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第四卷 第八章 初心二种决定理义(上)

发布时间:2024-03-14 14:43:26作者:大悲

第四卷 第八章  初心二种决定理义(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明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听到阿难的这个请求,佛知道自己之前所讲述的究竟第一义的法义,终究只能是部分人真正明白,而如阿难等相当一部分人,则仍然还需要用非究竟的方法来引导。

佛意识到,自己还需要对在座的还没有明白的这些声闻缘觉,对于这些还没有彻底明白,还没有自在于菩提真心的人们,以及对于在佛灭度后,佛法日渐衰败时候的学人,他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发起、发现自己的菩提心?佛需要给他们架设一条道路出来。虽然从究竟来说,这个道路其实也是根本不需要的,仍然还是属于虚妄的。

佛告诉阿难和众人说:“既然你们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舍弃不彻底、不究竟的小乘,要发起证得菩提之心,要毫不厌倦于一切佛如来的妙三摩地。那么你们就应当首先明白什么才是想要觉悟的最初发心的二种决定性理义?”

“什么是最初发心的二种决定性理义呢?阿难,第一个,你们这些人,如果要舍弃声闻小乘,要修行菩萨大乘道法,要悟入佛的知见的话,首先就需要仔细地观察和思维:你们在这个因地上的发心,和未来果位上的觉悟,这两者是相同的呢?还是不同的?”

“阿难,如果在现在这个因地,你们用生灭之心,来作为修行的基础和根源,而打算最后证得果位的佛的不生不灭,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第一件事情,你们就是要好好地经过思维分析之后,坚决地断定:所有器世间的一切事物,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全部都具有出生、发展、衰败和灭亡的变化过程。”

“阿难,你现在就仔细地到处观察一番,整个的这个世间,可有一个事物是从来不会衰败消亡的吗?可是你听说过虚空的衰亡毁坏吗?虚空为什么不会出现衰亡?就是因为虚空可以说是非造作法(已经退下层次之后的说法,并不是究竟意义,不要错会了),只要是非造作法,就自始至终从来不会出现衰亡。”

“阿难,你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身体,你身体的坚固性,就是所谓的地大,你身体的润湿性,就是所谓的水大,你身体的暖热触觉,就是所谓的火大,你身体的动摇转运,就是所谓的风大,因为有了这四种具有缠缚作用的大种的存在,让你的本来澄明圆满清明觉了的本心,被无妄地分割成了视觉、听觉、知觉、觉察等表现和认知,从一开始,一直到生生世世的未来,从来都是复杂地重重叠叠,浑浊异常,共有五种。”

“阿难,为什么要说是浑浊的浊呢?比如有一坛清水,非常清澈干净,而这也就是水的本性;而另外的尘土灰沙等类,本性则是障碍不清的。水和尘,这两种类别的事物,从自然本性上来说,就是没有任何相似相关性的。”

“可是有一个人,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取来了一些尘土灰沙,放到了这坛清水之中,这下子,土好像也表现不出来障碍性了,水好像也表现不出来清洁性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清澈的水,就是所谓的浊水了。上面所说五种浊,道理其实和水变浊是一样的。”

“阿难,当你看到所谓的虚空,遍布整个十方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是空见不分了,这个时候,你虽然发现了空,却不知道空本来就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你虽然有了能够看到空的见,但是却没有了觉。就这样,由所谓的空和所谓的见,相互交织、相互缠缚,就形成了虚妄的幻相,而这个幻相,就可以被命名为第一重的浊——劫浊。”

“阿难,你的身体,其实可以说是由所谓的四大种抟聚而成的,并且被所谓的见闻觉知堵塞了,从而就令你的身体表现出了窒碍性。就这样,由所谓的地水火风相互盘旋缠绕,就形成了虚妄的知觉幻相,而这个幻相,就可以被命名为第二重的浊——见浊。”

“阿难,在你的心中,经过不断地学习、记忆、读诵、串习,就表现出了有所知见,就表现出了你的见解,从而也就出现了世间的六种尘相。你却从来都不知道如果离开了尘,哪里还会有相?如果离开了觉知,哪里还会建立起来一个存在?就这样,由所谓的尘和相应的觉,相互缠缚、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虚妄的幻相,而这个幻相,就可以被命名为第三重浊——烦恼浊。”

“阿难,你的身体,每时每刻、一朝一夕,从来都在生灭之中,根本就没有停歇的时候。你的自我的知见,从来都是想常留世间,而在业果的作用下,却每每都被投生到另外的国土。就这样,知见和业果相互缠缚、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虚妄的幻相,而这个幻相,就可以被命名为第四重的浊——众生浊。”

\

“阿难,本来你的见性、闻性,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可是因为种种尘相之间的相互隔绝,就无端端的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东西,在本性的层面来说,两者是相知明了的;可是在表现出来的作用方面,竟成了相背离的了。就这样,所谓的相同和相异,完全都失去了本来的含义,从而就产生了虚妄的幻相,而这个幻相,就可以命名为第五重的浊——命浊。”

“经过这样的分析,阿难你就应当知道,如果你想用你的见闻觉知,去契合佛的常乐我净的本性,就应当明白地拣择令你表现出来生生死死的根本。只有依靠那个不生灭性,依靠那个圆满澄明的本性,转身返观,那些虚妄的幻相,就自然不会生起了。这样就会回归到本来的清明觉了,得到本来的清明觉了。也就是说,只有以不生不灭之性作为因地初心,才能最后圆满地到达修证得果位。”

“就好像将那个浑浊的水,放到一个干净的水坛当中,让它安安静静地呆着,谁也不要动它,这样子,那些尘土沙灰自然就会下沉坛底,清澈的水就会重新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叫做初步地降伏了客尘烦恼。而那个没有了灰泥的净水,就可以被称作永远断除了根本的无明。这个没有了根本无明的净水,非常清澈、明亮、纯净、丝毫不会变化,也就不会产生烦恼,这些全部都符合所谓的涅槃的四种妙德(常乐我净)。”

在这一段的分析当中,佛提出了五浊的概念,虽然在《瑜伽四十四卷十八页》中说:“五浊者: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如于今时,人寿短促;极长寿者,不过百年。昔时不尔。是名寿浊。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不识父母,不识沙门、若婆罗门,不识家长、可尊敬者,作义利者,作所作者;于今世罪,及后世罪,不见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昔时不尔。是名有情浊。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习非法贪,不平等贪,执持刀剑,执持器仗,斗讼诤竞,多行谄诳诈伪妄语,摄受邪法,有无量种恶不善法,现可了知。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为坏正法,为灭正法,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义以为先故。昔时不尔。是名见浊。如于今时,渐次趣入饥馑中劫。现有众多饥馑可得。渐次趣入疫病中劫。现有众多疫病可得。渐次趣入刀兵中劫。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昔时不尔。是名劫浊。”,但是五浊的本质,还是说明了众生所处的不识本来面目的虚妄轮回之相,只要此虚妄浊相不除,也就意味着未证菩提。

而且,佛要求大家明白:因地发心和果位佛觉究竟有无差异?只要认为是有差异的,就一定不会证得菩提。

用水来作为例子,被沙土搞浑浊了的水,和本来清澈的水,在本质上究竟有无差异?如果你认为水浑浊了,就是水本身不清澈了,和本来的水不一样了,那么就完全是错误的了。因为,只要你仔细的分析一下,就一定会发现,水的本来根本就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H2O,又哪里会被沙土所改变呢?!因此,只有你明白了即使浑浊了的水,和清澈无比的水,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地发心和果位佛觉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才算得上是符合了初发心两种决定理义之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