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贤圣

贤圣——道德才智极高的人

贤圣指道德才智极高的人,其中以有漏智修善根的人,称为贤者;起无漏智证见正理的人,名为圣者。

金刚经作为一部大乘佛教经典,师兄肯定是读诵过的,同时也知道金刚经中的智慧是很深奥的,是需要师兄用心的去领悟,其中金刚经中有句话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是对于经文不了解的师兄来说,可能不太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意思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个学佛的人,都会遇到各种事,在事物中,他会寻找处理的方法。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在如来看来,这种对待方式就属于有为法的范畴。

因为众生在面对事物的时候,都会动心念。当肚子饿了,就会想:“肚子饿了。”除了这样,他还会继续想:“吃点什么呢?”然后,他的脑海里就会想到他平时爱吃的,或者现在有什么吃的,能吃什么、怎么吃……等等。

在如来看来,人的这些想法,都属于妄念的范畴,都属于“有为法”。

无论你去想吃的,不去想吃的,你都会感觉到肚子饿。你感觉到肚子饿,其实也是在有为法当中。因为你“感觉饿”,就是起心了。

因为你的感觉,属于五蕴的范畴。而五蕴的所有部分,都是有为法。

在佛陀看来,人的本性,都是空空自在的。但是人都执迷于五蕴造成的各种因缘当中,得到了会欢喜,失去了会痛苦。只有真正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让空空本性显露出来,并且,让心也达到一种无为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觉悟的人。

《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意思

很多人对有为无为的状态分不清楚,认为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是有为,只有什么都不干,才是无为。在云来看来,这种想法不算正确。

我们知道,事物都存在一定的规则。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遵循这些规则来,才能正确地将事物处理好。比如人与人之间谈话,都要有礼貌,在遵循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大家的谈话才是祥和愉快的。一旦其中一个人说话不讲客气,甚至说些很难听的话,双方的谈话很可能就会不欢而散。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中有一方不遵循互相尊重的规则。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正常谈话,你只要遵循它的规则,保持着你一贯的为人方式,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一旦在说话中出现了多余的东西,就落入了有为。

所以,真正的无为,只是遵循事物的规则去做事。无为,并不代表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多出其他的任何想法而已。

举个例子,佛陀在世普度众生,他一直都保持着一种无为的状态。很多人说,他在做普度众生的事,所以他是有为的。恰恰相反,他即使普度众生,他的心,不会因为多度了一个人而欢喜;也不会因为少度了一个人而难过。如果真的干什么事都是有为,那么这个世上就不会有无为,人们也没有参照的标准了。

所以,修行真正要做的,其实是修心。古代有大德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等自己所有的心都去掉了,才达到了真正的无为,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贤圣”。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指的一切贤圣与凡夫之间,差别就在于他们做事时,会不会起心动念。

《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意思

通过上面的介绍,对金刚经中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师兄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了,其实单把贤圣拿出来,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指的是有漏智修善根的人,但是不管怎么样,师兄在念诵金刚经的时候,一定要摒弃杂念,这样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

...查看更多

贤圣是属于佛教名词,指的是有漏智修善根的人和道德才智极高的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还是需要诚心的去修行,多多领悟佛法中的智慧,这样才有希望成为贤圣,那么关于贤圣与凡夫的区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凡夫与贤圣有何区别

了解凡夫与贤圣的差别,以及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了解这些内容后可以帮助我们怎样从生死凡夫开始修行踏入了生脱死的贤圣行列中。就像我们要去某个地方,我们要先弄清自身的位置,再弄清目标的位置,所经过的路线等,我们才能运用各种工具走向即定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比对自身所走的路线有没有偏差等。

什么是生死凡夫呢?《杂阿含经》卷六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染着缠绵,这样的状态称为众生,这也是生死凡夫的标志。“色”是指四大所造色,通俗讲即有形质的物质,比如身体、房子、车子等,对这些物质贪爱、染着、缠绵,这是生死凡夫的特点。受想行识属心法部份,通俗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心理层面,感受、想法、思量、心识,这是对心理层面进一步的细分。心理层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但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而且是时时刻刻,比如身子痛、心里不爽、情绪变化、爱心、恨心、美妙的想法、思考思量、心浮气燥等,这都属于心理层面的影响。如果用刀解剥身体,都不能找到这些,但却不能说没有。

什么是贤圣呢?《长阿含经》卷二佛说:“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像这八种类型的被佛称为贤圣。

向须陀洹是凡夫与贤圣的分界线,虽然未证得初果须陀洹位,但已发心出离,愿意趣向解脱,并能随从法流修行,所以又称预流向,即逆凡夫行,流向贤圣所行,所以此位虽未证果,但也列入贤圣行列。

凡夫与贤圣有何区别

修习圣道破三结缚得初果须陀洹位,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通过如实正观五蕴色受想行识无常非我而破身见,身见又名“我见”。三界众生因为我见而被系缚,以为五蕴身心是我、我所,所以称为我见。依法破我见后,自然便对佛产生正信,对佛所说五蕴身心无常非我产生正信,对同样破除我见的贤圣僧产生正信,对佛所说的戒产生正信,因为我们依佛所说修习,亲证五蕴非我,所以这是真正的正信佛法了。

五蕴非我,那么对五蕴所施设的戒又是谁持戒或破戒?但为趣向无漏智故而持戒,但不取戒相,如此自然也就破除了戒禁取,更不会胡乱持戒。所以当破我见结后,后面的疑、戒禁取二结自然就跟着破了。《杂阿含经》佛说:“于三结断,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初果不会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最迟往返人天七次,便证阿罗汉,究竟苦边,永出轮回。这是初果的特点与功德。

证初果位后,我们才能修断对五蕴的贪爱,从而断除对五蕴的染着、缠绵。为何?五蕴无常非我,如果对五蕴贪爱、染着、缠绵,那么当五蕴无常变易时则生大苦,所以无常即苦,故五蕴即苦,追逐贪恋五蕴而不舍,即是追逐贪恋苦而不舍。又,五蕴即非我,这样贪着为了谁?又为了什么?所以只有破除我见后,我们才愿意去断除三界贪爱。否则,因为“我”而贪爱取逐,因贪爱取缘而有,因有缘而生,因生缘而老、病、死、忧悲苦恼聚集。

修习圣道薄欲贪嗔即得二果斯陀含位,二果位只要往返人天一次即究竟苦边,得阿罗汉,永出轮回。三果阿那含断五下分结,即断除了欲界的贪欲、嗔恚、我见、疑、戒禁取,舍身后于色界十九天得阿罗汉,究竟苦边。四果阿罗汉则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我慢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永出轮回,是名阿罗汉果。

从以上的四种果位施设中,我们发现生死凡夫与贤圣的差别,生死凡夫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种根本烦恼,生死凡夫被六烦恼系缚驱使而不得自在。而在踏进贤圣的道路上,我们发现这六种根本烦恼正在逐渐破除,贤圣正从六烦恼中解缚脱离而越来越自在。所以换个角度说,被烦恼系缚驱使的叫凡夫,脱离烦恼系缚驱使的叫贤圣。与六烦恼染着缠绵而不舍的是凡夫,正在舍断六烦恼的是贤圣。

所以如果有人问,佛法讲什么?那我们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回答说,佛法讲如何断烦恼,如何离烦恼苦而得快乐自在,因为没有烦恼就是快乐!所以佛法修行就是断烦恼的过程,就是离苦得乐的过程,就是从生死苦恼的凡夫趣向了生脱死快乐自在的贤圣的过程!就是断除了对五蕴的贪爱、染着、缠绵!所以贤圣都是于五蕴处调伏贪爱、染着、缠绵!

注:具体如何破我见证初果,请查阅相关文章。证初果后如何修断三界贪爱自然也就会了,就看自己勤不勤奋去断了。另外,初果和二果仍有贪、嗔、淫烦恼现行,此处略提一下。

凡夫与贤圣有何区别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凡夫和贤圣都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了,也知道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师兄要切记,想要成为贤圣除了坚持不懈的修行之外,在修行的时候也是一定要诚心,用心。

...查看更多

对佛学事业贡献很大的人都可以称为贤圣,但是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贤圣的,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领悟佛法中的智慧,才有希望,一般除了贤圣之外,还有凡夫,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凡夫与贤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

凡夫与贤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

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

凡夫与贤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凡夫和贤圣的不同也有了了解了,要知道想要从凡夫达到贤圣是需要师兄不断坚持的修行,同时修行的过程中,还要保持诚心,用心去领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查看更多

耕云导师讲解:如何体会“一切贤圣的差距就在于无为法的深度”

贤圣中的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08.html

关于供养贤圣获福广的故事

了解了贤圣的意思之后,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还需要师兄坚持不懈的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09.html

金刚经中:一切贤圣到底指谁

对金刚经这本经书,可以说是师兄学习佛法必会接触到的,因为金刚经中的智慧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10.html

明如居士:贤圣的善恶标准是什么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为贤圣的,也不是只要修行就可以成为贤圣,但是对于贤圣的善恶标准,师兄是...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11.html

南怀瑾开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是要阅读佛经的,其中金刚经中有句话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12.html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是非常著名的一本经书,但凡学习佛法的师兄,肯定是会读诵的,但是在读诵的时候,关于金...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13.html

贤圣到底是什么意思

贤圣属于佛教词语,师兄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肯定从而很多的经书上都看到过贤圣的出现,但是对于...
https://m.dabeiks.com/fxzykt/xiamyn/183214.html

结语

贤圣中的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