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禅悟密法 止观与大手印

发布时间:2023-12-25 09:33:54作者:大悲

  止观与大手印

  止观的意义

  心力集中

  清楚明了

  守窍

  念佛

  观身受法

  默照禅

  大手印

  小结

  在前几章中,已大致介绍了参禅的方法和次序;故我们且顺此检讨一些和打坐修观的法门。

  止观的意义

  首先谈「止」的意义,众所皆知:止者,乃止息一切妄念。我们打坐,首要的目的,便是止息一切妄念;使之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由有而无。然而在妄念中有一较细微的妄念,却是很多人浑不自觉,更不必说去断除它─此妄念者,即是「作意」。

  所谓「作意」,即以「有所求」故,费心导引自我的身心至某境界中。其实「有念」,不见得就是妄念。譬如佛对众生说法,对贪心重者说不净观,对瞋心重者说慈悲观。这说法的过程,即使不谓之为「无念」,但也绝不是「妄念」。因为佛于「无功用心」中,早断除一切分别作意。因此所谓「妄念」者,但为作意故─从第七识而起的我见分别。而众生之一切念起,乃皆从作意生,故俗谓一切念为妄念。因此,止门更深切的要务,乃息止一切作意也。由是而言,一切从作意而修的法门,皆是不究竟的。

  其次,论「观」的对象。观有「内观」与「外观」。一般人所谓的观,皆是指将心安守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比如数息、念佛、落日、明月等。若以「守一」的方法而修的一切观门,我皆称之为「外观」也─即使所观者,为由心识作意现起的内象亦然。若外观者,乃偏「修定」而已!

  至于「内观」者,即我再三所说:当妄念起时,一方面用剥舍、还灭的方法,来止息妄念;一方面更以追溯妄念的起处。于是妄心剥之复剥,灭之又灭,终能修成「无心」境界,而离一切作意分别。故唯内观者,能兼修定慧。于是用此理则,我们更以检讨以下两种观念:

  心力集中

  很多人都说:打坐有助于心力的集中。(言下之意,似宜为心力的集中而来打坐,但心力集中后又将何所作为呢?该不是去造业吧!)何以谓「打坐有助于心力的集中」?以平日妄念太多,故心力分散;现既能以禅坐来息止妄念,故当能收揽已散佚的心力。

  在此「心力集中」的说法中,虽未对「心力」作个明确的定义。但意下之中,其实已包含了相当的「自性见」:1.众生的心,各自具有,离物别存;2.心者,乃本自具存当量的力用。这离物有心与本具其力,即是自性见者。从佛法的缘起理则来观,离物即无有心;又一切的力用,乃是在缘起的互动中才展现出来的。

  其次,「真心」既包纳虚空,量周沙界;则云何谓为集中呢?当非如世俗所谓,将曾散走的众人再集中于某处。因此,俗所谓:打坐将有助于心力的集中。乃是指打坐后,较具「统一协调」的功能─以较具「统一协调」的功能故,思惟能较敏锐,说法能更动听,而办事亦更效率。

  然此「统一协调」的功能又从何而生?以缘起的知见言,万物在缘起中,本具相关互动者,亦本具统一协调的功能。反倒是众生以自我中心的造作思惟,才破坏此统一协调的。因此欲成全「统一协调」的功能,唯有从「无我」的修证着手。而禅坐,即使未能真证得无我境界,但至少能稍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故能增加其「统一协调」的功能。

  因此,真禅坐者,绝不当有「集中」与「有力」的觉受。否则知见不正,难免落入「大我」与「神我」的窠臼中。

  清楚明了

  我们乃为世间中有种种的无明、迷惑;故为觉了诸法实相而发心学佛。于是乎,很多人乃以为若觉悟后,必能显了「客观世界」的真实相或本来面目。此譬如心镜为尘埃所染,故见不到实相;但若尘垢除尽,则能见到实相。

  然以缘起的理则审之,既缘起则无常虚妄,唯如梦如幻而已,岂有客观实存的本来面目可得?因此所谓「无明」者,即谓诸法本来虚妄,故不可得明;而非曰待觉悟后,则能明得诸法实相。

  或问:若诸法实相本不可得,则禅宗云何能开悟?答曰:开悟,乃指「见性」而非「见相」;且所见者为「无常、无我,本自虚妄」之空性也,而非见得「常、乐、我、净」之实性也。然众生以一向执着世界为实有故,虽佛法再三言空,还将执着其有,故与觉道南辕北辙。故「无明」者,初谓诸法缘起本幻,实不可得。次谓若众生从实有的观点去求觉道,则是更深重的「无明」。

  再问:佛教中不是有「法相宗」吗?若诸法本妄,则云何安立法相?答言:法相者,非谓有「物自相」,而是观其「缘起相」─即观照万事万物于缘起间的交互关系,于缘起间的本末终始。这种讲法,也可见之于当代的心理学中:所谓「我」者,乃于人际的互动中,才形成此我;而非谓其有一个「本我」或「自我」的存在。

  此譬如于「旋火轮」中,我们虽见不到最初的那点火头;但却能见到由火点所旋成的轨迹。而轨迹者,相虽似有,本自虚妄。又如于棒球赛中,若打击手必待看清楚投手所投出的球才肯挥棒,必难免于三振出局;但实际上打击手却只要抓准球所投出的轨迹即可挥棒。这也就说,法相不是明其物自相,而是明其缘起性,明其相对性。我们且更以学生的考试成积作例:譬如张三考个八十分,那成积是好,还是坏呢?其实单看一个人的分数,还不足以评断好坏。因为若多数人皆考得九十分,则八十分便算坏;反之若众皆只七十分,则八十分便算高竿。

  以很多人都说:禅坐之后,头脑能较清楚,观照能较明了。于是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清楚明了」,乃有深入商确的必要。若谓真有客观的实相世界,以去清楚明了,则唯妄见而已!若谓能更明察诸法的本末去来相,则犹可些,但还不是最高明的!因为真正的「见」,是见性而非见相;而性既是空性,则何有「清楚与不清楚」「明了与不明了」的差别。若假名谓有「清楚明了」者,亦不过因「知妄即离」而不再受骗而已!

  其次,俗谓的「清楚明了」,乃从「比较」后才有的。故以三际未断、能所未泯,既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也有能比较的我与被比较的境相,才能从比较而生「清楚与不清楚」之意识。反之,若一心安于当下,既无前后之际,亦绝心境之别,则云何起种种的分别、言说?因此,所谓「禅坐后,将更清楚明了」多只是从知见不正所妄生的自我暗示而已!绝非禅坐的真功夫,更与悟境了不相干!

  若必言:禅坐后,真有助于清楚明了者。乃是清楚其理,明了其性而已!而不能以自性见的妄执,谓有客观实存的境界可让其明了。因此真修禅者,绝不当有清楚明了的觉受。若从禅坐后,能对法相的纷纭变化观照得更透彻明了,那也必是由「无功用心」中而产生统一协调的功能,与世俗者从我见与自性见的妄执而生的清楚明了绝不相同─既无心,谁来清楚?何所明了?

  此关于「心力集中」与「清楚明了」的说词,乃普遍流行于现代的生活禅中,故我早谓「那皆是恋世禅」而已!然若众口纷纭皆这么说,则信徒中能不汩惑而身陷坎井中者,几稀矣!于是这不只将成为禅坐晋升的障碍,更且由于知见不正、心态不正而或引魔入身,不只自害又且害人。

  以上已先澄清一些有关禅坐的观念;其次,更得对某些实修的方法加以检讨和洗炼。

  守窍

  所谓「守窍」,乃指将注意力专守在身体中的某个部位,比如涌泉、丹田、心轮或眉心等。以气脉而言,若将注意力专守在某个部位;则身体上的气必往彼处集中。而不管是在生活中,或禅坐时,气应普遍流行于周身才是。故我认为守窍的法门,对气机的流行,将有不利的影向。

  或问:如生病时的上实下虚,是否可将气导之于下?或禅坐时某部位的脉不通,是否宜将气集中此不通的部位,以加速其通?答言:我已再三说过,气脉于生病时、于不通处,自有它巧妙调节的功能,你勿自作聪明而庸人自扰。

  其次,在密宗中有「专守心轮」的方便。这对初学者一样会有对气脉流行不利的负面影向;同时若守得太紧,还将引起胸口的闷痛。除非行者已能打通中脉、汇通心轮,才能免此病症;但若已能打通中脉并汇通心轮者,还须用此不甚高明的守窍法门吗?

  念佛

  首先就念佛的观念来探讨。很多净土宗的行者,乃把「念佛」当作求「来世乐」的方便─即求来生得往生于极乐世界,以享受无量乐、无量寿之妙果。而今更有把念佛当作求「现世乐」的方便者,比如以念观音菩萨而求消灾免难,念药师佛而求安康体健。若以念佛而求来世乐与现世乐;以心外求故,乃不与解脱道相应。故正确的念佛观念,是宜把念佛当作摄心的方便。以众生一向心猿意马、妄识纷飞,故权用念佛的方法,以契出契而归究于无念。

  其次,就方法而言。念佛当以心念为主,因修行主要是用心去修的─当然心念并不妨碍兼用口念,但若只有口无心却绝是不行的!在用心念中,又有内观与外观的差别:外观,乃一心一意,专执佛名。而内观者,在执持佛名的当下,又兼观妄念的起处,或兼参「念佛者是谁?」。若外观者,唯修定;而内观者,兼修慧。

  虽曰:心念并不妨碍兼用口念,但我却反对很多大德所倡导的「大声念佛」。念佛何必大声呢?难道愈大声,才代表愈虔诚吗?难道愈大声,才愈能感应佛菩萨吗?若把念佛当作类似小孩子叫妈妈般地,以为必愈出力,妈妈才愈心疼,岂不太幼稚了吗?其实念佛并非念给佛听的呀!念佛乃贵在返参佛性,既非念得数多即是功夫,更非念得大声才有感应。

  或曰:大声念佛乃能对治昏沉!答言:所谓对治昏沉者,只是假相尔。为我前已说过,若脉障不通将引起昏沉的现象。而脉障不通,唯继续禅坐,以促其通。若用大声念佛的方便,而不觉中将气导引至头部,虽能消除昏沉的现象(甚至精神抖擞、口干舌燥,半夜睡不着觉。)但对脉障的消除却毫无帮助。因此我才谓之假相而已!

  又若以大声念佛而将气导引至头部,则因初学者头脉未通,故于脉气窜流之际,乃将现形成种种的幻觉。而此幻觉又因念佛心有所求故而自我暗示,遂兑现成种种感应道交的觉受。以既有感应道交,乃更增强他们对大声念佛的信心。其实揭穿了,跟谁感应呢?若只自己骗自己,那还是小事;倘因心态不正而引起鬼神缠身,岂不事态严重?

  所以从修定、调脉的观点来检讨,我虽不反对念佛法门,但绝不赞成大声念佛。在密教中有所谓「金刚诵」,虽诵出声音,但能减却散气的可能,并兼具调脉的功能。详细我不很了解,但若有因缘,各位不妨去试试。

  观身受法

  这在现代的南传佛教中蛮流行的。但其实,此在原始佛教中早有(尤其于律藏中);只是说法有些不同。在律藏中常谓:当观照身当下的威仪,走路时知在走路,跨步时知正跨步,对一切行住坐卧等威仪,当正观明了。这乃为:一、保持僧众该有之行仪,以作为教化的根本。一个人若不清楚自己正在作什么?则何能保持良好的行为风范呢?二、若能用心于观照当下的动作,则能减少心向外攀缘妄想的可能,故兼有摄心修定之用。

  然此之摄心修定,乃是随生活中的威仪而起观照;并非于蒲团间禅坐时特用之也。因为一个人,即使是出家众或专修者,乃不能全避免于生活中有一些琐事而不能全力禅坐。故于生活中的缘事,乃用观身受法以辅助为摄心之用。至于正禅坐时,则宜用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而现代所流行的观身受法,却是于禅坐时用来修定的。于是乎,若以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位(如丹田处)而观其觉受,则不免有守窍之蔽。反之,若于禅坐时故作某些威仪动作而观其受,则作意本身即非定也。在马哈希所着《佛教四念处内观禅修法》中,即谓:因现代人心较粗躁,故以动观觉受为初入门功夫。事实上,不离身受的禅,只是最粗浅的入门方便,连定都谈不上,更甭言慧。

  因此,我还认为:若数息法还用得上功夫,大可不必见异思迁。反之,若彼之「观身受法」用一段时间后,还宜提升为参禅法门才是正轨。

  默照禅

  中国禅宗曾有两大主流:一是临济的参话头;一是曹洞的默照禅。而默照禅传承至今日,却被教授为「只管打坐」。我至今仍不甚明了只管打坐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如「冷水泡石头」般地僵坐在那里就行吗?佛法常曰「信解行证」,难道只呆坐在那儿,不用方法,不究功夫,就能让我们开悟成佛吗?如果「只管打坐」便是禅法,则「只管吃饭」「只管睡觉」云何而非禅法?

  或曰:默照不是坐在那儿而已,且当对周遭的境界「清楚明了」。难而你所谓的清楚明了,到底是见性?还是见相?如曰:乃对周遭的境相清楚明了。则前我固已说过:诸法缘起本幻,云何能清楚明了?故俗谓的「清楚明了」,乃是众生于自性见下所自我暗示的假相而已!说白一点,那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以未开悟的人能明了什么?

  然现代人却好倡修「默照禅」,这只为「默照禅」似乎比较松缓而不具压力。现代的社会已够紧张繁忙了,如再用临济的参话头紧迫盯人,岂不将把很多人逼疯?当然能以「只管打坐」的方便法,而让现代人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本也非坏事!但若将之夸张为开悟证果的无上妙法,那就妄言不惭、三世佛冤已!又「清楚明了」也没有一定的准则,似乎未睡着前,都还算是清楚明了!

  在前一阵子流行的「现代禅」,即是标榜用「只管打坐」的「默照禅」。听说曾让很多行者开悟证果,不知他们悟得什么?或误得什么?我不是早说过吗:一切的生活禅,皆只是「恋世情结」的障眼法而已!明明放不下世间的声色、名利,却仍装出一派「假道学」,于是遂有默照的变相禅流通于世。

\

  难而宏智正觉禅师之倡导默照禅错了吗?不!我认为「默」者,乃「无我」「无心」之意。而一切初修习者,当然是有我、有心。于是乎,云何让行者能从有我、有心,而入于无我、无心呢?就默照的禅法而言,乃从「内观」的准则去着手。故所谓的清楚明了,非对外境的清楚明了(若是对外境清楚明了,岂非又是攀缘的托词!),而是对当下妄念起处的清楚明了。这内外之间,即成凡圣之隔!若内观至「无分别智」现前时,即成开悟的「真如」境界。如欲说清楚明了,必待此时才真清楚明了;因为此时已圆满成内外、心物的大统一!然而既无内外、心物、能所、前后的对待,又岂有「清楚明了」的分别相可得呢?

  所以我认定「默照禅」,是开悟后自流露出的境界,或是悟后更启修的法门,而非初修习者下手之处。若初修习者,还当用「内观」法门才是。否则便会像我常接触到一些修默照禅者的状况:初功夫还用得上,能对一切境界清楚明了,但久修后却不能有更大的进步?我答曰:说什么清楚明了,你只是在「黑山鬼窟」中作活计,你当知「清楚明了」本身即是个妄念,若已入定者有「清楚明了」的分别相吗?你虽大妄念不生,却也小妄念不除,故不能有更大的进步!这「清楚明了」的说词,真是害尽天下苍生啊!

  是以松缓虽易于入门,却非进升之道。到最后,默照只得被形容为「懒禅」而已!因此中国禅宗有「临济儿孙满天下」的事实,而无「曹洞儿孙满天下」的可能。(关于默照禅,我另有一篇〈松与紧〉可资参考。)又若对照以下「大手印」的修法,将更可显现出默照禅的缺失!

  大手印

  很多人都说:密教「大手印」的修法,挺类似于禅宗的默照禅─即是用「安于当下」的理念,而对一切内外尘境,保持着不即不离、不迎不拒的观照方便。他们用了一个相当有名的比喻:就如「鸟道于虚空」,前既未有定轨,后亦绝无遗迹,境来心始现,影去心随空。用此心法来调理行者的心态,使渐安住于大手印的心境中。

  故有人乃谓:大手印即相当于禅宗的默照禅。然我们当知,大手印非初修习者即能用。以密教修行次序通用的「四灌顶」,必待第四灌顶时才能修大手印。而前三灌顶所修的气脉明点,即是为先打通「身相的中脉」,以作为第四灌顶时修「心法中脉」的基础。在我个人禅坐的经验中,若于气从中脉而上虽至头顶,但还未外延时,启修默照禅或大手印最容易相应;而默照或大手印之修习相应,即能延缓气脉外延的时机,而保任于无功用心的真如境界中。

  这也是我之所以认定:默照乃用为悟后启修之缘由。是以若不经由前三灌顶的熏修,即修习大手印,则缺失也与初修习即修默照雷同。

  小结

  以上已检讨了众多有关禅修的观念和方法,但各位只要掌握我最初所说「止不只当止妄念,且更当止其作意。而观者,除外观外,更宜用内观法门」的大原则,去审诸一切修行法门,则利蔽得失,就如泾渭分明!一切邪说乱流,皆无所隐遁也。

  在此末法时代,很多新的法术将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且能迷惑住许多的众生。但若对其方法稍检视一下,便知绝逃不出「作意」与「外观」的大原则;且以作意和外观故,乃能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觉受」。于是乎以此异乎寻常的觉受,便更增加门徒们对宗师的敬畏与信赖而席卷天下。因为欲真开悟,无乃遥遥无期;而觉受者,却能招之即来。我们如对卢胜彦、清海或妙天的中国禅等稍有所知,便能一眼辨明他们在搞什么把戏!说穿了,只是在六根门前的迷头幻影作「捉迷藏」的游戏尔。虽也能让很多穷极无聊的人玩得「不亦乐乎」,但究竟非道也!当然有些乐此不疲的人,你也不能禁止他们去玩。但若真要学佛出世,还是劝他早点「回头是岸」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