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行人的愿往生心,乃浊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觉莲华,洁净希有。非大智大勇,难以具足如此愿心。这种愿心具化为厌离行与欣求行。是故净宗愿门的本质内涵,即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然对凡惑众生来说,厌欣心的生起殊为不易。善导大师敏锐见到:;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望甚深,方得往生。释迦本师针对旷劫轮转的迷倒众生,开折摄二门,激扬生死凡夫令起厌欣。
众生耽恋娑婆五欲六尘,释尊则极言娑婆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来折伏众生;众生矇然不知净土,释尊则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无苦纯乐来摄受众生。折伏意在警醒众生的沈迷,令起厌离秽土心;摄受意在鼓扬众生的善根,令生欣求净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烧逼恼;彼土清凉池,熙怡畅乐;取舍趋避,不容片刻耽延。释迦如悲父,在娑婆秽土遣送众生;弥陀如慈母,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一遣一接,折摄并运,配合默契,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门的先决前提。如果我们于三界火宅中嘻怡流连,贪恋世乐,不厌不舍,对西方净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态,于净宗之法将不得其门而入。《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作为娑婆苦恼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厌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净业。韦提希夫人遭逢儿子阿阇世杀父囚母的恶逆,深感人心惨毒、世间剧苦,三界六道亦无安心之地,是故愿舍秽身,求生净土:;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深切的厌欣心感得释尊宣说念佛出世大法、弥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韦提希当即证得往生。身为国太夫人的韦提希如果没有儿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骄奢逸乐中醉生梦死,何能发起愿生净土的出世心?是故对阎浮提众生来说,困苦忧患正是成就厌欣行的逆增上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人宜将五浊恶世的一切苦境作为深信切愿的发起序。
厌欣心的滋培是净业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净宗经典所描述的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用以作为返观娑婆秽土的参照系。刻刻提撕,激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慈云大师曾将娑婆、安养二土苦乐情状概述为十种: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有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两土苦乐鲜明对照,能令吾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心,如一条四五寸的白道,出现在深广无边的贪瞋浊河中。循此白道而进,即能从娑婆此岸直入极乐彼岸。
净业行人厌离心的策发,亦可由近至远,由正报身心到依报环境。首先观照自己污秽的血肉之躯,唯苦无乐,常作不净观,发愿永离三界臭秽淫欲丑陋之身,愿得净土莲华化生的清净妙严的法性生身。其次观照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象的陨落,文明婚恋观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滥,日益污染失衡的生态环境,贫富差距的拉大,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邪教遍布,计算机犯罪,分子生物学的潜在危险,核战争的威胁等等。种种资料显示,人类生存境况日趋恶化,罗马俱乐部发出的;人类面临灾难深渊的警钟,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释尊亦曾悬记:;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吾人重温这段法语,对照现前的世态人心,于当代及未来人类命运,亦不言自明。《法华经》用火宅喻来比况三界的苦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净业行人应以佛知见来观照吾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对苦难险境保持敏锐的感受力,以此增上出离心。
是故吾人于此娑婆声色诸境,宜常作牢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作粪坑想,令心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对极乐世界宜常生安隐想,生故乡想,生解脱处想,生津梁想,令心欣慕,欣则欲往,往则生彼世界。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厌离心与欣求心一体两面,互为增上。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以欣求极乐之净念转化耽恋娑婆之染心,以厌舍娑婆之大勇成就神栖安养之胜心。主伴因果,互渗相即。
生于浊世,居尘学道,应以般若慧照,长时生此厌欣之愿心。净宗五祖少康大师临往生时,对信众最后垂示:;当于净土起忻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足见厌欣心的有无决定着往生净土的成败。宋代吴信叟进士,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自己亦从而和之,临终无疾念佛往生。可见解决生死大事,非泛泛悠悠之浮浅心所能克办,须具大丈夫作略,觑破世间幻缘,以出世心修净土行,如是念佛,方可成就。
释尊殷勤劝喻:;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净业行人的厌欣心宜应表现在行动中,身口意三业真实厌舍娑婆世间自他苦乐之境事,身口意三业至诚恭敬、称赞、忆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人生大事,无过于此。如此心行,庶可成办净业。
厌欣心表面看来似乎有小乘自了汉的味道,社会人士亦或将念佛求生净土讥之为消极避世。剋实而论,净宗厌欣心含摄着大乘佛教的精髓,具足大乘菩萨四弘誓愿。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观照自心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亦蜎集无量烦恼,起惑造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
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水鸟树林,常宣妙法;分身供养十方诸佛,广闻佛法,受菩萨记,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观照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希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求行摄。证知,具足厌欣心的净业行人,乃大乘菩萨根机,是佛的第一弟子。善导大师曾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净宗厌欣心具摄二种回向,一种是成就自己往生的往相回向,一种是倒驾慈航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的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能成就大慈悲心。证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即是净宗菩提心的本质内涵。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