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发布时间:2023-07-21 13:42:32作者:大悲

  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什么佛理都懂,也坚持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可身心依旧,总是没什么进步,这只能说明他心地功夫不够,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一个修行者的实际用功,一定要从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下手,从而才能修正和超越自己。比如自私贪财者最好学会布施,不要去计较布施的对象是非值得我们付出,仅是观照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放下”了“我”。妒忌心、虚荣心强的人最好修一下“随喜”,见别人比自己好或做了好事、善事,由衷地替人家高兴,或见了人家“好”时,跟自己得了这个“好”一个样地感到快乐。我慢心重,自以为是的人最好培养一下恭敬心,学会善于在别人身上找出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总之,佛法是心法,一定要“观心不自欺,从心地基础刺刀见红。” 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因此,不能明心见性、开悟见道者,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时,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只管问自己的心性标准到底够不够高。致少我们应景对人时的我慢心、我执心、差别心、虚荣心、妒忌心都还很重。因为,真正如法的佛弟子应有一个显著特征:虚怀若谷。再说,修持功夫高的人差别心还会非常小,明白性体上的自他不二,物我不二,心不为外缘所著,不为外境所转。我们做不到,自然是因为功夫不到位。但这不要紧,做不到的应该意识得到,这样,一切“不足”自会渐渐减少。如果连意识都意识不到,那就真有些成问题了。

\

  我有一个朋友,十几年来一直对佛教修行较有兴趣,但一直不肯下功夫实践佛法。其佛学知见很是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觉却是什么都懂。只见他一会儿对气功感兴趣,一会儿又是什么灵哥算命,我是小狗他也沾过边。十几年来,总是既不安心于世俗生活,又不能认真入佛修行,这就是意识不到自己“不足”的表现。该朋友看过一些佛书及《金刚经》(但可能连皮毛也没看懂),有一次我劝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实地做一下功课。朋友一点不以为然,反而用上面的一句偈语来回敬我:“嗨,管那么多干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听了并没有吭气,我只是不好说他,因为《金刚经》上还有一句“予法不说断灭相”。我相信这位朋友是没注意到这一句话的。其实我们奢谈什么有为无为呢?还差得远哪,连自知本份都没做不到呢(开悟见道了才算真正的自知本份)。离了有为法,何来无为法?持这种态度的人,仿佛就是说,人生终来有一死,我们何必活得这么带劲儿呢?老实说,未知生,焉知死?没有了有为法,无为法从何处安立?

  我们要知道,修证越高的人,只会更加谦逊,更加虚怀若谷,更加慈悲和博爱,毫无差别心、骄慢心。因为他证得“实相”中的众生平等、万物同源同体。那些懂得了一点皮毛,不外乎小感应、小德小能就呱呱叫嚣,声称自己已得道的高高在上者,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魔”作崇。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佛高,也没有什么比佛低,一切都是“实相”,是究竟圆满。因此,尚没有明心见性、开悟见道的修行人,一定会在佛学的见地上有所误差、误读,除了赶紧如法努力,自我反省外,最好花点功夫好生克服一下自己的骄慢心,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时下许多人只知道六祖慧能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这是大乘了义的文字般若,是胜义谛。然而对于初学者、未明心见性、未开悟见道者,恰好应多留神一下禅宗另一大成就者——神秀禅师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什么呢?不以有为法时时清洗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我们能从何处下手去具体地修证佛法呢?没有量变何来质变?渐悟才是顿悟(果)的因。那种不从心地下功夫,动辄玩什么口水禅,误读实相了义法理,实是一种愚暗之举,这种恶取空,往往贻己害人。因此佛门中常说,未明心见性妄说无为法等同于“魔说”(比喻)。

  佛弟子要知道,无修无证的“空” 不是顽空,便是虚妄,而无慧无证的“缘起和妙有” 就是无明和轮回。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