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今天我们开始学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这一品是继上面「称佛名号」那一品之后,它亦都是本经当中「明成佛之因」的一段落里面。是地藏菩萨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如何成佛。因为众生只要还有一个不成佛,地藏菩萨他的本愿都不能够得到圆满。所以明成佛的正因就非常之重要。成佛的因,除了称佛名号,我们说念佛之外,还要修福。成佛的根本,正修就是念佛,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是《华严经》上面教导我们的。但是想得到佛果,除了修念佛的正因之外,还要修布施功德,这是成佛的助修,帮助我们成佛。如果只念佛,而不去修布施功德,不肯修福,你只有正修没有助修来帮助,虽然你种这棵树有根、有本,念佛是根本,但是没有这些助缘来成就,这个根就不能够深,本就不能够大,根本不够深、不够大,你希望它能够开花结果,这个亦都是很难做得到。所以继「称佛名号品第九」之后,本经为我们开示布施功德,这个就是为什么有这一品的原因。
要知道,要想成佛,必须要修菩萨六度万行之因,才能够成就无上佛果。所以六度,六波罗蜜,六度修成圆满才叫做六波罗蜜,这个是成佛之道。菩萨的六度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六度当中是以布施为第一,布施是入佛道的初门,入门之前你首先要布施,布施是第一。所以明白布施了,要去修布施,布施就能够得福,就能够得到功德,这些功德帮助我们成就佛道。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福报,福报从哪里来?从布施当中来。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我们先讲财布施,财布施里面有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就是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精神、体力去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就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用钱物去布施,这个就是外财。内财比外财布施更加殊胜。我们要知道,就是拿外财布施来讲,修布施的因,得福报有多大?很多人都在布施,但是他们得到的果报不相同。这个不相同,就是我们要去比较、要衡量,怎样布施才能够得到最殊胜的福报?这个就是「校量布施功德」的意思。校量就是要比较、区别、衡量。如果不懂得怎样去布施,可能布施了很多,但是得的福报都很小。懂得布施的人,布施得很少,但是得到的福报、功德都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讲到校量布施,我们以财布施来为例。可以从福田上面来较量,亦都可以从心上面校量,布施得到的福报就不相同。我们先讲从福田上校量,这个福田就是我们布施的对象。如果我们用钱去布施,或者是用一些饮食去布施,布施的对象不相同,我们得的福报就不同。青莲大师引用经典上面的公案为我们来讲解,他说如果布施一百尊辟支佛,辟支佛是缘觉,是圣人,二乘的圣人,这个功德很大,比布施一般凡人功德要大得多。但是布施一百尊辟支佛,所得到的福报不如布施一尊佛。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佛是最殊胜的福田,能够去布施佛的话,当然得福是无量的。经典上面有记载,说以一朵花去布施供养佛塔。有这样的一个人,曾经拿一朵花去供养佛塔,佛塔是供养舍利的。那他得到的果报九十一劫在人天中受乐,而且他所得到的余福,都能够使到他得阿罗汉果。这个就是经文上记载。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你布施佛,布施佛塔所得到的果报这样殊胜。虽然说福田不同,你布施的对象就是你的福田,福田不同,但是这个果报究竟是不是从福田生?这个大的福,是从心而生的。因为这个福田殊胜,所以你的恭敬心特别强。所以讲到底,福从那里来?其实是由我们心来的。因为心是我们福田之主,你有这样的恭敬虔诚的心,这个对象才是你的福田。如果你不认识佛,或者你对佛不恭敬,你去布施,亦都得不到这么大的福报。所以可见得,真正校量布施是要从心上面校量。
在《科注》上面引用了一个例子,说舍利弗,这是佛的一位大弟子,他曾经拿自己的一钵饭来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之后,就把这一钵饭转供养给一只狗。然后佛就问舍利弗,你现在供养我的这一钵饭,所得到的福报,跟我现在把你这一钵饭,同样一钵饭,转供养一只狗,你得到的福多,还是我得到的福多?问舍利弗。大家想想,谁得的福多?舍利弗是供佛,佛是无上福田。佛是供养一只狗,狗跟佛按照福田来讲相差太大了,没法比!但是谁多?舍利弗他智慧第一,他能够明白,他回答佛说,是佛供养这一只狗所得的福更大!舍利弗他供佛的功德,都不如佛供养狗的功德大。你想想是什么原因?它不是从福田上看的。是因为佛供养这只狗的那种心,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大慈悲心。佛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慈悲,这种大慈大悲的心,这种对一切众生如同看到佛一样的恭敬心,他去布施,所以得的福是比舍利弗供养佛的福更大。舍利弗那种大慈悲心不如佛,远远不如,所以得到的福也都不如。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大福报,我们如果想校量布施,比较,怎样布施法功德才大?一定要从心上面下功夫。
《科注》上面讲「了四相之原空,达三轮之本寂,体财即法,无住生心,是布施第一义门」,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布施要放下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相本来是空。布施的时候,也都不要有这个意念我是在布施,布施给哪个对象,拿什么布施。你三样的这种观念都要放下,心才清净,这个叫做三轮体空。讲老实话,这三轮即是这三个事物,是本来就是空,本体都是空寂的。所以你能够真正这样了达,布施的财就等于布施法,你能够做到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执着、不分别,身心还是要去布施。做布施努力去做,但是心里面清清净净,绝对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叫做布施第一义门。佛就是这样布施的,所以得的功德不可思议,哪怕是布施一碗饭给一只狗,这个布施都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布施我们懂得重要是用心。
刚才讲的是财布施,法布施也是一样,布施法,最关键就是要如教修行,你所得到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你布施财得的果报是财富,你布施法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布施无畏,无畏就是使到一切众生离开忧虑烦恼?,这个是无畏布施,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所以布施这三种。讲到根本的意义,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譬如说我们布施财,得到财富了,财富来了之后,我们不可以执着,不可以起贪心,继续布施。把你得到的又去舍,舍了之后你又得,得了之后还要舍。所以舍得舍得,这两个字意义很深长,初步来讲我们知道舍了之后得,得是舍的果,舍是得的因。你修善因得善果,这是第一层意思。你愈舍愈多。第二层意思是你得到之后,还要舍,把你得到的都要舍去,不可以在果报上面起贪心。这样你最后统统放下,你就能够成佛了。你看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这个是行大布施,供养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叫他们都能够来到极乐世界里面修行。但是阿弥陀佛绝对不会贪染极乐世界,不会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毘卢遮那佛是行大布施,建立华藏世界,他不是为了自己享受,亦都是接引十方一切大乘的学人在这个世界里面修行。所以我们懂得布施,是从凡夫地到如来果地都要去做,那我们想要成佛,以布施为助缘,「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这个缘就助缘,帮助我们成佛的,这个就是品题含有的深意。这一品是本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品,教导我们如何来修行。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个『尔时』就是讲接着前面一品,地藏菩萨为我们说明念佛名号的功德之后,继续在这里忉利大讲堂里面向佛请教。所以他『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这个是为我们表演谦虚,地藏菩萨他是早已成佛,但是他不以佛的身分,还是以等觉菩萨的身分来参加忉利大会,所以对佛他还是一个学生的身分,所以表演出来是学生恭敬老师,自己绝对没有一丝毫的傲慢。所以他讲「承佛威神」,承蒙佛的威神之力加持,来问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佛的加持,这个问题问不出来。你看,这一种心态极谦卑、极恭敬,我们应该学习。慢,傲慢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六道凡夫有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个贪瞋痴慢的慢就是傲慢,与生俱来,即是一出世不用人教他就懂了,这个是根本烦恼。我们想要在学业上面,在修行的道路上面有所成就,一定要把傲慢心降伏住。内心里面一定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谦敬,这样才能够断烦恼。地藏菩萨从他的座位上起来『胡跪合掌』,这是恭敬行礼,向佛报告。我们看下面经文:
【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地藏菩萨说『世尊』,这个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我观察业道的众生,这个『业道众生』就是指六道的众生,六道众生是在造业的。造善业就得人天的善报,造恶业就得三恶道的苦报,统统在造业。这个业道众生里面,如果有修福的,修福最根本就是要布施。布施的功德,所得的福报,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所以『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我们看这个布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或者是无畏布施,所得的福报都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布施,不同的人做,就有不同的果报。『有一生受福』,他的果报,有些人得到一生的福报,有些人得十生的报,这个都是讲同样的布施。譬如说你拿十块钱去布施,去布施给一个乞丐,我布施得一生的福报,他布施得十生的福报,有的人同样的布施得『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所以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果报?为什么看到所做的事一样,但是得福不相同?这个都是我们要明白的。我们看到「百生千生受大福利」的,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我们看到一位,是孔子,孔子他一生人,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把这个伦理道德的教育,古圣先贤的教化发扬光大。使到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大家都遵守伦理道德,遵守礼义,所以基本来讲是繁荣、安定,保持大一统的社会。所以他造的福很大,他的孙世世代代都受人恭敬,历代皇帝都很敬重孔子的后代。从宋朝开始就封孔子的后代,封为衍圣公,享受国家的奉禄,一直到了民国时代,衍圣公这个名号还维持着。孔子的第七十七代的嫡孙,孔德成先生,你看他都受世人的尊敬。他去到美国,大家都非常之尊敬他,知道他是孔子的后代。孔子的第八十代孙,在去年元旦出生,这个是嫡孙,叫做孔佑仁,很多新闻报纸都报导,这个是孔子的第八十代孙。所以我们看到孔子真是修大福,可以讲是一百代都会受到恭敬。
那我们再看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同孔子是差不多时代的人,他一生也是教育,跟孔子差不多。孔子教育,真正专心教育是五年,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开始教育是五年,得到这么殊胜的果报。释迦牟尼佛,一生教育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所以他的功德、他的福利比孔子就更大了。到了今天,三千年,按照中国人的算法,释迦牟尼佛到今年是三千年出头。按照西方的算法,都有两千五百五十一年。时至今日,你看所有的人,无论是哪个国家,讲到释迦牟尼佛大家都尊敬,这个就是修的福利是不相同。『是事云何』,我们看到确实有得到的果报不相同,地藏菩萨代我们请问,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唯愿世尊,为我说之』,这个是请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请看下面经文: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我现在就在这个忉利天宫里面,在这个地藏大讲堂里面。『一切众会』就是对所有参加讲堂听课的大众,上至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摩诃萨,下至六道一切众生,天龙鬼神都包括在里面。『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要回答地藏菩萨的问题。这个「阎浮提」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我们这些人修福得的果报不相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世尊在这里讲布施的「校量功德轻重」。为什么不在人间讲,而要在天上讲?这个就是因为阎浮提人,他真正修布施、修福,这个福报将来都会到天上享福,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天上讲这个就很有意义。
世间人,他不懂得去修福,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心,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甚至不择手段,以至家庭不和,兄弟相争,家亲眷属成为仇人,亲戚朋友都互相隔离,这些都是我们现实生活所见到的现象。都是因为不肯修福,都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贪吝不肯布施,所以讲布施是对治贪心最有效的手段,帮助我们得到福报。所以『汝当谛听』,「谛听」就是用心来听,我们好好来听佛对我们的教化。这个『吾为汝说』,是佛特别要为地藏菩萨说明,其实这个是嘱咐地藏菩萨教导我们末法众生,好好修福。我们没有福报,所以布施是很重要的,所以实际上是对我们的教化。我们看经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我们先看到这里。地藏菩萨在这里向佛报告,『我疑是事,愿乐欲闻』,其实地藏菩萨怎么会说对这些事情不了了解?他讲「我疑是事」实际上是代表我们众生请法,请世尊为我们破除疑惑,所以「愿乐欲闻」。这个愿是很愿意,乐就是很欢喜,欲就是非常之渴望听到佛的教导。于是『佛告地藏菩萨』,他开始开示了。『南阎浮提』就是我们地球人,『有诸国王』,这是在地球上这个世界里面人里面最高贵的国王,即是讲国家领袖,好像现在的总统、主席等等,都包括在「国王」的身分里面。『宰辅大臣』,这个是宰相,这些辅助国王的大臣,那些部长现在这些局长等等,这些官员。『大长者』是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大刹利、大婆罗门』,这些都是很有福报,很有名望的大众,「婆罗门」尤其是指宗教家。这些人要修福怎么修?下面佛为我们举出这些人,这些王臣贵族修福的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遇到下贱人等是怎样去修福,『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这个「最下贫穷」,就是那些布施的对象都是很可怜、很下贱、很贫穷的人,那些人我们要慈悲对待他们。所以这些福田是三种福田里面的悲田,悲就是我们慈悲对待他,用慈悲心去种福,这个福才大。另外两个福田是恩田与敬田,恩田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要懂得报答,懂得孝养,这个是种恩田,你就得福,不孝顺父母的就没有福。敬田就是指三宝,三宝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敬重供养,这个是种敬田,亦都是得福无量。那这里讲的是种悲田。那些下贱、贫穷的人是前世不修福,不肯布施,或者他布施了之后心里面就后悔,给了人家的东西还要向他要回来,舍不得,这个叫做悭贪,心里面很吝啬自己的财物,不肯、不舍得布施,所以招致下贱、贫穷的果报。甚至「乃至」,比这个下贱、贫穷还要惨的,除了下贱贫穷之外还有「癃残瘖哑」。这个癃就讲他的身体有缺陷,背癃出来,驼背驼得很厉害。残是四肢不全,残废了。瘖哑就是口说不出话,哑巴。那个「聋痴无目」,聋就是听不到声音;痴就是我们说他神经不正常,弱智的人;无目就是盲的,看不见,这些都是人里面最可怜的。『如是种种,不完具者』,「不完具」就是说他身体有种种缺陷,这些是残障人士,统统都是过去生中有造过恶因的。
譬如说青莲大师《科注》里面讲,如果前世见到有人来乞食,有人来求助,如果他不肯布施,甚至面带这种讨厌、厌弃的神色,还要恶口骂人,甚至去鞭打他,把这些乞丐赶走。或者见到人家施舍的时候,他不能够随喜,甚至会讥笑人家施舍,这些诸如此类的恶因,就招致这些果报。所以任何事都有因果,正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过去做了些什么,看看现在我们的果报,就知道前世的因是什么。想知道来世将来我们的果报,只要看一下现在在做什么,就完全明白了。所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点都不会差错。好,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语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些国王等人,就包括前面的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对这些下贱、贫穷、残疾的这些人要去布施的时候,能够『具大慈悲』,这句话最重要。布施得福的大小,完全在于你的心是不是有「大慈悲」,什么叫大慈悲?就是以平等心、以清净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样去布施。这种慈悲,我们说爱心就叫大慈悲。不是说我是国王,我身分很高,见到这些人就看不起,那就没有大慈悲,严重的分别执着。高下心、轻慢心去布施得祸不是得福。所以『下心』就是有一种谦敬的心,把自己尊贵的身分降下来,去迁就这些下贱、贫穷的人士。这种尊敬的心如同敬佛一样,毫无一点傲慢的习气。他『含笑』是非常之礼敬,笑瞇瞇那样,表示亲切,毫无吝啬之意。
还要『亲手遍布施』,不是说随随便便,有这样的人,吩咐人打点一下就算数,他要亲自去办。实在自己因为时间抽不出来,有事情脱不了身,没有办法了,不可以亲自布施了,就只好委派人去布施。委派人布施都要『软语慰喻』,「软语慰喻」有两个含义,一种是叫人帮我们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跟他吩咐好,希望他布施的时候不要生轻慢心,这个是嘱咐代施的人。另一种就是如果亲手去布施,见到这些贫穷、下贱、残疾的人,他能够用很柔软的言辞去安慰他,使到这些贫苦的人得到欢喜,真正这样去布施,功德就不可思议。
『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他所得到的功德,如同布施一百条恒河里里面那么多沙,那么多数目的佛。你看,供养一尊佛的果报就不可思议,何况说供养那么多佛?所以我们对于贫穷下贱残疾的人,千万不可有轻慢之心,要知道布施给他们,我们如果能够按照经上讲的「具大慈悲,下心含笑」那样去布施,我们得的福比供养佛的功德还大!你供养佛是很虔敬,但是可能对那些贫穷人士就看不起,有这些分别心、执着心,你得的福报当然不很大,不如我对待这些贫穷人士,用清净、平等、恭敬之心去布施。所以这样来放下自己的我慢心,用贡高我慢去布施没有功德,不但没有功德,你用这种心去念佛,想求生极乐世界,也都得不到。
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还没有讲完,我们休息五分钟之后,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我们先把这个经文读一读: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个『何以故』,就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解释,为什么这些国王、长者、大臣,这些贵族人士,对那些贫穷、下贱、残疾的人,能够具大慈悲,下心含笑的布施,所得的果报好像布施百恒河沙佛一样的功德。这个确实令我们大为惊叹!所以我们很想了解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缘是国王等』,这个「缘」就是因为,那些国王、贵族,我们讲富贵人士。『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对那些贫穷下贱,最苦、最悲惨的众生,他能够『发大慈心』,这个大慈悲心就是同佛心相同。慈悲,佛家讲四种,第一个是「爱缘慈悲」,第二个是「众生缘慈悲」,第三是「法缘慈悲」,第四是「无缘慈悲」。第一种是爱缘慈悲,你为什么会慈悲他?因为你爱他,譬如说父母爱儿女,因为爱儿女,所以对儿女很慈悲。对其他的儿女?人家的儿女他就不慈悲了,因为他不爱。所以这个是爱缘慈悲,这个慈悲心就少。第二种是众生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世间真正有福德有智慧的人,我们说世间圣贤,仁人、君子,见到众生苦难,他就有慈悲心,他能够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人民,甚至爱天下众生,我们地球上所有的人,他都爱,这个爱心就了不起了,因为他是众生,所以我就爱,众生缘慈悲。
第三种是法缘慈悲,这种就更高了,是菩萨的慈悲心,菩萨他觉悟了,真正了解到众生就是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所以用这种敬父母之心敬众生,敬佛之心敬众生,这个是法缘慈悲。他的孝敬之心对待一切众生是平等的,这个不是说我当这些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是,你当他是都已经里面有小小的分别。他真是!不是说你当他是才是,是真的,他就是我过去的父母,他就是未来的诸佛!他有佛性,当然会成佛,所以不是说你当他是,这个是「法缘慈悲」。佛的慈悲又高一层,无缘慈悲,无缘就是无条件没有原因,本来就是那么慈悲。佛经常讲「法尔如是」,本来自自然然就应该这样。这种慈悲所得到的福报就无量无边,它能够尽虚空遍法界,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和我是一体。自己对自己慈悲一样,自己对自己慈悲还有什么条件可讲?还有什么原因可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发大慈心」,是真正发出佛的这种大慈悲心,看众生为一体,整个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只是一个我,所以见到这些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者,当然不需要讲条件,想都不要想就要去帮助他们。所以这种大心量,得到的福利就不可思议。
『是故福利,有如此报』,这个「如此报」就是前面讲的如同布施百恒河沙佛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个心量大小决定你得福的大小,你的心量小,同样的布施,你得的福报就小,就少。如果你大心量,把心量扩大至尽虚空遍法界,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这样去布施,你得的福利就无量无边。所以大福在心,不在你布施的对象,不在你布施的多少,全在你的心。他『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这个是讲果报,他得到在百千生中七宝具足,这个是讲大富大贵。所以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布施不要讲条件,真正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没有条件的,一丝毫的私心都不夹杂在里面,完全是尽心尽力的去奉献,你得的福就大了。所以『何况衣食受用』,你的衣食,你的享受生活当然非常之殊胜。那这个是第一种布施贫穷下贱得的福。第二个例子佛给我们举出,布施供养塔寺、圣像得的福。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
上面讲的是种悲田,这里讲的是种敬田(国语稿为净田?P16),敬仰三宝。『复次地藏,若未来世』,这个是指我们现前的世界,佛讲经好像都是对我们现在来讲的。『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这个就是跟前面讲的一样,能布施的人。那所布施的对象是什么?『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这个是供养三宝。佛塔是供养舍利的地方,佛寺是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佛塔大家要知道,是纪念的意思。为什么我们要建座塔供养佛的舍利?是我们不要忘记佛和祖师的恩德,是教人知恩报恩。这个寺院是古时候推行佛陀教育的场所,我们建寺就是建一个学校。塑造佛菩萨的形像,我们前面讲过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返本报始,知恩报恩,好像我们供养祖宗牌位一样,不忘记佛菩萨的大恩大德。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见到佛菩萨就要想到,我要向他学习。所以这里面不是搞迷信,完全是教育的意义。如果只是造佛塔、造寺院、造佛像,不跟大家讲解这个意义在哪里,没有那些教学的内容,那么这些众生得不到这样的利益。
所以教学就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布施供养塔院佛像,得到的福报有多大,完全在社会大众是不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社会大众误解了,认为你这样做是迷信,反而使到众生造业,那你怎么会修得大福报呢!所以我们现在看佛教,确实来讲佛陀教育已经衰落到底点,最关键的就是要如何培养弘法的人才,把佛教重新复兴起来。要复兴佛教一定要有人,有人才!所以这个建立塔寺、佛像,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佛教的师资。不但佛教如此,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儒家道家也是如此,都是没有人才,没有人从事教育,这样的人太少!所以我们师父最近讲经里面常常提倡,不要建立那些大寺,现在最关键是建什么?建学校!学校不需要多,可以建成一个书院的形式。书院里面,譬如说,只要培养十个人才,这十个人将来就能够复兴圣贤教育。那培养这十个人才,关键是首先要在根上面扎好,他的伦理道德要扎好根。用什么来扎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再加一个科目,尤其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加《沙弥律仪》,这是四个根。真正做到是奠定圣贤的根基,然后一门深入,长期薫修。根扎好之后,就选择一部经典,按照自己的兴趣,儒家、道家、佛家,可以任选一部经典,深入这一部经典。那大家十个人可以每个人选的经典不同,每个人深入自己的经典,又听人家的学习心得,每天都在那里互相切磋讨论。譬如说我学《论语》,我每天跟大家报告、讲心得半个小时。他学《华严经》,就把他的学习心得讲出来,跟大家分享。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经典深入,又可以听大众的、其它同学的修学心得,博采众长,在自己一门是专家,也是一个通家,儒释道三家你都能够通,十年的时间能够这样去学习,这样去深入,就能够成就了。成就的每一个人将来出来都是大师,你如果在《论语》学十年,你就是《论语》大师,孔子的言行你统统都能够做到,你就是当代的孔子;你学《华严经》的,当代的华严菩萨;学《无量寿经》的,当代的阿弥陀佛,真正成就圣贤。所以我们师父这个圣贤书院这个构思非常之好,也都非常之需要,现代迫切需要,真正叫做供佛塔寺以及佛形像,这个是光复佛陀教育,可以真正救世。这种布施才是不可思议,布施的果报,经文下面就讲道: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这个『国王等』就是讲能施的人,如果能够这样去供养布施塔寺、佛像,他得到『三劫为帝释身』。这个「三劫」讲的是三个小劫,这个福报就不可思议了。「帝释」就是中国人常常讲的玉皇大帝,即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在《科注》里面引用《中阿含经》上面讲,告诉我们,忉利天主他前世是怎样的,它说因为前世他能够布施贫穷,布施那些财物、饮食给那些苦难的人,所以他今世做忉利天主。在这里我们要能够好好的去学习,真正希望得到殊胜的果报,就应该如理如法的去布施。布施千万不要在事相上面执着,一定要深解义趣,现前布施佛塔佛寺、佛形像,就是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弘扬光大圣贤的教育。下面的经文继续讲: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前面的布施是为了他自己,所以他得的果报小,虽然小,也是三小劫做忉利天主。如果他能够把这个布施的福利功德回向法界,这个心量就扩大了。不是只为自己,是为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得到的福与众生一起去享受,不是自私自利为自己。这个回向,他的福报,随着他的心量扩大,而扩大到虚空法界。所以他得的果报就更殊胜了,『是大国王等』,那些能布施的人,『于十劫中』这个劫比三劫更多,『常为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在欲界天,是在色界天里面,他比忉利天王的福报、智慧、神通、能力更大了。讲老实话,如果真正能够这样去布施,念念布施回向一切法界众生,他就必成佛道。因为他的心是跟佛心相应,所以果报其实更不可思议。我们再看下面一例: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这一段开始是讲修补经像所得的福报。佛说『复次地藏,若未来世』即是指我们现前的世界。『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这些同样是能施的人,『遇先佛塔庙』,「先佛」就是过去的佛,佛已经不在世了,好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两千五百年以上,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期,我们见到过去的那些佛塔、那些寺庙,包括佛的经像,我们见到这些经像如果有毁坏的、破落的,要发心去修补。那这些塔庙,《科注》上面讲有三个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些古代的塔庙,那些已经破坏的、旧的、过去的塔庙要去补回来?三个意思都很好。第一个意思是「表人胜」,就是讲过去的人,譬如说在寺院里面修行,在里面修行证果了,这个修行人很殊胜。我们在这些寺院里面,我们往往能够生起恭敬心,生起见贤思齐的心。譬如说我曾经跟我母亲去拜访过庐山东林慧远大师的念佛场,东林寺,那里有供养当时慧远大师念佛的寺庙。在里面确实见贤思齐,思考大师当年在这里念佛,在这里成就,我们现在要学习他,好好念佛要成就自己。所以恢复旧的寺庙,比新建的寺庙就更加殊胜,这个过去有修行人。第二个意思是「令他信」,古道场道风渊远流长,从古至今,代代都有修行人。所以在古道场里面我们修行、参访能够生起信心,这个比新道场更殊胜。第三个意思是「为报恩」,是为了报答祖师大德的恩德,我们应该恢复古道场。那这些经像,如果是古老的经书,很有文物价值的;那些佛像,有年代的统统都是珍贵的,应该好好保存下去。可以使我们后人见到这些经像,生起一种殷切的恭敬心。所以见到经像有毁坏、有破落的,要发心去修补。我们来看下面经文: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这些布施的人,修复这些寺院,修复毁坏了的经像。『或自营办』自己去做,或者自己如果能力不足,不能够完全自己承担,就劝导他人一齐来发心去做。劝一人两人甚至『百千人等』,如果是工程浩大,劝百千人集合这个能力一齐修复,一齐来布施结缘。布施就是修复这个塔庙、经像,能够使一切有缘的人见到之后,他都能够种善根,这个是结缘。一旦这个古道场修复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要请有德行的人来住持。要知道寺庙是过去弘法利生、修行的场所,现在要恢复这些道风。不是说只是把一个硬件设施建好了,软件跟不上,这样还是失去了古时候的那种道风。所以办学、弘法利生就尤其重要。如果是在古道场里面做那些学校,也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在里面学习的人,能够常常体会祖师大德的那种道风,继承祖师大德的志愿,这个都是对学子、学生的一种激励。所以关键的问题,我们要想着如何恢复佛陀教育。还是培养人才最重要,培养师资是当务之急。如果能够这样做,『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这个国王是带头布施的人,他得的果报是百千生里面做轮王,转轮王是在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经上记载转轮王是在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出世,他统辖四天下,所以得到大富大贵。要知道我们看现在世间上大富大贵的人,统统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修的布施,包括现在所谓的领袖人物。不但是国家领袖,在各行各业里面,譬如说工商业的巨子,统统过去都是在佛门里面修的大福报。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这个是随喜的人,跟随国王一齐来修布施。他们得的果报是『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虽然没有做到轮王,转轮圣王是人道里面最高贵的,他们做什么?他们做小国王,好像诸候一样,我们说做藩王。他们归向于转轮圣王,时时去进贡,但是他自己的福报也是不得了。在青莲大师的《科注》里面引用《妙法莲华经玄义》,是智者大师所作的。这句话说「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劝他为福,故报为人主飞行皇帝,四方归德,神宝自然应也」。所谓这些大福大贵的人,过去生中是散心持戒。散心持戒,他不是专心持戒,他持戒不专心。但是心地很善良,他能够修十善,戒律他不能够完全奉持。他的福报不得了!不但自己能够修福修善,还以慈悲心劝导他人一齐来修福,所以他们将来就变成这些国王、皇帝、大富大贵的人。
《科注》上面引用《释签》,即是对于《法华经玄义》解释的《释签》上面的一段话来讲,他说「夫轮王者,先行七法」,这个转轮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福报?他因为过去修七法,七种善法。第一种是对贫困众生能够热心照顾,布施,所以他的果报就是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拥护,所谓万人爱戴;第二法是他能够尊敬,能够孝养百姓,不但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孝敬一切人;第三种善法是按照一年的四时,春夏秋冬和八种时节来祭奠天地鬼神,他对天地鬼神都很恭敬,常常祭奠、祭祀;第四法是时时刻刻能够修忍辱,他不会只是修福就浪费自己的福报,他懂得保持福报,修忍辱行;第五是断贪;第六是断瞋;第七是断痴。第五第六第七就是指断贪瞋痴,这些都是根本烦恼。所以他修行这七种善法,又能够常常持戒,常常发心为大众服务,他才能够得到转轮圣王的殊胜果报。所以你看布施多重要,布施是六度里面第一条,而我们的师父在讲这个经的时候,六度所谓菩萨的修行,统统都是布施。这个布施,第一度布施,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第二度持戒。第三度是忍辱。持戒就是守法,如理如法修行。忍辱就是无畏布施。人家在我们旁边觉得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持戒,因为我们能够忍辱。第四条是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这个就是法布施。所以六度统统都是布施,所以布施是修福根本。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这里是教导我们要发回向心,在塔庙前发回向心。我们布施就是服务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去布施、去服务。虽然我们现在能力有限,布施服务的对象就有限,但是我们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事虽然做得不够那么多,不能够服务一切众生,但是我们的心是达得到的,遇到缘我们一定会去做,这个是回向一切法界众生,绝对不是我们现前所见到的这些众生,你的心量扩大了。『如是国王,乃及诸人』,这些就是一齐布施的人,他们的果报是什么?『尽成佛道』。你看不仅只做转轮圣王,不仅是天的福报了,是能够成佛道。所以有布施的事,这个不是真正成佛道的因缘,是有布施回向,心心念念想到法界众生的这种心,是你成佛的因。所以这个心是关键,事情虽然是小,但是心量一定要大。『以此果报,无量无边』,这个果报确实使到我们出离三界轮回,究竟成佛,所以这是没有办法思量的。下面第四例是讲的是布施老、病、生产妇女的福报: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这一条讲的是对于未来世的,这些能布施的国王、婆罗门等,见到老、病、产妇所做的布施。老人、病人都是很凄凉、很可怜,应该好好的照顾他们。现在的社会,孝道没有了,儿女对于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够孝养,他怎么可能会孝养其它的老人?所以这个问题十分之严重!如何能够改变这个社会风气?那现在希望儿女孝顺,孝养自己的父母,确实这个是长期教育的事情。再加上现在社会工作愈来愈紧张,即使儿女有孝养父母的心,可能在时间上、在能力上照顾也都有限,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来讲,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所谓人口老化问题。如何帮助老人家頣养天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师父最近向世界各地都介绍,在讲经里面多次提到,要办「老人乐园」。这个老人乐园怎么办?办成五星级酒店一样,一个老人家一个房间,每天有服务员来打扫房间。加上那些酒店内外的环境清洁工作,专人来负责。老人家的生活都有人照顾,譬如说吃饭,有自助餐。他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果有宗教信仰,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宗教,参加这个活动。譬如说佛教,他可以参加念佛,统统在这个五星级酒店里面有,参加念佛、听经,其它宗教的也都可以有自己这种活动。有听道的,或者礼拜的、祈祷的,大家可以共享一个大厅堂。佛教的老人家活动的时候,墙上用幻灯打出佛的形像,基督教他们活动就把十字架打在墙上,所以互不妨碍,不同宗教的人也都可以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破除互相的误解。那老人家,譬如说是佛教的,他想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临终的时候都有人来护持、助念。这些服务的人员,一定要受到《弟子规》的教育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懂得孝养老人家,个个都是老人家的孝子慈孙。因为他真正学《弟子规》,对待老人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个就是老人乐园里面的特色。
那要培养这些服务人员,现在立即要办。这个老人乐园的形式,这个酒店,不要说是老人院,这个名称可以起一个某某山庄、某某别墅。好像我们师父去云南,见到鸡足山、苍山,可以起「苍山别墅」,或者「鸡足山山庄」这样的名称。没有老人这个字,在里面住的人就不会觉得自己老,不会有这些感觉,真正度过快乐的晚年,而能够在这个这么好的因缘下面学佛,提升自己的灵性生命。其它宗教都可以提升。念佛的老人,最后能够安全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真正是对这些老人家孝养。病人,如果老人家有病,旁边就是一个医院、诊所,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人家心安宁,他不用担心病痛了怎么办,旁边就有医院。另一方面,如果真正有急救,就有医院的设施可以帮助。还附带托儿所或者幼儿园,老人家的孙子、孙女就在幼儿园里面上学,下课之后就可以来见老人家,所以每天都见到自己的孙女、孙儿,很开心。即使不是自己的孙女、孙儿,都很开心。跟小孩子一起玩,忘记了老人的忧虑。所以这个希望有志之士能够落实。那这个酒店,关键就是落实《弟子规》,酒店从经理到员工,都是要做到《弟子规》,用《弟子规》来培训。一个酒店做好了,老人乐园做好了,可以做连锁,一直连锁到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么一间。
『生产妇女』,生产妇女特别在古时候,是关系到生命危险的事情,所以也都要多加抚恤。对待那些老、病、妇女,能够『若一念间,具大慈心』,一念大慈大悲,希望帮她们离苦得乐,布施给她们『医药、饮食、卧具』。这个就是对待她们生活照顾,这些都是生活必须品,医药、饮食。「卧具」就是她住的这些设施,刚才我们讲的老人乐园,这些设施在老人乐园里面都能够办得很好,使到老人家,使到病苦人确实得到安乐。这些生产妇女,卧具对她们来讲很重要。下面经文说: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这样来布施,所得的福利不可思议,一百劫里面能够做净居天主。净居天是色界四禅之外最高的地方,五层天,所谓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个净居天主就在里面最高的,是色究竟天的天主,这个不可思议。『二百劫中』他能够做『六欲天主』,这个净居天上面的福报享完之后,他落到六欲天里面还是做天主。六欲天就是从四天王天、忉利天,到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做这些天人的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在天上面享福,一直到成佛为止。『百千生中』都『不闻苦声』,他不但不受苦报,连耳朵都听不到苦声,这个是他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能够这样做,我们能够这样布施,希望能够落实老人乐园的构思,对一切的苦难众生,我们真诚、清净、平等的去布施、帮助,得福不可思议。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