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九

发布时间:2019-06-26 06:33:36作者:大悲咒快诵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九之一 践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自下第四中贤十行会初来意者酬前十行问故匪知之艰行之惟艰前解此行若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故次来也次品来者此会四品分三初二品当会由致次一品当会正宗后一品胜进趣后于由致中此品先明感应道交后品明赞德显体前会已终将陈后说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会名有三一约处名夜摩天宫会夜摩此云时分即空居之首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适其时时而后言闻者悦伏时而后动见者敬从涉有依空即事入玄托此而说约人名功德林约法名十行会并如后释三皆依主次品名者大同于会然梵本中上无升字下有神变译者以升为神变升为神变略有四义一不离前三而升此故二升一处即升一切处故三升已广其处故四前后同时无障碍故谓佛以圆遍之身不起而升时分天宫升属如来夜摩约处相违释也前升须弥后升兜率准此可知。

  三宗趣者会品之宗并如名说意趣可知。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及须弥顶上皆见如来处于众会彼诸菩萨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说法莫不自谓恒对于佛。

  四释文者一品长分为十第一本会圆遍谓前会不散而说后会故初句遍因十方下遍相亦有主伴等并如上说但处加须弥则而演说法通上三会(则而演说法等者前第三会不离前二会而升忉利则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说前二会之法今加不离须弥顶上则如法慧承佛神力说十住法故兼前二会通三会法也余义多同须弥顶品)。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及须弥山顶而向于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

  第二尔时世尊下不离而升。

  时夜摩天王遥见佛来。

  第三时夜摩下天王见佛并如前会。

  即以神力于其殿内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第四即以下各严殿座初一句总依空起行故云化作无着导行故曰莲华一行舍多所以称藏余如上说。

  百万层级以为庄严百万金网以为交络百万华帐百万鬘帐百万香帐百万宝帐弥覆其上华盖鬘盖香盖宝盖各亦百万周回布列百万光明而为照曜百万夜摩天王恭敬顶礼百万梵王踊跃欢喜百万菩萨称扬赞叹百万天乐各奏百万种法音相续不断百万种华云百万种鬘云百万种庄严具云百万种衣云周匝弥覆百万种摩尼云光明照曜从百万种善根所生百万诸佛之所护持百万种福德之所增长百万种深心百万种誓愿之所严净百万种行之所生起百万种法之所建立百万种神通之所变现恒出百万种言音显示诸法。

  百万已下别显严相于中四初明座体备德严皆云百万位渐增故次百万夜摩下明座旁围绕严三从百万下法门行德严文有八句摄为四对一因缘二福智深心契理故三愿行四体用无生法体之所起故四末后一句法教流通严。

  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恭敬尊重而白佛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愿哀愍处此宫殿。

  第五时彼下请佛居殿。

  时佛受请即升宝殿一切十方悉亦如是。

  第六时佛下如来受请。

  尔时天王即自忆念过去佛所所种善根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第七尔时下各念昔因然晋经亦有乐音止息今略无者译人之意谓不如十解会事归理不云乐音止息不及回向事理无碍不云炽然退可同前进可齐后故并略之。

  名称如来闻十方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摩尼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第八偈赞十佛此十佛是前会十佛之前如次十佛明位渐高念昔亦远理实三世诸佛皆同此说余如前会文亦有二先明此界后辨结通前中十偈亦各有四初句标名赞别德次句通显具吉祥三忆曾入此殿四结处成胜极亦初一句诸颂不同初二字别名次二字通号下三字别德亦皆以下别德释上别名一以闻十方释成名称。

  宝王如来世间灯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清净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二以世间灯释宝王义珠有夜光可代灯者为宝中王佛有智光照无明夜故曰宝王。

  喜目如来见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庄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然灯如来照世间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殊胜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饶益如来利世间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无垢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善觉如来无有师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宝香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三四五六义并可知。

  胜天如来世中灯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妙香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七以世灯释胜天者身智光照胜于天故。

  无去如来论中雄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普眼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八以论雄释无去者具勇智辩不可动故。

  无胜如来具众德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善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若行如来利世间诸吉祥中最无上彼曾入此普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九十可知又此中殿各举别名初一严体下皆宝之别德谓此宝清净以用庄严殊胜无垢此宝发香是香必妙能严之宝无所不见可谓普眼如是严者是善庄严无处不严名普严也又善严者善因生故。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王承佛神力忆念往昔诸佛功德称扬赞叹十方世界夜摩天王悉亦如是叹佛功德尔时世尊入摩尼庄严殿于宝莲华藏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第九尔时世尊入下佛同升殿。

  此殿忽然广博宽容如其天众诸所住处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第十此殿下处忽宽容并如前会。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初来意者助化赞扬故说行体性故行所依故然三天偈赞来意宗趣大旨是同但解行愿以为异耳。

  二释名三宗趣亦不异前约处约行少有别耳。

  尔时佛神力故。

  四释文者文亦有三一集众二放光三偈赞初中有十一正明集因亦即各随其类为现神通也。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二十方下辨主菩萨。

  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

  三一一下明眷属数。

  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四从十万下来处分量然显数随位增信十住百回向是万此合当千而云十万或译人之误或是十百则传写之误。

  其名曰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智林菩萨。

  五其名下列菩萨字同名林者表十行建立故行类广多故聚集显发故深密无间故扶疏庇映故此十菩萨表行之体也可以意消息之(表十行建立故者此有五义大意可知初言建立者于法性无修之中而起修故二万行非一故三聚为十度四行显发性德令现前故故起信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四一一契理曰深意趣秘妙为密相续无间五扶疏即茂盛之貌如一布施国城内外头目髓脑而兴起故等言庇映者一一行门与慈悲俱普荫一切相映带故若建谓修建立谓成立广谓体广多谓类异则五句皆二便成十义下三各二可知故下结云可以意消息之)。

  此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胜慧世界灯慧世界金刚慧世界安乐慧世界日慧世界净慧世界梵慧世界。

  六此诸菩萨下来处刹名同名慧者十解之慧行所依故。

  此诸菩萨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常住眼佛无胜眼佛无住眼佛不动眼佛天眼佛解脱眼佛审谛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绀青眼佛。

  七此诸菩萨各于下明所事诸佛同名眼者以智导行了了分明成有目之足故斯即十行当位之果佛于此位显者皆名眼故宜以当界之佛与当界菩萨共相属对思而释之(宜以当界等者以佛是当位之果菩萨即当位之因如功德林菩萨下释云积行在躬功德圆满故得成于常住之果二慧为最胜故成无胜眼三悟胜义谛名为胜林故成无住眼佛四闻深无畏故成不动五崇真拒迷成大光净六事理无差离身心相故得解脱七了相不动得审谛眼八照理正修故成明相九照心本源果成最上十鉴达诸佛迥超色声心言路绝故名智林故得果妙明为绀青眼以菩萨名下文自释故今属对则果号可知)。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

  八是诸下至已设敬。

  随所来方各化作摩尼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

  九随所下参而不杂。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诸菩萨世界如来所有名号悉等无别。

  十如此下结通无尽。

  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第二尔时下放光足上谓趺背行必动故背依轮指得有用故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余同前会。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三尔时功德林下明说偈赞十菩萨说即为十假亦以东方为始上方为终各有说偈所依谓承佛力等今初菩萨且就能说积行在躬功德圆满故名功德若就所叹叹佛胜德故云功德林有十二颂以是会主总叙此会普遍之事。

  佛放大光明普照于十方悉见天人尊通达无障碍。

  于中二初八述赞奇特后四举德释成前中四初一偈叙此品放光。

  佛坐夜摩宫普遍十方界此事甚奇特世间所希有须夜摩天王偈赞十如来如此会所见一切处咸尔。

  次二叙前品感应。

  彼诸菩萨众皆同我等名十方一切处演说无上法所从诸世界名号亦无别各于其佛所净修于梵行彼诸如来等名号悉亦同国土皆丰乐神力悉自在。

  次三叙此品众集。

  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住天宫如来普安住一切诸国土我等今见佛处此天宫殿。

  后二明自在普周。

  昔发菩提愿普及十方界是故佛威力充遍难思议远离世所贪具足无边德故获神通力众生靡不见。

  后四举德释成中二前二举因显用。

  游行七方界如空无所碍一身无量身其相不可得佛功德无边云何可测知无住亦无去普入于法界。

  后二辨果用深广于中一体用自在上半不去遍至下半卷舒相尽谓一身即多则一相不可得多即是一则多相不可得是故恒一恒多恒非一多由此自在一尘内身无不周于十方遍十方身并潜一尘之内皆悉圆遍非分遍故难思议也后一深广相成上半牒广辨深下半释深显广谓不住故无处不至不去故不离本位此释深也尘毛等处无不普入广无边也(一尘内身等者以即一恒多故等)。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二上明功德此辨智慧悟此除冥难遇之慧故名慧林偈中叹此。

  世间大导师离垢无上尊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十颂分三初一明佛难遇。

  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为众广开演饶益诸群生如来出世间为世除痴冥如是世间灯希有难可见。

  次六别释难遇于中亦三初二益广难遇。

  已修施戒忍精进及禅定般若波罗蜜以此照世间。

  次一因圆难遇。

  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不了法真实无有能得见佛身及神通自在难思议无去亦无来说法度众生若有得见闻清净天人师永出诸恶趣舍离一切苦。

  后三果深难遇。

  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不能知此义不可得成佛不可思议劫供养无量佛若能知此义功德超于彼无量刹珍宝满中施于佛不能知此义终不成菩提。

  三有三偈校量显胜于中初一长时大行校量次一长时供佛校量后一胜物供佛校量。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三胜林悟胜义甚深之法故。

  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曀赫日扬光晖十方靡不充其光无限量无有能测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冥者诸佛亦如是功德无边际不可思议劫莫能分别知。

  偈叹深广无涯之德十颂分二初三明佛德广博后七显法体甚深横竖互显前中初二喻况后一法合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译也梵本敌对翻云后热月西域如来圣教一岁立为三际谓热雨寒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则后热月言兼得此方孟夏后半余之二际各有四月准释可知赫日之言但取阳光时长难穷其际耳彼方或为四时与此名同但以正月黑半为首耳不见此文妄为异解(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译也下?文有六一总显文意梵本下二会梵经此即刊定引梵破经如下当说今?取其所引令顺同今经西域如来圣教下三出后热月相明其三际但是佛教所用俗之所用不必要三亦说四时等赫日之言下四会经通难即刊定破云四月赫日岂胜六月故孟夏之言不顺赫日故?出意云但取光长者故晋经云譬如春后月虚空无云翳日曜清净光春后与孟夏无违赫日明取光远彼方或为四时下五委彰时分以正滥释不见此文下六结破刊定谓彼破译者云准梵本应云后热月不合言孟夏月若取意总译应云譬如盛暑月赫日光炽然于净虚空中无边光照曜由方言实无敌对翻故应取意译也言后热月者西域时节名字两说一云一年三时谓春夏秋各四月从十一月半已后至三月半已前名春时余二时准知一云一年六时各两月谓从十一月后半至正月前半名春时二从正月半至三月前半名热时三从此后至五月前半名两时四从此后至七月前半名秋时五从此后至九月前半名雪时六从此后半至十一月前半名极寒时今梵本云后热月者当此国二月半已后三月半已前彼方两热月中后热月也然此与西国时复不同此地正暄西域已[烈-列+执]是以但可取意译耳上即刊定记义余之二际准知者应云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夏即雨际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即寒际即雨热寒之三际也斯即俱舍光法师义若泰法师意从十月半为首泰公约昼夜停等后说增减光公约昼夜极长时后说增减然其两说亦不惬西域记文刊定承谬更斥经义故云不见此文妄为异解然?文已正所引犹略今当具引彼记第二卷云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或十五日以月之大小故然白前黑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近北行也日游在外近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一岁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时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盛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时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时也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或岁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咀罗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頞沙茶月室罗伎拏月婆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頞湿缚庾阇月迦赖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谓报沙月磨祛月頞勒窭拏月当此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土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俗语不达中国正旨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释曰以此文证邪正可知又今之坐夏正取西域四时非佛教所明故记不许)后七中令于依他修三无性观以余之二性不离依他故由于二性成依他故谓圆成是依他体性遍计但横执依他又迷真似现故即依三性说三无性三性尚一岂有三无三无但是即有之无三性但是即无之有有无不二为一实性有无形夺性亦非性故于依他中具修诸观(谓圆成即是依他之体故观依他必观其体离依他性无可横执故遍计性亦约依他又迷真似现者此之一句具足三性迷即遍计真即圆成似即依他前意明二不离依他此义明二能成依他故但观依他已具三性即依三性下第二明三无性不离三性全是唯识偈文具足应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则三无性依三性有三性尚一下三明融通谓三性是有尚犹是一三无无相岂定有三故收三性但是一有三无但是一无离有无无故有无不二初句约显后有无形夺下约遮余义玄中已具其相)。

  诸法无来处亦无能作者无有所从生不可得分别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

  文即分三初三作生无自性性观次二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后二修相无自性性观(初三作生无自性性观者即第二依他上无性也即唯识云次无自然性然三无性名须弥偈品文中已有今复略释谓法从缘无自然生性故上生无自性即是所无下一性字是无性性谓无自然生之自性为其性故胜义无自性性者即第三无性胜义自性即是所无下一性字义同于前显无彼胜义之性为其性故胜义即是圆成圆成即是真如故唯识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相无自性性者即第一无性谓遍计之相亦不可得如绳上蛇下一性字是第一性以相无自性而为其性故)今初即分为三初偈正观无生初句果空谓缘生果法非先有体从世性微尘及未来藏因缘心识中来若有来处即先已有如鸟来栖树何得言生次句因空既无有果对何说因又世性等亦是妄计因缘有故次句双遣所从是因所生是果又初句不自生次句不他生次句不共生又初句非先有而生次句非先无而生次句非半有半无三义各以末句息妄成观(初句果空等者即中论先有先无门观也然亦名夺破于中先夺破其所计先有总举诸宗世性微尘即是外道及未来藏即一切有部因缘通大小乘约相心识即唯识唯心所现若执定有皆为所遣从若有来处下纵破鸟来栖树即中论青目释无来文谓先有鸟而来就树可名为来今从无之有曰生曾何先有次句因空者即经亦无能作者能作是因因即我也亦即牒辞则通于法瑜伽论云顺益是因义谓无常法为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又虽无常法为无常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从既无有果下破也即相待门破可知又世性等亦是妄计因缘有故者亦因缘门因缘无性故亦无体门但有妄计无实体故又初句不自生等者上之四句各别门破今通用因缘门以四开破略无无因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而杂集论二门释之一云不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法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即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故不无因生者谓缘望众生有功能故二又因缘互夺释云自种有故不从他等次后当释又初句非先有下前来唯初句用先有门今通三句皆用先有先无门中论因缘品云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影公云因中先有则境界在六根因中先无则因同非因因同非因则可钻冰出火境界在六根则可汤中求冰若亦有亦无则具上二过其第四句乃非此门故中论云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

  次偈以无生释无灭略有三义一无生可灭故二无待对故三例生从缘故。

  后偈观成利益经云无生即是佛故论云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依他因缘即无生故(经云等者正是大品法尚答常啼云诸法如即是佛诸法无生即是佛等下句既云斯人见如来即无生是佛义耳须弥偈赞品一切慧菩萨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故论云等者即中论四谛品末云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而论引经即智严经至第十菩萨当具引之)。

  诸法无生故自性无所有如是分别知此人达深义以法无性故无有能了知如是解于法究竟无所解。

  次二偈约依他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中前偈遣所观上半辨观下半明益各含二义故致兼言一者成前谓非唯能相之生生即无生所生法体从缘无性即无所有此显依他无性是圆成性益云深者即事而真故二云无生真性亦无所有即彼胜益无自性性益云深者真性不立故(各含二义者释上兼修之言而云各者正取上半观相下半观益为各二义即依他圆成如下?列而下遣能亦含依圆故此各言兼于能所方顺二偈兼修之言一者成前下别示二义之相此即依他中义也先明观相由前偈遣能相四相略举生灭已含住异此偈遣所相色心法体由四相相成其有为当法缘生故无自性观益可知二云无生下即兼修胜义无性义也)后偈遣能观然有二义一成前所观谓以无性故无有能了如无有人能了龟毛长短大小知无所了是究竟了二是正遣能了既无所了亦无能了能所两亡为究竟解(后偈遣能观者然此?中二义亦通前依圆前义依他圆成俱无所了后义依圆皆无能了皆由即性即无性故故?结云能所双亡即正结上二义也亦通结上二偈能所)。

  所说有生者以现诸国土能知国土性其心不迷惑世间国土性观察悉如实若能于此知善说一切义。

  后二偈明相无自性性观中初偈正明后偈总结前中上半显执不了国等依他谓为现见妄计为生故晋经云所言有生者当知由所生下半明观若知无性则离遍计故后偈总结称于事理之实以观世等故善说也(不了国等者而言等者国即共业缘生以后偈总结云世间国土性世间之言通有情世间故致等言言谓为现见者以中论内小乘被破皆悉救云世间现见故意云不合与世间相违又佛言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今现见有国等诸法岂得言无故引??经云当知由所生所生即现故见国等)。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四以信乐力闻深不畏名无畏林偈叹信向益深德故。

  如来广大身究竟于法界不离于此座而遍一切处。

  十颂分二初一所信之境谓法身体即法界智身证极法界致令应用之身不动而遍。

  若闻如是法恭敬信乐者永离三恶道一切诸苦难。

  后九闻信之益分五初一闻信离恶。

  设往诸世界无量不可数专心欲听闻如来自在力如是诸佛法是无上菩提假使欲暂闻无有能得者。

  次二辨其难闻。

  若有于过去信如是佛法已成两足尊而作世间灯若有当得闻如来自在力闻已能生信彼亦当成佛若有于现在能信此佛法亦当成正觉说法无所畏。

  次三明闻信成佛将过去已成证现未当成。

  无量无数劫此法甚难值若有得闻者当知本愿力。

  四有一偈明闻必有由励物起愿。

  若有能受持如是诸佛法持已广宣说此人当成佛况复勤精进坚固心不舍当知如是人决定成菩提。

  五有二颂显起行益。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九之一

  音释

  拒

  (旧许切抵也)。

  曀

  (于计切音医)。

  盲

  (眉庚切目无瞳也)。

  翳

  (于计切蔽也)。

  滥

  (卢瞰切音蓝去声水延漫也)。

  暄

  (呼渊切温也)。

  惬

  (乞协切音怯适意也)。

  谬

  (靡?切诈也)。

  励

  (力霁切音例勉力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九之二 践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五拒妄崇真拒迷崇智名为惭愧林故偈赞如来大智胜益。

  若人得闻是希有自在法能生欢喜心疾除疑惑网。

  十颂分三初三法说难思次六以喻并决后一结德归佛今初初偈明闻生胜益令物希闻自在法者即佛智也。

  一切知见人自说如是言如来无不知是故难思议。

  次偈佛穷种智故下位难思。

  无有从无智而生于智慧世间常暗[宴-女+六]是故无能生。

  后偈显智从生此文反显然有二意一者成前谓欲生智慧当于佛求佛无不知故不应求之于凡凡暗[宴-女+六]故犹搴芙蓉必于深水而于木末安可得耶(后有一偈下?文有三一案经释有二意前二中云犹搴芙蓉等即显所应而于木末非所应也即楚词意彼云搴芙蓉于木末此明不应也)二者成后智从熏习自种而生不从烦恼无智所生是故下言二心不同时属自愚智故故应慎所习也(二者成后智从熏习自种有二先正释谓由本有无漏种子与多闻熏习和合而生无漏智故依唯识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第一清目等师唯立本有故论云有义一切种子皆悉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第二难陀唯立新熏故论云有义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第三护法正义论云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者始起乃至云由此应信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又云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释曰出世心者即是见道其第三义正同瑜伽三十五种性品论云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名本性住种性今?云熏习即是新熏自种而生者熏但熏旧无别新成)若尔何以经言烦恼泥中有佛法矣此说在缠如来藏故然此大智从藏德生非从迷起(若尔何以经言下第二释难会通有两重难初即引净名第二佛道品难因净名问文殊言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是华如是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今?引此以为难耳又入大乘论第一引龙树偈云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皆此义也此说在缠下?答然约彼经文见无为入正位者不生佛法则已入见道便不能发若约迦叶领解云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则诸凡夫地前菩萨有诸烦恼增修对治成诸度门得为佛种若已断结不可得为一切智因故诸菩萨留惑润生以至惑尽故摄论云烦恼伏不起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此是经之显意今?所明乃是经之蜜意而是胜鬘楞伽等义故云在缠如来藏烦恼如泥覆于二藏然大智自从所藏不空大智光明遍照法界义生故二相亦异)若尔烦恼即菩提复云何通约体性故从所迷故如波与湿(若尔等者即第二重难既言即者则不得云二事别也谓迷真起妄说为烦恼妄体即真元是佛种无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等?约体性故下?答上难有其二意一约体性者烦恼性即菩提非约相也故净名云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无行经云贪欲及瞋恚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即成佛故知烦恼实性即菩提耳亦就相明二事不一二云约所迷故者即第二义也谓迷真起妄离真则无能迷妄心故云即菩提耳真即性净菩提如波与湿双喻上二湿是波性波是湿相动湿成波是波所依能所不同故非一也)然实义者真妄愚智若约相成二门峙立若约相夺二相寂然双照二门非即非离若说一者离之令异如此章中若云异者合之令同如后章是善须得意勿滞于言(然实义者下第二会实义通会两章方显中道正通烦恼即菩提难是显真妄交彻之义虽说三门义含四句谓初二门峙立依理成事则唯妄非真事能显理即唯真非妄故各峙立若说一者下明此二章正为破病若?菩萨二皆会中又此章则二门峙立后章则二相寂然故合此二非即非离言若说一者则离之今异者谓有问言万法即真一如无异故妄即真有何过耶答略有三过一者能依即是所依谓依真有妄如依水有波今妄即是真便无能依以无能依亦失所依则生灭真如二俱不立二者既不异亦失真妄以妄即真故无妄无妄对何说真三者亦失真假二门若别则三义俱成如金与严具波之与水动湿体相二俱不同能依所依各有三义皆不杂乱若云异者合之令同者下章云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等)若准晋经云非从智慧生亦非无智生了达一切法灭除世间闇则显智体绝于愚智不称实了则名无智此偈双明性相后喻但显二相不同。

  如色及非色此二不为一智无智亦然其体各殊异如相与无相生死及涅盘分别各不同智无智如是世界始成立无有败坏相智无智亦然二相非一时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智无智亦然二心不同时譬如诸识身各各无和合智无智如是究竟无和合。

  二并决中二先五明二性相违后一辨功能不等今初唯第二偈三句是喻余偈喻合各有半偈一约色非色者非色谓心缘虑质碍体性不同故二中有二喻相无相者理事相反生死涅盘真妄相反虽同一体分别义门不相是故三成之与坏约相别故四初心后心时不同故五诸识身所用别故缘会不同故眼无耳用又此眼识不合余根识身同识尚不相合愚智性异安得相生(诸识身下释此有四意一眼唯见色耳唯闻声等二缘会不同者眼以色等而为缘故耳用声等为缘故三眼无耳用者对于果位互用而说初意显自此意遮他四又此眼识不合余根者亦对六根互用义说以互用义或言眼根发于眼识而了六境余根亦尔即第三意对之二或言眼根能发六识以了六境此意对之此识不合余根此根亦不??余识更有说言言互用者眼根发耳识而能嗅于香等不出上之二意识身同识下结其不同)。

  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有智亦如是能灭于无智。

  二功能不等者非唯二性各别然智能灭愚愚不灭智药能去毒毒不去药亦犹明能灭闇闇不灭明(二功能不等下先法说后举二喻皆明不等此亦生公十四科善不受报义彼问云善恶相倾其犹明闇不并云何言万善理同恶异各有限域耶答明闇虽相倾而理实天绝明能灭闇故无闇而不灭所以一爝之火与巨泽火同闇不能灭明以其理尽闇质故也思之可知)。

  如来无有上亦无与等者一切无能比是故难值遇。

  三一偈结归如来迥出世表故难值遇。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六勤观理事同无差别离身心相故名精进十颂总相显佛此德前即无差之差此乃差之无差二章相接显非即离亦互相成(二章相接者非即离义已如上明言互相成者由非即故方成不离等故有问言若言不一者即应离于金别有器体若异金有体者即应与金不异以同金有体无差别故言无差别者一种有体故答只由不异方得不一何者若异即妄自有体不依真立不依真故即不得有妄今有妄者由不异故得成不一以妄无自体故妄依真成以妄成故与真不一如波依水由不异水遂得成波以波成故与湿不一此上即以不异成不一也言不一成不异者即如上章由有能依所依故得交彻不异如有波故说波即湿由有湿故说水即波等)。

  诸法无差别无有能知者唯佛与佛知智慧究竟故。

  十颂分二初一约法双标后九就喻双释今初也初句标其所知五类之法皆无有差余三句对人以显次句拣非余境下半唯佛究??。

  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后九释中前五释所知后四释能知前中初四正释后一遣疑前中皆上半喻下半法无差所由在于末句然其能喻不离诸法取其所易喻其所难耳(然其能喻者如云众生非众生三世生灭皆是初句诸法中[(冰-水+〡)*ㄆ]并无差别斯则难见若就未来无过去相则无相理昭然易见故喻色心无相之难)一体色无别喻此喻为总喻虽是一法合有二该横竖故(此喻为总者法非法言该通性相及诸法故)竖约理事交彻法者事也非法理也色即空故亦可法真法也非法妄法也取文虽异义旨乃同谓如金之黄色与金体斤两性无差别随取互[(冰-水+〡)*ㄆ]合中金是所依喻其真法色是能依喻妄非法以妄无体揽真而起则真无不隐唯妄现也以真体实妄无不??唯真现也是则无体之妄不异体实之真故云无有异也亦同密严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取文虽异者谓若理若事若真若妄此文乃异互相交彻义旨则齐亦同密严者问明已引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则金色如指环金体即金然此上不异总有四句一以本成末本隐末存此即存隐不异即?云以妄无体揽真而起则真无不隐唯妄现也二摄末归本末尽本显此即显灭不异故?云以真体实妄无不尽唯真现也三摄本从末末存摄末归本本显此则两法俱存但真妄有异即有真有妄明不异故?云是则无体之妄不异体实之真故云无有异也四摄本从末本隐是不无义摄末归本末尽是不有义此则不有不无明不异亦是末后二句又非异故非边不一故非中非边非中是无寄法界妙智所证湛然常住无所寄也又非一即非异故恒居边而即中等又非一即生死非异即涅盘非一即非异故恒住生死即处涅盘等云云然其法体圆融无碍上来所说非一异等亦是假言故前?云善须得意以法就喻金等亦然)横者异法相望法者可轨之法也非法者不可轨之法也又法谓有法非法谓无故中论释法不生非法云有不生无故体性无异者谓同如故(横者异法相望者即一切差别法无差别也法即是善法非法即恶法故百论取般若意云福上舍何况罪以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以非法而名为罪又法谓有法者亦是横论有无相对故中论下引论证成无法为非法也即第三论成坏品颂云从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从非法不生法及于非法直释偈意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无如兔角等若从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法如人生石女儿从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从非法生非法者如龟毛生兔角故长行释云从法不生法者若至若失二俱不然从法不生非法者非法名无所有法名为有云何从有相生无相从非法不生法者非法名为无无云何生有若从无生有者是则无因无因则有大过是故不从非法生法不从非法生非法者兔角不生龟毛)然前义正顺于喻后义乃顺标中诸法之言要由初义性相无差方得显于后义事事无差若但用后义未显相全同性那得显于事事同于一性(然前义下断上二说前义即事理无碍后义即事事无碍若但用后义下反以理结要用上二谓要由事理无碍方得以理融于事事事随理而融通耳此中更有别义谓又若依前义则心等四类即第五无为若依后义由无为故前四无差又依前义是性无异故无有差若依后义是同一如体故无差也)。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

  第二偈假名不实喻以真夺俗是故无差揽缘成众生即虚非众生所遣既无能遣安有故俱无实以喻诸法皆无实义并从缘故若以正报为众生依报非众生乃全是所喻非实之相尚难显了(以真夺俗下初立二相次所遣既无下释无实义以喻下释合下半后若以正报下结弹古释)。

  譬如未来世无有过去相诸法亦如是无有一切相。

  三三世互无喻喻无相故无别谓若未来有过去者应名过去何名未来故知定无过现之相文举一隅应反余二诸法无相如彼互无此以差别喻无差别(文举一隅应反余二者应明现在无过未过去无现未等故论语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诸法亦然)。

  譬如生灭相种种皆非实诸法亦复然自性无所有。

  四四相非实喻喻无性故无差别生等四相离所相法无别自性一切诸法离所依理无别自性此以相无喻于性无。

  涅盘不可取说时有二种诸法亦复然分别有殊异。

  后遣疑者疑云若都无别云何见有性相等殊故此释云亦如涅盘体离有无百非斯绝而强立名字曰余无余诸法亦然真俗并虚分别成异若离分别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真俗并虚等者故肇公云涅盘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岂可以有无标榜故有余无余乃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若离分别者即起信论前文已引此论前文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次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如依所数物而有于能数彼性无所有如是了知法。

  第二四偈喻能知者皆展转遣疑初偈疑云既有分别则有能知故释云离所数物无能数数既所知无性何有能知无知之知是真了法。

  譬如算数法增一至无量数法无体性智慧故差别。

  次复疑云若依向喻能数喻能知能知虽无所知犹有故复用能数法以喻所知智慧差别以喻能知反覆相遣显无差理谓一上加一名之为二乃至百千皆是诸一由能数智作百千解故晋译中第三句云皆悉是本数今译明一多相待故无体性喻彼妄想于无性中计为有无耳(反覆相遣者谓以所知遣能知复以能知遣所知耳)。

  譬如诸世间劫烧有终??虚空无损败佛智亦如是。

  次又疑云都无能所何名佛智故释云能所双亡佛智斯显故所知妄法如世成坏能知真智湛若虚空尚不初成况当有败如出现品又权智照俗同世成坏权即是实如不离空。

  (况当有败者经云譬如世界有成坏而其虚空不增减一切诸佛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差别是也)。

  如十方众生各取虚空相诸佛亦如是世间妄分别。

  末偈疑云佛智既等应用何殊释云随心妄取佛无异相又谓常无常如各取空佛智双非如空无别。

  尔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七智了三种世间性相诸边不动故名力林。

  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在五蕴中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

  十颂显佛离相真智于中分三初四遍明世间次五双遣世及出世后一观成利益今初略有二观初二偈摄末归本观显众生世间空后二缘生无作观兼显器世间空今初也初二句推假名众生不出三世显是无常次二句推三世众生不出于蕴显无有我次句蕴由业生以明果空显非邪因次句推业唯心明心外无法次句体心如幻不离性空及与中道如幻无性故非有非无故末句以本例末则上五一如皆展转缘生故。

  世间非自作亦复非他作而其得有成亦复得有坏世间虽有成世间虽有坏了达世间者此二不应说。

  二缘生无作观中初偈无作故缘成后偈缘成即无作(二有二颂下?文有二初总科谓前偈上半无作下半缘成后偈上半缘成下半无作)今初言不自他作者通遣诸非一约外道非自性等作亦非梵天等他作但以虚妄无业报故广如三论破(非自性等作者即明非自作也外道宗计之盛不出数论胜论数论计自性能作自性即冥谛能作而我非能作者但是知者而疏言等即等于我我为能作者即胜论师次言亦非梵天等作者且等取安茶论师所计第一?已明自在即涂灰外道所计合上为共作离上为无因故但举自作四句已备但以虚妄者即总破四句四句之计皆无业报言广如三论破者不欲繁文指广有原然三论皆破百论广破二宗今取顺非四句作苦且依十二门论释云然自性一计第一?抄已广破竟卫世计我为自今当更释即观作者门第十偈云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不可得是则无有苦长行以因缘门释则通小乘大乘等次约破外道说先总叙云如经说有裸形迦叶问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尔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无因无缘作耶佛亦不答释曰下论破有二意一约性空结云如是四问佛皆不答当知苦则是空第二约外道说问曰佛说是经不说苦空随可度众生作是说是裸形迦叶谓人是苦因有我者说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净无有苦恼所知所解悉皆是神作好丑苦乐还受种种身以是邪见故问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苦实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法皆亦无常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修梵行福报是亦应空若我是苦因则无解脱何以故我若作苦离苦无我能作苦者以无身故若无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脱者亦应是苦如是则无解脱而实有解脱是故苦自作不然释曰此破我为自作故?云自性等等于我故次破他作论云他作苦亦不然离苦何有人而能作苦与他复次若他作苦者则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见问故佛亦不答而实不从自在天作何以故性相违故如牛子还生牛若万物从自在天生皆应似自在天是其子故复次若自在天作众生者不应以苦与子是故不应言自在天作问曰众生从自在天生苦乐亦自在天生以不识乐因故与其苦答曰若众生是自在天子者唯应以乐遮苦不应与苦亦应但供养自在天则灭苦得乐而实不尔但自行苦乐因缘而自受报非自在天作复次彼若自在者不复有所须有所须自作不名自在若无所须何用变化作万物如小儿戏复次若自在作众生者谁复作自在若自在自作则不然如物不能自作若更有作者不名自在下广有破具如彼论乃至云若自在作苦乐等事而自成坏世间法等又自在亦从他作则无穷无穷则无因故非自在已破共作有上二过故假因和合故非无因四皆邪见故佛不答破梵天等例同自在约人虽异他作义同然此方妄计亦自西天相传之说案三王历云天地浑沌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然后天地开辟盘古龙身人首首极东西足极东西左手极南右手极北开目成曙合目成夜呼为暑吸为寒吹气成风云叱声为雷霆盘古死头为甲喉为乙肩为丙心为丁胆为戊脾为己胁为庚肺为辛肾为壬足为癸目为日月髭为星辰眉为斗枢九窍为九州乳为昆仑膝为南岳股为太山尻为鱼鳖手为飞鸟爪为龟龙骨为金银发为草木毫毛为凫鸭齿为玉石汗为雨水大肠为江海小肠为淮泗膀胱为百川面轮为洞庭韦昭同记曰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然盘古事迹近为虚妄既无史籍难可依凭但是古来相传诡妄耳断曰诚如所言亦依稀西域梵天韦纽等今既破邪叙之无失)二约小乘非同类因自作亦非异熟因他作以皆相待无自性故。

  三约因缘相待如十地论及对法所明(三约因缘者十地在下对法云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斯则以因为自以缘为他假因遣缘假缘遣因假无用以遣共假有功遣无因十地更广)四约以因望果中论云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此自他言含于二意一以果为自以因为他论云果法不能自作己体故二以因为自以缘为他此明不从因缘无果待对故离既不成合亦不成故论云若彼此共成应有共作若彼此尚无作何况无因作彼此即自他也(约以因望果者初标也即无相宗说中论云下次引论正释即破苦品初引一偈即初总标偈明四句不作此自他下三?释初以果为自引论果法不能自作己体即青目释因缘品中不自生义其以因为自以缘为他虽同杂集杂集即因缘相夺此即当句以辨缘生无果对待正释偈中于果则不然也然疏取意释初二句若论偈中各一偈破破初自作云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因有此阴故而有彼阴生释曰上半纵其自作不从缘下半示其因缘明非自作次破他作云若谓此五阴异彼五阴者如是则应言从他而作苦释曰此但反显不他作以今此阴必不异后故不他作必若令异因则异果因同非因自作他作俱不从缘如何得果以待于因故不可也离既下?生起第三四句后引论正释不共句但蹑前纵破举况释第四句故上论云有因尚不成无因何得成)下半二意一不碍缘成以遣无因二非但不碍幻有亦由有空义故能成因果是则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又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一切外万物四义皆不成成坏之言显兼器界(下半二意者即经而其得有成亦复得有坏前意则上半性空不碍下半缘成即事理无碍义后意由上性空成于下半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则是事理相成门又非下即是中论结例之言成坏之言者中论正约正报今经意在双含耳)。

  后偈缘成即无作者向约幻有虽言成坛幻有即空故不应说是则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云何为世间云何非世间世间非世间但是名差别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

  第二五颂双遣中初半偈假徴次半标答次偈出体释成蕴是世间缘成寂灭即出世间故净名经云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一体说二故云假名(故净名下引证即不二法门品第十二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而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也又思益第一云五阴是世间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于世间菩萨有智慧知世间实性所谓五阴如世间法不染又云五阴无自性即是世间性若人不知是常住于世间若见知五阴无生亦无死是人行世间而不依世间凡夫不知法于世起诤讼是实是不实但是二相中我常不与世起于诤讼事世间之实相悉已了知故与此大同)次二句徴蕴名体世以蕴为体蕴以何为体次二句标答上句答体下句答名应名无生五蕴既云性不可灭则显前非事灭(则显前非事灭者然灭有二种谓理及事故上出世间亦有二种一约事出谓地前为世间登地为出世此约事灭由偈但云彼灭非世间则通二释以此文证明非事灭二者约相名世约性为出世即今文意即约理灭合于净名思益等经)次一偈释成空故不灭亦非事在不灭则知本自不生是无生义(则知等者既言空故不可灭是无灭义而结云此是无生义者以无可灭故是本自不生即法自在菩萨曰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后偈例出世间显智正觉世间亦应缘无性又证无性之理为自体故(又证无性之理者前约应身论无性此约真身论无性)。

  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一切知见人常见在其前。

  末后一偈明观益者佛以实法为其体故见法则常见佛也。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八照理观佛而起正修故名行林。

  譬如十方界一切诸地种自性无所有无处不周遍佛身亦如是普遍诸世界种种诸色相无住无来处。

  十颂观佛体相普周德于中分二前七约喻显修后三见实成益前中复二初二地种无性普周喻喻佛无生遍应德。

  但以诸业故说名为众生亦不离众生而有业可得业性本空寂众生所依止普作众色相亦复无来处如是诸色相业力难思议了达其根本于中无所见。

  后五业相无依成事喻喻佛难思现用德于中二三偈喻二偈合前中初一明业果互依次偈明相依无性业不离生故业性空因业有生故生无来处后偈双结难思显成真观若逆推其本业复有因卒至无住无住无本故无所见无见之见方了业空(若逆推等者前偈因业有生即是顺明今明生依于业业亦从缘故云性空已是逆推言卒至无住即净名经意彼逆推云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今经中三并摄在业众生即身空寂无来即无住本)。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种种诸色相普现十方刹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

  二颂合中初偈难思普应合上业果互依次二句以互不相是合互依无性身若是佛转轮王等即是如来佛若是身正觉之心应同色相后二句结示真体唯如唯智合第三偈难思达本(身若是佛者谓色相之身即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后二句结示三即如如四即如如智)。

  若能见佛身清净如法性此人于佛法一切无疑惑若见一切法本性如涅盘是则见如来究竟无所住若修习正念明了见正觉无相无分别是名法王子。

  二有三偈明见实中初颂见佛即了法以见佛称性不疑同体故(以见佛称性者三宝同体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故经云清净如法界者如即称义人信法界难信法佛故致如言实则佛身即法界也)次偈见法即见佛了法即性净知佛不住性相故后偈明了正修行照了无相心寂分别寂照双流故名正念则从佛法生是法王子故。

  又上三偈初知离名为法次如法名为佛后知无名为僧穷见三宝之实(初知离名法者即思益第一已如上引第曰句云是菩萨遍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九之二

  音释

  搴

  (苦坚切音牵)。

  淤泥

  (云虚切音迂)。

  峙

  (丈几切池上声屹立也)。

  爝

  (子肖切炬火也)。

  [揽-(罩-卓)]

  (鲁敢切音览手取也)。

  裸

  (郎果切赤体也)。

  混沌

  (混胡本切魂上声沌徒本切豚上声混沌阴阳未分也)。

  曙

  (殊遇切旦也)。

  叱

  (尺栗切嗔入声怒声也)。

  胆

  (都敢切连肝之府也)。

  脾

  (频弥切土藏也)。

  胁

  (虚业切腋下也)。

  肺

  (芳吠切金藏也)。

  肾

  (时忍切水藏也)。

  髭

  (津私切口毛也)。

  枢

  (抽居切音樗)。

  窍

  (苦第切穴也)。

  尻

  (苦高切脊梁尽处为尻)。

  凫

  (逢无切水鸟也)。

  膀胱

  (膀音旁胱音光膀胱脬也)。

  诡

  (古委切诈也)。

  韦纽

  (纽女九切韦纽天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九之三 践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九照心本末名为觉林。

  十颂显于具分唯识大分为二前五约喻显法后五法合成观前中二前二约事后三约心乍观此喻似前喻所作后喻能作细寻喻意前喻却亲故喻真妄依持后喻心境依持然依生灭八识但有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心故有真妄依持以会缘入实差别相尽唯真如门即前喻所显摄境从心不坏相故是生灭门即后喻所明存坏不二唯一缘起二门无碍唯是一心故下合中但明心造欲分义别喻显二门是名具分唯识(具分唯识者已如上释正取真妄合成以为具分乍观此喻等者即拣刊定云前二喻真妄心所作以辨唯识次二喻真妄心能作以辨唯识今言似者大种异色似画师所作然不离心有彩画者似能作也则粗观似尔细寻不然细寻已下即显正义然依生灭下辨一所由显法相宗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下辨具二所以于中先总后以会缘入实下别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灭二门为二义耳存坏不二唯一缘起结归华严会缘入实坏也不坏相故存也二门无碍者结归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识问唯识第九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答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种以真如不变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心约义不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故以此二门不相离故广如问明及玄谈中)。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今初二偈真妄依持即真如门摄一切法也初偈初句总喻一心次句喻随缘熏变成依他也次句不了依他故成遍计第四句喻依他相尽体即圆成(初偈依持真妄者含真含妄有能有所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下合云心如上画师次句随缘等者起信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有其染心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亦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次句不了等者以经云虚妄取异相故故起信云一切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第四句喻依他等者以言大种无差别故大种即喻真如谓心体离念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从缘无性即真如矣又一二两句即不染而染三四两句即染而不染故有后偈喻不即离)后偈喻依圆真妄非即离义上半不即能所异故大种中无色身所触故色中无大种眼所见故又能造无异画色差别故喻妄依真能所异故性无差别相不同故下半不离义谓所造青等离能造地等无别体故假必依实同聚现故喻妄必依真性相交彻故然大必能造色非色能造大喻妄必依真起真不依妄生故不云也然不离于色有大种可得(大种中无色身所触故者坚湿暖动皆是触故言色中无大种眼所见故者约显色说青黄赤白眼之境故直就法体大种是触色即是色若就根得谓身反眼又能造无异色者然取增胜地多则黄水多则白火多即赤风多即青而坚湿暖动共造于青亦共造于黄赤及白在能造边同一坚等及所造边即有青等故云能造无异画色差别故?喻妄依真下合先合能所异故亦应具言真中无妄圣智境故妄中无真凡所知故从性无差别下合上又能造无异等假必依实等者诸宗正义坚等为实色等为假唯成实宗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以其是数论弟子后入佛法尚顺本师故故智论云精巧有余而明实未足然大必能造色下通妨妨云上非即中既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今非离中何不言大种不离色色不离大种答意可知上明真如依持但取心中真如一门对妄染说)。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后三约心者喻于唯识心生灭门于中初一亦明心境不即离义(初一亦明心境者对上真妄故有亦言然后三偈亦似上二偈此偈似前第二偈以因不即离之便故先明之后二偈似前初偈至下当知)上半不即心中无彩画不可见故彩画中无心无虑知故喻能变所变见相别故下半不离随心安布故喻离心则无境界相故(见相别者且顺上喻有知无知以见分合心有虑知义以相分合画无虑知故以器世间即是第八之相分故喻离心者三世所有皆是一心作故)要由心变于境非是境能变心故云唯识不言唯境但云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不言然不离于画而有心可得(要由心变下解妨妨一如前答意亦尔)。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次一偈喻能所变之行相明画师巧思不住变态多端所画非心谁相知者法合彼心者真妄和合心也恒言遮断不住遮常如瀑流故含一切种故云无量相甚深细名难思议(次一喻等者大同前喻心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第先明喻中先释上三句所画非心下释第四句法合言真妄和合心者拣异法相宗心即起信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是也恒言遮断等即唯识论释第八识初能变中第九因果譬喻门具云恒转如瀑流论先问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云非断非常以恒转故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是也含一切种者即第三因相门彼偈云一切种相甚深细即含二门彼偈云不可知执受处了其了一字即第五行相门其执受处即第四所缘行相门其不可知即能所缘行相之内差别之义论先问云此识行相所缘云何(即合问也)谓不可知执受处了了谓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次论云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此明见分)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故经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次句顿现万境下句喻所变境离心无体(次句顿现者亦即彼果相门云异熟论云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即通辨此识能变之义此是第一能变顿现万境故楞伽云譬如明镜顿现万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下句喻所变等者以无体故无可相知故问明品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常不住者无住为本故无量难思总标深广下二句释示现一切广故难思各不相知深故难思(又常不住下上约法相常不住言是刹那生灭今明不者即是无义常不住者即常无住无住即实相异名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斯法性宗真心随缘成万有故深广难思前之经偈亦可证此)。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三一偈重喻上来不相知义谓非唯所画之法自不相知喻所变之境无有体性能画之心念念生灭自不相知故亦不能知于所画双喻心境皆无自性各不相知故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又虽不知画心而由心能画喻众生虽迷心现量而心变于境又由不能知所画但画于自心故能成所画喻众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现妄境又喻正由无性方成万境故云诸法性如是(能画之心者心虽虑知今取生灭不住故不能知以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未生无体能知前念前念已灭复无可知前念亦不知后前念已灭无有能知后念未生亦无所知能知之心既不自知安能知所双喻心境下合文可知然释此偈总有四意一明性空以性空故不能知自心又二虽不知下明虽性空不碍缘起三又由不能下明由迷真起似若悟自心不造妄境四又正由下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耳云诸法性如是者过结四意然唯识论第一能变有两偈半而有十门上随用已辨今当具出偈云初阿赖耶识(即自性门)异熟(二举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不可知执受处(四所缘境界门)了(五行相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六相应门)唯舍受(七五受俱门)是无覆无记(八三性门)触等亦如是(同上)恒转如瀑流(九因果譬喻门)阿罗汉位舍(十断伏位次门)上十门?中已有随配可知前后有此相当例可知)。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第二五偈合中分四初一偈合初二句初句合最初句心者即总相之心也下三句合第二句诸世间者即诸彩色此句为总下出诸相即蕴界处故云无法不造故晋译云造种种五蕴正法念云心如画师手画出五彩黑青赤黄白及白白故上文云布诸彩色画手譬心六色如次喻地狱鬼畜修罗人天若言种种则十法界五蕴等法皆心所造(心者如前喻中已辨今第二句者此句有二一从能画即属上因二从诸世间之言即属于果则上半是因能变下半属果能变故唯识云能变有二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即种子现行门)此二习气俱名因变此总辨也论云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增长(三种子中各生自现除第八识不能熏故)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增长(除第七识及无记者非异熟因故前是因缘此增上缘也)二果能变者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第八识生现种种相(即前二因所生现果谓自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种种相者即是第八相应心所见分等也)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即现八识三性种子名生自现名等流果所生之果与能生种性是一象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故云异熟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释曰以五阴无法不造皆异熟也如次喻等者谓黑即地狱黑黑业报故黄即中方修罗非天亦复非人季孟间故人白者多善业故天白白者因果俱善故九地当广则十法界五蕴者谓六道四圣四圣中佛在后偈二乘菩萨摄在种种之中既言无法不造亦不拣二乘菩萨更云等法者以今经无法不造三科万类皆心造也)。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次二颂合前初偈下半于中二初一举例以合由成前诸言谓如世五蕴从心而起造诸佛五蕴亦然如佛五蕴余一切众生亦然皆从心造然心是总相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佛果契心同真无尽妄法有极故不言之(然心是总相者法界染净万类万法不出一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名总相余染净二缘各属二类然总说十法界中六道为染四圣为净佛果契心下释其下半上有三法而但说心与佛二法无??不言众生者谓众生有??故心即观心以真为体本自不??佛果契心始本无二同一圆觉故亦无尽迷真起妄无始有终不言无尽然其佛果契心则佛亦心造谓四智菩提是净八识之所造故若取根本即净第八若依真谛三藏此佛净识称为第九名阿摩罗识磨三藏云此翻无垢是第八异熟谓成佛时转第八成无垢识无别第九若依蜜严文具说之经云心有八识或复有九又下卷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即同真谛所立第九以出障故不同异熟为九有由又真谛所翻决定藏论九识品云第九阿摩罗识三藏释云阿摩罗识有其二种一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藏所缘即空藏若据通论此二并以真如为体释曰此二即起信一心二门本觉在生灭门一心即真如故故论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无论八九俱异凡识即净识所造四智三身等)若依旧译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则三皆无尽无尽即是无别之相(若依旧下二会晋译则三皆无??而二经互阙唐阙众生晋阙无??故有第三别更立理)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应云下是第三也若取圆是合如是译则三事皆具无差之相又得显明以妄体下出妄无??之由是以如来下引例证此即涅盘经意天台用之以善恶二法同以真如而为其性若断善性即断真如真不可断故云性善不可断也佛性即是真实之性真实之性即第一义空如何可断性恶不断即妄法本真故无??也)又上三各有二义总心二者一染二净佛二义者一应机随染二平等违染众生二者一随流背佛二机熟感佛各以初义成顺流无差各以后义为反流无差则无差之言含尽无尽(又上三下第四别开义门则却收??经以为尽理谓唐经无尽但得二法又唯约净次言三皆无尽又遗有尽之义今云无差尽与无尽俱无差也亦显染净本无差矣言心总二义一染二净者净即自性清净染即本来之染染净无二为一心耳言各以初义成顺流无差者众生本有染故随流背佛佛随其染岂相违耶逆流例此)又三中二义各全体相[(冰-水+〡)*ㄆ]此三无差成一缘起。

  上约横论若约一人心即总相佛即本觉众生即不觉乃本觉随缘而成此二为生灭门下半此二体性无尽即真如门随缘不失自真性故正合前文大种无差若谓心佛众生三有异者即是虚妄取异色也(若竖说者于一人上即有二法即观行之人宜用此门)后一偈反势合谓妄取异色则不知心行若知心行普造世间则无虚妄便了真实即正合大种无差兼明观益。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三一偈有二义一双合前真妄心境不即离义上半合前二三偈之上半即前互无不即之义心即能变及心体故身即所变谓有根身是识相分及性之相故下半双合前两偈下半不离之义谓虽不相住而依心现境依体起用作诸佛事体用不碍为未曾有(上半合前二三偈之上半者心不住于身却是色中无大种身亦不住心即大种中无色此合第二偈上半也若合第三上半云心不住于身即彩画中无心身亦不住心即心中无彩画心即能变者心境依持中心也及心体故者即真妄依持中真也言身即所变下即上境也及性之相即前妄也下半双合前两偈下半不离之义者即就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即作佛事也亦前就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是作佛事也依心现境合前第三偈下半依体起用即合前第二偈下半作诸佛事双合上二体用不碍下释第四句)二又将合前第四偈谓上半合前恒不住义及各不相知而能作佛事合示现一切色自在未曾有合无量难思议为兼此义不以互无言之而言不住译之妙也晋经但云心亦非是身但得前文互无之义(为兼此义等者羙斯经也若不合第四偈但合第二三偈应云心中无有身身中无有心即互无之言也则不显于彼心恒不住义然不相住与恒不住义则小异文则兼之若将此不住同前不住者以心念念灭故不能住身身念念灭安能住心思之可见)。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末后一偈结劝即反合前画师不知心喻若不知心常画妄境观唯心造则了真佛上半有机下半示观然有二释一云若欲了佛者应观法界性上一切差别皆唯心作以见法即见佛故二观法界性是真如门观唯心造即生灭门是双结也(然有二下开义别释于中有二意初是结归唯心二观法下是结归二门)又一是真如实观一是唯心识观大乘观要不出此二观此二门唯是一心皆各总摄一切法尽二谛双融无碍一味三世诸佛证此为体故欲知彼者应当观此既为妙极是以暂持能破地狱(是以暂持者即纂灵记云文明元年洛京人姓王名明干既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见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见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既授经偈谓之曰诵得此偈能排地狱之苦王氏既诵遂入见阎罗王王问曰有何功德答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偈时声所及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方稣忆持此偈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说之参验偈文方知是旧华严经第十二卷新经当第十九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说法品偈)。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第十鉴达诸佛迥超色声心言路绝故云智林颂显此德。

  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

  十颂分二初一标章后九解释今初若准晋本第四句云所思不可思则四句皆标章今经则上三句标章第四句总结谓标章遮过令不依识明佛三业非凡境故第四总结显德示智入门谓若了唯一真心言思斯绝则合菩提之体故梵本第四句云于不思何思即是以一真心而成三业三业不离一真形夺相融不可以一多思也又非唯佛之三业同一真心亦与观者真心非异非一故难思议若能离于思议则终日见闻亦无所见闻矣(故梵本第四可云于不思何思者此是刊定引梵本证第四句亦为标章成于晋经所思不可思义今?取其所引亦成第四句为总结义谓于不思议之法不应思议以一真心下出总结难思之相可知)。

  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不应说而说是为自欺诳己事不成就不令众欢喜。

  后九别释中即分三别初二释不可取次四释不可见后三释不可闻(次四释等者若顺??经四皆标章释亦分四前二则同三一偈释所闻不可闻四二偈释所思不可思今不依此)今初也初半偈夺以正释后一偈半纵以生过然有量等实通三业为对下二且就智明有如理智不可言量有如量智不可言无又一智即是一切智故众智所用不相杂故后纵中初半纵其令取必无果利后一偈显取之失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所得而欲取得心计有说执石为宝是谓自欺理无谓有是为自诳终不契理故云己事不成污他心识故不令众喜又以量无量取则堕断常自损损他故皆不可(执石为宝者涅盘春池喻中入水求珠竞执草木瓦石各各自谓得琉璃宝欢喜持出乃知非真亦自诳也又庄严经论说有人见雹谓是琉璃收之瓶内皆悉成水后见真琉璃亦谓为雹弃而不取世人皆尔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也又以量无量者此有二意谓以量取则堕于断以无量取则堕于常二者若以常取则堕于断若以断取则堕于常故胜鬘云修一切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足得移后足修断常者亦复如是要曰断常第三住中已广分别)。

  有欲赞如来无边妙色身尽于无数劫无能尽称述。

  第二有四偈叹佛色身深奥释不可见章文分为二初一法说后三喻况今初非色现色故称为妙物感斯现是曰无边又色即空故边即无边又净识所现空色相融故身分总别乃至一毛皆无边量摄德无尽具上三义岂可以尽言(非色现色下此有二释一依体现用与无边不同二又色即空下事理相即妙即无边色即是空已为妙色色空相即离空有边三又净识所现下约事事无碍方为妙色亦是边即无边无边乃广如初无边净识所现即唯心所现门空色相融即法性融通门此二即事事无碍之因也)。

  譬如随意珠能现一切色无色而现色诸佛亦如是。

  次三喻中分二初一摩尼随映喻喻佛地实无异色随感便现故言无色而现色喻全似法故但合云佛亦如是。

  又如净虚空非色不可见虽现一切色无能见空者诸佛亦如是普现无量色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

  后二偈净空现色喻喻佛法身体非是色能现粗妙一切诸色初偈喻后偈合四句对前但二三前却此是分喻故委合之以空但不可眼见而可心知佛所现色心行处绝故为分喻心眼尚不能见况肉眼哉此即见中绝思议也(此即见中绝思议者以古人将后二偈明所思不可思今明不思遍上三段故指此中身业中不思也下指语中不思亦然)问二喻岂不违经上云有无边妙色今云非色无色耶亦违诸论佛有妙色为增上缘古德云若约初教大乘义如前说若实教大乘佛地无此色声粗相功德但有大智大悲大定大愿诸功德等然诸功德等并同证真如若众生机感即现色无尽既无不应机时故所现色亦无断绝此以随他为自更无别自约此为有故云无边妙色今约自说不约随他故云无色非色也亦可前喻初教后喻实教(问二喻下问答料拣先问言上经者即初偈法说之文前经亦有今只要此亦违诸论即瑜伽唯识等(补)古德云下贤首答后有云若尔下苑公破然上二解下今疏会释(此三段文难解姑摘方发科补之))有云若尔彼能现体为有无耶十莲华藏尘数之相皆示现耶八地七劝言佛色声皆无有量宁不违耶若执佛果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者无漏蕴界穷未来际遍因陀罗网皆非实事亦违涅盘灭无常色而获常色此义具如智慧庄严经说(唯如如等即金光明亦梁摄论第十三本论云自性身者是如来法身释论云唯有如如智独存说名法身又云身以依止为义何法为依止本论云于一切法自在依止故释论云谓十种自在乃至云云何此法依止法身不离清净及圆智智即如如如如即智故除实教蕴界未离断常之见具如智慧者此引本是贤首证成摩尼随映等喻此经亦名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在王舍城耆阇崛山顶说如来放光一切菩萨云集瞻仰佛于山顶法界宫殿上起大宝莲华师子之座无量摩尼宝宫殿等于摩尼座中出偈上取意引次文殊师利问无生无灭其相云何佛答不生不灭即是如来文殊师利譬如大地琉璃所成帝释毗阇延宫殿供具等影现其中阎浮提人见琉璃地诸宫殿影合掌供养烧香散华愿我得生如是宫殿我当游戏如帝释等彼诸众生不知此地是宫殿影乃布施持戒修诸功德为得如是宫殿果报文殊师利如此宫殿本无生灭以地净故影现其中彼宫殿影亦有亦无不生不灭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灭不起不尽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以众生心净见如来身散华烧香种种供养愿我当得如是色身布施持戒作诸功德为得如来微妙身故如是文殊师利如来神力出现世间令诸众生得大利益如影如像随众生见次举如日光无心普照喻谓先照高山等随其所照而有种种次云文殊师利如大海中有摩尼珠名满一切众生所愿安置幢上随众生所须彼摩尼珠无心意识如来无心意识亦复如是不可测量不可到不可得不可说除过患除无明不实不虚非常非不常非光明非不光明非世间非不世间等广历诸非结云文殊师利如来清净住大慈幢随众生所乐现种种身说种种法释曰本意皆以体无生灭不碍生灭如非色约体非不色约用等次又举谷响无实喻次后即有虚空喻云文殊师利如虚空平等无下中上如来平等亦复如是众生自见有上中下如来不作下中上意何以故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乃至云若得法性则无希望等又云若众生着一切法则起烦恼不得菩提文殊问云云何得菩提佛答无根无处文殊重徴佛言身见为根不真实思惟为处文殊师利如来智慧与菩提等与一切法等是故无根无处是得菩提又云文殊师利如来不动名如如实如如实者不见此岸不见彼岸则见一切法见一切法称为如来又菩提者是不破句不破者无相句者如实下广释大意皆以遮过为不破显实为句又云以从本来不生不灭而为真实故又云菩提者以行入无行以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又云无生无灭者不起心意识不思惟分别是故我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如是见者名不思议又云云何行菩萨行答不行不生不灭是行菩萨行下亦广释后校量功德云假使诸众生皆悉生人道悉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如是诸菩萨皆作大施主以种种供具供养无数佛并及诸菩萨缘觉与声闻乃至入灭度各起七宝塔高至百由旬种种宝严饰若人持此经或说一句偈出过此功德无量无有边以此经所说无相法身故释曰上已具略经文其琉璃地喻众生心影喻佛身即色即非色摩尼珠喻则同此经空无下中上亦同此经净空现色故贤首意证唯如如及如如智苑公误引于和尚之引故略具出)然上二解各是一理并符经论今当会之摄末从本唯如如智自受用色智所现故摄相从性但有如如既所现即如何妨妙色故有亦无失然如外无法何要须现万法即如如即法身更何所现故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于理未失如色相即有无交彻若定执有无恐伤圣旨故今二喻前后相成摩尼现色但云无色无即但是无他非无自体净空现色既云非色非即非其自体不独无他前喻自受用身后喻法身此二不二为佛真身故下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然上二解下第三?为会释意在双存二义融即耳于中有八(补)一总会二摄末从本下收贤首义三既所现下收苑公义(藏)四然如外无法下四假以苑公重难意云既如收法更无所遗何言机宜现色无尽五万法即如下为贤首通由万法如实无所现故正现时亦唯如矣此即?家立理收贤首也(补)六如色相下正融前二七若定执下双弹前执(藏)八故今二喻下出有无无碍之旨以释喻文无即但是无他者此借俱舍论意以会二喻别理以古俱舍释无为非因果唐三藏云无为是能作因何得言非因无为是离系果岂得言非果故新译云无为无因果谓无余五因无余四果故云无耳所以总云非即非其自体无即乃是无他故非无二言理则悬隔今借此言用之摩尼现色喻自受用身有其根本色但无青黄等异青黄等异随机映生虚空以喻法性身虚空本非色法岂同摩尼上显二喻别相即是显文此二不二下正明融会即出经意故下经云下但引此文以证后义以扶法相者不许无色故有义文显如苑公难中空色相融以为真身亦系表之谈可以双摧二执(此段钞一二三六七科依方册补与原钞夹杂故各以字别之))。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亦不离于声能知正等觉菩提无来去离一切分别云何于是中自言能得见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

  第三三偈释所闻不可闻中初约应声缘感便应离相离性故声非如来应不差机非声之声故云不离故以声取是行邪道若离声取未免断无(故以声取者结成上义上句即金刚经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后句即兜率偈赞意故偈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天鼓无心出现当辨)次颂约体释湛然不迁心离分别尚非心见安可耳闻犹如天鼓无心出故此即闻中不思议也后偈释疑疑云为是有法不可闻耶为是无法无可说耶上半顺后句答次疑云若尔何以现闻教法下半释云但自心变非佛说也若依权教此约有影无本然本影相望通有四句若依此宗果海离言故无有说用随机现谓如是说而此本质亦是自心余如悬谈中说(若依权等者本影四句即如玄谈若依此宗四句皆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质亦自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九之三

  音释

  [瀑-(暴-(日/共))+(恭-共)]

  (蒲报切急也)。

  纂

  (作管切综集也)。

  阐

  (齿善切彻上声)。

  稣

  (孙租切音苏复生也)。

  雹

  (弼角切音薄雨冰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九之四 践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十行品第二十一

  来意有二一前序此正故二前辨所依佛智此辨能依之行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随缘顺理造修名行数越尘沙寄圆辨十仁王名为十止就三学中定心增故梵网名为长养长道五根故若具梵本应云功德华聚菩萨说十行品则兼能说人今文略耳(仁王名为十止者即上卷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故已如上引梵网经者彼立三贤名云十??趣(十住)十长养(十行)十金刚(十回向))宗趣可知。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四释文此品不同前之二会有行德者以行为主故略无之又行德已纯熟进趣中收故唯一品义当行中之解品有七分第一尔时功德林下三昧分功德林入者为众首故表说十行众德建立故承佛下是入定因入菩萨下显定别名拣因异果故名菩萨巧顺事理拣择无碍无心成事名善思惟。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第二入是下加分文中三一总辨作加因缘文中四一入是下总标加因二十方下加缘显现三告功德林下赞有加因四善男子下双显加定因缘文中二一别显所因二结因所属今初亦有四因一伴佛同加十住文云悉以神力共加于汝二主佛宿愿三主佛现威四大众机感略无助化善根或是诸字中摄余义具于前会二令汝下结因所属(略无助化者十住却有经云亦是汝胜智力故云略无)。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

  二为增长下辨加所为有十一句前十别明后所谓下一句总结乃至起分皆同前会但住行之殊。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着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尔时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

  三善男子等下正辨加相文中三一语业加二意业加三身业加今初语业加命其说二是时诸下意业加与智慧初总余别?辩故即无断辩故前后二会并无此智即是本觉之智了因自得悟不由师假佛缘显故得云与与无痴智并是迅辩故应辩故无谬错辩故丰义味辩故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故总策前七故此七无胜故上皆别显次下徴释三尔时下身业加增威力故(?辨等者七辩之义前文已有十地更广)。

  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

  第三时功德林下起分。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

  第四告诸菩萨下本分二初行体若约所依即前善思惟三昧为体若约所观即二谛双融若约能观悲智无碍今从教相下四行为体若约十行别体即以十波罗蜜为体义见初会今就教相中若直就经文文分为二一标显二徴释今初标行体难思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与法界下显难思之相深等法界广齐虚空故心言罔及也又超下位名不思议又即理之事行同事法界之无量等虚空之无边即事之理行同理法界之寂寥等虚空之绝相此二俱非言之表诠心之显诠故难思议况二交彻能令一行摄一切行一位摄一切位纯杂无碍故第十行云入因陀罗网法界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人中雄猛大师子吼乃至到一切法实相源底故又若唯遮者则凡圣绝分故非但遮常心言亦应融常心言是则于中思议不可尽也遮融无二则思与非思体俱寂灭方曰真不思议(显难思下初就法说别配事理以为深广又超下二就人显又即理之事下三事理相融释则法界通四法界虚空是喻亦含四义一事法界即事之理下二明理法界于中显非表义名言及显境名言所及即不思议也况二交彻者即事理无碍法界能令一行下四明事事无碍法界仍上而起要由事即是理方得以理融事故有事事无碍下引证可知第三事理无碍亦应言虚空不碍于色色不碍空故四事事无碍如空入在一毛孔即摄无边法界空又若唯遮者下第二融拂恐滞绝思议故绝但是遮绝心言故融者即言无言故故云于中思议不可尽即用第八真如相回向偈文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入是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俱寂灭上即前半意从遮融无二下即后半意也)二何以下徴释何以因人之行便叵思耶菩萨摩诃萨下释云同佛果故佛穷事行之边极理行之际断一切障证一切理因圆果满融无障碍菩萨同彼宁可思议。

  若取论势菩萨行为总句余皆是别不可思议即真实行也彼约地前不见此约凡愚叵思亦名真实行布位中无真如观故无观相行二与法界等即是胜行亦是佛本故三与虚空等即因行也是无常因亦未得地智缺常果因也四学三世佛而修行者是不怯弱行未能顺理真实救护故无大行余同前会(不可思议者例后十地六决定中有真实善决定彼经云不可见今以不思议当之无观相行者彼云无杂无带相之杂故今经地前犹带如相故无无杂之言故无大行者大行合云遍一切佛刹普能救护一切众生今无此言)。

  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着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第二佛子何等下辨行相文中三一总徴其名二标数显胜三徴数列名今初二佛子等下标三世佛下显胜也三何等为十下徴数列名上徴下列然与本业名虽小异而义意大同一施悦自他故名欢喜约三施说在因皆悦故下经云为令众生生欢喜故若就果说财获富饶无畏身心安泰法施当获法喜皆欢喜义此约随相本业云始入法空不为外道邪论所倒入正位故名欢喜行此约离相(本业云者经此前总明从住入行云从灌顶进入五阴法性空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故名十行)二三聚净戒亦益自他故名饶益或以后摄前本业云得常化一切众生法皆利众生故此唯据利他。

  三忍顺物理名无违逆彼云得实法忍无我我所名无瞋恨此约以后摄初晋云无恚恨亦是以初摄后而实二忍顺物法忍顺理以后遵前皆顺事理(彼云者经具云于实法得法忍心无我我所)四勤无怠退名无屈挠亦通三勤彼云常住功德现化众生故名无尽谓若有怠退斯则有尽而摄论三精进中三名无弱无退无喜足则是以后摄初。

  五以慧资定离沉掉故名无痴乱彼云命终之时无明鬼不乱不浊正念故名离痴乱此但从一义故下经云于死此生彼心无痴乱。

  六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若现前故名善现彼云生生常在佛国中生此但据得报谓即空照有而能现生。

  七不滞事理故名无着彼云于我无我乃至一切法空故此即涉有不迷于空谓于我而无有我也若于我无我皆不着者则双不滞也以有不舍不受方便智故。

  八大愿可尊故又成大行愿乃能得故故名难得彼云三世佛法中常敬顺故名尊重行彼约修心此约难胜。

  九善巧说法名善法行彼经云说法授人动成物则故同于九地法师位故。

  十言行不虚故名真实又称二谛故故彼经云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实然上约十度释名度各有三并见初会。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

  第五佛子何等为下说分十行则为十段一各三谓一徴名二释相三结名今初欢喜行即是檀度初徴名中已如前释。

  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

  第二佛子此菩萨下释相分二先略辨体相后修此行时下广显名相今初瑜伽菩萨地菩萨六度各有九门一自性谓出行体二者一切谓能具行三者难行谓就中别显者一切门谓行差别五者善士谓作饶益六一切种谓偏摄圣教七者遂求谓随所须八者与二世乐谓于现在作大饶益令得未来广大安乐九者清净谓胜离相成波罗蜜今文分三以摄于九一总标施主二其心下离所不应三但为下彰其意乐(瑜伽等者即三十九为首明法品已略引之今更具引?但通释六度九门之相其列名即论谓字已下即是?释今先具出布施九门论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一自性者谓诸菩萨乃至身财无所顾惜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此所发能施一切施物身语二业安住律仪阿笈摩见定有果见随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施二一切施略有二法谓内物外物又一切施物谓财法无畏三难行施有三一财物鲜少而自贫苦施二可爱惜物甚深爱着物施三艰辛所获财物施四一切门有四一自财物二劝他得物三施父母妻子奴婢作使等四施与诸来求者五善士施有五一净信施二恭敬施三自手施四应时施五不恼乱他施六一切种有六有七故有十三言六者一无依施二广大施三欢喜施四数数施五因器施六非因器施言有七者一一切物施二一切处施三一切时施四无罪施五有情物施六方土物施七财谷物施七遂求施有八一匮乏饮食施以饮食二匮乏车乘三衣服四严具五资生什物六种种涂饰香鬘七舍宅八光明皆如第一句八此世他世乐施有九谓财无畏法各有三故财有三者一清净如法物二调伏悭吝垢三调伏藏积垢二即舍财物执着三即舍受用执着无畏三者一济?师子虎狼鬼魅等畏二王贼等畏三水火等畏法施三者一无倒说法二称理说法三劝修学处九清净施有十一不留滞施二不执取施三不积聚施四不高举施五无所依施六不退转施七不下劣施八无向背施九不望报施十不希异熟施余广如彼论然九门自性皆一一切皆二皆三难行皆三一切门皆四善士皆五一切种皆或六或七共有十三遂求皆八二世乐皆九清净皆十而相随度异然下文中九门之内或多或少不必俱全若一一配乃成繁碎随显配之知法包含)今初舍摄前四及与六七谓一者施主惠施显施自性惠有二义一惠即是施二谓巧惠筹量可不凡所有物悉能施者摄余五门谓一若内若外二若难若易三财法无畏四一切种门五随求与故(含摄前者即示此经包含之相下别配之一者施主即九门中初一也杂集第八云云何施圆满谓数数施故无偏党施故随其所愿圆满施故依此义故经作是说为大施主者此显数数施及由惯习成性数数能故谓一若内若外即九门一切施中前二义也二若难若易即难行三财法无畏即一切施中后义四摄第四一切门第六一切种五即遂求故摄五门)。

  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

  二离所不应即清净施文有五句以摄十义心平等者略有四义一无执取离妄见故二不积聚施观渐与顿皆平等故三不高举但行谦下不与他竞离憍慢故四无向背不朋党故言无有悔吝者此有三义一不退弱施已无悔故二不下劣胜物无吝故三不留滞速与无吝故言不望果报者不求异熟果故不求名称者无所依故不贪利养者不望报恩故(文有五句者但观前列具知次第)。

  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三彰其意乐中有十二句摄上二门谓前十一句明善士施此有五相一但为救护者不损恼故二摄受者自手授与故三饶益者应其时故上三下益次有八句明其上攀不出二意一净信故二恭敬故八中一创起习学二忆持不忘三爱乐不舍四净治其障五更修增广六住持不断七令不隐没八演以示人后令诸众生离苦得乐结归慈悲即二世乐上但为之言流下诸句又上救护是无畏施摄受是财饶益是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惟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

  第二广显名相中广前一切施也亦具诸施恐繁不配文中二先现行财施后愿行法施财中复二一随相二离相前中亦二一明施行二回向行前中亦二初愿受胜生行施二示异类身行施前中依无着论有六意乐一方便二欢喜三恩德四广大五善好六清净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