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一)在极乐庵念佛道场作 四首
(二)深妙禅偈
(三)老实念
《净语》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诗集,原名《欢喜念佛斋诗钞》。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补新篇,改名《净语》。夏老之诗,乃一代时教之醍醐。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开人心眼。今名《净语》,弥符其实。净者,净宗也。语者,警语也。故名《净语》。又净者,清净本然也,当生清净心也,无量清净觉(弥陀名号)也,净念相继也。语者,言为心声也,故《净语》者,清净心之显露,清净觉之开示,欲复清净本然,但当净念相继也。
《净语》直指当人自家宝藏,敬选三则,供养大众。
(一)在极乐庵念佛道场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其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号如珠 念头如线 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
心不离佛 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 相续不断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 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 还请自验
第一则共四首,是夏师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场中所作。夏师领导佛七,十分严格如法,正式参加者,都是闭关念佛,这四首正是关中所作,启发大众,认真修持。所说皆大修行人从真实履践得来,修净业者当依为指南,故莫因未见惊人之语而忽之。
第一首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还忌讳‘字句模糊’。这一句佛号,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别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云‘己尚不闻佛岂闻’。‘先快后慢’,一上来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没劲。‘既无音节’,音节指音声的节奏,共修念佛时用的鱼磬,统一大众的音节,保证了大众所念共同的内容。个人念同样可用鱼磬,不用鱼磬同样要有音节。音节调适,念佛容易摄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号中六个字,不论某个字所占的拍子,时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么整个佛号每句在变,念得乱成一片,还谈什么摄心。不但时间上每个字安排得很好,声音的高低轻重也合节奏。节奏很重要,普通的举臂抬腿,若合节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节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韵,念佛易于成片。
无音节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联贯’就更差了。后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净念相继’,若不联贯怎么能相继。‘心不应口’,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盘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对我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呀。或者惦记买部彩电。你多盘算这些事,心口怎能相应。至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念佛时杂念纷飞,不知从何处来这么多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排除。这不用担扰,这是念佛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纷飞,听我念佛分明’,这是要诀。关键是提起这一句佛号。‘声不摄念’。‘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都摄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摄住了。你这时听的是佛号,念的也是佛号,想的也是佛号,意根也摄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闻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这三根也都摄住了。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作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之处在于自听。
‘轻忽养识’。如果念时自心烦杂散乱,所念之声,必然嘈杂难听。心不专注双耳也就失灵,所念之声自然毫无摄念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焉有都摄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恶果——轻忽养识。这是佛教里一个常用的成语。你很轻率地念,你不是转识成智。你是在培养识。咱们的修持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咱们念佛就是把分别的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要使他转呀。你这么去念,又无音节,散乱。精神涣散,又不连贯,自己心里想的跟嘴里念的不一样,所念声音也摄不住心。这种念法不是转识是养识。识在那儿休养了,这正是‘古德所叹’呀。就这样念太可惜了。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你还肯念。但是你就这样念哪,所以古德很叹惜呀。这样念就‘永难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难,首先须达到念佛成片。我们要念到成片,少则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动,自始至终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头这种念法,就‘永难成片’。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应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针对前一道而说的。‘声和韵稳’。‘声和’指念佛的声音和谐、和美、安和。声音很有关系,念得很尖躁嘶哑,声音不和。人听到美妙清净庄严的声音,自然心旷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乱,焦躁不安。‘韵稳’韵是和谐的声音,又指高雅的神韵气度。稳是安定妥贴之义。韵稳是指音声安和沉静,气韵高雅。自然而然有一个韵调。‘字正音圆’,字音要念正,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有许多人念得音不准了。最主要是阿字,应读作国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准,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经念惯了,改不过来,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弥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劝别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来悉知悉见,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从音声方面对你身心的好处来说,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并且声音要圆。圆的对立面,尖劈嘶哑等等,这类声音一触子耳当下心中痛楚难过,精神不适,圆和善雅之音使你听后,心里欢喜舒畅、安静、清净。音乐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现代摇滚乐听了之后,反应绝对不一样。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样,好的古琴弹奏入妙之时,你听几声,当时就妄心平息。声音关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声要圆和。
‘恳切绵密’,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切恳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在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是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净土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念佛往生就不是这样了,谁都可以念。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自己不肯念。烦恼一来,人就不肯念了。生气,著急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它打你的闲岔。其实烦恼中照旧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绵绵密密,恳恳切切地念下去,自然会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
‘沉著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著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无生。要沉著,沉著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声合乎心,心应乎声’。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号如珠,念头如线’,你如果不念的时候,这珠子一颗一颗都散了,这是‘分则各离’。一念呢,拿线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号穿成串,这是‘合则成串’。‘心不离佛’,这就要求能随时随地心中不离这句佛号,这事并没有任何人拦著你,没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离佛,先须‘口不离念’。口念比较容易,口里念时,心不见得在佛上,心在佛时则口里必能念佛。嘴里头老念这一句,‘如线贯珠’,像是用线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续不断。’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这是末后一首,指出了当前修净业行人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看到秦译(罗什大师译)中,一心不乱,于是个人体会,就认为:不念到一心不乱,就没有资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极少,念了几乎一生还没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观失望,消极苦闷。实际上这并不是释尊教法的原意。这一点《无量寿经》的功德最大了。《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条件只是一向专念。老念,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要求你一心不乱。而且‘一心不乱’是只见于秦译。玄奘大师所译是:‘系念不乱’。这句是你念的时候很专心,没有胡思乱想,这就是系念不乱,比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见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谈无明,只说见思二惑,见惑有十样,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思惑是更细的贪、嗔、痴、慢、疑。谁能把这些都去掉?事一心,还有贪、嗔、痴、慢心、疑,你就没到事一心。例如:贪心,总想得点好东西,不但贪物质,贪人家恭敬,贪名呀,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么呀,都是贪啊,你都能去掉吗?再者嗔心,人家批评你,说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气呀。孩子很不听话,做坏事,你不生气呀。婆媳之间好多矛盾,嗔恨呀。举个三十年代突出的实例,一位元做过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夫人的老修行,后来与儿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压不住心中的嗔恨,决心杀死儿媳,她就下座找刀,但当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时,才压住这颗杀人的心。痴,更厉害了,众生整个在痴里头,愚痴呀。还有慢,我慢贡高,妒嫉障碍,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贪嗔痴慢都破完了,这才是事一心,这很难呀。阿罗汉断见思惑得漏尽通,断人我出生死,称为竖出三界,称为难行道。如果念佛法门同样也要断见思惑,那不与竖出三界是同等的难度,为什么还称之为易行道,是捷径中的捷径呢?既称为易行,当然不须达到断见思惑,证阿罗汉的水平。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不须达到事一心的水平。能达到当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证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生实报庄严土(菩萨所居的国土),部分证到常寂光土。
我们根据玄奘大师所译‘系念不乱’,与《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可以肯定一向专念是往生的必备条件,‘专’字有专一不变与专心持念两方面的意义。既是专心在念,即是唐译的‘系念不乱’。
当然,达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达到一心,先须要专念。专一不变是针对见异思迁的人说的。一山望见一山高,总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门,今天想参禅,明天又想学密,念了两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气功,这样的人学什么都是白费事。我们是佛子,当依本师释尊的慈悲教导,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门可以解脱,应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达到一点都不散乱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个不散乱,但我有几十句能成一片,在这几十句中没有杂念了。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那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他自己要能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这是实话。可见不容易,所以应该咬定牙根,脚踏实地,先学成片。‘真勤真专’,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不到极冷的时候,梅花怎么会开扑鼻的香?由于‘寒彻骨’呀。这不是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释迦牟尼佛说:光说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六道中轮转,无量的生死,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他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解决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所以要真勤真专呀!专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会弄,件件稀松,刀枪剑戟样样能耍,可是要杀敌制胜,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著一点,既在打坐又想参禅,既修净土又学密宗。又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点观音菩萨,再加一点黄财神法,这不是真实修行,是在开玩笑。‘真勤真专’,必有功效自然可见,故云:‘功效自见。’‘无须问人,还请自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 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 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 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 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 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 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 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 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 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 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 三昧全凭信行愿
第二个内容是深妙禅。怎么又谈到禅了,这是《大集经》的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深的禅,妙的禅,而且是无上的深妙的禅。中国旧日的知识份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
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我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疑的地方,我什么也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确的信念与认识。《大集经》说‘但念阿弥陀’,就是只念、专念、唯念阿弥陀,这就是无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禅。
这里所说的无上深妙的禅,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说禅定,是在前五度里面。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可是差别极大。经教中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禅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见天地万物。《净语》谈‘深妙禅’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是要你知道你现在念佛啊,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
‘有大福德始念佛’。第一句就像狮子咆哮,震惊百兽。普告一切轻视净土的人,不要认为斋公斋婆愚夫愚妇都能修净土,就轻视净土。修净的人更不可认为自己根器低下,没有水平修其他法门,没有办法,只好修净土。应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门。你才会念佛啊。所以我们要增加信心。《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不是在过去的多生多劫里头修了福修了慧,对于这个法门你想暂时听一点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应当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我们应充分自信,这个极殊胜的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了,自己也应该珍重自己。
‘发菩提心修十善’。《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每辈都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在《净宗心要》之中讲得比较详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菩提心粗说就是一个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结合的心,《华严经》说这三方面如同供佛的油灯,必须有灯油、灯炷和光明,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菩提心是灯,智慧、慈悲与愿力三方面结合,组成供佛的灯。我们常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顺事发心。顺理发心呢,那就是《金刚经》的话,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便把法执也破了。你终日在度生,而没有自己度生的相。要发起这样深具智慧的大菩提心。
‘修十善’。释尊的教法,全面说来,于三乘外再加天乘人乘,成为五乘。这才是全部的教化。决没有任何人是觉悟日增,作恶照旧。那就说,他说觉悟是谎话。人都做不好,想要作佛,那是笑话。修行是善男子善女人的事,所以人人都止恶行善。持五戒可得人身,修十善可生天界。十善的对立面是十恶,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嗔、痴。十善要把十恶都加上一个不字,这是止恶,例如不杀生还放生,不贪还要布施,才能生天。
可见十善生天谈何容易。因为这完全是仗自力。至于念佛愿求往生,有佛力加被。但也不能说,我念佛啊,我这个善事就可以不做。这是错误。不肯行善利他,还有菩提心吗?没有发心还能往生吗?所以还是要修善。念佛是正行,我们还要种种的辅助。《无量寿经》里头讲得特别多,咱们这个世界有五恶五痛五烧。有五种恶,杀盗淫妄酒(开广即十恶)。那么就现生受恶报是五痛。来生还要入地狱是五烧。不断的告诫,所以劝导人们要修十善。‘佛说无上深妙禅,浅人当作浅法看’。佛说念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可是许多人与佛相反,偏说念佛是浅法。到底是什么浅呢?正是这个认为念佛是浅法的人,是他浅,他正是浅人。由于他自己浅,就把念佛当成浅法。所以我们在座的都应该发希有之心哪,能够闻到如此之法,能够相信这个法,是多生多劫的善缘哪。我们要很珍重,要一气呵成,趁热打铁。把这个趁还有余辉,太阳还没有落山,赶紧走到家。
‘四仪庄严三业净,坚守重戒勿少犯’。‘四仪’,就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我们念佛的人要在这四种威仪之中端正身心庄重严整。‘三业’,是身口意,都清净无染。‘坚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这戒里头的重戒,先要护持住不可违犯。在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例如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傍法呀!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你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谤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要做坏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惨重多了。不受戒的人杀了个人,杀了张三,将来张三杀了自己这就了了,受戒的人可不行,你犯了杀戒。破四重戒是地狱罪。你被他回杀那是必然的,但是你还要入地狱、上刀山下油锅。所以我们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这个碗是漏的,装上什么水一会儿就都漏完了。所以‘坚守重戒’这几个字要牢记心头。
‘打破人我是非关,放下生平闲知见。’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爱惜取舍。种种差别对待,无非妄自分别。于是烦恼万千,无人出得,所以叫做关。划地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诸恶源头只是一个我字。有我就有人,永无出身之路,故称为关。这些是非无可逃避,有人出家,谁知庙里这些是非何曾比庙外少。就说,哎呀,早知这样咱们还不如不出家了。这个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这个关哪,就是你不对我对,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再进一步,‘放下生平闲知见’,一些没有用的闲知闲见装满一个脑子,自以为有学问,其实只是一些邪见。都把它放下,打扫干净吧。必须在舍字上下功夫。舍字就是要舍这闲知见。但舍字很不易,舍身容易舍见难。夏老诗偈中所指都是救命的基本。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反坠。真实履践的人,必不肯这样务虚,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禀遵释尊慈教。于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四者称为念佛四大秘诀)。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是释尊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实念佛才是一代时教的真传。
‘只此即是长夜灯,苦海慈航斩魔剑。’只有老实念是众生长夜黑暗中的明灯,出苦海的慈航,斩除魔障的金刚王宝剑。关键在于老实,老实平常,世人轻忽。《净语》云:‘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汉’。我们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信净土法门,实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们既然多劫修行,为什么现在仍堕轮回,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就因为多劫的生死根本极难拨除,所以我们今生要奋发大志,决定在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来生死根本。这是冲天的大志,是多劫以来空前的壮举,是真要自觉觉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就像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你(业力)死我(真心)活的战斗。要用真刀真枪,不再是表演戏台上的花拳绣腿。所以要拼这一生当个呆汉,不做卖弄聪明的人,他们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结交权贵,盗名欺世,不惜用尽种种机关,到头来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实欲同众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这些行径,任凭举世之人都说自己是个呆汉而无悔。宋高峰禅师(元中峰国师之师)为参‘睡眠中无梦时,主人翁在何处安身立命’,自誓曰:‘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著子明白。’五年后果大彻大悟。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五宗’是禅宗‘一花开五叶’所分出的临济、曹洞、伪仰、云门、法眼这五宗。‘八教’是教下,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共八教。禅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都收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蕅益大师的话:这三藏十二部经论,一切戒律,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这一句里头。还说一切禅定也在这一句里头,可见这一句佛号具足一切功德,即是总持陀罗尼。所以绝对不要在念这一句之外还要找什么窍门,找什么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扰。
‘过缓过急同是病,强想一心心愈乱’。前一则指出念佛的音声的大小、节奏,不要间断。这里指出: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过缓’就给妄想留机会,造成轻忽养识的毛病。‘过急’引起紧张,耳朵可能听不清楚,这就受极大的影响。所以过快过慢都不相宜,应把速度调节合度。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始时稍缓一点,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时,便顿然停住,再从头念起。念时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是念佛四大秘诀的主要内容。唐张拙秀才有名诗句‘欲断妄想重增病’,因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两’。同样的道理,不求一心,正当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别计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这早已不是‘老实念’,而是有为法了。
‘志坚如钢气如绵,不间不杂自成片’。誓愿应坚定,如钢似铁,弥陀因地中发愿说:‘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这就是给我们示范的‘志坚如钢’。志要钢,而心欲虚。若固执己见,则成为刚强难化之人,祸莫大焉。《大乘无量寿经》中,极乐国人‘身心柔软’。气如绵正表柔软。心意柔和,自然易受教化。在念佛时,不要间断与散乱,‘不间不杂’自然容易念佛成片。若达一心不乱,则得念佛宝王三昧。
‘因心果佛互感应,根身器界潜转换’。咱们念佛是在因地中修行,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是我们因地的心叫做因心。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是已经得了果觉,叫做果佛。我们念佛时,我们的因心就与阿弥陀果佛互相感应。我们心里就包括阿弥陀佛的万德。还有,佛的心遍满一切处,我在念佛,是在佛心里头念,如来悉知悉见,没有一点可以弄虚作假的。再者,我们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遍满一切处。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呀。佛不摄受,我们就被烦恼牵缠,念不了佛。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于是使得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暗自在转化变换,所以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器界是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尘。这些东西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暗地就转变了。这就比自己身心随著自心与他佛的互感而起变化难懂很多。应知自心与外物也是不二。《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唯识枢要》云:‘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都是说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古禅师说:‘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说,整个地球是和尚的一只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一只眼睛,念佛时是因心与果佛相感的时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万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变,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别人和你是怨憎会,你念来念去那人就变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们要知道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只是消极自了。一个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这一切没有不可转换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对了。那为什么他老跟你作对呀?因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对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会潜移默运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就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得道之人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烦恼未伏念不一,习气不除佛不现’。烦恼因多劫积累,坚强难破,未能断除,应先伏烦恼。譬如一盆浊水过分混浊,不能饮用。那么就静静地等它沉淀,浊垢沉到盆底,上面都是清水,应可以喝了。清水是譬喻心念专一。浊垢还未全部沉淀,譬喻烦恼未伏。自然之理就是这样,不能勉强。习气者,烦恼的余习,叫做习气。例如舍利弗嗔惑之种子都断了,还是易于发怒,这就是习气,夏老师有两句宝贵开示说:‘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可见去习是十分重要。全除习气唯佛一人能做到。所以这里所说的除习气,不是除尽之意,而是要求积极地除习气。佛者觉也,这里所说的佛现,既可指见佛见光之类,一般所说的佛现;而更重要的是指朗然大觉的心。不去除习,朗然大觉的心就无由显现了。
‘千万句如一句时,何愁不见弥陀面’。上一句有两种解释:(一)念一千一万句佛号,就同只念一句时一样清清楚楚,没有杂念。念一句念得很清楚,念佛的人都有这个时候,但是延长到一千句一万句都是同样清净,自然往生极乐,花开见佛。还发什么愁,怕见不到弥陀呢?(二)千句万句,如同一句。所念一句,如同千句万句,打破数量。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既然不可思议,我当然搁笔,不再画蛇添足。
‘此事非易亦非难,三昧唯凭信行愿’。唐代庞居士全家,禅林崇仰。庞公说:‘难难难,十担油麻树上摊。’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其女灵照说:‘不难亦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老实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棒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谁和你说难道易,若论难易,古佛过去久矣!‘三昧’指念佛三昧,乃一切三昧之王,故又称宝王三昧。入此三昧,但须信愿行三资粮。信须深信,如蕅益大师的六信,如截流大师的正信。愿须切愿,欣厌恳切。行就是老实念。
(三)老实念
但只老实念 不必问如何 莫管同与异 休论自与他
只贵愿力强 那怕妄想多 散乱固成病 分别易入魔
境缘无好丑 佛号一扫过 句句念能真 决定出娑婆
前则偈云:‘三字真传老实念。’故以《老实念》偈紧接于后,须在箭靶红心里面射中红心,方是承受圣教真传的好手中的好手。
‘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老实’很平常,但确甚希有。唐代有位婆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是回答:‘蓦直去。’任何禅宗巨匠都勘她不破。‘蓦直’正与此处之‘老实’同样平常,同样是甚极奇特。妙就妙在不给你留下思议之处。才有所思,不是了也。念佛参禅,都是如此。所以开口第一句,直说,‘但只老实念’,绝对唯一的老实念佛。不可再问这问那,若还在东问西问,早是不老实了,所以宗门说:‘不问如何与若何。’
‘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华严宗依六相而谈法界事事无碍之义。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讨论平等与差别的涵义。同异二相是相上的平等与差别。例如砖瓦木料虽形相各各不同,可是可以合造成一间屋子,显示了同相。在一个屋子里面,砖瓦木料各有自身之相,这是异相。以相上的同异为例可以推想体上的总别与用上的成坏。所以这里就以同异为代表。‘自他’,自是自佛,他是他佛。又自身为自,别人为他。又身心为自,万物为他。所以同异包括一切体相用的平等与差别,自他摄尽一切人我心物的对立与统一。一概是不管不问。只是一句孤伶伶的阿弥陀佛,声声相继,自然孤明历历。
‘只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弥陀要解》:‘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可见愿力是前承信念,后导妙行的关键。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若信愿紧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又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是说,一个修净的人能否往生,全凭他有无信愿。若有深信(六信与正信)切愿,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决定往生。相反,纵然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若没有信愿,就不能够往生。往生的条件决定于信愿。往生后品位的高低才决定于念佛的水平。可见蕅益大师无上殊胜的开示,正与夏老师这两句一‘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的偈语,是一个鼻孔通气。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多劫的心猿意马,曾无一刻的专一宁静,散乱成习,当然是病,但人过中年,多少有点病也是常事。但若堕入魔网,定招地狱之报,那就严重亿万倍了。‘散乱’如有人患近视眼,‘入魔’就像误入敌人的特务组织,下场就悲惨了。所以不要总是在‘分别’好了一点还是坏了一点?这样修好还是那样修好?时而欢喜,时而焦虑。无时不在分别之中,处处不离有求之念。于是无上殊胜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故夏师有句曰:‘分别即是魔网。’念来念去句句都染上有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实念。
‘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一切世法与出世间法的好与丑种种分别,在这浩浩荡荡,包涵虚空的佛号声中,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空。由心发声,声是佛号,名具万德,圆摄万法,即此音声体具万德万法。具有无上功德力,无边法力,故能扫尽分别散乱种种虚妄而无剩余。声入自耳,流入自心,如珠发光,还照珠体。心光佛声,相融相摄,互为增上,直趋究竟。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这两句中,须解释的只是一个‘真’字。所念句句都‘真’,决定出离娑婆,往生极乐。怎样叫做‘真’?现从最平常处解释,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伪装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实亡(所谓扛空枪)。恳恳切切,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简单一点,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以上《净语》三则,全显莲宗妙谛,末后再恭录其中《直念去》一则,净、密、禅之奥妙,均在其中,念祖不再画蛇足,敬请自参。
直念去
弥陀教我念弥陀
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
原来弥陀念弥陀
一九九一年四月于北京莲舍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