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修行佛法的人是有很多的,佛门中的智慧对解决我们的烦恼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很多的师兄也会去了解禅宗,修行禅宗,那么大家知道修行禅宗的方法有什么吗?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吧!
要想实现明心见性,最快的方法,莫过于禅宗。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教外别传,也就是说,禅宗是文字教典之外的特别传授,是佛教的“以心印心”。禅宗不像其它宗派一样,让人们按部就班地次第修行,慢慢地到达那个关节点上,然后,再由老师适机点破,或自己触缘而悟。如果我们综观而看的话,其它宗派的渐修,则是禅宗顿悟(明心见性)的基础。禅宗的顿悟(明心见性),则是一切宗派的宗旨。所以说,我们学习了禅宗,切不可轻视其它宗派。这是因为,其它宗派的渐修,是禅宗顿悟的基础。
禅宗是佛教的心髓部分,扫一切相,离一切执,气势磅礴,人才辈出,所以,唯有禅宗,独称宗门。中国佛教之兴隆昌盛,全赖禅宗作为中流砥柱,独挑大梁,不但佛教各派大受其益,儒家与道家,也借其风光。但是,降及近世,这仅有的一门,似乎也要堂前草深三尺、无人问津了。为什么呢?这是只因,整个佛教的修行,忽视了次第渐修这一基础。
禅宗的进修,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学人之所以能够迅速开悟,全赖明眼老师的适机拶逼与锤钳锻炼,否则,禅门学人,则难有入门之处。现在,禅门师资,如此缺乏,又到哪里去寻觅这样的大宗师呢?实在是可惜。这就要看禅门学人的福报与机缘了。
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试问:诸人还知这声音的去处么?今代酬一语:诸声去处即来处,来处去处一事同。试问:诸人还见这“语声的来去处”么?见则当下见,拟议即不得。宝志公禅师也说:“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南岳慧思大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同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布袋和尚也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临济禅师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要识这无位真人么?即今说法、听法者是。”僧问大珠慧海:“如何是佛?”大珠慧海直截了当地说:“清谈对面,非佛而何?”僧问归宗智常:“如何是佛?”归宗智常更加直截了当,答道:“即汝便是。”等等,这样的禅话,也不胜枚举。这样的直指人心,多少直捷,多少痛快!可惜,我们却不曾识得此“心”。
唐宋之后,禅宗则很少再用直指人心的方法,而是改用参话头。为什么要改用参话头呢?这是因为,人心不古,以理解为是,没有实际的证悟。就象有些禅宗文化研究者,他也知道禅宗的“即心即佛”,然而,他就是不知“心”是什么?没能证悟自心,只是口头是说“自心是佛”,这就叫做“口头禅”。因此之故,后来的禅师,就一句“无道理可讲的话”,安在学人心上,使得学人透又透不过,绕又绕不过,整个身心陷入疑团之中。这时,学人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所有妄念,于不知不觉之中,完全化为疑情。时节因缘到来,就能桶底脱落,内外明彻。悟心之后,方知辛勤参究,也是多此一举,这是因为,佛性天真,不属修证。但是,如果不走这么一段辛勤路,又怎能够打开这黑漆桶,见到这本来面目呢?悟道之前的这一段工夫,却不是白用的。
禅师们创立了参话头的方法,绝非让大家千篇一律地参究某个话头,禅师们因人而异,就不同的来机,给他们不同的话头。因为话头用意,就在于使学人起疑情。如果不起疑情,那就毫无作用。所以,禅宗里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在参究话头的时候,更要明眼宗师的时刻留意,以便随时随地给学人以启发。譬如马祖道一,便借用吃饭、游山、入室等机缘,随时随地地开示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禅师(750—814),福建长乐(今福州东南)人,王氏子,幼年的时候就出家,佛教的经、律、论,都学得非常透彻。后来,跟着马祖道一作侍者。
每到吃饭的时候,百丈怀海才揭开饭筐盖,马祖道一便拈起一片胡饼,问怀海:是什么?没到吃饭的时候,每每如此。这样,经历了三年。可惜怀海,只见胡饼,未曾悟心——见胡饼的是谁?所见之相皆生灭,能见之心无去来。无生无灭无来去,即是诸人真如心。马祖拈胡饼,意不在“胡饼”,而在“见色的人”。
又有一天,怀海随马祖道散步,这时,正好有见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用手一指这群野鸭子,问:是什么?怀海说:野鸭子。又过了一会,等野鸭子飞过去之后,马祖又问:到什么地方也?怀海说:飞过去了。这时,马祖伸手把怀海的鼻子扭住,然后一拧。怀海负痛失声。马祖进一步地指示他:过去了没有?(按:知疼知不疼的这个“灵知之心”,它过去了没有?分明是未曾过去的那一个)。怀海于言下有省。
依照禅宗的立场,昨日见胡饼的,正是今日见野鸭子的,所见有二,能见无别。昨日见胡饼的,正是今日见野鸭子的,也是刚才负痛失声的,它恒常寂照于当下,未曾过去。
参究禅学,不是在文字上寻求道理,而是在自心上体悟真实,同时,学人要想悟道证真,还需要明眼宗师的适机点拨。若不然的话,就很难以悟入宗乘。
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当下,我们的心中,虽然没有任何念头,然而,我们的心,它依然是了了常明。我们要荐取这个“了了常明”。从这个地方契入,这是禅宗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我们在修行禅宗智慧的时候,除了要了解修行的方法,也是要知道有哪些禁忌要注意,同时也是不能间断修行的,当我们能够坚持的念诵和体会就是能够悟到更多的含义和智慧。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