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三种圆满安乐(出瑜伽师地论)
【一成就加行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于净戒中不敢毁犯于身语意清净无染若有过失即能忏悔令其戒体圆满无亏是名成就加行圆满。
【二成就意乐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为法出家不为活命但为求无上菩提及求大涅盘乐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之心不杂众恶之法不受当来生老病死之苦是名成就意乐圆满(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成就宿因圆满】谓修菩萨行者于宿世中曾修福善故于今生种种资身之具悉无匮乏复能为他广行惠施心不悭吝是名成就宿因圆满。
三义欢喜(出观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因释阿难及天龙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故以三义释之(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遇人欢喜】人即佛也谓佛具足四无碍智说观彼佛之法离于错谬今遇此人宁不欢喜是名遇人欢喜(四无碍智者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彼佛即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闻法欢喜】谓所说观佛之法一十六门曲尽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闻如是法岂不欢喜是名闻法欢喜(一十六观门者日观水观地观宝??观八功德水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真身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三得果欢喜】果即修观克获之果也谓韦提希等闻说观佛之法依此修之得分真果侍女诸天得相以果得如是果岂不欢喜是名得果欢喜(梵语韦提布华言思惟分真者即证一分中道也相似者近于分真也)。
三因(出佛性论)
【一应得因】谓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应得菩提之果故名应得因(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加行因】谓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为因即能证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三圆满因】谓由加行故因行圆满故名圆满因。
三断(出宗镜录)
【一自性断】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三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
三断(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一见所断】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灭二谛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合为三十二上色界无色界每四谛下咨除瞋使余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
【二修所断】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惑故名修所断(十随眠者即是思惑谓长时随逐潜伏覆蔽真性故名随眠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各三谓贪痴慢共为十也)。
【三非所断】谓声闻第四果三界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无惑可断故名非所断。
龙华三会(出法住记)
弥勒下生经云弥勒菩萨即于出家之日便得成佛坐于龙华??下花林园中三会说法故云龙华三会(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彩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盘(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记云若国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谓于诸大乘经典或律或论若读若诵或恭敬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彩而严饰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二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盘。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记云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设斋供养比丘比丘尼或供养修禅定者或供养诸说法者或施坐卧等具供养僧众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于第三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盘。
菩萨三修学(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百劫顶寂定中修诸三昧】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三昧华言正定顶寂定者在众定之上故名顶也谓等觉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一切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与一切法性相应相冥而得一合相也(等觉者去佛之位一等也金刚三昧着金刚最坚至利谓入此三昧则一切诸惑无不断也)。
【二千劫金刚定中学诸威仪】谓等觉菩萨复住寿千劫学佛一切威仪象主观视师子游步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也。
【三万劫大寂定中学佛化行】谓等觉菩萨复住寿万劫学佛教化之行现诸色相教化众生复现同诸佛常行中道大乐无为也。
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出涅盘经)
菩萨当补佛处故生兜率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命胜】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而于彼天托生天系寿命四千岁天寿毕已降生中国以补佛处是名命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色胜】菩萨虽不修色业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庄严异诸天众是名色胜也。
【三名胜】佛本行集经云菩萨既生兜率其诸天众即唤菩萨名为护明展转称唤其声上彻净居乃至色界天顶是名名胜也(护明释迦佛也从迦叶佛时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护明)。
三贤(出仁王护国经?)
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贤也。
【一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二十行】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三十回向】回因向果名为回向一救诸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三种发心(出起信论)
【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故名信成就发心(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证发心】证即证入谓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名为法身法身显发故名证发心。
三不退(出观经妙字钞)
【一位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初住即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行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断尘沙之惑则永不退失菩萨之行故名行不退(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念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地已去破无明惑则永不退失中道正念故名念不退。
三处入法界(出华严经?)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证平等之理也而云三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证入先后不定遂分三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证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回向终心入法界】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证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谓菩萨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证入法界乃了三德圆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
文殊三名(出翻译名义)
【一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具不可思议种种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二满殊尸利】梵语满殊尸利华言妙首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在诸菩萨之上故名妙首。
【三曼殊室利】梵语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最胜吉祥故名妙吉祥。
三人观十二因缘(出涅盘经)
三人者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种之异也。
【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二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证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余习之气分也)。
【三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谓菩萨之人虽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生灭了悟非生非灭而能顿断见思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缘觉复胜故所证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阿罗汉三义(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三迦叶(出法华经文句)
梵语迦叶华言光波谓身光炎涌映余光故也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梵语毗婆尸华言胜观)。
【一优楼频螺迦叶】梵语优楼频螺华言木??林谓其居处近于此林故以名之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四众者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也四事者一饮食二衣服三卧具四医药也)。
【二伽耶迦叶】梵语伽耶华言城谓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以名之观了诸法都无所着教化众生最为第一(梵语由旬华言限量一由旬四十里也)。
【三那提迦叶】梵语那提华言河谓其居止近于此河故以名之心意寂然降伏结业精进修行最为第一。
阿难三名(出翻译名义)
阿难是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三种不同随德受称故有三名也。
【一名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生时合国欣庆欢喜故也以其亲承佛旨传以化人即传持声闻藏也。
【二名阿难?陀】梵语阿难?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即传持缘觉藏也(空者谓了达自性本空无我我所也无相者谓一切法空无男女相也无愿者谓了达诸法无相无所愿求也以能空此三者即得自在无碍故云解脱门也)。
【三名阿难迦罗】梵语阿难迦罗华言喜海以其解了如来说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即传持菩萨藏也。
声闻三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湏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湏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曰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
【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结集三人(出付法藏因缘经)
【一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生时举国欣庆故云庆喜随佛出家得阿罗汉果多闻第一能持法藏如来灭后与文殊师利集诸大众于铁围山等处结集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二优波离】梵语优波离华言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也如来灭后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毕钵罗西域记云即菩提??也梵语毗奈耶华言善治即律也)。
【三迦叶】梵语迦叶波华言饮光谓其身光炎涌能映余物故也如来灭后集诸大众于毕钵罗窟等处结集阿毗昙藏(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即论也)。
初果三结(出四教仪集注)
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此惑尽即证初湏陀洹果故名初果三结(梵语湏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一身见结】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名身见结(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戒取结】谓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鸡狗戒等是名戒取结(鸡狗戒者谓外道计自身前世从鸡中来即便独立等或计从狗中来即便啖粪秽等是也)。
【三疑结】谓迷心背理而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是名疑结。
三余(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烦恼余】烦恼余亦名障余谓二乘之人虽断三界内见思惑尽尚有界外无明惑在故名烦恼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业余】业余亦名道余谓二乘之人虽断三界内业缚尚余界外变易生死之业故名业余。
【三苦余】苦余亦名果余谓二乘之人已出三界分假生死尚有变易生死之苦故名苦余。
三佛子(出华严经?)
【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
【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三真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三车(出法华经)
三车者车即运载之义喻三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运出三界而至涅盘也(三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羊车】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三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顾后群故以羊车喻之经云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鹿车】鹿车者以鹿挽车故名鹿车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行求出三界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即能回顾后群故以鹿车喻之经云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牛车】牛车者以牛挽车故名牛车喻三藏教菩萨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于三界而不求自出如牛之荷负安耐一切普运故以牛车喻之经云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是也(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乘(出法华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盘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乘观门(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声闻观苦谛为初门】苦即三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阴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缘觉观集谛为初门】集即招集之义谓烦恼之因则能招集生死之苦果也缘觉之人于十二因缘中初从无明观起无明即属集谛了知苦果实由集因而生故观集谛为初门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观道谛为初门】道即六度也谓菩萨为利他故广行六度化诸众生故观道谛为初门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田喻三种人(出涅盘经)
【第一田】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刺种一得百以喻菩萨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是为第一田也(卤音鲁)。
【第二田】此田虽无沙卤瓦石??刺渠流险难[(冰-水+〡)*ㄆ]实减半以喻声闻根性稍钝虽得无漏但能自利不能度生是为第二田也(无漏者谓声闻惑业已断无复漏落三界生死也)。
【第三田】此田渠流险难多诸沙卤瓦石??刺种一得一为藁草故以喻阐提之人而于佛法无有信心今为说法以种后世善种是为第三田也(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
三草(出法华经文句)
草即药草也药草既蒙云雨之润即得生长而能遍治众病变体成仙以譬五乘之人既闻法华之教无漏智慧即得增长能破无明之惑开佛知见故以三草喻之(五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也)。
【一小草】小草喻人天也谓法雨既沾无不蒙润而人天之机根力微弱未获大益故名小草。
【二中草】中草喻声闻缘觉也谓此二乘之人蒙佛法雨而于大乘根渐增长故名中草。
【三上草】上草喻三藏教菩萨也谓此菩萨蒙佛法雨敷荣郁茂自他饶益故名上草(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兽渡河(出天台四教仪并法华玄义)
三兽喻三乘河喻空理也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同出三界取证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浅深如象马兔同共渡河而有浅深之异故以此为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断习气尽而证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曰思惑习气者即见思余习之气分也)。
【二马渡河】马渡河者喻缘觉之人也谓缘觉修十二因缘断见思惑虽兼断习气未能净尽而证真空之理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兔渡河】兔渡河者喻声闻之人也谓声闻修四谛法断见思惑未能除断习气而但证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过不能深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比丘三义(出大智度论)
梵语比丘华言除馑谓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之人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馑乏故名除馑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
【一破恶】谓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
【二怖魔】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杀人智慧之命也比丘既能修道魔即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亦能转化于他空我眷属魔即惊怖故名怖魔。
【三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比丘常当乞食清净自活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
三种僧(出涅盘经)
【一犯戒杂僧】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二愚痴僧】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三清净僧】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律师三法(出善见毗婆沙律)
【一本毗尼藏】梵语毗尼华言律谓为律师者必本于毗尼讽诵通利句义辩习文字不忘然后可以教授于人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二坚持不杂】谓为律师者当怀惭愧坚持法律于毗尼藏所有文句义?悉皆通达若有问者次第而答不相杂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三受持不忘】谓为律师者于毗尼藏所传之师湏知次第授受之由若佛授优波离如是次第师师相承乃至于今于其名字或能尽知或知一二而不忘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三圆满(出瑜伽师地论)
【一行圆满】谓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复能为他如法演说自利利他之行既周是名行圆满。
【二果圆满】谓由修行即能证涅盘之果圆成满足是名果圆满(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师圆满】师即受道之师谓能以佛所说之法教诫于我复能引发一切梵行令得满足是名师圆满。
沙弥三名(出翻译名义)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一驱乌沙弥】谓能驱遣乌鸟即七岁至十二三岁者皆名驱乌沙弥也。
【二应法沙弥】谓能与出家之法相应即十四岁至十九岁者皆名应法沙弥也。
【三名字沙弥】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三种天(出涅盘经)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天也。
【一世间天】谓十方世界一切刹土中诸大国王虽处人中享受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即一切众生修行十善之因受其果报或生欲界天或生色界天或生无色界天是名生天(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三净天】谓声闻缘觉断诸烦恼获大神通变化自在清净无染是名净天。
三界(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壬+(工/山)]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李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九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九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三事人胜诸天(出大毗婆沙论)
【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乐不复进修是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是能勇猛胜诸天也。
【二能忆念】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也。
【三能梵行】梵者净也诸天耽嗜欲乐不复增修善业是人初发心时能种殊胜善根爱持戒律行业清净是能梵行胜诸天也。
阎浮提人三事胜余三洲(出长阿含经)
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三洲者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一勇猛强记】谓南洲之人于诸教法勇猛读诵记闻广博心不忘失其余三洲则不能然所以胜之也。
【二勤修梵行】谓南洲之人于诸清净梵行则能精勤修习期证道果其余三洲则不能然所以胜之也。
【三佛出其土】谓南洲乃是中华文物之国一切圣贤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余三洲则不示现所以胜之也。
三种人难报(出大毗婆沙论)
佛告比丘我见有三种人于诸有情多获利益其恩难报假使尽其形寿以诸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缘而供养之亦不能报也。
【一令出家者】谓若有人为其说法劝令出家剃发染衣以正信心受持净戒乃至成就菩提其恩难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令知集法者】集积集也谓众生积集烦恼惑业而能招集生死之苦若有人为其说法令知烦恼过患而灭除之其恩难报也。
【三令得漏尽者】漏尽者谓众生生死惑俱尽不漏落三界也若有人为其说法令如法而修破除烦恼出离生死之苦而证真空涅盘之乐其恩难报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太子三妃(出瑞应经并翻译名义)
经云太子十七岁纳妃三人以示同人法也。
【一瞿夷】梵语瞿夷华言明女其父名水光长者女生之时日将没余光照其室内皆明因名瞿夷是太子第一妃也。
【二耶输】梵语耶输陀罗华言华色是太子第二妃即罗?罗之母也其父名移施长者。
【三鹿野】鹿野是太子第三妃也其父名释长者。
三善知识(出止观)
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故名善知识也。
【一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
【二同行善知识】谓修观行之人互相?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
【三外护善知识】护犹助也谓管理所湏以助修行之人或有外侮而能扞御故名外护善知识。
三想(出大智度论)
般若经云菩萨欲成无上道者应起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皆生亲爱之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故名三想。
【一怨想】怨想者谓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
【二亲想】亲想者谓于父母兄弟及亲戚朋友等皆生亲爱之想也。
【三中人想】中人想者谓于非怨非亲之人亦生亲爱之想也。
三思(出华严经?钞)
【一审虑思】谓在意地筹量之时未有所作故名审虑思。
【二决定思】谓意既决定乃有所作是名决定思。
【三动发思】唯识论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是名动发思。
三恶觉(出涅盘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恚觉】恚即瞋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
【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三报(出慈悲水忏)
【一现报】谓现世作恶现身即受恶报现世作善现身即受善报是名现报。
【二生报】谓此生作善作恶来生方受善恶之报是名生报。
【三后报】谓或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于此生中受善恶报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善恶报是名后报。
三业(出析玄记)
【一身业】身业即身所作之业也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壬+(工/山)]即身恶业也若不杀不盗不[淫-壬+(工/山)]即身善业也。
【二语业】语业即口所说之业也有善有恶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即口恶业也若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即口善业也。
【三意业】意业即意所起之业也有善有恶若贪欲瞋恚邪见即意恶业也若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即意善业也。
三福田(出优婆塞灭经)
【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三贫穷福田】谓若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愍之心以己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唯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三福业(出增一阿含经)
【一施福业】谓修行之人若遇贫穷之人来乞之时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至卧具医药随其所欲皆悉施与因施获福是名施福业也。
【二平等福业】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为平等福业也。
【三思惟福业】谓修行之人以智慧观察了知出要之法远离世间尘缘杂想以此思惟为出世善福之业是为思惟福业也。
三供养(出普贤行愿?)
【一财供养】谓以世间财宝及以种种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诸佛菩萨是名财供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法供养】谓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是名法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观行供养】谓依中道妙观观于一念之心具足三谛之法无有缺减众生诸佛平等不二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盘念念观之即是供养诸佛菩萨是名观行供养(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应供养(出增一阿含经)
【一如来所应供养】谓如来出现世间咸欲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
三种示导(出般若经)
示开示导引导谓菩萨见诸有情在地狱中受极苦报即起拯济之心故有三种示导也。
【一神变示导】谓菩萨悯彼地狱之苦故现神通之力灭除汤火刀剑种种苦具令诸众生藉此神变从地狱出生天人中受诸快乐是为神变示导。
【二记说示导】谓菩萨悯彼地狱之苦而于众生念念记忆不忘而为说法令诸众生藉此法力从地狱出生天人中受诸快乐是为记说示导。
【三教诫示导】谓菩萨悯彼地狱之苦即发慈悲喜舍之心说法教诫令诸众生藉此教诫从地狱出生天人中受诸快乐是为教诫示导。
三善道(出四教仪集注)
三善道者谓天人阿修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不同皆名善道(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即四天下之人也谓因行五常五戒复行中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人道(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谓虽行五常欲胜他故行下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修罗道亦名仙道者以修罗一道摄属不定故也(无酒者修罗于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逐瞋妒誓断酒故名无酒)。
三种礼佛(出华严孔目)
【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而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是名成过礼。
【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而与杂觉相应是名相似礼(杂觉者谓觉知之念纷杂也)。
【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仪端正而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理是名顺实礼。
三发心(出翻译名义)
【一发大智心】谓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是名发大智心。
【二发大悲心】谓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是名发大悲心。
【三发大愿心】谓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名发大愿心(四弘誓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
三发心(出释氏要览)
【一厌离有为发心】谓人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三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是名厌离有为发心(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发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三饶益有情发心】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三种发心(出观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当得往生(彼国者西方安养净土也)。
【一至诚心】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二深心】谓求无上佛果必须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须厚种善根涅盘经云深根难?故名深心。
【三发愿心】谓以真如实心趣果善心二心功德善巧回向发愿求生净土速证法忍广?一切众生苦恼故名发愿心(法忍者谓于无生之法忍可忍证也)。
三种发菩提心(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謟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愍谓悲愍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行(亦名三种业出大智度论并王法念处经)
【一福行】谓因修十善等福报生欲界天上人间及阿修罗享福受乐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
【二罪行】谓因作五逆十恶等罪报生畜生饿鬼地狱责罪受苦故名罪行(五逆者一杀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五破羯磨僧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壬+(工/山)]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动行】(亦名不动行)谓修世间禅定报生色界无色界天心定不动故名无动行。
三种清净(出大智度论)
【一心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身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三相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故名相清净。
清净三业(出璎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冰-水+〡)*ㄆ]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三业供养(出法华文句)
【一身业供养】谓身至诚敬礼诸佛菩萨是名身业供养。
【二口业供养】谓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是名口业供养。
【三意业供养】谓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是名意业供养。
三种净业(出观无量寿佛经)
经云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于是世尊以三种净业答思惟十六妙观酬正受故知三种净业乃往生净土之因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十六妙观者日观水观地观宝??观八功德水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真身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也)。
【一孝养父母等业】谓若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则必慈心不杀修行十善是为净业(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二受持三归等业】谓归依佛法僧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为净业。
【三发菩提心等业】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劝进行者是为净业。
三施(出大智度论)
【一财施】谓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财物又能以己之财施与他人是名财施。
【二法施】谓既能财施又能为人说法令其开悟是名法施。
【三无畏施】谓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之人无杀害心令其无畏是名无畏施。
三施(出华严经?钞)
【一饮食施】饮食施者谓见饥饿之人即以饮食济其困馁是名下品施。
【二珍宝施】珍宝施者谓见贫穷之人即以财物珍宝周其窘乏是名中品施。
【三身命施】身命施者谓但割身肉济于饥饿众生名身施若全身施与命亦随尽名命施此施极难极重是名上品施。
三轮体空(出能断金刚经论)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着之相是名三轮体空。
【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体达一切皆空岂有此物而为所施是名施物空。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出本事经)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盘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证金刚不坏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倏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聚戒(出菩萨戒义?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三事戒(出大宝积经)
【一身净戒】谓身受诸戒无有阙漏无有毁犯是名身净戒。
【二言净戒】谓一切所说语言无有?謟虚诳不实是名言净戒。
【三意净戒】谓蠲除恶觉离诸贪欲是名意净戒。
灭有三义(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华严?云梵语毗尼或翻为灭灭有三义。
【一灭业非】谓戒能灭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灭业非。
【二灭烦恼】谓戒能灭贪瞋痴等烦恼故名灭烦恼。
【三得灭果】谓因戒故既灭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灭之果故名得灭果。
三种忍行(出诸经要集)
【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种精进(出菩萨善戒经)
【一庄严精进】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摄善法精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利益众生精进】谓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众生精进。
三种胜勇猛(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愿胜勇猛】愿即誓愿谓初修行之时湏发四弘誓愿发大勇猛成佛菩提广化有情知胜功德是名愿胜勇猛(四弘誓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行胜勇猛】行即所修之行谓至心学道能行妙行发大勇猛决趣菩提是名行胜勇猛。
【三果胜勇猛】果即修因所感之果谓一心精进修诸妙行发大勇猛决求成佛于彼之时与一切佛平等无二是名果胜勇猛。
三种定业轮(出地藏十轮经)
定即禅定业即行业轮有运转摧辗之义谓如来以禅定诵习之法轮摧辗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证道果故说此三种定业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建立修定业轮】谓令众生修行正观观察无明烦恼起灭之相及观察世间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数息之法修习静虑则能摧破一切惑业心住正定是为建立修定业轮(梵语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二建立习诵业轮】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三建立营福业轮】谓令众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营种种福报之事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营福业轮。
三胜学(出瑜伽师地论)
【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过非成就威仪于诸戒法而能增胜是名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谓能舍欲界诸不善法得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于诸定心而能增胜是名增上心学(初禅四禅即色界天也)。
【三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法如实能知是名增上慧学(四圣谛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
三事无尽(出众德三昧经)
【一布施无尽】谓菩萨好喜布施不吝财物乃至躯命悉能施与心不疲厌是名布施无尽。
【二持戒无尽】谓菩萨护持禁戒未曾违舍见犯戒者怜愍悲哀见奉戒者尊重爱敬复以戒法传化他人心不疲厌是名持戒无尽。
【三博闻无尽】谓菩萨闻如是法即当奉行思欲化他必湏博学一切经典与夫世间艺术无不谙练求闻禀听心不疲厌是名博闻无尽。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