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印光大师对台湾净土思想之深刻影响

发布时间:2024-01-26 09:27:12作者:大悲

  台湾佛教的净土宗,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可说非常大,煮云老法师的影响层面主要是属于通俗性的,还不算太大。然而像忏云、妙莲等老法师,乃至已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等,对印光大师的推崇,可说都到了极点。尤其李老居士所创之佛教莲社,更是四处印制印光法师之《文钞》、《法语》等,使大师的《文钞》到现在仍为修净土者所重视,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大师思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几乎已是台湾净土宗的主流。

  那么,印光大师的思想内容又是什么呢?考察其思想的主要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乃是以藕益大师的思想为主轴,从他老人家推崇藕益是“两百年来第一人”,乃至认为其所注之《弥陀要解》,即使是弥陀再世,重新注解《弥陀经》也不过如此等等,看出他对大师的推崇备至。同时,两人的思想都偏向天台教理思想,对净土的认知可说是完全一致的。虽然藕益大师学戒律、修密、参禅及对各种教理都有广泛的涉猎研究,但并不失其在净土宗被推崇的地位,因此印光大师和藕益大师在思想上可说是一脉相承的。

\

  上面的论述说明了印光大师对台湾佛教净土宗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就可以从了解大师的思想是什么当中,看出台湾佛教思想的主轴是什么了。印光大师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敦伦尽份,佛儒一致”的佛教思想。事实上,大师并不特别强调戒律,从他被邀请在灵严山担任导师时,与被邀请去讲戒的慈舟老和尚,为了要不要过午不食而辩论这点来看可以证明。就今天学戒者的标准来看,还真有点匪夷所思。他以一代大师的身份,竟然公开辩论这一件事情。可见其对戒律的看法,不似现在台湾所谓恢复原始佛教戒律传统的专业型态度,两者对恢复戒律持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再从其《文钞》当中可看出,至少当他在劝导白衣(在家人)修行时,主要是用“敦伦尽份”与“专心念佛”这两件事来涵盖佛法修行的,至于持戒的部分,当然从来没反对,但也没有着力的加以推行。因此,他的佛教净土思想虽然也谈到持戒,并不是现今一些研究戒律的出家人所认知到的,严谨持戒的概念。事实上,他是用“敦伦尽份”的概念来代替在家人的持戒要求的。

  印光大师念佛法门的思想内容

  何谓敦伦尽份?

  敦伦尽份,是借儒助佛,以两者合一的方式来教导大众,所谓以儒助佛,就是个人的人际、态度、社会道德的部分需要持守儒家的修养,这个部分后来转到居士佛教身上后,就更被推崇了。因为就居士立场而言,哪有什么太深的戒律好谈?世俗人要特别注重的,只是世间人伦的关系而已,当然在中国也只有儒家思想最适宜了。因此李炳南居士特别推崇儒学的概念,当然也是受到印光大师思想的影响。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说大师就不注重出家的戒律,或是不注重出家人的教导,只是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大师的家乡口音及弘法因缘,使得他极大部分思想的理解,事实上都是透过他写给别人﹙大部分都是白衣﹚的一些信函,或是应景式的序文中被认知的,而那些序文往往都是在家人请他执笔的为多,信件也是以写给在家居士占大部分,因此其思想很显然地就偏向对在家人说法。所以,虽然我们所看到的文献较为偏向如此,但我们却也不能说印光大师真正的思想就一定是倾向世俗,或儒佛合一的。

  个人曾经听过一位老法师讲有关印光大师的一则故事。在民国初年,有一位大学毕业的出家人,出家时自言要念佛,因此和同参道友谈及发愿要到普陀山请教大师。旁人劝他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印老相当严厉,且只是教人念佛而已,问了也是白问。但这位出家人却认为,即使只是教人念佛,也要亲自听闻所言才肯信受。后来见面顶礼之后,大师和气地问这位出家人从何处来?以前做过什么?知道这个人是大学毕业生,而且能够讲经时,印光大师就要这个人好好地研究经典,多发心讲经。这个人当场就很怀疑,因为种种说法都说印老只教人念佛,但是印老就是教他要讲经,要用心研究教理。从这个例子我们很显然地可以看到,其实他对出家人有不一样的教导和看法,不像一般在家人所转述的,印光大师那么刻板的,只是教人把世间人伦做好而已。其实印光大师当然也具备一般出家人的上求下化见解,只因为他所度化的大都是在家人。同时,面对民国二十年前后,外国入侵的战乱时局,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其所提倡的净土比较倾向于“末法时期,应该早日求度、得度”的概念也只是大师应时与药的方便施设,这种态度和藕益大师其实也是相类似的。

  然而这种状况并不能作为一种常态,而将大师的净土教法单一化看待,现在很多人不了此义,执事废理,提倡“只要念佛,其他一切皆可抛”的修行观,既不了解祖师设教的苦心,而且也僵化了佛教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妥而且也极易引起人们对净土法门的误解。早期台湾佛教所面对的弘法环境又正是以居士为主的情况,因此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净土教导就不是倾向出家人态度的净土宗,而是一种比较倾向于白衣化的净土宗。虽然这也号称是继承于印光大师的思想教理,但学人个人并不认为那些是印光大师的唯一净土思想风格,充其量不过只是其思想的一部分而已。而这个部分因为当时时代的需要及其所留下来的文献内容,大部分是对白衣的弘法信件之故,再加上四、五十年代的大力弘扬,而使得台湾净土宗思想一直存在着白衣化(浅薄化)与儒教化的性格。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居士化净土教的弘扬绝对不好,站在缘起的角度视之,这也只不过是台湾佛教演化的一种必然过程而已。

  总而言之,既然台湾净土佛教继承于大陆净土,而这其中又以继承于印光大师的思想为主要,而大师的主要思想又一向被解读为倾向于白衣的净土教,所以台湾佛教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内容,其实是比较倾向白衣化的。然而白衣净土教的教义一向是以“发愿”和“启信”为主,而对于念佛的内在根本深义以及广泛大乘深义的教理则很少结合。常常打佛七时,主七和尚总是强调“万缘放下、好好念佛、求一心不乱”即可,至于念佛的理论如何、相应的方法如何,其与大乘实相的教理又如何相配合等等问题,则少有人给予专注或弘扬。这一切,也正代表了目前台湾净土教的气质,如此的特质导致很多的知识份子带着怀疑的眼光,乃至不能很深刻地信仰净土的教法,这正是学人个人所看到的台湾净土教之内容,仅提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