你搬了。他就是一个鬼跟他合作,都是一些恶鬼恶神,所以大家有的时候就是喜欢颠倒。我小时候念书,我老师就告诉我,你是南方人?南方人。南方像这种事很多,有的人他就会用鬼。说你到一个人家里,看他家里干净极了,一点尘都没有,他一定是用鬼,你别得罪他,他会派鬼来害你。这些恶鬼恶神,就是他给他做事,给他当勤务员,给他当保镖,他受他的派遣,他就给他吃东西,杀什么东西,血去供他。所以《十往生经》讲,恶鬼恶神不能得其便也。而且,咱们这个地方众生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可以治魔障。尤其是你用打坐的办法出了偏差,也是靠念佛来治。你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靠念佛。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春夏秋冬、阴天下雨,它是一味平等,没有这些。也没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没有这一切,性功德所成就。须弥,这是咱们四大部洲的中心,日月围著它转。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上头是忉利天等,最顶上是帝释所住的天,称为三十三天,这都是地居天。「自然七宝,黄金为地」。什么叫自然?不是造作而成的,就叫做自然。「修德有功,性德自显」,自然显现,自然这样,所以叫自然。七宝各个经典都有不同,无所谓,都是打比方,因为它这个非常美妙,各种颜色,就拿各种宝来形容。我们这里说「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这七宝。「黄金为地」,小本只是「黄金为地」,这个地方,《魏译》本就不同了,「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合成,有金银还有七宝合成。而且《观经》说,每个宝里头有五百色光,不是咱们七色光,咱们光就七色,这五百色光你不能想像。极乐国土的地不是土、石头所成,就是种种珍宝(这七宝里有金)成的地,而且是五百色光,如日月在空中那样明。
「宽广平正,不可限极」。没有山林,没有坑坎,没有低洼,地平如掌,很宽,很广,很平,很正,没有边。就说没有边,之后就到咱们这。所以一定你要说多少国土,也可以这么说,也同时要承认就在目前,因为它不可极限,它没有边。咱们这不到,还得过去,过去也没有边。心净国土净,心平世界平,其心平等,所以它这个地也是平的,广大无边际。《往生论》里头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个国土如虚空一样可以容纳无穷,你往生者再多也没有说是挤不下,这个广大是没有边际。
而且「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就是胜妙难思,微就是妙中之妙,所以称为微妙,难思中的难思。奇丽,丽就是美好、光华,奇就是奇特,奇丽就是超特的美妙跟光彩。极乐的地是七宝所成,每一个宝里头有五百色的光,光就像花,像星星、月亮,当然奇丽。「清净庄严」,清净它没有染,庄严它具万德。「因安乐国土是清净本性之所庄严成就。」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发愿的时候就说,我要立这个愿,超胜无数佛国,可得吗?因为发了这个愿,当他成就的时候,它就超逾一切世界。
说到这儿,阿难又问了,他说彼国没有须弥山,那四天王天、忉利天在哪待著,怎么住?按咱们世界这个例,他发问。佛就反问,问阿难,他说咱们这个世界夜摩天、兜率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依什么住?阿难他还是很高明,他没有说是依空,他说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这是不可思议业力能够这样的。佛就跟阿难说,不思议业你知道了,你身的果报不可思议,众生的也不可思议,众生的善根也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也不可思议。这就是说明为什么极乐世界不需要须弥山。这个果报,首先「汝身果报,不可思议」。果报就是一种你过去所作的善恶所得到的。果报本来是一回事,但是可以勉强分,果是指的因所得的,报是从缘所得的结果。比方你要种一棵桃树,桃核是因,结的桃就是果。但是光是一个核不行,你还有种种的劳动、种种的看管,这个所得到的,於这一方面回报就称为报。其实这是一回事,差不多。
你要知道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超情离见,不是众生的情见所能达到的),众生的业报,就是众生的业因,众生所造的业,与他所得的果报,都不是思议所能及的。《宝积经》就说,阎王当时就告诉罪人,跟罪人说,「无有少罪我能加」,对於你来说,我不能给你加一点点罪。「汝自作罪今日来」,你自己造罪,所以今天你来了,「业报自招无代者」,就是说果报不可思议,都是自招的。《普贤行愿品》菩萨就自己念,我过去无始以来造种种业,无量无边,如果是有体有形的,虚空都装不下。而且是佛也不能消除众生的业报。所以这个业报不可思议,你作恶得恶的果报,作善得善的果报,自然就得到它的果实。
「众生善根也不可思议」。所以《大集经》说:「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这两句话就不大好懂,为什么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不就是咱们的行、咱们的境界,有什么不可思议的?这个要用禅宗来说,临济就说,你想认识佛祖吗?就是你现在能听法的就是。临济当时对他说,今天我们重复他的话,今天大家这能听的就是,你要认识佛祖吗?临济还有这个话,「每日多般用处」,这是众生的行、众生的境界,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你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又说六道神光从你面门出入,你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能尝味、嘴说话,这等等,时时都在放光,从来没有间断,心中在作念,都是在放神光。临济儿孙遍天下,现在真正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是大德。所以临济入门便呵,一进门就呵斥,没有什么答话。这都是临济语录中精彩的句子,你要识佛祖吗?听法的就是;六道神光没有间歇过,从你面门出入。所以众生的境界、众生的行就不可思议,这就是不可思议,大家虽然信不及,可是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你信不及也是这回事。再有,咱们从教下说,「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众生的善根也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诸佛圣力」更不要说了,「诸佛世界」更不可思议。所以昙鸾赞叹极乐世界,「光为佛事,焉可思议。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影子也能作佛事,声音也能作佛事,怎么可思议?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没有断烦恼就得涅盘这样的分地,怎么能思议?所以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就是这个地方,是不思议中的不思议。这也就把刚才佛这些话做了解释。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众生有种种的功德善力。极乐世界是「住行业地」,什么叫住行业地?是住如来大愿大行所住之地。《论注》说,「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得佛的身业,闻佛的名号得平等口业,遇见光、知道法得平等意业,这就是住於如来所住之地,你见佛见法、闻声闻法,这都住於如来之地。所以彼国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是住行业地。因为这种种功德善根,所以彼佛国土不同於我们要住须弥山,不像我们这个微尘所成的,需要引力的牵引,要住须弥山。
「阿难白佛: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没有怀疑,极乐世界这样殊胜的因,得这样殊胜的果,我没有怀疑,我就是为将来的众生,他会问,所以我替他问。所以我们对於阿难,他当机,也是一个很殊胜的示现,这一点他也说了,是为了众生,我替他们问。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三集) 1991 档名:51-001-0023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