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两种人能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一种是行善利世的人,另一种就是知过能改的人。
提婆达多为了分化僧团,夺得僧团领导的地位,曾煽动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停止护持佛陀所领导的僧团,但为笃信佛教,拥护佛陀的国王,断然拒绝。提婆达多受拒,恼羞成怒,转而向太子阿阇世王挑拨父子间的感情。原本就在父母、众人嫌怨中长大的阿阇世王,早已对自己的生命有朝不保夕的恐慌。如今诡计多端的提婆达多又晨昏迷惑着太子,大肆挑拨离间。受到蛊惑的太子,竟天良泯灭,将父王幽禁,而篡夺王位,又将母后打入深宫。王后虽被幽禁,犹遥向耆阇崛出向佛作礼,涕泪悲泣,因心诚而感佛陀自定中口放五色光,为后宣说观无量寿佛经,又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被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顿证阿那含果,遂含笑舍报往生。
阿阇世王虽把父亲杀害,谋得王位,却也不时的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尤其每当夜深人静,左右侍臣退去,妃嫔入睡的当儿,阿阇世王常一人悄悄地走到昔日儿时与父王、母后嬉耍的园中。此时,幽幽月光,冷冷的照着大地,往事幕幕浮现眼前,花丛间、小树下似乎犹回荡着天真烂漫的笑声。看到父王与他一起栽种的小树,今已苍翠高大,而父王如今安在?睹物思人,不由悲从中来,深生懊悔。又忆及母后曾述说自己幼时多么受父王的疼爱,为了减轻自己小手指生痈的痛苦,被父王抱在膝上,用口含着,让自己能安然睡去。又怕惊醒自己,而吞下痈指所流出的脓血。阿阇世王每思及此,常流下悔恨、心酸的泪水。
凡作恶者,因缘成熟时,必受其果报。提婆达多因出佛身血,又犯破和合僧之五逆重罪,遂感大地崩裂,直坠地狱,受其应得的果报。提婆达多的死讯传来,阿阇世王更是心生忧悔,然已犯下杀父谤佛之重罪,现在业报现前,即感遍体生疮,身心饱受煎熬,痛苦不堪,呻吟哀叫,不能入眠。
一日,痛苦稍减,不觉沉沉入睡,于梦中见到父王身透光明,微笑地来到床前说:“孩儿!是你的父亲频婆娑罗,虽然我被你用计幽闭,禁绝饮食,而死于狱中,但我对你一点嗔恚心也没有,就如你虽然与提婆达多使计陷害佛陀,佛陀对你们也没有一丝怨恨。如今你只有前去佛所,虔诚忏悔,方能减轻你的痛苦。一旦佛陀舍报圆寂,那时谁能救得了你呢?”阿阇世王自梦中醒来,想及父王的仁厚,佛陀的慈悲,不禁捶胸顿足,号啕哭泣。
名医耆婆闻声赶来,问道:“大王!身体哪里疼痛?我来敷药!”阿阇世王望着这唯一真正忠心国家的臣子,无力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耆婆医术精湛,举世闻名,治得了身病,但能医治心病吗?”
耆婆察知此时阿阇世王已有后悔之心,颇感欣慰而说道:“大王所言极是,耆婆虽然善于医术,只能治王身病,却不能医王心病。世上惟有无上医王,慈悲的佛陀才能治好大王的心病。心病治好了,则因心病而起的身病,自然能不药而愈。”言讫,耆婆见阿阇世王低头不语,默自思惟,就带着鼓励的口吻继续说道:“大王!我常听佛陀说过,世上只有两种人能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一种就是行善利世的人,另一种就是知过能改的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大王是因一时受到迷惑而犯下过失。佛陀曾说:‘一个犯了过失的人,能带着惭愧诚恳的心,来到三宝前,赤诚发露地忏悔,即得清净,罪障也可减轻。’并且又听说先王在去世前,即已原谅了大王,先王能原谅大王,更何况是圣德圆满,人格崇高伟大的佛陀呢?
”阿阇世王受到耆婆的鼓励,生起了去向佛陀忏悔的信心。此时,窗外乌云渐渐褪去,明月朗朗遍照大地。
翌晨,王即吩咐左右,备办上妙饮食卧具,及一切供养用品,来到佛所,阿阇世王看到佛陀慈悲的面容,放出柔和的光芒,顿时心胸充塞着百种情绪,即五体投地,跪倒佛前,失声痛哭,不能自抑,就如离家已久的浪子,终于回到父母温馨的怀抱,有了依归。因阿阇世王虔诚的忏悔,并蒙佛陀慈光加持,恶疮即得痊愈。从此阿阇世王改邪归正,事佛虔敬,成为最护持佛教的国王。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