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发布时间:2023-09-08 09:57:52作者:大悲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

  释大寂 著(大寂比丘尼)

  目录

  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如何为「临命终人」助念的问题

  三、《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下品往生与临终十念的关系

  (一)下品上生(二)下品中生(三)下品下生

  四、与下品往生有关的净土胎生业报

  五、生前用功念佛临终突遭重病死去或意外身亡能够往生净土吗?

  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如何为「临命终人」助念的问题

  (一)临命终时助念缘起

  时下净土宗非常重视「临命终时」的「助念」。为什么现代的莲友会相当重视「临命终时」的助念?究其原因,是源自于观无量寿佛经中对「中品下生」与「下三品」往生在「临命终时」的引渡「经文」而来。除了「观经」以外的其他净土诸经,皆没有明显地谈到如何为临终人在「命欲终时」的开示与助念问题。

  而在「观经」中所提及的为临终人开示的内容,是着重对「造恶者」的「临终开示」与引导其念佛,因此对于生平没有为非作歹者不能照本宣说。(后续自明,其中包括「临终十念」问题。)而对在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之人,又平生没有宗教信仰者」(中品下生者),于临命终时,在其对净土没有一点概念时不可直接引导其念佛,必须先建立其对「净土的信心」,如经文说,要先为其广说「极乐世界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指中品下生者),当他对「净土」与弥陀悲愿力深信后,才能引导其念佛。

  (二)应该如何介定「临命终时」的时间?

  于此先提出一个疑问:即是应该如何介定「临命终时」的时间?「临命终时」是否是指临终人将要断气前的那一段时间?(如数天前?或者数个钟头内?还是指将死之前的那一口气提不起来的一瞬间前?抑是指已经进入肺部大喘吹气的那一段时间?慢则一天一夜,快则半天,视临终人体力、吃药而定。)

  通常人皆会认为「临命终时」,是指家属察觉出病者脸色阴黑,气若游丝,恐怕快要断气了;或者病者自知再过几天,或者再过几个钟头、数分钟就要走了;或者医生依症状告知家属病者没有救了,发出病危通知;或者遭遇横祸,伤害太重,自知不久人世;或者医师告知家属受伤太重,已经不行了;或者没有病苦,寿终正寝,预知将要辞世…,但是也有人快要死了也没有预知能力(如「意外事故」或者情执太重不想就此死去之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而言之,这是一般人对「临命终前」时间的介定,然不是一概而论。

  但是净土经典(观经)所说对「临命终时」的介定,绝对不是局限于前述任何一种死亡前的数分钟,或者将死之前的数小时喘气至肺部的范围内。如果「临命终时」局限于死亡前的数分钟或者数小时的范围内,依生前不知念佛,又重病在身,或者生平散心念佛、心思杂乱的「末法众生的根器而言」,是不够时间提携其往生净土的「正行资粮」的。

  因为不是「临终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净土!因为只是「念佛而不入心」;只是念佛而不具备「信、愿、行」的「念佛正行资粮」;只是念佛而不能念至「一心不乱」,是不能往生净土的。

  尤其现代人「临命终时」,有几个人能够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死前不生重病?死前不陷入昏迷?更应该对净土经典所说「临命终时」的时间介定,深切省思!否则到了临终人将要断气前,才去「助念」,对于一个已经「陷入病痛」之中,或者意识昏沉没有正信的临终人而言,若想提携其往生净土,是相当困难的!

  (三)净土经典所说为「临终人开示」针对两种人而言

  在「观经」中是有提及为「临终人」开示、引导其念佛的问题,但是主要对象有两种人,一是针对「在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的纯善之人,于临终之时「意识清晰」而言(如中品下生),二是针对「造恶者」临命终时「方便救拔」而说。如「观经」中先对「中品下生之人」在「临命终时」广说开示。但是先决的条件,是此人必须生平是一个「善良、正直、纯洁、孝顺父母、奉养父母并且以仁爱、慈悲之义行处世者」。因为生平具备「观经」所说的「纯善、正直、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之人,必然是一个有「善恶因果观念」、尊敬「宗教信仰」,并且「生平对任何事情提得起、放得下的良善之人」,到了「临命终时」逢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才能听得进去,否则纵然是「良善之人」,若是死前「情执难舍」,对亲情的「心结」没有打开,或者尚有其他挂心之事,纵然开示或念佛,皆无效用,因为他听不进去!

  由经文得知,对中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开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不是只是「照本宣说」不经解释而已,若是「虽然开示」(如「照本宣说」),但是并不应机,不能令临终人「心开意解」,岂能因为你的开示,而往生净土?

\

  故知单就「观经」所说中品下生者「临命终时」的「开示内容」,绝对不能拖到「临终人」死前数小时,甚至数分钟才前去为其劝导!因为大都陷入昏沉之间,或者因为业障现前,为鬼魂所干扰,惊惧、害怕、溢于言表,已经太慢了!应该在「患者」死前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半年内,甚至一、两年内就要先依「观经内容」做前导,才能在「临终助念」时,确实利益「临命终人」。所以现代莲友对「临命终时」的时间介定,要重新省思!

  (四)弥陀经所说「临命终时」往生净土的修行条件

  若是依「弥陀经」所说「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的「正行资粮」而言,更是严格,至少在「临终前熟读弥陀经」,以「弥陀经」的正知见,引导念佛,并且七日之中「精进念佛」,成就「一心不乱」,才能因「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蒙佛接引,超生净土,绝对不是「临终前」数小时才去助念所能承办的!

  (五)无量寿经所说「临终十念」往生净土的修行条件

  再看无量寿经所说「十念往生愿」,亦必须至少在临命终前「发出至心信乐净土之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才能因临终「十念正念念佛」成就而超生净土,绝非一般人「命终之前」重病在身、心智昏迷、不信三宝者所能承办!而于「临命终前」如何令「行人」发出「至心信乐」、「欲生净土」之诚的「时间之介定」,必须视「其人」根器、身心健康情形而定,非一概而论!

  (六)观无量寿佛经对下三品在临命终时重视「佛法开示」

  1.「观经」所说「临终开示」是在此人意志自主、能接受劝化下进行的

  再看「观经」中对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的「开示内容」,皆是「非常广泛」的。若是要依「观经」所说为「下三品」开示的内容,确实利益「临终人」,一定要在「临终人」尚是「神识清醒、能听、能言、能接受开导」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如据判断已在人世不久,将死之前一个星期、一个月、二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请「善知识」发「慈悲心」依「观经」所说,为「造恶者」或者「一般重病患者」依「弥陀经所说」,事先为其「劝化」,否则托到「造恶者」「临命终前」数天才去见他(如在监狱、或在假释外),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依「观经」告诫后世佛弟子,如何为造恶者「临终开示」的内容来看,便知一定是在「临命终人」事先意志自主、能听、能言、能接受谏言之下进行开导的:

  如经文引导善知识为下品上生者开示说:「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后续自明),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后有详解)。

  如经文引导善知识为下品中生者开示说:「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有详解)

  如经文引导善知识为下品下生者开示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有详解)

  2.现代莲友误解下品下生的「经文」

  其中下品下生为「临终人开示的经文」,是最令一般莲友误解的,以为只要在「临终人」断气前引导其以至诚心称念佛号十声就能往生净土。所以一般莲友皆着重在「临命终时」的「助念」而忽略「观经」所说为「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开示原文的连贯性」(后续自明),应该反复思惟为「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开示的『经文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只取「十声念佛」,而不重视「正知见」的开导,遗误众生!

  (七)为何要为造恶的「临终人」广说开示?

  问:为什么要对造恶的临终人广说开示?耽误临终人念佛的时间,不是临终人只要至诚念佛,就能往生净土吗?何不直接引导造恶之人在临命终时直接念佛,求生净土?

  答:依无量寿经说:无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造恶者的下下品往生者亦然。「观经」为什么会为中品下生者与下三品行者在「临命终时」做「大乘经义」的开示,目的就是启发其发出一分「菩提心」,再引导他念佛。

  所以「观经」中对中品往生与下品往生,虽然没有明文说明要「发菩提心」念佛,事实上由「经义」推知,启发「菩提心」的内函已在其间,试问:中品下生者最迟在「临命终前」尚要因听闻大乘经义的开示而启发「菩提心」念佛(中册自明),何况中品中生与中品上生?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引导造恶者在「临命终时」直接念佛、求生净土?原因有三:一是他没有六道轮回的因果观念,二是他不认为自己为非作歹的行为有错、是罪业,三是他对佛法没有丝毫认识,如何能直接引导造恶者在临命时直接念佛而不先引导其忏悔罪业?如此不明事理的念佛能往生净土吗?一般没有造恶之人,生平没有宗教信仰,或不知念佛之人,于临命终时念佛尚不一定能往生净土!何况造恶之人?更何况造下重大罪业之人?尤其犯下十恶业或者五逆罪之人,大都在监狱里受刑,直到执行死刑为止,或有假释出狱者,或有在逃者。若是家属或朋友有心引导他死后的神识在未来种下念佛善根,就应该在他犯下大错后,制造在监狱里令其「忏悔、皈依、闻法、念佛」的善因缘,不仅已经为他在「临命终时」自知念佛或者有「助念因缘」预设准备,更为其「假释出狱」后,为社会减轻一分暴戾之气而引导他向善、向佛、念佛!

  (八)为何无量寿经上没有说明要为「临终人」广说开示?

  问:依观无量寿佛经说,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在临命终时,为其「广说开示」。为什么在无量寿经上没有说明要为「临命终人」「广说开示」?只有说下品行者,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是否「观经」与「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不一样?

  1.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在「临终直接因念佛而生净土」是有其生平修行条件的

  答:「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针对造恶者所说的下三品往生,是特例中的特例。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大多是生平没有犯下五逆、十恶业及诽谤正法罪,一向善良、正直之人,接触净土法门后,便依净土经典所说「发菩提心」,一心一意念佛,终生不辍,至临命终时,当然预知时至,自知念佛,因为自知往生时至,自然每一念每一念的佛号,皆能生起强而有力的求生信愿,不杂余念,断气前念佛的清净心念已经成遍,正念具足,岂止十念,当然蒙佛接引,下品往生。当知「具足十念」是「正念具足」的代名词,不限定「十念」,不是指临命终时,只要「念佛十声」,就能往生净土。「临终十念」有方便引导众生念佛种下「未来往生净土『善种』之意」,若是临命终时,虽然虔诚念佛,但是心念不能完全专一,不能因念佛而令「心光现前」,不具足正念念佛、心不颠倒之意,仍然不能因「临终念佛」而超生净土!

  2.第十八愿所说「乃至十念」之意有其广义引渡恶道众生念佛之意

  广义来说,第十八愿所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除了「造作五逆、十恶,诽谤正法」的重罪者在没有忏悔、不发菩提心念佛的情况下,不能因「临终十念」往生净土外,尚包涵引渡「一般造下鬼道罪业」的轻罪众生及以瞋恚心、嫉妒心造下十恶业的将要堕落畜生道的「中罪众生」,两者只要在生发出「至心信乐」净土之心念佛求生净土,并且忏悔所造罪业,誓不再犯,临命终时,念佛不断,十念正念现前,皆能往生净土。

  3.凡是「犯五戒」者皆要经常依「礼忏法」忏悔

  何谓鬼业?即不守「五戒」,犯下杀生(杀畜生亦然)、偷盗、邪淫(包括堕胎)、饮酒、妄语五戒者。若是不守五戒,欲念必然炽盛,心思必然杂乱,在发心修学净土法门时(包括造下「畜生道罪行」的「中罪众生」,均要依「慈悲三昧水忏」或「地藏经」或「忏悔偈」行礼忏法,终生读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念佛,临终正念现前,往生净土,才有希望。)事实上,纵然没有犯「五戒」者,亦要经常依「经忏法」忏悔业障(如地藏经、水忏、八十八佛、忏悔偈等),以一颗清净的身心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才有保障。何况犯下「五戒」者?更何况犯下「畜生道罪行」的「中罪众生」?

  4.「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下品莲位中最下下品果位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法,最主要是针对宿有深厚善根,从闻法后、自知发菩提心念佛的净行者而言,是下品往生的常法。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法,虽然也是「下品往生法」,但是若是依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者往生品位法而言,是属于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因为「观经」所说下三品行者,皆是针对造恶多端之人「临命终前」闻法、念佛超生的特例。往生净土后,尚要经过净土的「十二大劫」,或者「六大劫」,或者「净土四十九日」才能见佛。(当知依八十华严所述:净土一日一夜是娑婆世界一劫)。

  5.纯善之人「临终十念」往生净土后多久才能见佛?

  若是生平没有造恶,守持五戒,又发菩提心念佛,临终「具足十念」往生净土的莲友(指下品下生),应该在净土经过多少日才能见佛?净土经典中没有说明。若是依「观经」上说,中品下生者在净土要经过「七日」才能见佛,造恶的下品上生者在净土要经过「四十九日」才能见佛。

  那么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成就下品下生的莲友往生净土见佛的时间,应该在往生净土后的「当日至七日」前后,非一概而论(见前述「实例」及后续「实例」即知)。因为「观经」所说的中品下生者也是「特例中的特例」。

  6.「助念」的正确意义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法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品往生法并没有矛盾之处。若是依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法求生净土,因为他在平素便经常读诵净土经典(如弥陀经、无量寿经),生平已经认识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如何不离「菩提心」念佛!当然到了「临命终时」(不是将要断气之前才去「助念」),不必为他做启发「菩提心」的广泛开示,在死亡前数日便应在「有因有缘下」,集众「助念」,先为他读诵「弥陀经」,令其一心「思念弥陀经所说净土乐事」,这就是「观想念佛的一种」,就在「思惟、观想弥陀经所说内容当下,启发他一分『菩提心』念佛」,利根器亦可引导他虔诚诵念「莲池大师所着回向发愿文」,令其深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请注意:这是指下品往生而言)。

  7.对生平没有信佛者更需要「临终助念」因缘

  但是对于生平虽然信仰三宝,但是不用功念佛、散乱心深重之人,或者生平不信三宝,然而有善心、有杂教信仰之人,就必须在「临命终前」一个星期、数个月、半年、一年就要为其开示净土法门,引导其念佛,若是到了「临命终时」断气前一日或者数小时,才有因缘引导其念佛,而「无因缘说开示」,无因缘让他认识为什么要求生「弥陀净土」的意义!在临命终时不能在「正念分明」中深发欲去净土见佛闻法、了脱生死、成就佛道的一分「菩提愿心」念佛,求生净土,只是「懵懂的念佛」,是不能超生净土的。但是承此「助念」功德回向「临终人」,仍然能为其来世种下往生净土的善因缘。若是拖到「断气后」才有因缘请人来助念,请注意:不是赶时间念佛的问题,而是先如何启发没有正信的「亡者」皈依三宝的信念问题及如何启发「亡者」对净土认识、生起信心的问题。若是亡者「情执深重」、「英年早逝」、「意外死亡」………,「心有罣碍」,「不愿意死」,「开示也无效」,仍然要引导其念佛。不论亡者听不听得进去,将念佛功德回向亡者,自有其未来发菩提心、闻法、念佛的善因缘。至于如何为一般有善心、有信仰的临终人说开示,请参阅笔者所着「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一书。

  8.不可以「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三品往生解释正规的「下三品」往生的「原意」

  由此可知,净土经典所说的下品往生法,不是针对造恶者专门施设的。因为「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属于常规的下品往生法中的最下下品莲位。而且在「净土圣贤录」中,也有诸多实例说明了这一个事实(前已说明)。

  所以不可以「观经中」的下三品往生解释正规的「下三品」往生的释意,否则会令莲友误解无量寿经所说「临终十念」的正确意义。造恶者「临命终时」必须启发「菩提心」念佛的道理,在以下所述「观无量寿佛经」中有十分「详确的说明」。

  三、《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下品往生与临终十念的关系

  (一)下品上生(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

  1.为世俗造恶之人而说

  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2.下品上生有两种意义

  依「观经」﹙以下简称「观无量寿佛经」为「观经」﹚所说的下三品往生经文,有两种意义,一是对「造恶众生」开示的方便法门,令造恶者在临命终时,有听闻佛法、忏悔、念佛的机会,仗此闻法、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就是未能往生净土,也能为未来世种下皈依三宝、修学净土法门、念佛、往生净土的修因。一是针对宿世有深厚善根,曾经熏修过净土法门,又因为差别业缘而转,辗转承接五浊恶世的业轨,逢遇宿障差别业缘现前,因宿习现前,又与过去恶增上缘的冤亲债主相遇,而随共业所转,不由自主,宿障牵引,造作恶业,临终之时,得遇善知识开示大乘佛经的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扼要意义﹙初闻法义﹚,领受在心,而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下,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3.造恶者在临终时会面对种种「恶相」现前

  首先必须明白,造恶者在临命终时,大多会面对种种「恶境」现前,而不由自主,随业而转。也就是说,这种在临终时,能够令其「闻法入心、生信」的殊胜因缘,是必须在临终人闻法时,一心思法、忆法,不杂俗念,将内心、外在呈现的一切影像,完全放下,不受任何干扰,才能真正得到「闻法入心、生信」的功德力量。即必须在「临终闻法」时,面对、正视以下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恶相:1可能会受到在生的冤亲债主忽然出现于其面前干扰其「闻法信念」;2可能会遭遇「六亲眷属」的任何亲情、爱情、友情等种种情愫在旁边哭闹,扰乱其闻法的信念;3可能自己会对父母、夫妻、子女等种种情爱产生挂念、牵绊之心;4可能会因为重病,令其意识陷入散乱、昏迷,不能言语、不能听闻外界说话;5可能会因为今生造下诸多重大恶业,而产生各种扰乱情况,诸如:或杀、或盗、或邪淫、或大妄语、或倒债、倒会、或逼债、或绑票、或诱拐、或诈骗等恶行,甚至因此恶行令受害者产生大恐怖、大惊慌、精神错乱、精神失常…,或者妻离子散,或者家破人亡,或者自甘堕落、一蹶不振、伤心过度、抑郁而终,或者重病而亡,影响下一代的生计,令下一代又造恶业…,或者杀业太多、不论杀畜生、杀人类…﹙包括多次堕胎﹚,致使临命终时,出现已经死亡的冤亲债主等冤魂讨命、干扰的各种情形…,而令其惊惧、害怕,导致「闻法不能入心」。

  这位造诸恶业之人,一定会因为今生造下重大恶业﹙多少不拘,不是一概而论﹚,而令其在临命终时,其心识田中,不由自主的将今生所造重大恶业影像,如放影机、扫描器一样的一剎那间自动浮现在其脑海中,历历在目,令其心生恐惧、害怕,不知所措!如有鸡贩、猪贩、牛贩曾在临终亲见无数鸡魂、猪魂、牛魂前来索命的实例,而且在临终之时,有的畜生业报﹙地狱花报先现前﹚,或者地狱业报的定业果报已经成熟,而受到「地狱」或「畜生道」「业报」的「电波」干扰,令其身心产生焦热、烦燥、不安…,或见黑白无常现前,或见厉鬼惊吓、或见魍魉魑魅现前,或见狱卒以铁炼勾勒…,而旁人不见,或者自述所见惊怖状,而旁人不见,或者口不能言,而神情惊慌失措,痛苦万分。

  4.造恶之人在临命终时「闻法入心」者必有「善相显现」

  这位临终之人,必须在「闻法时、不杂余念」,即不顾一切如上所说恶境干扰﹙视若不见﹚,亦即去除以上所说各种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扰乱及因恶业果报已经现前,而令其在心理上、知觉上、重病上、感情上、外貌上所显露的不安、痛苦、哭泣、惊吓、瞋怒、狰狞、贪婪、挂念…等情绪;也就是在临命终时,务必以强忍的精神意志,做到「外缘放下」,忍人所不能忍。并且在临命终时因为「闻法入心」,而在心理上、知觉上、外貌上,显现不慌、不乱,意识清晰………等「安稳善相」,令旁人见闻。亦即是说,此造恶者是个「有福之人」,才能因为亲眷﹙如父母、夫妻、子女、朋友、亲戚﹚的学佛因缘,或者念佛因缘,恭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到其家中或者到「监狱内」为其开示、解说:「大乘经典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扼要释意」,而能接受善知识的开导教化,在其临命终时,信受大乘佛法。就在这位罪人,信受大乘佛法的当下,除去「千劫极重恶业」,接着在这位善知识的引导下,令其发至诚心,集中心力,合掌叉手,专心一意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在以至诚心发愿求生净土、专心一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的当下,除去「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5.造恶者在临终时「善相未现」而言能见佛、见光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临命终人,发出对大乘佛经的敬信之心、向学之心,即已启发「一分菩提心」,才能在至诚、一心称念佛号的当下,在佛力加被下,引发其光明心念现前,故能消除本应堕落恶道的重罪业障,而与佛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本愿相应,超生净土。若是造恶之人,在临终之际没有启发对大乘佛经的敬信之心,没有去除以上所说各种在心理上、情绪上受到「冤亲债主」﹙或现生或已亡﹚的干扰现象及没有启发至诚心、专志心念佛,求生净土,而自言能见佛、见莲花、见莲台、见神、见光来迎,是非常危险的。﹙一般临终人亦然﹚

  6.造恶者临终能生净土的重要原因是有宿世善根因缘为引因

  (1)造恶者临终为何会感化佛现前?

  由此可知,「观经」所说的下品上生者能生净土的「重要原因」,是先启发临终人对大乘佛法的敬信心,对一个造恶多端的人,在临终时若是能对大乘佛法生起恭敬心、诚信心,是相当稀有、难得的!足以证明其宿世善根深厚,才能在「闻法生信下」,启发其念佛之信愿,称念佛号,一心向佛。因为称念佛号当下,声声具 足对阿弥陀佛的坚固信心,强烈到净土见佛闻法的信念、扎实、不疑,而在强而有力的念佛功德回向当下,使声声佛号具足与佛力相应的光明力量,亲见化佛光明遍满其住处,乘坐化佛执持的由七宝缀饰的莲花,放射出金壁辉煌的光芒,随从化佛,往生净土七宝莲华池中。

  由下品上生者亲见「化佛光明」现前与亲见自身坐在七宝缀饰成的金色莲华,即可证明,造恶多端的临命终人,若是真能称念佛号,往生净土,也一定要在句句称念佛号的当下,「正念具足」:即至诚恳切的一心念佛,没有其余杂念参杂其中,可谓下品上生者在念佛中「正念具足」,才能令其求生净土的「心光现前」,与「佛光相应」,方能招感化佛光明现身,赞叹他说:「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而由造恶的下品上生者在临终必须亲见弥陀手执莲花来接的「经证」,更可证明,无量寿经所说的常规的下三品行者在临命终时一定也要亲见弥陀或观音手执金色莲花来接,才能证明其绝对往生净土。﹚

  (2)临终因「闻法」心念已转变的重要证明

  由「化佛」赞叹临终人为「善男子」这句话,便可证明:这位造恶者在临命终时的心态,已经在善知识开示、解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意义的当下,转变为正直、心善、纯洁的心念,愿意以一颗正直、纯善、净洁、敬信、诚恳的心听闻、学习大乘佛法,并且发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到净土去见佛闻法,才有资格被接引往生的化佛称为「善男子」。若是造恶者在临终之时,于惊慌、颤抖、恐惧、挣扎、昏沉、意识不清中闻法、念佛,如何能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如何能在念佛时心不惊乱?

  (3)临终因「佛光触身」尸身亦转为柔软、安祥

  进一步说,如果造恶者宿世没有种下深厚善根、善缘,如何能逢遇家眷有学佛因缘?如何能恭请善知识亲自到其家中为其开示大乘佛法的扼要意义?试问:一个没有造下重大恶业的普通人,在平素时都很难对佛法生信?何况是临终之人?更何况是造恶者在临终之时能对佛法生信?当然难上加难。

  所以造恶者在临命终时,能逢遇善知识为其开示大乘佛法,又能发至诚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必能令旁人见闻此临终人身上有光明显相,阴相已转,其尸身、面貌令人见之必然不会呈现僵硬、痛苦、挣扎、狰狞、瞋恨、忧虑、阴暗等情形,必然因「佛力摄持、佛光触身、心光现前」而转为呈现柔软、安祥、光明、庄严的显相。

  (4)如何证明临终已扭转三恶道的业障?

  若是生平造恶多端者临终之时有以上所说「瑞相」或者「异香、光明征兆」出现,以及「心念的彻底转变」,看破、放下、善念现前,才能证明其已经转移三恶道的业障,往生善道,或者往生天上,或者往生净土﹙按往生净土者,不仅要有「光明瑞相显相」,更要见「化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来接,至少令旁人听到临终人自述,才可放心。﹚造恶者在临命终时,犹需见化佛来接,有光明的莲花现前,才能证明其往生净土,何况一般念佛之人?

  7.从造恶者在临终时必须「听闻十二部经」的启示下证明净土法门注重「对大乘佛法的学习」

  由此可知,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不仅着重「一心念佛」的「清净心念」扭转黑暗的业障,成为「光明的净业」而已,更注重听闻大乘佛法的学习,引导念佛人启发「菩提心」。因为一个学佛者,不听闻、不读诵大乘经典,如何能认识净土?求生净土?何况是在生没有熏习过佛法的「临终人」?更何况是造恶的临终人?下品上生者,就是在临终时因为先听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意义,启发一分「菩提心」,才能在往生净土后,亲见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进一步为他解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甚深修证意义,令其在听闻「甚深大乘佛法修证意义」的当下,思惟法义,理解法义,向学修证之心,油然而生,精进修行,定慧显发,才能真正随佛发出「无上菩提心」,踏上佛心悲愿的修学之路,经过十小劫﹙净土十小劫﹚的时间,仰仗佛力加被,于十方世界修学成佛愿行,才能具足百法明门,得入大菩萨初地果位﹙百法明门释义,见中册「上品往生」愿﹚。

  8.不可误会对临终人将「大乘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照本宣说而已

  (1)临终对造恶者开示「十二部经」的最重要目的及能消「千劫极重恶业」的原因

  不要误会只是对造恶的临终人,将大乘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照本朗读一遍」而已,请仔细阅读经文说:「下品上生者,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说:即为他赞叹、解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意义。」当然是解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扼要意义」,才能令临终人因「闻法、思义而启信」!因为对大乘佛经启信、向学的当下,就已经发出一分「菩提心」。

  当知临终人,若是能启发、听闻大乘佛法的敬信之心,而且「启信入心」,胜于平常人以散乱心听闻佛法的功德力量!因为未来投生何处!决定于「临终时念念串连的「心念」是光明的?还是是黑暗的?如果临终人念念引生的心念,是正直的,是纯洁的,是善良的,是没有牵挂的,甚至是清净的、光明的,当然能投生到善道或者天上去。进一步说,如果临终人念念串连的心念,是在听闻、思惟大乘佛法的经题意义,是对大乘佛法启信的向学者,是启发「佛道悲愿心」的,是声声称念佛号不断的,是念念求生净土没有间断的,当然其功德力量更是「强而有力」,会有光明显相,一剎那间,破除造恶之人临终时的「阴暗、黑气」之相,转移、遮蔽将要堕落三恶道的显相,其当下承接的业轨,未来果报生处,当然能因「临终人向法、学法」的功德力量所感,而当下与某处清净光明的共业果报生处相应,「转生其间」。所以经上说: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即是说除去将要遭受千劫的极重恶业,就是指地狱罪报。证明这位下品上生者造作了堕落地狱的极重罪报。而因「闻法因缘」所感,顿时将本要现前的「千劫地狱业」,转现为清净、庄严的净业心风现前,未来必然投生有「善法因缘」的殊胜之处。﹙按并不是说下品上生者皆是造作「千劫地狱业」的极恶之人,而是说「闻法功德」能消「千劫地狱业」。只要是造下「十恶业中的数种」,皆通「地狱业报」,均应依「观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法」忏悔、皈依、闻法、发菩提心、念佛。﹚

  (2)临终念佛为何能消「五十亿劫生死重罪」?

  并且去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即是去除未来有五十亿劫之多的生死重罪。因为在临命终时,念念串连的心念是光明的,是与佛力相应的,而当下净化造恶者潜藏在心识田中无数贪、瞋、痴、杀、盗、淫、妄等恶习,这些潜藏在其心识田中的无数「积习」,足以牵引他未来继续承接无尽「五浊恶世」的业轨,与「宿习造恶」的六亲债主聚会,不由自主,再造恶业,再积恶习,又牵引他往地狱的业轨走,足足有五十亿劫中令其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六道轮回中与无数「恶增上」的「差别因缘」业轨接上,不断与无量「冤亲债主」聚会,再造重大罪业,再积恶习,不由自主…,故名「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说,当「临终人闻法入心」后,若是进一步引导其恭敬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回向净土,念念不绝,当然能生净土,而进一步远离未来「五十亿劫生死重罪」的业轨。

  (3)造恶者虽然往生净土并不代表「所造恶业」未来不必受报

  因为强而有力的今生所造「重大恶业」已经消除,才能往生净土。但是并不是今生所造杀、盗、淫、妄等未来「重大业缘」不必受报,而是「重报转轻报」,先消除堕落三恶道的黑业,然而来世﹙当从净土留学出来﹚,逢遇今生重大冤亲债主现前还是要报。再则造恶者临命终时,逢遇善知识开示大乘佛法又能闻法、启信,念佛,求生净土的实例,现世之中少之又少,稀有、难得!所以若是造恶者生平不知忏悔罪业,皈依、学佛,临命终时,才想要碰运气,希望有善缘出现,那就太迟了!

  (4)临终「闻法」为何能消「千劫极重恶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临终之时为造恶者开示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要义,能令其消除「千劫极重恶业」,能转地狱重罪,足以证明一个人在「临命终时」听闻「大乘佛法」的功德力量,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为在临命终时,依「大乘十二部经」中的一段义理,一段偈颂,救了一个人的「三世慧命」,令其在往生净土后,见佛闻法,精进修行,了脱生死,再发「佛心悲愿」回入十方世界,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因为此临命终人,已经种下未来能「乘愿度众生」、「续佛慧命」的正因,令其未来「佛道菩提资粮不断增长」,所以说临命终人听闻「大乘佛经」启信的功德力量,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无有穷尽,能消「千劫极重地狱罪业」!

  9.如何为临终人开示「大乘十二部经?

  (1)何谓「大乘十二部经」?

  而什么是大乘佛经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十二部经,并不是指大乘佛法有十二部经典,而是说大乘佛经的整体内容,是由十二部类(十二分类)架构而成。按十二部经的「经」意,是契经之谓。契经的意思,就是说契于理、契于机的经典,就是契经之意。而契于理,谓契于「佛道之理」,契于机,谓运用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应众生根机说法,是名契于机。

  先照本宣说十二分类的经题名字:即1长行2重颂3孤起4因缘5本事6本生7未曾有8譬喻9论议10自说11方广12授记。(如果为造恶的临终人「照本宣说」以上所述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能令临终人启发「菩提心」?故应省思「观经」所说为「临终人」赞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意义,绝对不是「照本宣说」而已,一定是在为临终人开示「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要义下进行的。)

  (2)造恶者的下下品往生最迟要在临终启发菩提心念佛

  有人会说:「临终时才为造恶者解说『大乘佛法』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大多『非常痛苦,无心听闻』。」相对的,若是这位临终人在「极度烦躁、不安、痛苦」下引导他念佛,亦绝对无法令其提起正念之心念佛,何况听闻「大乘法义」?换句话说,若是造恶的临终人不能在听闻「净土法义」下启发对「弥陀的信愿心」、「净土的深信心」(即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之意),也绝对不能因不知所以然的念佛而超生净土。因为依「无量寿经」说无论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皆要在生前启发菩提心念佛才能超生净土,最迟也要在临终时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造恶者亦然。故不可忽视「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必须为造恶的临终人赞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内涵要义的重要性。

  (3)先为临终人开示为何要为他讲解「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必须发心者在其人临终前三日至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亦即「见闻」其人已经接近临终快要死了,就要依经文进行劝化,反复令临终人称念十二部经的片段经文,目的实际利益临终人启发菩提心念佛。)

  ⊙善友称念

  某某,你今生造了杀、盗、淫、妄等十恶业(依其所造何种恶业而劝说,本篇通一般造恶者而言,如以「瞋恚心、嫉妒心」造十恶业中的数种,堕入畜生道,以「瞋怒心、恶毒心」造十恶业中之数种随入地狱道。不仅为造十恶业人说)。本来应该堕入地狱(或者畜生道)受苦无穷,现在有此善因缘,为你说「开示」。依「大乘经典中」的一部叫做「观无量寿佛经」的「净土经典」里为「造恶的临终人」慈悲劝化说:「只要造恶者在临命终时(指下品上生),听闻善知识为其赞说「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的内涵要义,令你启发「菩提心」念佛,就能消除你所造地狱罪业,蒙佛接引,超生净土。所以你一定要有信心,相信「佛力」能够救拔你的地狱业,而且你现在能够「看到这本书」,并且「看得下去」,愿意接受「书中所写」「依经奉行」,或者正在听闻善知识为你解说大乘佛经的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要义」,就证明你「宿世善根深厚」,才能「逢此善因缘」,所以你现在要「万缘放下」,一心恭听「善友」(本书)为你解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内涵释意」。

  (4)再引导临终人依第一「长行」经文忏悔业障

  首先你必须明白,大乘经典中第一分类是「长行」。什么是长行?乃是指用散文讲述的法义,不限定字句,因文章较长,故称佛所说文句内容,为「长行类」,一般大乘佛经的经文皆是。如金刚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等。每一部大乘经典,皆是契于佛道之理,契于众生之机,以八万四千法门,应机说法,引导众生从忏悔罪障,皈依三宝起步,进而受学五戒、十善,修持戒、定、慧,带领众生逐步往成佛之道前进。

  如佛名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先忏悔一切诸罪。」

  又说:「西方无垢清净土,名为安乐妙世界,彼自在无量寿佛,菩萨弟子现围绕…,凡欲礼佛忏悔者,皆应敬礼安乐世界中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以及无量寿佛国中无边无尽菩萨众。」

  ⊙善友开示

  某某,依大乘经典说,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而成就佛道,一定要有广大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悲愿心)才能达成。虽然经典中开示我们要学诸佛发出「菩提心」来学佛,但是你今生造下「十恶业」即已经造下地狱重罪,便障碍你启发「菩提心」。所以你现在要先发出大悔悟心,忏悔罪业,尤其现在正在「临命终前」,如果真能发出大惭愧心,忏悔罪障的「功德力量」最为强烈,因为任何一位众生未来投生何道,皆决定于临命终前至命终之际的「现前心念」的「念念之间」是善良的?还是罪恶的?如果临命终前你的心念是「发大惭愧心、发大悔悟心」与启发「菩提心」、「念佛心」的,就在你「临终心念为善友引导念念启发念佛心」时,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至少也能「转地狱罪业成轻报受」,乃至缩短在地狱中受苦的时间。所以现在你要提起正念,全神专注在「悔过心」的「心念上」,恭敬合掌,向阿弥陀佛忏悔今生所造恶业,即自称:「弟子某某,现在向阿弥陀佛忏悔今生所造一切罪业,誓不再犯,求佛慈悲,接受我的忏悔。」能一句一拜最好,拜越多越好,若是不能礼拜,亦可对着佛像恭敬合掌一称一问讯,一百零八遍最好。

  (5)再依「重颂」经文引导临终人合掌赞叹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成佛大愿」偈颂

  如第二「重颂」经文,遍及大乘经典中。即大乘佛经里,将经文内佛所说的话,再用偈颂做一总结,覆说一遍。只要临终人能够听闻此「重颂」偈,而对此「重颂偈」心生恭敬、欢喜、赞叹,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亦即此时发心者要为临终人白话解释经意。若是临终人直接听懂经文最好。请注意:如果发心者到时「临终时间已经不够」,可取以下所说「十二分类」中其中数段经文为其讲解,不必全部「照本宣说」,重点是「临终人在听闻十二部经的经意时,一定要令其启发『菩提心』,这才是『观无量寿佛经』所开示为何要对『造恶的临终人』略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的『原意』」。

  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尔时作法比丘(弥陀因地),向彼佛前发如是愿已,承佛威神,即说颂曰」:(覆颂)此时发心者要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赞叹弥陀所发「成佛大愿」,随善友称念以下「偈颂」的白话解释(能称念最好,不能随善友称念,亦要怀着一颗恭敬、赞叹弥陀所发「成佛大愿」的「敬法、学法之心」,恭听善友讲解「以下」弥陀所发「成佛大愿」。若是临终人看得懂经文,又能读诵经文,善友可将此段「偈颂」拿给临终人看,引导他恭敬合掌随善友称念「经文偈颂」,效果会最好。如善友念一句经文,导引临终人念一句经文。以下皆同。)经文如左:

  「我今对佛前,而发诚实愿,

  获佛十力身,威德无等等。

  复为大国王,富豪而自在;

  广以诸财宝,普施于贫苦。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

  愿我智慧光,广照十方剎;

  除灭诸有情,贪瞋烦恼暗。

  地狱鬼畜生,悉舍三涂苦,

  亦生我剎中,修习清净行。

  获彼光明身,如佛普照耀;

  日月珠宝光,其明不可比。

  愿我未来世,常作天人师;

  百亿世界中,而作师子吼。

  如彼过去佛,所行慈愍行;

  度无量无边,俱胝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发是大愿时,三千大千界。

  震动遍十方,天人空界中;

  散雨一切花,栴檀及沈水。

  称赞大比丘,愿力甚希有;

  决定当作佛,广利众生界。」(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语译:「我(弥陀)现在于佛前,发出至诚充实的成佛大愿。

  希望获得佛的十种智慧身及获得佛的威德神力,至高无上,无人能比。

  希望未来成为大国王,富有自豪、自在,广度众生。

  希望未来用广大的财富、宝物普遍惠施贫苦的众生。

  希望未来所度众生,日日夜夜没有忧伤、烦恼。

  希望所度众生,皆能种下『戒、定、慧』的善根,未来成就菩提佛果。

  过去有佛为我授记,我未来成佛的名号为『无量寿佛』。

  当众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能往生我净土中。

  每一个往生净土的众生,皆如我一样会获得金色身相,微妙、庄严、圆满。

  每一个往生的众生,皆会随我一样启发大慈悲心,乘愿到十方世界度众生。

  愿我成佛的智慧光明,广照十方世界。

  愿我成佛的智慧光明,灭除有情众生的贪瞋等暗冥烦恼。

  愿我成佛的智慧光明,照耀之处,令地狱、鬼神、畜生等众生皆能舍离三恶道的苦难。

  愿三恶道的众生,皆能因称念佛名而往生净土,修习清净梵行。

  愿从三恶道往生净土的众生,皆能像佛一样获得光明身相。

  净土众生的光明身相,是日月、珍珠、宝物的光明所不能相比的。

  愿我在未来行菩萨道的生生世世之中,常为十方世界众生做天人师。

  愿我在未来无量百亿世界中为众生说法的教化威力,像狮子吼声一样传布十方世界。

  愿我如过去诸佛一样,为度众生所实践的慈、悲、喜、舍等悲愍之行,广利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的有情众生。

  愿我未来究竟圆满我所发『成佛本愿』,成就佛果,不仅我自身成佛,亦度一切众生,共证佛道。

  法藏比丘(弥陀)发此成佛大愿时,三千大千世界发出六种震动,遍及十方宇宙虚空之中,令无数天人皆见因此『成佛大愿』而显现的『瑞相』。

  无数天人皆散布一切天花、名香、沈水香,供养法藏比丘,称赞这位大比丘的成佛愿力,希有难得,不可思议。

  未来一定成就佛果,广利无量世界众生。」(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6)再依「孤起」经文为临终人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世界中最第一的令其生出对净土向往、求生之心

  如第三「孤起」经文,即是指在大乘经典中不依前述的长行经文,单独发起偈颂的经文。(此时发心者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随善友称念,如善友念一句,导引临终人念一句…。)

  如无量寿经说:「时有国王,闻佛(世自在王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以颂赞曰:……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渡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

  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幸佛信明,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令身止,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语译:法藏比丘发愿说:愿我成佛时,我成佛的世界是十方诸佛世界中最第一殊胜的。

  愿我成佛时,我净土中无论自然景象及所有天人众生身相以及净土中的任何一处说法处、修行处、居住处皆是最为奇妙,胜过十方佛国世界。

  愿我成佛时,净土中的「依报景象」是散发出极其寂静、安稳,宛如「涅槃的寂灭之境」,是十方世界不能相比的。

  愿我成佛时,继续运用「菩提悲愿」,度脱所有在我净土中的众生。

  十方世界中所有往生净土的众生,皆是因为念佛、修行至「心悦清净」的程度,而超生净土。

  十方世界中所有往生佛国的众生,皆是在净土中过着快乐、安稳的修行生活。

  我十分庆幸逢遇「世自在王佛」,用圆满成就的光明智慧,信受我,为我证明、授记我未来一定成佛。

  我在「世自在王佛」前所发的成佛大愿,一定会精进勇猛去完成。

  十方诸佛的智慧皆是圆满无有障碍的。

  愿十方诸佛皆听到我所发成佛大愿,证知我心中所行、所念、所愿。

  在我未来行菩萨道的历程中,纵然遭遇无数苦毒之事,我「庄严净土」的勇猛「精进心、悲愿行」,绝不后悔,永无终止。(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7)再依「因缘」经文为临终人赞颂佛说「净土经典」的缘起

  如第四「因缘」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述说见佛、闻法的因缘,或者佛说法教化的因缘。如每一部经的序品,大都宣说这一部经的起因、缘起,即佛说这部经的因缘之谓。如:

  甲、见佛闻法的因缘(此时善友依经意为临终人开示)

  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因缘,是因为佛在世时,印度当时在王舍城中有一名太子,叫做阿阇世,受到恶友调达的怂恿,将父王频婆沙罗,关闭在黑暗的禁室,不予进食。国王夫人韦提希前往探视,喂以酥蜜,国王有气力后,遥向耆阇崛山,合掌恭敬,向世尊求授八戒。世尊知王心之所念,便派遣富楼那为王说法。富楼那用神足通飞到国王禁室为其说法。阿阇世王不能禁制,于是大怒其母韦提希,亦关闭起来。此即韦提希见佛闻法前因。

  乙、佛说法教化因缘

  经文又说,自从韦提希被禁闭后,愁忧哭泣,亦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祈求世尊及弟子为其说法。佛因韦提希王后之请,而与弟子用神足通飞至王后住处。韦提希对佛说:「我不愿意再留在这个浊恶世界,发愿求生清净世界,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即王后韦提希见佛闻法因缘。佛因为王后的祈请,而宣说这部「观无量寿佛经」。令后世弟子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说观想阿弥陀佛的方法,观想念佛,求生净土。(此时善友引导临终人依以下经文发愿,即恭敬合掌,随善友称念)。如经文说(直译经意):

  希望世尊,为我广泛说明没有忧伤、烦恼的世界,我发愿往生,我不愿意再居住在这个充满五浊恶业的娑婆世界。这个浊恶世界充满地狱道众生、饿鬼道众生、畜生道众生,乃是「不善业报聚会之处」。愿我未来世中不再听到瞋恶的声音,不再看见丑恶之人。现在向佛陀五体投地的礼拜,请佛陀接受我的哀求、忏悔!唯愿佛陀教导我观想(想念)清净业报的世界!(临终人向佛像顶礼或三称三问讯)

  当时佛陀从两眉之间放射白毫相光,眉间之光呈现金色的光明,遍照十方虚空中的无量世界,再折回佛陀头顶,于头顶放光,其光瞬间变化成黄金色的「莲花台」,有如「须弥山」那么高大,十方虚空中现在有诸佛出世的清净、微妙的世界,皆影现于佛顶的「宝台之中」;有的清净世界是「七宝合成的」,有的清净世界「纯然是莲花充满的」,有的清净世界如欲界天第五天的自在天宫般地微妙快乐,有的清净世界如「玻璃镜」一般地清净、莹亮,十方净土的庄严之相皆显现在其中,令韦提希看见。

  当时韦提希向佛说:佛陀,这些诸佛世界,虽然皆是清净、光明的,但是我只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中有阿弥陀佛出世说法的净土。希望佛陀教导我思惟极乐世界的庄严景像,教导我进入「观想念佛」的正受之中。当时佛陀便会心微笑,微笑之时,有五种颜色的光明从佛口中射出,每一种光明皆照耀在频婆沙罗王的头顶。那时大王虽然被幽闭起来,但是「心眼已开」,能够没有障碍的接收到「佛光的照耀」,顿时「宿根显发」,「定慧增长」,得证三果阿那含。

  佛陀当即告诉韦提希说:「你现在知道吗?阿弥陀佛所在的极乐世界,距离婆娑世界不会很远。你此时应当专心一意的思念、至诚观想往生彼极乐世界的清净业力是如何成就的!我现在广泛的用譬喻方式为你解说经中『十六观想法』,也是为了令未来想要修学「净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众生而说。若欲求生「彼净土」者,应当要修学三种「福德」:

  第一、要孝顺、奉养父母及奉侍师长,并且要发慈悲心,学习不杀生,修习十善业。

  第二、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行,进而受五戒,经常守持八关斋戒(指居士而言),乃至受学在家菩萨戒。出家者自当受持十戒、具足戒、出家菩萨戒,威仪庄严。

  第三、要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深信「佛道因果修成之理」,读诵大乘方广经典,并且以「菩提心」的义理,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念佛)、般若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

  以上所说三点,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修行方法,即「往生净土的『清净业力的修因』,通上品、中品、下品所修」,只是「学有深浅」而已。

  佛告诉韦提希说:「你现在知道了吗?这三种「福业」,也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行菩萨道的『净业正因』」。(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8)再依「本事」经文引导临终人恭敬赞叹「弥陀因地」本事修行因缘

  如第五「本事」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记载佛说与其弟子过去世中为师、为徒、为友…等的本末修行因缘。(如六度集经、佛本行集经)

  如法华经化城喻品就记载阿弥陀佛因地曾经在无量阿僧祇劫前出生在一位叫做大通智胜如来出世的善性世界,为彼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十六王子之一。(此时善友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随其称念经文,或者善友为其白话解释经意,以下皆同)。

  如经文说:「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彼佛父亲)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请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佛说此经已,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莲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令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出世,于今不尽。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现在于极乐世界说法度众生),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9)再依「本生」经文引导临终人恭敬赞颂「弥陀因地」在染、净世界修行情形

  如第六「本生」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介绍诸佛宿世行菩萨道时广化众生的种种大悲行愿因缘。(如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等)(善友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随其称念经文,后有白话略释经意。)

  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明「世自在王佛」在「阿弥陀佛因地」,令其闻法、发愿修学「庄严净土」、成就「四十八愿」的不可思议的大悲行愿因缘。如经文说:「佛告阿难: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名曰燃灯如来,彼燃灯佛前又有无数尊佛出世,至有一尊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而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名曰作法(阿弥陀佛因地),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尔时比丘离自本处,来诣佛前,头面礼足,于一面立,即以偈颂赞叹佛面端严,复发广大誓愿……。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彼作法比丘说是偈已,白世自在王如来:我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求无上正等正觉,唯愿世尊,说诸佛剎功德庄严,若我得闻,恒自修持『严土』之行。

  尔时世自在王如来,告作法比丘言: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

  比丘白言:我智慧微浅,不能了知严剎之行。如来应正遍知,愿为宣说诸佛剎土庄严之事。

  时世自在王如来,即为宣说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庄严广大圆满之相,经于一劫方可究竟。

  尔时阿难闻是事已,白佛言:世尊,彼世自在王佛寿量长短云何说土经于一劫?

  佛告阿难:彼佛寿命满四十劫。阿难,彼作法比丘,闻佛所说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

  即时会中头面礼足,辞佛而退,往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剎,发大誓愿,经于五劫。

  尔时作法比丘,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五体投地,礼世尊足,礼已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庄严所行所愿,我今成就。

  时世自在王如来告比丘言:善哉善哉,汝之行愿、思惟究竟,今正是时,为众解说。时诸菩萨,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庄严。」(而开演以下四十八愿经文)。(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以下扼要解释经意:

  当世自在王佛以其超越时空的「真空妙有」的观照力,运用一劫的时间,让法藏比丘领悟如何转秽土成净土的因缘业行后,法藏比丘便一心禅思世自在王佛为其解说的殊胜净土行门。就在一心进入甚深禅修,思惟深妙的净土真谛时,因其宿慧显发,豁然天眼明彻,亲自洞见无量佛国中众生的善恶业行所形成的净秽因缘果报::。于是法藏比丘便独自去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万缘放下,默坐思惟,如何完成庄严净土的度生悲愿。经过五劫的时间,依其宿世修积甚深福慧的回向力,遍往十方无量染、净佛国,在诸佛前,以其不可思议的定慧力用,发愿广行菩萨之道,修持成就微妙净土的庄严愿行(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当那中住∣于无量佛国中止住、修行…,修成庄严净土的无量行愿。)而当法藏比丘在五劫当中,明了通达无量佛国世界的净愿因行本就是形成一净土世界的根本蓝图,回归为自身的成佛行愿时,便带着坚固的成佛愿行,虔敬的返回世自在王佛的跟前,将经劫精进苦修,依福慧之力,广度有缘众生同生净土世界所浓绘而成的成佛大愿,架构成四十八个大悲誓愿,向世自在王佛表明依愿修行,成就净土的心愿。(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0)再依「未曾有」经文引导临终人恭闻极乐世界中十方佛国菩萨往返净土供佛、闻法殊胜情形

  如第七「未曾有」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记述佛菩萨显现种种神通力用,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神奇事迹。如地藏经、华严经、法华经、宝积经等。(善友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随其称念经文,或者由善友为其白话解释经意)。

  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叙述十方佛国菩萨在佛力摄持下,往返极乐世界,供养弥陀,听佛说法的情形说:

  ……则东方无央数佛国,不可复计,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如是,诸佛各遣诸菩萨无央数,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则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面着佛足,悉却坐一面听经;听经竟,诸菩萨皆大欢喜,悉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而去。则西方无央数诸佛国,复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如是,诸佛各复遣诸菩萨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则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面着佛足,悉却坐一面听经;听经竟,诸菩萨皆大欢喜,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而去。则北方无央数诸佛国,复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如是,诸佛各复遣诸菩萨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则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面着佛足,悉却坐一面听经;听经竟,诸菩萨皆大欢喜,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而去。南方无央数诸佛国,复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如是,诸佛各复遣诸菩萨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则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而去,则复四角无央数诸佛国,各复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各如是,诸佛各复遣诸菩萨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已,头面着佛足,悉却坐一面听经;听经竟,诸菩萨皆大欢喜,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而去。

  佛言,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更遣诸菩萨,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听经供养,转更相开避,如是则下面,诸八方无央数佛国,一方者各复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复如是,诸佛各遣诸菩萨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前为阿弥陀佛作礼,以头面着佛足,悉却坐听经;听经竟,诸菩萨皆大欢喜,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而去,上方诸佛,更遣诸菩萨,飞到无量清净佛所,听经供养,转更相开避,前来者则去避后来者,后来者供养亦复如是,终无休绝极时……。(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意思是说,若是用一粒沙比喻一个佛国世界,现在看看无量无数条恒河沙中有多少沙?如果现在用无量无边条恒河中的不可称数的每一粒每一粒沙皆比喻为一个一个佛国世界,那么无穷无尽的恒河沙,有多少个佛国世界?当然是不可思议,就如经文说:「东方无央数佛国,不可复计,如恒水边流沙,一沙一佛,其数如是。」经上说:「东方无数佛国世界中的无量菩萨行者,皆因佛力摄持故,飞到极乐世界,顶礼弥陀,听佛说法,听经完毕,再飞回本国之中,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无数佛国世界亦复如是……,无有休止,不可思议。」(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1)再依「譬喻」经文引导临终人恭敬、尊重「净土」的声闻行者及菩萨大众

  如第八「譬喻」经文,即是佛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用种种比喻的方式说法,令众生容易心开易解的经文。如法华经。﹙善友引导临终人恭敬合掌随其称念经文)

  如无量寿经说:「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

  意思是说,在净土中佛说法的法会上,其声闻弟子﹙追求了脱生死的修行者)与追求佛道的菩萨行者,其数量是不可称数的,就是有如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个神通第一的目揵连尊者,运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间去计算净土中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的数目,亦不能得知有多少!再用无数深广无量的大海水中的水滴去一分一分的分析、计算净土中佛所度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的数量,亦不能测知有多少::。因为净土是「诸善上人聚会之地」,所以某某你要发至诚心求生净土,亲近「诸善上人」,修学佛法。(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2)再依「论议」经文引导临终人恭闻佛说「了义之法」

  如第九「论议」经文,即是大乘经典中用法理、论议、问答的方式,说明的经文。如大般若经、涅槃经。(善友为临终人白话解释经文)

  如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说:「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了解、印证、诸法实相的义理)何等经中名不了义?(尚未能印证诸法实相的义理,正在方便道中行进),这是依「般若经典的角度而言」。

  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若诸经中宣说于道(方便道、修行的各种方法),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不生不灭的涅槃之果、菩提佛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

  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停留在分辨十善道、十恶道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说胜义谛(解说「无我、空性」的经典),名为了义。

  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惑染(停留在分辨贪瞋痴烦恼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烦恼业尽(解说烦恼断尽的境界之经典),是名了义。

  若诸经中宣说诃责染污之法(停留在诃责染污之法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若有宣说修治清净(解说「清净本心」的经典),如是法者名为了义。

  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停留在厌离生死、欣乐涅槃的义理间),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解说生死涅槃当下无二无差别的空性经典),是名了义。

  若诸经中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停留在宣说种种文句差别的义理间),名不了义。

  若说甚深难见难觉(解说空、无相、无愿之理甚深难见、难觉的经典),是名了义。

  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了义有不了义。为度下、中品行者往生净土,当然要宣说「不了义」法,为度上品行者往生净土,便要解说「了义法」,如经文说:「上品行者,要修诸功德。」(即行六度,六度之导即般若义,而般若法义,即是无量寿经内所说:无我所心、无染着心……。)之谓。

  又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若有众生,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必得上品往生。」是为「了义」。(三称三拜或三称三问讯)。

  (13)再依「方广」经文引导临终人恭敬读诵「无量寿经」的「方广」经文

  如第十一「方广」经文,就是大乘经典中佛宣说方正、平等、广大、不可思议的成佛法义。如华严经、楞严经、宝积经。(善友为临终人白话解释经意)。

  如无量寿经说(直译经文):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为净土中的声闻行者与天人众生演说甚深菩提法义),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正在随顺甚深菩提法义的行进、修学中),『何谓甚深菩提法义』?于其国土所有万物(对净土的所有人、物、景象),皆要正观: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在动、静之间对净土中的所有人、事、景象皆要观照无我、无我所,不生情欲、想念、无所染着),随意自在(以修证:心自在为目标)、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修无诤三昧法),于诸众生(在修法间,对净土天人众生及对十方世界众生),生出大慈悲饶益之心(亦得大慈悲饶益之心),(心地)(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离五盖(即舍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五盖),(修持「定慧」)无厌怠心、等心胜心(修平等心、超越对立心、优胜心)、深心(修深广菩提智心)、定心(修菩萨四禅定心、四无量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对修学无相深法,爱、乐、欣喜不舍)、灭诸烦恼(息灭贪、瞋、痴三毒烦恼)、离恶趣心(远离杀、盗、淫、妄等堕落三恶道的业行与心行),究意一切菩萨所行(无量劫数中究竟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一切菩萨愿行),(此已牵涉到「乘愿度众生的问题」),见足成就无量功德(以六度波罗蜜在净土利益天人众生,利根器的菩萨行者,更在「定慧」与「悲心」深厚的真实佛道行进间,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具足成就无量利生功德),获得甚深禅定,成就深厚的五种神通,乃至具足三明、六种神通、智慧辩才(诸通明慧)。一个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游志七觉)(从最初修学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即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觉支开始),乃至修持心地法门成就(修心佛法),获得登地菩萨果位,而在任何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时,生生世世所受生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五眼具足,成就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行者),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应机说法),等观三界,空无所有(证如幻智),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以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机说法),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以上说明八地大菩萨的大解脱证量),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闻甚深法(听闻究竟成佛之法,如八十华严所说),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经常因其在深定中用天眼通观见六道轮回受苦情形,大悲愿心自然流露而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三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