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佛禅寺举办国际研讨会 探讨都市佛教弘化模式
发布时间:2019-08-09 09:37:36作者:大悲咒快诵网
“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国际研讨会开幕式“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国际研讨会开幕式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珏女士致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雷泉先生发言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释光明发言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和曼谷净园寺向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赠送了一座镀金佛像慧觉法师向光明法师回赠佛像合影留念 如何在现代都市弘传佛教?都市寺院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助力社会安定繁荣?12月10日、11日,上海玉佛禅寺举行了“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国际研讨会。两天时间里,教界、学界代表围绕“都市佛教”这一核心议题,从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着手,深入探讨了当下都市佛教研究领域诸多问题,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有见微知著的史料梳理,有全球化视野下的宗教对话,亦有以上海佛教历史或现状为主题的个案研究。无论学术性还是应用性上,本次研讨会均为未来都市佛教研究及践行提供了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在开幕式致辞中,从“内修”和“外化”两方面,回顾了这些年玉佛禅寺在弘化模式上所做的种种创新与改革,以及在慈善救济、文化研究方面进行的种种新探索。 觉醒法师曾在2002年的“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研讨会上首倡“都市佛教”这一概念。他在本次会议开幕式的致辞中强调:“都市佛教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比如目前我们关注环保护生,却不知如何实践;我们关注老龄化问题,却不知如何提供帮助;我们关注生死,关注临终关怀,却缺乏对相关理论的了解;我们关注都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却不知如何将传统的佛法应用到解决大众的实际问题上。”因此,觉醒法师殷勤期盼,与会学者、法师能够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交锋、畅所欲言,为“都市佛教”这一理念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认识。 在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上,释光明法师代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和曼谷净园寺向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赠送了一座镀金佛像。在研讨会的最后一天,上海玉佛禅寺寺务处副主任、监院慧觉法师代表玉佛禅寺向光明法师回赠了一尊水晶佛像。 玉佛禅寺与都市佛教研究 上海玉佛禅寺持续关注都市佛教研究,曾于2002年、2012年两次举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探讨都市佛教如何在当代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国际研讨会既是为了检验前两次会议成果,也是为了展望都市佛教的未来。两天内,来自泰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十多位学者共进行了四场专题发表。论文主题涵盖当下都市佛教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涉及都市佛教理论建构、传承发展、地域特色以及都市佛教与人间佛教关系、全球化时代弘法新模式等内容,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初步成果。 在会上,来自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释光明法师首先做了题为《全球化时代佛学与社会发展的构想和进程》发言;接着,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做了题为《都市佛教新态:关于佛教志工群崛起及加强社交新媒体使用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成庆先生做了题为《从社会进化论到心性进化论——近代思想史脉络中的太虚法师》的发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大伟先生做了题为《清代成都城市内寺院的复兴与发展》的发言;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东盟研究中心释心安法师做了题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东盟的弘法新动向及互动新模式》的发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白若思先生做了题为《16世纪初太监与都市的佛寺建设:以北京的大慧寺为例》的发言;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赖岳山先生做了题为《论“现代都市佛教”的起源与边界》的发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彬彬先生做了题为《都市佛教理性修学的典范——支那内学院佛学的理路与启示》的发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汤铭钧先生做了题为《慈恩宗四重二谛论的哲学诠释》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赵东明先生做了题为《试论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以台湾中台禅寺为考察对象的说明》的发言;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邵佳德先生做了题为《近代上海寺僧的分布、构成及弘法模式》的发言。 这次研讨会较之以往有所改革,不仅给予每位发表者充分的发言时间,同时邀请参会对象中不少是学有专长、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中很多都与玉佛禅寺有不解之缘,有的是“觉群译丛”的译者、有的是“博士文库”的作者,也有一些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玉佛禅寺的中外学者,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都是基于他们长期研究的经验之谈。 从本次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来看,未来都市佛教研究将从原来宏观趋势逐渐转入到见微知著,小中见大的专题和个案研究,把宏大叙事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从而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都市佛教未来展开实实在在提供意见。 “都市佛教”的契理与契机 如何在“都市佛教”框架之内,为佛教弘扬、佛教与社会结合,以及佛教服务大众等课题提供理论或者方法,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雷泉先生在发言中指出,都市是一个非常立体的概念。他说:“都市的都,是一个地域性概念;都市的市,是一个社会交往的概念。”都市包含了经济上的交换、思想上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拓展,所以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讨论的不仅仅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弘法活动。 王雷泉教授讲到,都市佛教探讨的是佛教面向社会传播的教法,是人间佛教在当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本应内证的佛法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解都市佛教可从“体”和“用”两方面出发,“用佛法教化人间”是佛法之体,“人间化”、“现代化”是佛教之用。 本次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将目光聚焦在佛教与当代社会关系这一问题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愚先生在评论释光明法师和黄维珊教授的论文时指出:20世纪以来佛教界的两大运动——南传上座部的“参与佛教”(Engaged Buddhism)运动和由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运动,都强调了佛教必须要为社会服务,必须要走出山林,走出寺庙。佛教在现当代的复兴面临着契理和契机两大问题。从契机角度出发,佛教必须和社会、时代相结合;从契理角度来看,佛教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需要保持其自身的主体性和神圣性,避免“去佛教化”的批评。 弘法新模式推动宗教对话 学者们在发表和讨论中都提到,都市佛教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它在中国走向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整个佛教的发展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理应对整个中国佛教以及中国社会承担更大责任。 全球化使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微信佛教、网络佛教的兴起,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用高科技方式进行弘法、跨越国界寻求宗教对话也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来自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东盟研究中心释心安法师在发表中提到了现今不少寺院僧团在弘扬佛法过程中,往往仰仗新科技和新媒体,比如通过智能机器人进行弘法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通信超越了疆域,弘法不再局限于寺院围墙之内,而是转向更为开放的传播模式。法师说,中国和东盟在全球化时代降临之前就已经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关系,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交流和对话变得更为便利。 学愚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佛教就是通过“一带一路”传入中国的,海上和陆上的这两条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佛教之路”。习近平主席提出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应该坚持文化先行,佛教文化更应该先行。中国与东盟具有长期交往的历史,既有对话的基础,又有对话的必要性。 都市弘化需走多元化道路 与会学者和教界代表在两天的讨论中纷纷指出,尽管佛教弘化模式有“都市”和“山林”之分,但两者并无高下之别,而是需要看哪一种弘化模式更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需求。用学愚教授的话说:“佛教应该有多元的发展和弘法的方式,有了佛法就有方法。”他认为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佛教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和提高,创造出最契机的弘化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赖岳山老师在讨论中提出:现代社会僧人和普通市民之间的差别,除了所守戒律的差距以外,其他大都被抹平了。都市佛教如何寻找自身内在的价值,去彰显其独特性,是弘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南京大学邵佳德老师则认为:作为一种传统宗教,佛教的发展模式在与“现代性”的携手共进中难免有扞格不入之处,换句话说,都市佛教的内涵应当对传统佛教有所取舍和扬弃。但是在这种舍弃之中,必须有新的能够被广泛接受和信奉的理念及实践作为替代,方能使佛教在现代都市的社群中以新的面貌立足。 对于都市佛教未来的弘化之路该如何进行,学者们也在两天的会程中进行了充分展望,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在最后一天的圆桌讨论中,王雷泉教授充分肯定了玉佛禅寺在翻译西方佛学研究著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也非常关注觉醒法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提出的问题,认为都市寺院可以尝试介入临终关怀项目以及生死学方面的研究,而佛教生态哲学、佛教环保理论及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展开,也应该成为都市佛教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都市弘法任重道远 近百年来,上海佛教始终是都市佛教的典型。此次会议整合了高校、研究单位和寺庙等学界、教界力量,对上海佛教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未来上海都市佛教发展提供了不少宝贵建言。 上海曾经在组织化、社会化、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的方式来弘扬佛法等方面都当之无愧地走在中国的前列。然而今天的上海佛教跟历史上相比,在质量和数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体呈现偏向保守的发展态势。 谈到佛学基础教育问题,上海大学成庆老师认为,目前社会对于佛教基础教育的投入还太少,导致大学生乃至一些佛教徒对于佛学基本知识了解都很不够。他认为上海佛教未来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居士不能只跟在学者和法师后面,而是需要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努力精进。 学者们纷纷谈到,互联网时代名师难遇,佛法易闻,很多佛教工具书都能在网上找到,所以需要居士们抓住机遇,好好修行,多读经典。他们建议把佛教研究与佛学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将研讨会的资源辐射用于居士们的日常教育,把研讨会和居室班授课、寺院讲座等结合起来,学术建设可以为社会服务,为佛教建设服务。 学者们纷纷表示,都市佛教的弘化责任在教界,在学界,也在每个修佛人自身。学者进行理论归纳指导,而教界和居士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界和教界的结合,无论是在宗教实践还是学术研究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