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印光祖师谈自力与佛力

发布时间:2019-10-13 09:26:37作者:大悲咒快诵网
印光祖师谈自力与佛力1,印光祖师关于“佛力”与“自力”的开示如下(由huolian师兄整理)关于佛力的和自力的含义,大师在《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的第二个问答作了专门的阐述。关于自力,大师说:“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此是自力。”这一段很好理解,就是讲律教禅宗自力修行了分段生死和圆满佛果的过程。关于佛力,大师开示说:“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这一段讲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这里的佛力是指阿弥陀佛摄受接引众生的誓愿力,自力是指众生信愿持名。可以看到,这一段说的“自力”与前面讲的“律教禅宗”的“自力”含义不同。再参阅文钞其它地方的开示,大师在不同场合使用“自力”一词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大师在对照律教禅宗等通途法门与净土特别法门时和比较佛力、自力大小时,自力是这种含义。如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增广卷二净土决疑论:“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增广卷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惟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续编卷上一函遍复:“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第二种含义是指信愿念佛之力,在说到净土法门本身时,大师常说“此是佛力、又兼自力”、“专仗佛力、又兼自力”、“全仗佛力、又兼自力”等,如增广卷二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绝无惑业未断,得了脱者。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具惑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难易,奚啻天渊。”根据《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说“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的解释,可知,这些场合的“自力”都是指信愿念佛之力。在另外一些开示中,大师直接说往生净土仗佛力和信愿念佛之力,或者说佛力、法力和众生信愿行力。如增广卷四曹云荪了义居士舍宅为念佛林发隐:“以此法门,仗己信愿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摄受之力,感应道交,故得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增广卷三《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议,加以众生信愿行力,则无论功夫浅深,罪业轻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序)”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

\

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两种含义的自力大不相同,在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中,大师进一步阐明了两种自力的区别:“修净土法门者,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为,不与佛法世谊相悖。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纵丝毫惑业未断,带业往生者。其所得,尚超过业尽情空之阿罗汉上,以种性不同故。况已断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也。”不仗佛法力之自力,不到断尽见思惑的地位就不能了分段生死。而信愿念佛之力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大师在文钞中谈到往生之力时,还有“众生自心本具之力”和“众生心力”的提法。如续编卷上复习怀辛居士书:“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三编卷三江母汪太夫人往生记:“净土法门,利益宏深。自大法东流,以博地凡夫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因兹出五浊而登九品者,何可胜数。以佛力法力众生心力,三皆不可思议。故得此奇特殊胜之果。实为一代时教之所无,而惟净土法门为然也。此之法门,唯重实行。以感佛故,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断惑证真,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其难易,不可同年

\

而语也。”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由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理解大师说自心本具之力或众生心力的用意,一是强调众生本具佛性性德,二者既然谈的是净土法门,那么必然隐含着第二种含义即信愿念佛之力,三者究竟归宗于仗佛慈力,因为大师说“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
南无阿弥陀佛!2,顶楼的文章很经典,深入分析了净土宗自力与他力的关系。净土宗是信愿念佛的自力感通佛力加持接引。另外,末学体会根据观无量寿经十四,十五观和印祖文钞:日常行人修净业三福回向也是自力感通佛力。信愿念佛是正行,净业三福回向是助行。印祖在给行人开示,除了信愿持名以外,必加上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断恶修善,可谓不厌其烦,主要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以此回向,也感得极乐世界的无漏果报。在观无量寿经上,中品的戒善、世善回向可成为往生资粮,而下品往生都是念佛灭罪后往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十恶业是往生障碍。而有些观点死执善导大师之深信自身现是罪恶死生凡夫,认为自己彻底无能,废一切自力善行,废弃净业三福,不信自身善根,不能信自,有往生疑城之惑。有的观点认为净业三福只是佛子本分,只是增上对弥陀信心,则有纯依他力倾向。还有谈到净业三福只是人天佛法,不能感得极乐世界无漏果报。其实,经证确凿,善行至心回向即是无漏之因,可感得极乐无漏之果。印祖文钞:《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印光文钞《一函遍复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续编·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念佛一法, 乃佛法中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 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 亦可预入其中。语其浅, 则妇孺均能修持。语其深, 则圣哲莫能了解。而且于在家善信, 最为合机。以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如来称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凡念佛之人, 必须于家庭伦常中, 各尽其分。所谓父慈, 子孝, 兄友, 弟恭, 夫和, 妇顺, 主仁, 仆忠者是也。又须惩忿窒欲,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而修善去恶, 尤须在起心动念处, 认真省察, 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 毋或怠忽, 是为善人。 善人念佛, 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 万丈高楼, 自可随意建造矣。现今世道人心, 陷溺已极, 总因不讲尽谊尽分之道, 福善祸淫之理。至于六道轮回之事, 念佛往生之法, 更无从得闻。以心不注重于道德仁义, 因果报应, 纵闻亦不生信。以是之故, 酿成大劫, 天灾人祸, 频频降作, 杀机弥漫, 民不聊生。其有具忧世之心, 欲为挽救者, 咸皆提倡佛学, 而修念佛法门。以此法, 实为佛法中最易修持, 最易成就之法, 如人习射, 以地为的, 发无不中。此法仗佛慈力, 但肯依教修持, 无一不成就者。是故各当皈依三宝, 受持五戒, 遵行十善, 以净身, 口, 意三业。生信发愿, 念佛圣号,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如是之人, 生为圣贤之徒, 没登极乐之国。展转劝导, 相观而善, 何难弭灾息祸, 修德膺福。敦本重伦, 移风易俗, 以迄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也。由是言之, 念佛一法, 岂非振兴民力, 辅弼政教, 不据位而化民, 不资刑而息恶之根本法-轮乎《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上)》复郑琴樵居士书(节录)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正)与陈锡周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