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作为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温州南怀瑾书院在市区三垟湿地公园正式揭牌对外开放。
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温州乐清的南怀瑾先生,是我市著名乡贤,也被誉为温州的文化象征之一,既是一位公认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代表作众多,《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至少58册、共计1200多万字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通于世界各地;南怀瑾为助推两岸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是第一条由内地与香港合资建设的铁路——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南怀瑾书院在哪
南怀瑾书院位于三垟湿地公园五福源景区内,正门两侧以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李石曾的评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所刻制的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据介绍,书院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南北走向的居庸斋、蹈和馆、三和楼、濯龙居改建装修以及周边景观优化改造,总面积3500平方米。
一期建哪些内容
温州南怀瑾书院一期工程主要对蹈和馆进行装修,总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内设生平馆、翰墨馆、多媒体功能厅、办公室、接待室等分区。这意味着,市民在游览湿地风光时,还可品读到历久弥新的国学文化。
走进书院,生平馆、翰墨馆、多媒体功能厅等均位于一层。其中西侧的为翰墨馆,馆内已挂起了30多件书字,部分书字记录的是他与友人往来时的题字,另有部分正在布展中。
东侧的是多媒体功能厅,将放映一些涉及南老的影像资料,开展小型讲学活动。
位于一层中央,面积最大、坐北朝南的一间房则为集中介绍南老事迹的生平馆。记者看到,馆内分故园旧踪、求学问道、台湾岁月、情系故里等板块,通过图文介绍,对南怀瑾一生的生平事迹作了回顾。其中不乏一些珍贵老照片,如南老与温州市领导洽谈金温铁路建设的照片就藏于馆内。
二期还要如何建
下步,生态园管委会将加快谋划、推进南怀瑾书院二期项目,主要是对居庸斋、三和楼、濯龙居进行修缮以及周边景观提升改造,实现典藏、阅览、研究、培训、讲习等功能。
效果图今年恰逢南怀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当天下午,来自海内外的南怀瑾先生家人、族人、弟子,以及来自文化界、企业界的名人嘉宾聚集于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百年南师”座谈会,以各自的视角回忆、还原了南怀瑾先生的各种生活点滴,并就如何传承和发扬南怀瑾所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发表了各自观点。
“百年南师”座谈现场众弟子还原真实的南怀瑾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是南怀瑾给大众留下的共同印象。但在生活中,这位国学大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个平凡而又奇特的人。”南怀瑾的幼子南国熙说。他始终以“南师”称呼自己的父亲。他说,传统意义上,一般都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对于他们兄弟来说,“一日为父,终生为师”则是更准确的描述。
在他与众弟子、故交的描述中,一个让人高山仰止,但又似乎就在我们身边的“南师”跃然而出。
超乎你想象的爱读书
——甚至家中武侠小说都有好几千部
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追随南怀瑾40余年的弟子古国治回忆说,南怀瑾一生热爱读书,读过的书之多超乎常人想象。他在大三时常去老师家帮忙整理书籍,发现他家中宛若一个小型图书馆,甚至连武侠小说都有好几千部。当时台湾的几大出版社都与他相熟,只要有新书出来,多是直接寄到家中,定期结账。因为爱书、读书、写书,所以后干脆就自己办一个出版社出书。
南国熙说,读书就是他每天必须的“修行”。他在一本书中写道“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说哪怕是神仙,也是要通过读很多典籍修行出来的。
因人施教,千人千面
——但也会把人训到大气都不敢喘
古国治笑言,追随着南怀瑾也未必令人羡慕。因为他是一位典型的“严师慈父”,骂起人来一点都不留情面。因此,他一直很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不敢抽烟、话也不敢乱讲。有一次他跟老师一起去学校,过马路时就被训斥了一顿,理由是过马路不懂得护着老师。“当时他只有50多岁,身体非常好,根本不需要人护,他就是在教学生时刻要想到别人,假如你做不到就要挨骂。”
南怀瑾生前秘书马宏达说,南怀瑾习惯于因人施教,所以他在各个学生面前呈现出的形象是“千人千面”。
南怀瑾的美籍弟子纪雅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于香港首次见到老师的,当时她的中文连初学者都算不上。但第一次见面,一身白衣的南怀瑾就给她讲了一个多小时的故事与道理,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全部听懂了。纪雅云说,她从来没有挨过骂,唯有一次,老师写信训诫了她一通,告诉她生命宝贵,不能悠哉游哉地过生活。
南国熙展示了父亲给族中不同后辈所写的赠言: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属于他的侄儿辈,他给出的赠言是:须知道义无价宝,切记富贵有尽期;而对于家中两个孙子,他分别赠言:“老老实实读书,规规矩矩做人”和“规规矩矩谋生,老老实实做人”。对于后辈中最有智慧的一位孙女,他则写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纸条。
把尊师重道做到了极致
——他一生都以袁焕仙为自己的恩师
上世纪40年代,南怀瑾曾追随巴蜀著名学者袁焕仙参禅悟道两年多时间,他一生都以袁焕仙为自己的恩师,并以袁焕仙的外孙张谷为义子。
张谷说,上世纪80年代初,南怀瑾还在香港时就派人来专程到成都寻找恩师的家属,当时的他与恩师已经阔别40余年。因为恩师在文革前三年就已去世,所以他把对师门的感情用到师母身上,不仅给了巨额的养家费,还逢年过节送红包,一直到他离世前都始终坚持。
经济上的回报只是一方面。张谷说,南师找到他们以后,专门去外婆的老家把恩师的骨灰找到,让他的弟子、台湾的建筑大师设计灵塔,亲身过问每个细节,为老师重新立碑安葬,并派了自己的子女与弟子专程前去祭拜。
一生未还乡之谜
——他常开玩笑,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自1949年离开温州之后,南怀瑾再也没有踏足故土。
对于这件事,弟子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南国熙说:“老师常讲,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他也常开玩笑,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这些话语中,可以部分感受他的某种情愫。
马宏达说,上世纪80年代,南怀瑾还在香港时,曾就自己为什么不回乡看看做出一次解释,当时他认为还不到时候。并说,“现在大家都把我看成一个投资商,而不是做学问的,这样我就是带一个银行回去也不够啊。”
但南怀瑾对于家乡的情感始终都是割舍不断的。且不说促成金温铁路建设和把乐清故居建成活动中心无偿捐出,每次有家乡来的访客,他都非常热情。马宏达说,南先生临走前的四个月左右,有位曾向他学习读书方法的乐清友人来看望他。席间,他告诉老人,说自己以他所教的读书方法组织了读书会,带动了乐清的子弟们读书、交流。
南怀瑾听到之后非常激动,站起来了,拱手就给那个朋友鞠了一个躬。当时老人家就流泪了,说谢谢你。
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
——在南怀瑾书院,不要只读南怀瑾的书
上世纪80年代,南怀瑾不仅推动了金温铁路的建设,还不断鼓励学生们回国投资。他在美国讲课时对学生们说,“到中国投资,不可用一本万利之心态,不然就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同时要有四个基本理念和认识,那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说,当年他第一次听来大陆投资的台商转述这段话时,深感震惊,也深深为南怀瑾的学说所吸引。
马宏达说,南怀瑾先生无论做学问也好,吸收新知也好,从来没有界限,没有非要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最大,一直都是海纳百川、兼收并济的态度。所以,未来的温州南怀瑾书院,也不必拘泥于推广南先生一人的书物,那样反而有悖他的本意。
南怀瑾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吗?
——他说,我不养生,我只是忘我
马宏达说,他精力比年轻人还要旺盛,可以说是一百年做了别人两百年的事情。92岁的时候,他带着100多人行禅,只要大家站着,他就也站着。有人问他养生之道。他说,我不养生,我只是忘我,忘掉养生、忘掉生死做事情。
南怀瑾会武功吗?
——他是武术达人,曾有一些武术家、保镖拜访过他
他是武术达人。
马宏达说,因为弟子们基本都不懂武术,所以并不清楚老师的武术水准到底有多高。
但确实曾有一些武术家甚至于高端人士的保镖拜访过他,并且在他面前演练一下。而老师也会比划几下,告诉对方,你这里行气不对之类。
古国治说,他年轻时,谈到高兴处,有时候会比划一些招式,我的感觉是,明明有一段距离的,但他一下子窜到你前面,那速度非常快。
---转发自 温州商报 微信平台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