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刘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其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开、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千米,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由于时间久远,龙门石窟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损坏,难以见得面部神韵。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经过东魏至宋代400余年的营造,形成了个跨越多个朝代、融合多个民族的大型石刻建筑群,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而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堪称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龙门石窟中碑刻作品极多,魏碑代表有“龙门二十品” ,其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题之神韵,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冈石窟:
北魏中期,拓跋氏定都平城(今大同),佛教兴盛。公元446年,信奉道教的太武帝拓跋焘掀起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直至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佛教才又重新兴起。
名为“昙曜”的高僧建议文成帝在武周山开凿佛像,大规模的云冈石窟造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中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被称为“昙曜五窟”,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 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 525年)。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损坏较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云冈石窟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达140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保护。
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千米,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代表了公元5~ 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其中前三种是云冈石窟的主要类型。云冈石窟就像部精美的 ‘ 石书”,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同时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由此形成的“ 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云冈石窟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县曜五窟”是其中的代表作。
龙门石窟艺术精华穿越千年,佛教石窟巅峰之作——云冈石窟!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