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年与出家
阿奴卢塔(Anuruddha,古译:阿那律)和阿难达(ananda)一样,都是释迦族的贵族,且是佛陀的堂弟。他和阿难达的父亲都是甘露饭王(Amitodana),然而他们应是异母所生,因为经中并未将两人视为兄弟,并暗指他们是在不同的家庭长大。阿奴卢塔(Anuruddha)的同胞兄弟是释迦族的马哈那马(Mahanama),他有个姐妹名为卢希妮(Rohini)。
未听过“没有”一词
阿奴卢塔(Anuruddha)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养尊处优。经典对他早年的描述和他们用来描述菩萨的养成词汇相同:“释迦族的阿奴卢塔受到精心养育。他有三座宫殿--东宫、夏宫、雨宫,在四个月的雨季期间,他都在宫中由四位乐妓伺候,无须踏出那座宫殿。”(Vin.2:180)
在《法句经注》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阿奴卢塔的成长过程,是多么的无忧无虑与天真。①注释中说,他年轻时的生活优越丰厚到从未听过“没有”这个词--因为无论他想要什么,欲望都很快就会实现。
有一天,阿奴卢塔(Anuruddha)和五位释迦族少年玩弹珠游戏,并以糕饼作为输赢的赌注。前三次他输时,都派人去向母亲要糕饼,他母亲三次都很快的给他们。但当他第四次输时,又派人去要糕饼,母亲却回答:“没有糕饼可以给了。”由于阿奴卢塔以前未曾听过“没有”之说,他以为这个“没有”一定是某种糕饼,因此便派人传话给母亲:“给我送一些‘没有’糕饼。”
母亲为了帮他上一课,便送了一个空盘子去,但好运似乎总是站在他这边。由于他过去世积累了很多福报,天神们决定不让他失望,因此将空盘装满美味的天界糕饼。当阿奴卢塔尝过之后非常高兴,便一再的派人去向母亲,要更多盘“没有”糕饼,而每次盘子抵达时,都装满了天界的美食。
生出迫切的出离感
阿奴卢塔(Anuruddha)就在不识愁滋味地竞逐欢乐中,度过早年时期,很少思考存在的意义与目的。他生命的转折点,在著名的堂兄--佛陀来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时出现。②籍由本身的范例与教法,佛陀激励了许多亲属出家为比库。
有一天,马哈那马(Mahanama)发现许多释迦族人都出家了,只有他们这家人还未有人这么做。于是他告诉阿奴卢塔这个想法,最后的结论是:“那么现在,是你出家或我出家呢?”
这个提议对阿奴卢塔来说一定宛如晴天霹雳,他犹豫的说:“我一直都养尊处优惯了,因此我无法出家,你去吧!”
但马哈那马清楚描述必须承担的在家生活负担:“首先,必须耕田,然后必须播种、灌溉、排水、除草、采割、收获、堆聚、打壳、簸壳、簸糠、筛糠与销货。年复一年, 你都必须这么做。”
阿奴卢塔问:“这份工作何时才会停止?何时才能盼到结束?何时我们才能无牵绊的尽情享受五欲之乐呢?”
他的兄弟坦白的回答:“亲爱的阿奴卢塔!这份工作不会停,他永远不会结束,即使当父亲与祖父逝世时,也未停过。”
他说话结束,阿奴卢塔就已经下定决心:“兄弟,你来照顾家业,我去出家。”想到循环不已的辛苦劳碌,以及轮回转世的险恶,迫切的出离感便油然而生。他看见自己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必须不断地奋斗,然后死亡并转生别处,一再的轮回。当他看到这点时,此世的生命对他来说变得毫无趣味与意义,而另一个充满希望的选项----跟随堂兄出家,并努力打破无尽的轮回,如今似乎更具吸引力。
劝导拔提一同出家
他立即去找母亲,请求她准许他出家成为比库(bhikkhu)。然而母亲拒绝了,他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分开。但当阿奴卢塔(Anuruddha)坚持时,她说如果她的朋友释迦族长--拔提(Bhaddiya)王子,愿意进入僧团,那么她就同意。她一定认为拔提不会放弃领导特权,而阿奴卢塔也就会选择和朋友继续过在家生活。
于是阿奴卢塔去找拔提,告诉他:“我能否出家全靠你了,让我们一起出家吧!”拔提回答:“无论你是否要靠我,都应该出家,我和你……”他话说到一半就停了,原来是想说:“我和你一起去。”但因突然感到后悔而中断。屈服于对权力与享乐的贪着,他只是说:“如你所愿,去出家吧!”
但阿奴卢塔一再地劝他:“走吧,朋友!让我们两个一起去。”当拔提看到阿奴卢塔如此诚心时,他终于软化,并说:“再等七年,朋友!七年之后我们一起出家。”但阿奴卢塔回答:“七年太长了,朋友!我无法等七年。”一再地恳求下,阿奴卢塔迫使拔提逐步缩短时间到七天,那是他需要处理俗事与安排继任者的时间。他言而有信,因此阿奴卢塔得以获准和他一起出家。
伍巴离(Upali)先于释迦族王子出家
阿奴卢塔(Anuruddha)的例子促使其他释迦族的王子,也追随伟大的亲戚加入僧团。因此,当约定的日子来到时,六位释迦族王子--拔提(Bhaddiya)、阿奴卢塔(Anuruddha)、阿难达(ananda)、拔咎(Bhagu,Thag.271-274)、金毗罗(Kimbila,Thag 118,155-156)与迭瓦达答(Devadatta),以及宫廷理发匠伍巴离(Upali)与一位卫士,便各自从家里出发。为了避免让人怀疑他们离开的动机,他们假装要去园林游玩。
走了一段很远的距离之后,便让卫士先回去,并进入邻国。他们将取下的饰品绑成一包,交给伍巴离,说:“这足够你生活之用了,现在回家去吧!”但理发匠伍巴离在半途中停了下来,并想:“释迦族人生性强悍,他们会认为是我谋杀了这些年轻人,而会杀了我。”于是他将那包东西挂在树上,又赶回去加入那群王子。他详述自己的恐惧,并对他们说:“王子们!如果你们是去过出家的生活,为何我不能如此做呢?”
年轻的释迦族王子们也认为伍巴离的选择是对的,并允许他加入他们一起去见世尊。他们来到大师面前,请求他剃度,并说:“佛陀!我们释迦族很高傲,理发匠伍巴离已经照顾我们很久,请佛陀先为他剃度,这样一来,他就成为我们的长者,我们便会礼敬他,并善尽照顾长者之责。如此一来,我们释迦族的骄傲便得以减轻而学习到谦虚。”佛陀同意他们的请求,七人便以伍巴离为首,接受剃度(Vin.2:182-183)。
一年之内,他们多数人都已达到一些心灵成就。拔提是第一位证得阿拉汉果(arahant),成为具足三明③者。阿奴卢塔获得天眼,阿难达证得入流果,迭瓦达答获得世俗神通。拔咎、金毗罗、伍巴离、阿难达与阿奴卢塔后来都成为阿拉汉(arahant),但迭瓦达答争强好胜的野心,则将他误导至地狱。
原注:
① 在《法句经》中,这件轶事出现过两次,分别在17颂与382颂的故事中:请见BL,1:231,3:267-68。
② 此事是出自Vin.2:180-83。
③ 三明(tevijja):即宿命明、天眼明、无漏明。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