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参悟

发布时间:2019-10-15 09:27:47作者:大悲咒快诵网

很想谈谈对“智慧”的参悟,却迟迟未敢动笔。因为听说“圣人”多不愿留“文字相”,如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况且,“大智慧”是不可说的——“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说是一物即不中”。

“不是还有个‘文字般若’,还有个‘渐修法门’吗?虽不是至高境界,亦为‘凡人’必修之课、必经之路啊!”一日,耳边忽地响起这些亲切的话语,我终于战战兢兢地提笔了——

(一)由校训想起……

喜欢一所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人有境界之分。请听听宋朝大学士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斗法的故事吧。一天,他们俩又盘腿对坐论禅。苏东坡问:“禅师,我像什么?”“像一尊佛。”佛印说完,反问:“学士看老僧像什么?”“像一堆牛屎。”“……”佛印默然,苏东坡得意洋洋,可苏小妹认为他哥又败得凄惨。因为,苏东坡的境界只是“牛屎”,而佛印禅师的境界是“佛”。

校训的意义,还在于告诫人们:人需不断修行。请欣赏苏东坡的三首小诗吧。未参禅时,他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感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参禅有所悟时,他写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他悟到了人类情感与思维的多变性,他在追求“心物合一”。

参禅更有体验时,他写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应该说他参到了一定境界。究竟如何境界?我不敢“头上安头”。而庵无大师却称此时的苏东坡仍为“门外汉”,比悟大师还为之赋诗:“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何愁人?”

我未能真正参透这些禅语,但更读懂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二)菩提无处不在

哲人认为“大智大慧”亦名为“般若”、“菩提”,是“能所双泯、断常不二、空有无住”的。她有别于“俗智俗慧”、“邪智邪慧”、“偏智偏慧”。我能参悟到什么呢?

其实,“智慧人人均有,菩提无处不在”。有格言为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众生视菩提皆烦恼,佛陀视烦恼皆菩提”。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渐修”——善于发现与思考,善于学习与放下,就定能有所长进,终得“菩提”正果。请看近日点滴“渐悟”:

1、“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试问,若无“当初”之经历,何来“今日”之感叹?故,坐而论道——假把式,经历体验——真功夫。

2、用感恩之心面对人生——感谢蓝天,给了我日月星辰;感谢大地,给了我衣食住行;感谢父母,给了我美丽、智慧;感谢孩子,给了我牵挂、希望……

3、快乐、平安、健康——幸福之真谛;爱心、童心、慧心——教育之呼唤;感触、感悟、感思——参悟人生之三步曲。

4、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名字挺有意思的。如:白岩松与水均益——“白”加“水”为“泉”;“岩松”:刚毅、坚韧,“均益”:善良、智慧;“白岩松”与“水均益”,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他们的结合真可谓刚柔相济,日月合璧。

(三)我写《随感录》

我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向朋友们倾诉;喜欢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与朋友们交流……因而,我选择了写“我”的“随感录”。她是探索人生、参悟智慧的真实记录。

在《陈丹青出走》中,我写道——有位老师在教学“智慧”时,告诉学生:“每‘日’学点‘知’识为‘智’;推倒‘心’上的‘山’,取得双‘丰’收为‘慧’。终生学习,不断放下,即‘智慧’也。”这位老师是位智者,他通过“智慧”的教学,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智慧的种子。

在《步行上下班》中,我悟到——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演奏着“三步曲”:从“无”到“有”,又回归于“无”,如“技巧”、“情感”、“理智”……乃至于“生命”。我不禁为自己“快捷键”式的“一步三跳”:从“无车”(没有车),跳过“有车”,又跳入“无车”(不用车),而感到欣慰与骄傲!

\

……

记得修改《因材施教》时,不知从何处飘下一叶书签,连忙俯首拾起,见到了一首小诗:“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不禁想到了另一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更喜欢前一首,因为我是凡人。因而,我继续写我的“随感录”;我的“随感录”,也慢慢长大了。

写完本文,我读着,想着;思着,改着……突然,从中飞出了几个大字——“经历本是无价之宝,体验贵在当下顿悟”。

感谢这美丽的瞬间,我会永远珍藏她的。(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解释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