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举要
畅 耀
唯识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创始人为玄奘,继承和发扬宗义者为窥基。此宗的思想、理论,一般认为六经十一论是依据的典籍,其中《解深密经》、《成唯识论》最为主要。
《成唯识论》又名《净唯识论》,10卷。是玄奘于唐显庆四年(659年)在长安西明寺译场,编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而集成的一部论著。这部著作是对古印度世亲论师写的《唯识三十颂》而作的注释。世亲(约4~5世纪)亦译天亲,古印度佛教哲学家,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创建者之一。北印度健陀罗国的布路沙城人。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据称为通达小乘典籍、不信大乘,毁谤大乘非佛说。后经其兄无著的劝导、改信大乘,广著大乘论书。《唯识三十颂》是他晚年的著作,因身体不及,未能为颂作出解说。后学者有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十大论师,根据各自的见解,对三十颂作了注释。在诸师中,护法的注释最能显扬论旨。护法是南印度达罗毗茶国建志罗城一大臣之子。出家后,博学多闻,通大小两乘,曾主持那烂陀寺。据说,护法的注书,原藏于印度的一位玄鉴居土处。玄奘在印度留学时,得闻论释,经殷勤谛求,居士便将注本传交玄奘。玄奘将搜集到9种论释和此注本带回国后,拟将10家之论,一一翻译,并由神防、嘉尚、普光、窥基四人相助。后因弟子窥基感到十家之说见解纷纭,难以得知唯识精义,于是建议将10家之言综合糅译成一本。玄奘接受了窥基的意见,遂以护法之说为主,参酌其他9家,并只留窥基一人独任笔受,集成此书。
《成唯识论》以护法的观点为主,其余九家之说相同者略而不谈,不同者则以有义的词句来区别。释文中以不同者说法列前,护法的结论在后。如此之杂糅,遂使九家释论的原意,不得其详,无从分辩。
《成唯识论》全书内容,以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唯识相,是30颂中的前24颂;唯识性,是30颂中的25颂;唯识位,是30颂中的26至30颂。以上三部分,都在显示万法唯识的义理。
《成唯识论》虽然是30颂的注释之作,但涉及的问题却多于、广于30颂。如种子说的本有和始起、熊熏和所熏都有论述。又如四分说的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亦有解释。再如四缘说,对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分别都有论述。以一家为主,吸收各家之说,遂使唯识学说的内容更充实,体系更完备。《成唯识论》堪称为集印度唯识之大成的举纲精要之作。
《成唯识论》译出后,弘扬第一人是窥基,其主要著述有:《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钞》10卷(现残存4卷)。其弟子慧沼著有《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慧沼之弟子智因著有《成唯识论演秘钞014卷。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和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钞》被称为唯识三大部,是研究唯识宗的重要著作。玄奘的另一弟子圆测,著有《成唯识论疏》10卷。其弟子道证,著有《成唯识论要集》14卷(以上各家之书都已佚)。此外,唐人注论者还有多人,但均已散佚。五代、宋元撰述很少,明清两代,著述不绝。特别是清光绪年间,我国佛教居士杨文会(1837~1911年),字仁山,从日本取回了唐末五代以来散佚的各宗主要典籍300余种,其中有唯识宗主要著作《成唯识论述记》等,并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近代,欧阳竟无曾撰《唯识讲义》3卷。
据《文物))1982年第6期载:《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珍贵文物》中说,在释迦塑像的胎内共出文物160件,其中辽代刻经47件。在刻经中有《成唯识论疏记应新抄科文》卷第三及写经或抄经有《成唯识论卷第一》,此为佛学研究提供可贵资料。
《成唯识论》传人日本后,研究和注释的人较多,以良算等所集《成唯识同学钞》48卷,善念撰《成唯识论泉钞》30卷,藏俊所集《成唯识论本文钞》45卷,最为著名。此外,尚有英法等译本。综上可见,《成唯识论》研究者,世代不绝,弘传地区,达世界之广,实乃玄奘之贡献也。玄奘被誉为中国的爱国留学生、佛学家、哲学学、翻译家、旅行家、中印文化交流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则当之无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为人们所敬仰。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院)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