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丁二别示迷悟分二。戊初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分二。己初叙意总明
妙性原无生佛之殊,何来修证可得?但因随缘妄有生灭,依生灭之妄而立涅槃之真,故须权立位次,依之进修,方可反妄归真。佛呼阿难而告之曰: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是叙其请意。真三摩地,即首楞严王大定,欲修此大定,必须先开圆解,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方名真修。由修至证,从因至果,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分歧,谓之直诣,亦名顿诣。别教菩萨,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是渐次而进,并非直诣。圆教行人,初发心时,便观诸法实相,方名直诣。既想直诣,则未修之前,先当认识此众生世界,二种颠倒生起之因。众生是正报,世界是依报,众生通九界,世界通三土。众生世界,皆颠倒果;果必由因,因乃最初一念生起之因。若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堤。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己二约相别示分二。庚初明众生颠倒因
初句是征,海公认为应加因字,即云何名为,众生颠倒因。由性二句,是出所依体。由此性觉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圆照法界,故能为法界圣凡之所依。因明发性,性妄见生,是随染缘之用。明谓能明之无明,性是所生之业相,因众生迷此妙觉真心,妄欲加明于本觉体,遂发生业识之性。因明,是不思议熏;发性,是不思议变。既由无明力,熏于本觉体,遂转本觉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曰性妄见生。即前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有能见,必有所见,遂于能见相,妄现境界相。自此能所历然,自他分隔,遂从毕竟无名无相之中,妄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此有,指无明,所有,即三细相,因者依也,无明为能有,似为所有之三钿相所依,而所有三细诸相,亦相似为能依,以其依无闻明而有故。但实则无明,非真为三细所依,三细亦非真能依;以无明本空,如空华无体,故曰非因所因。众生迷故,以妄见为能住,境界相分为所住;实则见相二分,原属虚妄,如眚目见灯影,了无所有,唯是一心,故曰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意谓众生迷故,本此无能住所住之真心,而虚妄建立三土世界,及九界圣凡。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此明三乘因果。即初卷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今云一切众生,迷本圆本明之真心,遂生虚妄之身心世界。若身若界,本无实体,如空华水月,镜像灯影,非有能依,以及所依,唯一真心,心外无法。故本经会四科皆藏性;法华言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金刚经如来说一切法,即是佛法;正显真不变,妄本空。然则又何须灭妄复真,如欲灭妄复真,即此一念已非真如,因其具有能修所修,能证所证;不知修无可修,证无可证;既无妄可除,亦无真可复,反而妄起灭妄复真之念,幸则偏证小果,不幸堕于天魔外道,正是: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欲灭妄复真,便是生灭心,以生灭心为因,而求复归不生灭之性,则真常之性,亦变生灭矣。故曰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明六道众生之因果,法本无生,妄见有生,本无所住,妄见有住,谓之非生非住。心是能见,法是所见,法本无能所,众生妄见有能见之心,所见之法,故曰非心非法。由于能见所见,展转发生,从细至粗,生灭之力,渐渐显著,内有根,外有尘,中有识,于是分别人我,作业流转,故曰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果之业,业尽苦息,谓之相灭,业未尽前,复作业,苦将息而再感果,谓之相灭相生。如是,此生彼灭,彼生此灭,生生世世,业果相续不断,故有众生颠倒。此即业系苦相。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庚二明世界颠倒分二。辛初约因标名
初句是征,亦应于颠倒之下加一因字。是有以下,是释颠倒之因,在于无明。是有,指能有之无闻,所有指众生之报身。因无明力,揽尘结根,而有分段之妄身生。既有正报之根身,当有依报之器界,因此界相成立。见分为能因,相分为所因,能所悉皆虚妄,故曰非因所因。无能住之见分,亦无所住之相分,曰无住所住。但因众生妄执四大为身,念念生灭,过现未来,迁流不息,因而虚妄成为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世是心法,四方是色法,心色二法,互相涉入。色本无知,因与心涉而成有知;心本无形,因与界涉,便成有形。三世涉四方,四方涉三世,和合相涉,遂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此即前文: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此中世界,乃指有情世界。众生由最初一念无明风动,动则有声,无声曰静;能知动静二相者,即耳根闻性。如前文: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故曰因动有声。
因有所闻之声,遂分别男声女声,循声觅色,谓之因声有色。由色境牵心,由心搅境,心境和合,遂成眼根。如前文: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是谓因声有色。
既有色相,当有气分,能知香臭之气者,乃鼻根闻性。亦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成。前文云:因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乃至流逸于香。谓之因色有香。
既有香气,则与香接触,便有离合,能知离合者,即是身根。身根亦因心色二法和合而成。前云: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谓之因香有触。
因相触故有气味,能知气味者,即舌根尝性,舌根亦心色二法,和合而成。前文云: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故曰因触有味。
既有味等五尘,为根所缘,则前尘影事,落于意识,遂成法尘。能觉知此法尘者,即意知根;亦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成。前云: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故曰因味知法。
由于根尘相对,随生六识,分别尘境,坚执我法,顺贪逆嗔,起惑作业,依业感果,成十二类,轮转六道,生死不休,故曰,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总标十二类生之名。是故,乃承上根尘和合,生识取境,作业流转之故。世间指器世界,声香味触,通括六尘。众生于器世间六尘中,各各作业不同,取舍轻重亦异,重业先感果,轻业后受报。尽其变化,不出十二类别。业为轮回之因,六尘则为造业之缘,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流转生死,名之为一旋复。乘此轮回生死不息之颠倒行相,故有情世界,成十二类别;即卵、胎、湿、化等。卵唯想生,即鱼鸟龟蛇之类;胎因情有,即人畜龙仙等;湿以合感,由精神与外境和合,即含蠢蠕动类;化以离应,谓离故形,而生新象,即转蜕飞行之类。以胎卵湿化四生为一聚。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又为一聚。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亦一聚。凡有身者,皆名有色,但此中有色,指休咎精明之类;无色,即空散销沉等。有想,是鬼神精灵;无想,是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此是业力所感,业尽还复为人。非有色,如水母等;非无色,如咒诅厌生。非有想,是蒲卢等;非无想,是土枭破镜鸟等。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