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

发布时间:2024-01-26 12:20:41作者:大悲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

  目录

  般若心经要释要释总科分判表

  序(李炳南)

  注:本讲座课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依据福建莆田广化寺版

  请收看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师父把醒木一拍,“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翻开四十三页,四十三页,这个波罗蜜的“蜜”字,因为那是译音,所以你用“虫”或是用“山”都可以,这个“蜜”字是因为翻译音而已,所以你写这二个字都可以。

  这部经典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部经典是观世音菩萨说给舍利弗听的,所以中间就一直叫舍利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间有:舍利子!就是观世音菩萨说:舍利子你知道吗?舍利子你知道吗?这部经经过释迦牟尼佛的印证,所以就变成这部经典。这部经典没有序分,也没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自古以来,是每一个弘法者必讲的经典,但是因为诸位法师弘法的资料、见地上的看法,或是法师自己悟道的深浅,所讲出来的资料也有不同。所以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解非常的多,无论古人;无论是近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包括现代还活着的诸山长老,都有他们的注解。每一个法师或是古人,对这部经典都有独到之处,只要他知见正确,都可以纳为教学的资料。不过以我个人来看的话,我认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解,那要以斌宗大师的注解最了不起!斌宗大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解,又详细、又有表解,而且又写得非常的充实,以斌宗大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我认为是一部最了不起的注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日本没有一个人不懂得这部经典,在韩国也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换句话说,只要是佛教徒,都知道有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要是佛教徒。

  而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文字美,还有就是义理包括的很广,非常的广,整个《大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就浓缩在这二百六十个字。我第一次看《大藏经》的时候,阅读《大藏经》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看《大般若经》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看一看还是跟《般若心经》的义理一样的,只是因为印度他们不厌其烦的,他们这个《大般若经》,如果你看过《大藏经》就会知道,它都是重复的东西,比如说:东方有什么,然后一直讲……然后是南方,就改一个南方,就跟东方一模一样,可是文字都是重复的,这样子的一直重复,所以虽然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但是因为重复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修行人的早课也念、晚课也念,就是小孩子,十几岁的孩子,妈妈学佛,她也会叫她的儿子、女儿,先念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此可见它的份量之重要,这不必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但是能够完全贯串,悟到空的道理的人,我认为很有限,念、背大家都会,但是要悟到这个空性的东西,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中国从古以来,就是信教自由,所以并没定过什么国教,实际上却是把佛教无形的成了国教。就把这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来说,差不多是家家都诵,人人皆知。这同弥陀观音两句圣号一样的普遍人间,我想定为国教的宗教,人民尚有信奉不信奉的歧异,恐怕还比不了中国人人心目中有心经的普遍。这样看来,说佛教是中国无形的国教,还有什么不可?但是为什么心经与中国有这样大的因缘?也不妨加以探讨。

  有人说:中国人的根性好尚文辞,又欢喜高超的理论。可是不论文章言语,最崇尚的是简要详明,还得含义丰富。果是这样,除了心经以外,还有那一本经合这几个条件?从知这本经是极合中国人口味的,所以才有这大的权威。又有人说:中国是家家观音,若一问观音的经是那一本,却张口结舌说不出来。不错,法华普门品就是观音经,不过他的篇幅太长,就有些人念诵不便,那能比了这二百六十字的心经便易,而且开口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这本经的普遍,自是观自在菩萨的威德。我想甲乙两说都有至理,何妨合起来看,不问谁的精确,总是这本经的普遍性,却是无可否认的!

  憨山大师云:“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请问这本心经,虽然多能上口,要说到“解”上,只怕万分之一的人也找不出来。真的,这话并不奇怪,就拿在下来说,固然是个钝根,却也有三四十年的学研,真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口头上也会取舍前人的唾余,讲说的出来,也不过是比著葫芦画瓢。若向心里一问,仍是迷迷茫茫,一团云雾。这话似是讲的太深了,就不说心中真能了悟,只求能把名相,一句一句的分晰清楚,万分之一的人也是找不出来。

  要不相信,请把这本经里包涵的名相,摘出来看看就知道了,甚么五蕴、一切苦、二谛、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六度等,任何那一条要解清楚了,不得讲上几天。若对佛学没有深刻的研究,何能知道这些话怎么讲?况且这里边又含著许多修持的方法,如甚么止观、参转、念想等,要不把禅、相、净、密、各宗弄明白了,对于这本经是不能问津的。

  不错,这本经有不少的人来注解过,就古注说,有名的也有五十种上下;今人的注,就不知其数了。仔细看来,这些注解,不是讲得太深,就是讲得太细。在从前已经有人说:看注解好像比经文还难懂,到了现在,就更难上加难了。为甚么这样说?因为注解统是文言的缘故,便成了现在读者的拦路石。台省在日本统治的五十年间,中国文字固然受了限制;内地从五四运动以来,打倒线装书,提倡白话文,也有三十余年之久,五十岁以下的人,能深通文言的,实在也是少数了。所以这本经,虽有许多注解,只为文字的困难,众生也就得不到利益了。

  斌宗老法师,诞生在台湾,是天台宗的泰斗,深入法华三昧,幼年的时候,东往日本,西游内地。遍参知识,不但学问渊博,戒德庄严,那副慈悲度世的心肠,也是少见的。老法师曾在江南各大丛林历充经筵主讲,契理契机,辩才无碍!每讲一次经,都有不少的人感动,皈依三宝。近年忽患血压高病,闭关潜修,总是菩萨愿力无穷,谁知抱著病,闭了关,还是忘不了度众。

  这本经的白话注解,就是在关里边著的,本来老法师早有一本文言注的心经,业已是风行全国了。为甚么忽然忘了身命,又发起悲悯心来,呕这心血?也就是见到现在的众生,根器与以前有些不同了,度化众生,自然得顾虑到契理,在契机一方面,也是更要得顾念到的!这样,就不得不善巧方便,再改用白话来写这本经注。

  这件事确是甚不容易,第一难题,是经中的术语,要用简单白话来说,若不绞几番脑汁,那是决办不到的。第二难题,是老法师的血压正高,怎好再使用脑力,令这血压继续的向上增长?这真是为法忘身了。第三难题,是说到文字善巧,在一般学佛的中间,也还找的出人来担当这事。可是注经,不是全赖文字,要是无戒、无德、无修、无证的来写,让他说得天花乱坠,那总是遮著一层靴子,搔不到痒处。又何能得到众生的尊重?得到诸佛诸天的护持,极希望得到读这篇经注的人,作难遭想,作希有想,因文字般若得解以后,再进一步去行持,方不辜负佛恩,方不辜负老法师的慈悯。

  中华民国岁次壬辰菊月菩萨戒弟子

  稷门李炳南序于台中四无量斋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斌宗法师讲述

  般若心经要释总科分判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这个表解,就是把经文尽量用简单的科判把它列出来,如同提纲挈领一样的,一目了然,诸位看这个讲前小言,说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别的三科。通常,东晋的道安法师发现,而制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为那时候佛经的流通还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师他就认为每一部经典,都有这样子的格式,那么,与当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当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认为他是画蛇添足,自作聪明,佛法是圣人所说的,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把它科判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后来经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国来,翻译的经典也多,果然与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经典,流通过来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译过来以后,翻译成中文,果然发现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与道安法师所说的一模一样!道安法师是一代高僧,东晋的道安法师对佛教的贡献,你去看看高僧传你就会知道,这个道安法师人长得又丑又矮,但是对佛教的这种贡献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东晋的道安法师很早就发现了,每一部经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当时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认为他自作聪明,后来发现以后,对他更佩服!这个人就是有先见之明,世界上就是有这种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他就会清请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发生以后还迷迷糊糊的。

  前言

  在一般讲经的惯例上,都有所谓,经前的“悬谈”或“提纲”,如天台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玄谈,及其他。若照现在一般学佛者的心理和环境,似乎无这一套的必要。可是台湾处于海陬孤岛,佛法衰微。向乏讲经机会,对于这些谈玄判教的风味,也许未尝领略,因此我们无妨来把它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然而要根据那一宗来讲呢?我虽禅参临济,教却学习天台,现在就把天台的五重玄义来谈谈吧!(五重玄义见本经附录,因恐初学厌繁,故别刊经末。)

  这部般若心经,在我们中国佛经流通方面观之,可说是“风行天下”的,并且持诵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确乎在《金刚》,《弥陀》之上。虽然言简文略,只此二百余字,但是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总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负有声望的经典;六百卷般若经的当中,其最简括切要,提纲契领者,当推现在所讲的这部心经了。

  它是给一切众生,打破迷情妄执,启示解脱法门;处处即色明空,层层破妄显真,乃至广阐诸法皆空之理,从世间有情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一直空到出世间的无智无得。因为空得这么彻底,所以能够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够即见实相。

  实相者,即是我们个个本具的真心!迷了它便为众生,悟了它即是诸佛菩萨;迷则生死无尽,悟则究竟解脱。

  般若是发掘实相,解脱生死的一种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们不想求证实相,解脱生死则罢,如果要的话,那就不得不从这部经典里去努力进取了!

  你们这次发心举办讲演这部般若心经的法会,总算很有意义的!而我呢,也觉得这是一种很兴奋而乐为的事情。话说多了,现在要来开始讲入正题。

  正释

  当分做三阶段来讲:一、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二、译人——“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八字。三、正文——“从观自在菩萨起,至菩提娑婆诃”。共二百六十字。

  先来解释经题。有人说:经题并不是正文,怎样也要去解释它呢?因为题是一经的总纲、经为一题的别目,若经题明白之后,便可了解经中大意。如网提其纲,则众目自伸,若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因此故有讲释的必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这个表解,就是把经文尽量用简单的科判把它列出来,如同提纲挈领一样的,一目了然,诸位看这个讲前小言,说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别的三科。通常,东晋的道安法师发现,而制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为那时候佛经的流通还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师他就认为每一部经典,都有这样子的格式,那么,与当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当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认为他是画蛇添足,自作聪明,佛法是圣人所说的,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把它科判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后来经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国来,翻译的经典也多,果然与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经典,流通过来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译过来以后,翻译成中文,果然发现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与道安法师所说的一模一样!道安法师是一代高僧,东晋的道安法师对佛教的贡献,你去看看高僧传你就会知道,这个道安法师人长得又丑又矮,但是对佛教的这种贡献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东晋的道安法师很早就发现了,每一部经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当时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认为他自作聪明,后来发现以后,对他更佩服!这个人就是有先见之明,世界上就是有这种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他就会清请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发生以后还迷迷糊糊的。

  别,此经传世者七种译本,就是流通在这个世间的有七种翻译本,就是七种。今现者不计,但是不包括,不计就是不包括,现在有翻译的话不包括在内,所以有流通的是七种。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三藏法师这个人,这个高僧大德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所以今现者不计,也就是说现在人再翻译的,超过第七种的那就不算,以古来翻译的总共有七种版本。四译同上例,四译就是说;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这北方就是译,意思就是说由印度文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做译,这个译字就是取於北方。今探者为玄奘法师,玄奘大师去天竺取经,那么,他所翻译的这一本是最流通的,所以今探者就是讲玄奘大师,经过千辛万苦寻求这个原译,回来以后专做翻译的工作,玄奘大师的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分跟流通分,所以略去序与流通,就是单刀直入的只有正宗分而已。

  甲初:经题分二——乙初:分释二:合释(以下均依此二法不另出科目)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分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八字为一经的总题,上七字——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题(本经专用之名,别于他部故),下一字——经,是通题(与其他诸部,通称为经故)。现在将总题八字分作四段来讲:一、般若,二、波罗密多,三、心,四、经。

  一、般若:此是梵语(即印度话,因印度人自称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语称为梵语),译为智慧。怎样不直译之,而仍存梵语——“般若”呢?以其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译为智慧,实则未尽正确。智论这样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因为通常的所谓智慧者,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尤其是世人每每以为聪明就是智慧,若翻之则与彼混滥,而失却般若殊胜义。为了表示这种智慧的特胜,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译为智慧;此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其实般若当译为妙智慧,或真智妙慧,以拣别世人所称的智慧,才为完善而恰当的!世人虽也各有他的智慧——如一般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这都是世人所公认是智慧的结晶。若在佛教眼光视之,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人天眼目曰“世智辩聪不要拈出。”)。虽然科学发达,物资文明,能创造飞机,发明无线电等,此乃世间有漏智(带有烦恼之过,无断迷理烦恼之力之智。亦云世俗智。)所成的有为之法(为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总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获到究竟安乐。且于其中却含有能使人发生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可能;乃至用之不当,则能造出许多害人、害世的巨祸来(如原子弹等)!故世间的智慧是一种邪正兼杂(用于正途则正,用于邪途则邪),利害参半(善用之则有益于人,恶用之有害于人)。因为它——世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见,是不实,是污染,非纯善,尤其是有限的。事实只可称为知识,确没有当得起智慧的资格,那里更谈得到妙呢?至于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那就不同了,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智(谓三乘之人,离烦恼无染之清净智也。断惑证理即此智之用。),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的,是离过绝非,是正常,是真实,是纯净无染,是唯正无邪,并且没有穷尽的。人们能够用了它,非但能令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且能普度众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岂可与世智辩聪同日而语哉!《智论》云:“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即此意也。故世间的有漏智,与本经所说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悬殊!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各位看四十五页的表解,般若,中国话叫做智慧,因为用“智慧”是一种尊重,其实用“智慧”二个字,并不能衬托出般若真正的意思,因为这个智慧,往往会给世间人误会成一种冷静的理性,所以单单靠著“智慧”二个字,是不能够解释般若的意思。所以我们一般人用这个智慧,就会认为说这个人很聪明,不对!聪明是世智辩聪,聪明是世间累积的经验,用重叠的、连续的执著,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的推论跟批判,是世间的聪明人。智慧不是这样,智慧是本来每一个人清净心中,所散发出来的那一种慈悲平等、无量的智慧心,完全跟世间的教育不一样,世间的教育它是累积的执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错觉,因为它对符号并不能透视它的假相,而智慧是不离文字,而却能够离开语言、文字、心缘相,然后悟入到最寂静的法门,於寂静当中起妙用,而所有的妙用,都透过自己的本能,智慧说是后天修成的也对,叫做断德,说是先天的也对,叫做智德,意思就是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有智慧的本能,这个叫做智慧。智慧简单讲就是良知;简单讲就是本来的面目。

  基于上面所说的几点理由,故不译,以表尊重。兹把四例翻经,及五种不翻列表如下:

  这个智慧有五不翻,这个翻就是翻译的翻,五种不翻译的一种。印度文翻译成我们中文,有很多地方没有办法完全翻过来的。

  五不翻,第一个叫做多含不翻,多含不翻,譬如说: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尊号,薄伽梵含有六种意思、意义,第一个叫做“自在”,你如果是翻自在的话,那其它的五种意思你就不能表达出来,所以多含不翻,含就是一个“今”再一个“口”,口里含著任何东西,多含不翻,很多意思不能直接翻译的,那么就要照抄,叫做薄伽梵。如果你翻译成“自在”,那只有其中里面六分之一的意思,那还少了其它五种。所以薄伽梵翻译成中文,第一个叫做自在,意思就是佛是一个很自在的人。第二个叫做“炽盛”,炽盛就是燃烧,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像火在烧一样的,谁碰到他,所有的难题都解决。你要碰到大彻大悟的人,你一问他马上就答,佛的智慧也是一样,火在烧一样的无量的光明。炽盛。那个炽要加一个火部。第三个薄伽梵的意思叫做“端严”,意思就是说佛除了外表长得很庄严以外,他的内心里面更加的庄严。如果说你只有翻译成自在、炽盛,那你意思还少啊,还少个端严,佛的内心里面三业清净啊,身、口、意清净,而外面无量的庄严,众生一看就非常的欢喜啊。第四个“名称”,佛的这个名是超越九界的,超越九法界的,他是最伟大的圣人中的圣人,所以他的名称是遍十方的法界,这名称非常的了不起。这名称也可以解释说赞叹,是十方众生所赞叹的一个圣者,薄伽梵!薄伽梵翻译成第五个意思,就是“吉祥”,那么,这个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祈求的,那么,这个吉祥,像文殊师利菩萨就翻译成妙吉祥,文殊师利菩萨就是不可思议的吉祥。这个吉祥包括内在的宁静,一切灾难统统没有,就算有灾难,对佛来讲也没有作用。所以我们放蒙山的时候,我们就会唱: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这就是吉祥。再来第六个,翻译成“尊贵”,尊贵,薄伽梵就是佛,佛就是宇宙当中至尊至贵的,最了不起的一个圣者,所以说五不翻译当中,第一个叫做多含不翻,意思就是说,你要是翻译一个意思,实在是无法来包括其它的,例如:薄伽梵有六种翻译的不同角度,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那么如果你只有翻译一个,变成缺少了,那不适合。

  第二个,叫做秘密不翻,什么叫做秘密不翻呢?譬如说神咒,那个神咒难道你也要了解它的意思吗?不需要!你只要好好的持咒,你自然就会有感应的。自古以来,我们同学们,你可以对佛法绝对具足无量的信心,就拿这个感应来讲吧,我是一个很没有修行的出家人,但是我所碰到的,那一些精神病患、或者是病苦,我们念念大悲咒水,求佛菩萨来保佑他,也都获得到很不可思议的加被。我知道这个不是我的能力,那是诸佛菩萨的慈悲,诸佛菩萨他怕我漏气,所以他保佑我,保佑我,怕我以后度众生度不了,所以念念大悲咒,就会有感应了。就反面来讲,如果说这个咒语是假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感应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议呢?

  我讲一个给你听听看,是真人其事的。有一个差不多年约四十五岁的妇人,她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她十多岁的时候,就常常念观世音菩萨,因为她不是正信的佛教徒,那是因为电线杆;电线杆上常常有:“请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她十多岁时想:念这个大概不错,又不必交税金,很好!就每天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这样一直念……她还不是很了解佛法,她知道菩萨是慈悲的。她说有一次,她们乘著一辆游览车,从山上撞下来,整个游览车就一直翻,一直翻,翻到山谷底下去了,她一醒过来,竟然没有翻到山谷底下,吊在半空中,那个树把她卡住了,她怎么出来的她也不晓得?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摔出来的?摔出来的意思就是车子翻下来时,她怎么跑出来的,她自己不知道,被摔昏了,起来以后竟然卡在树上。她说:师父!这个我一生一世都记住,这个太不可思议了!她说:到今天为止,我怎么跑出来的,我都还不知道?有的人听到很兴奋说:那我也要来坐车,翻一次车看看,最好还是不要,为了求感应就弄成翻车,若是故意的话,你是肯定摔死的。所以说要是说,全车里面撞下去统统死,只有一个她活,她怎么跑出来的,她自己也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晓得?神咒,南无观世音菩萨,叫你称菩萨的圣号,她还不晓得什么意思,观世音是什么意思,她也不晓得,他就有这种力量,更何况念这个大悲咒?你想想看这个大悲咒的威力,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成道,一定要念大悲咒的,多少人念大悲咒多少人得感应。是不是?所以你假设说佛讲的是妄语,那你怎么样来解释这么多的感应?就拿我个人来讲,我最差的,没有修行的,那感应的不下几百次,几百次啊,我没有像你们那么有修行,就会有感应了,何况你们穿白色衣服的人,我想你们很有修行的,我知道,我都赞叹我的徒弟,我不会赞叹我个人。所以这个神咒不翻,你只要会念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有很多人要来学手印,我以前就是教手印,我以前很热心,教一教以后,后来的人就听到录音带,那每次来:师父!教我手印。有的老年人风湿症,骨头不柔软,一支手指弯曲,另一支又被带动起来,结成的手印就像豆干一样,像豆干印一样,后来我就不教手印了,本来我对教手印是很有兴趣的,后来我发现教手印以后,每一个人碰到师父,就要请教师父的手印,这个很麻烦,干脆就不教他们。

  所以我们眼睛所看过的那一种感应,真是不可思议!你说我们一个水陆大法会就好了,这个水陆大法会,有人看到虚空当中,西方船就这样走过去,有的人就看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没有必要编一套理由来骗你,做一个水陆十方法界都震动,是不是?很多人来告诉我:奇怪!文殊讲堂做的水陆怎么那么的感应?很多人见光、见花、见佛,我说:你不要执著这个,我也见过光,不过我那个是日光灯,晚上一打开,就见日光灯了,跟你们不一样,我怕众生太执著这种东西。所以这是秘密不翻,神咒的威力根本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师父跟你们担保,佛讲的绝对不妄语的。

  第三、尊重不翻,就是“般若”二个字,这就是尊重不翻。为什么尊重呢?因为般若的意思实在是太多,而且古来都是这样称呼,尊重,我们就尊重古人,以这个“般若”二个字,继续抄一遍就好。其实这个般若梵音叫做prajna(长音),也不是我们中文念的“般若”应该念成台湾话的“般若”才对。这个翻译的人念般若,今天我们大家都是这样念,这是尊重不翻。我们已经讲了三个,多含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般若”就是尊重,所以我们不翻译,不翻就是不翻译过来,照抄。

  第四个,叫做顺古不翻,顺从古人,古人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人是这么样念的,我们也是这么样念的,顺古不翻,顺古不翻,譬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叫做此方无不翻,意思就是中国没有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翻,譬如说庵摩罗果,印度的水果,它有这种水果,佛常常拿庵摩罗果来比喻,中国没有庵摩罗果,你叫他怎么比喻呢?比如说榴莲,也就是说台湾几十前,我们都没有看过榴莲是长什么样子的,我活得这么大了,我没有看过榴莲是什么?是因为有去过泰国,那如果从泰国以前要翻译成中国的经典,譬如说榴莲,那谁知道榴莲是怎么样子的?那是因为我第一次去泰国的时候,第一天那个导游张姐,就带我们去吃榴莲,她一打开就拼命的吃,她说:师父!你吃一块。我一闻,简直就像臭粪味,我一直想呕吐,怎么会有这么臭的东西?很想呕吐,张姐咬了一大口还说:这很贵的呢!还直说榴莲很贵。泰国人坐月子都没有进补,都是吃榴莲,吃榴莲,很臭!那是第一次闻到。结果回到台湾,没吃时倒会嘴馋了,所以人会改变,没有榴莲吃时,就很想去买,要不是邱医师制止我,现在不知吃几粒了?徒弟又那么多,要是说一声我喜欢吃榴莲,明天就送来一大堆了,其实都不是我在吃,都是男众在帮忙吃,实际上我也没吃到几块。做我的徒弟很好,尤其是我生病住进医院里时,送再多东西来都不是我在吃,都是隔壁在吃。所以印度当时候有那种水果,我们中国没有这种水果。现在是海运比较发达,海运比较发达,我们去泰国看有很多水果,我们台湾没有的,像那个果后,我们也没看过。说榴莲吃了会太热,果后吃了会冷,要中和一下,人也是很无聊,吃了热性的食物,再用冷性来中和。导游带我们去买榴莲,说吃了人会燥热,喉咙会干涩没声音。这个榴莲还是一大学问呢!高级的榴莲还分金枕头,那个邱先生很内行,买到都成内行人了,还买那个金枕头,我说:榴莲不是一种吗?好几种!有的人榴莲一打开来,才发现全干扁了,外表很好看,结果里面不能吃,我们第一次看到榴莲,我不会剥榴莲,一剥就刺伤手流血了,我这个人只能吃,不适合工作,也没弄过榴莲,一弄就流血了,算了、算了!还是留给徒弟,我只适合讲经,还有适合吃。中国没有的就不能翻了,只能讲:庵摩罗果,翻译成中文就是无垢清净的意思,是印度的一种水果,吃下去可以除风热、治病,中国没有。

  所以般若翻译成中文叫做智慧,却不能翻译成聪明,聪明是世间人累积的错误教育。那么,智慧是发自本性的清净心,本能的,本来每一个人都具足的,这是五种不翻译里面的尊重不翻译,就把它原原本本的尊重,尊重它的含意;尊重这个古人;尊重般若崇高的意境,所以不能翻译。

  现在先来把般若——“智慧”的意义略释一下:明白真理,认识事实,叫做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谓能勘破世间诸有为法,内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万有,皆是缘起幻相,没有实法实我,谓之智;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理,证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佛性,谓之慧。总之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能彻底明了,于中无染无邪,而无障碍者谓之般若妙智慧。扼要的说:般若,乃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亦即离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种清净无分别智;也可说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而无所得的一种真空无相智。这岂是世人所能梦想得到的呢?依般若的性质来说:其类有三: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计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论所能指陈;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也,又名不可思议境。),无可表达,无可取著;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兹约三义释之:

  (1)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故曰无相。

  (2)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功德之相,没有一法不是,故曰无不相。

  (3)实相无相无不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无相无不相。此即实相般若也。

  二、观照般若:乃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谓行者修观时,心光内凝,照了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由空妄相,而见实相,以实相由观照而证得,故谓之观照般若。又,如实了解圣教中所说的道理,依理去体验实修,于其中间所有的功行,曰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诸佛菩萨,从其亲证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谓之文字般若。若约狭义来说:即指本经始终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里面所诠的义理,因其能令众生开发智慧,故谓之文字般若。尤其是观照没有它,则不能成立。实相没有它,则无由显示,故以文字般若称之。再进一层说,则凡佛所说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内。若约广义来说:则非仅圣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语言动作等,能表显意义令人理解而启发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时,则以音声为文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为教体;乃至历来的祖师们,有擎拳竖拂等一类的开示,也莫不是令人启悟的文字般若之一。虽说文字不是实义,然而没有文字,却没法起观照,而证实相。所谓不假藉文字言说的方便,是无由引导众生离妄执而证悟实相的;故文字般若,事实也是修行不可无的一种重要条件!凡初学佛修行的人,要先从圣教听闻启悟,然后依所知的道理去实际真修,以期获到最终的结果,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算为有次第的学佛修行,同时也不致行错了路。

  总之:从听闻言教,或自己阅读经典所开发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闻慧。依所解悟的道理实际地去体验修习,叫做观照般若;又名思慧。由观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无明,亲见本来面目,叫做实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证得故)。又自性虚灵不昧,谓之实相般若;依理进修,所行与所解相应,谓之观照般若;由圣教启发的清净智,谓之文字般若,此乃约通途而说。若单就本经所明者,则指解悟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文字般若;依法空无我慧,去观察觉照,谓之观照般若;彻悟法性无相,亲证实相,谓之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理也,观照般若行也,文字般若教也)。

  “文字”、“观照”,为什么也称为般若?文字是求启悟实相的一种工具(无文字不能起观照),观照是求证实相的一种工作(无观照无由体证实相),二者皆依体——实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称之。文字,是一种道理的追求——启发智慧,明白真理;观照,是一种心理的训练——改除习气,求证实相;实相,是一种体证的境界——灵明妙觉,平等周遍。总之,文字是约解悟方面言,观照是约实行方面言,实相是约体证方面言。前二——文字、观照,是相似义,属方便般若;后一——实相,是真实义,属究竟般若。此外还有一种叫做方便般若——通达一切诸法去方便化导众生(于菩萨位至佛果的中间依般若俗智(般若有二: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通达利生方便法门,广修六度万行(一、布施:慈心施物也。二、持戒: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恶也。三、忍辱:忍而心不动也。四、精进:勇猛行一切善,伏一切之恶也。五、禅定:心止一处而拂去妄念也。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救度一切众生。)

  三种,叫做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什么叫做实相般若?我们众生所看到的都是假相,而现在提到这个实相般若,这个不好讲了,实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体,是真空之体,为什么讲真空呢?真空就是绝对的空,无一法可得,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真空之体,就是所谓的法身德,就是我们所讲的正因,理心的佛性,正因佛性。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强名实相。佛悟到我们的心体尽虚空界、遍法界,充满了无量无边的智慧,那么,这个智慧不是假相,也不受到任何的体性;或者任何的物质;或者任何的心来表白,实相就如同法身一样的,悟到、彻悟到空性的绝对存在性,而无法表达,所以也只能用“实相”这二个字来形容它。因为实相是一种理性的体,理体,是真空的体性,所以在真空的体性底下,你要写几个字:真空之体,是为文字所依,是圆明寂照,为观照所证是不生不灭,所以真空之体叫做性体,本性之体。分二个角度来讲,所依就是为文字所依,为文字所依靠的,因为文字讲来讲去,就是要讲这个真空之体,要讲实相的东西,所以为文字所依。所有的文字都在表达真如实相的这个东西,所以为文字所依底下要写四个字:圆明寂照,因为实相没有办法形容,我们只能用一个圆,圆满的“圆”,明,光明,寂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简单讲就是,圆明寂照如果分四个角度来讲,就是他有无量圆满的心,意思就是一尘不染,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他出差错,他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圆满的,这个人怎么可能有办法做到这样?有!如果你悟到法身实相,你就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包括等觉菩萨都有缺陷了。明是对无明来讲的,只要你还是等觉菩萨,你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有断,还不能称明,所以圆明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圆满光明,那一个人有办法做到圆满呢?再来,寂照,这个“寂”不能解释说是寂寞;也不能解释说寂静,这个“寂”很不容易解释的,这个寂,如果拿今天名词最适合的,就是一种非常安详的心态,这个寂不是说静的很恐惧;静的无聊;或是静的没有依靠感;静的有一点恐怖的感觉。或是说晚上先生不在,很寂寞、很寂静,这个不能称为寂。所以这个“寂”要举现代话来讲,就是透视人生、宇宙而不迷惑,内心保持无量的清净,那一种庄严,用智慧心、用清净心,面临整个人生的那一种安详、寂静的感觉,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困扰著他,如果这个寂来讲,就是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迷惑的,所以他能够保持那种安静的心态,不是我们现在的众生,一点小事情就挂碍,晚上就睡不著。这是寂。再来就是“照”,所谓照就是妙用的意思,实相的本体,还不能只是用寂静、透视、安详、绝对来解释,它还存在一种照的能力。这个“照”字就是无作的能力,不假任何的造作,具足有观照的能力,具足有无量的神通妙用的能力,就是寂照。这个所依,为文字所依,性体的所证,为观照所证,意思就是你修观照的功夫,到最后还是要证悟到你清净绝对的本性,为观照所证底下就写四个字,叫做:不生不灭。这不生不灭就不好讲了,我在这个地方再形容一下,你们务必要好好的听,所谓不生不灭,我们说:不是生,对灭讲的,也不是说灭,而对生讲的,意思就是说,生灭当下就是虚妄不实,一切都因为你的错觉而有生灭,但是你又不能放弃这个知觉的错觉,而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我们讲真空之体,涅槃的不生不灭,不是你想像当中那一种不变的东西,或者是说你把它观想说,不生不灭就是一种永恒,就像虚空一样的,或者是说你把它观想说:这不生不灭大概是什么都不管,放下、放弃,那也不对!如果你把不生不灭当作说,在生灭里面有一种不生不灭,也不对!这很麻烦,这种东西,除非你开悟,否则讲来讲去,你都会落入两边的,你都会落入两边的东西。我现在举例子,如果你听得懂,你马上就彻悟,如果你听不懂的话,也可以给你一种启发。我现在注意讲,那你注意听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从几个角度来讲,譬如说这是一个钻石,放在这个地方,钻石有没有叫你贪?没有!它本来如如不动的放在这个地方,一切都是因为你起心动念,你强以分别它,所以说这是好的、这是贵重的、这是不好的,因此你起心动念,当你还没有来投胎这个世间的时候,你对它并不认识,当你来投胎出生以后,你有强烈对它有执著的观念,这就变成强烈的生灭,有我们这个生灭的心意识形态,作为生命的题材,就变成我们的色身,由前世的业力,转变到今生今世的色身,这个色身就变成共业所感的意识,生灭的执著,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做到心里的如如不动,你清清楚楚的看这个世间,你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个时候,就是你本来的面目,然后当你厘清楚了不生不灭自性的时候,你当下就了断无始劫以来的业力,来世你就不会来投胎,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业力,业力一观照的话,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就显现出来,那你就断了一切的惑,断了一切的惑,你就没有做生命题材的东西。所以这个不生不灭,从我们本性来讲的话,我们有一个心,保持一个清净心、冷静的心,不受分别妄想颠倒左右,那个就是本来面目,这是一个角度来解释不生不灭。

  如果用这一张卫生纸,来解释不生不灭来讲的话,这卫生纸本身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缘起是借重一切众生的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共业生灭的意识观念,意识观念,所以你看它有生有灭,你看它有生有灭,这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以众生的位来讲,这明明有生灭,但是就本性来讲,你撕掉这个卫生纸,我问你:你本性有没有撕成两半?有没有?没有!意思就是生灭当体就是自性本空,让它生灭,你并不必要为这个生灭法起一个动念,你起一个动念就完全错误,生者自生,灭者自灭,不干你本性的事情,当下即如如,一切都如。这样讲如果还不清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没有来投胎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作用,父精母血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你现在有所作用的这一念,统统是颠倒、妄想,等到几十年以后,你就要回归到你本来的面目,就是一切空,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妄相;无受想行识,一切的感受、思想、一切的行为造作,意识形态,第八意识的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统统当体即空。所以实相就是真空之体,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不是离开生灭法,离开生灭法里面,找不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悟到了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一切的世间再大的委屈、再大的伤害,他也没有感觉:我在忍耐,因为它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你要叫他讲什么忍耐呢?讲无生法忍,即马上悟到无生法忍,连“忍耐”这二个字都不谈,本来就没有,你忍耐什么?一切法了不可得,自性圆明寂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清楚楚,六根门头惊天动地!我们叫做眼“见”眼睛“看”,而佛不是,他是眼“观”,他不是用看的,他用观的,你有见就是执著,佛用观的,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是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观就是透视他,你眼见,见就是执。所以真空之体,就是我们所观照的所证的不生不灭。所以我们三十条清规里面就说:务使顿明心地,意思就是学佛第一个最重要的课程,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么东西,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不悟到本性,你的修行会变成情绪化的变化,今天有赚钱,情绪就好一点;今天不好了,心情绪就不好了,他不能如如不动的东西,不悟到实相就不能如如不动的东西,没有办法!好!再来我们看到观照的般若,观照的般若就是实相之用,实相是法身,是理体;是圆明寂照;是不生不灭,那么这个观照是怎么样呢?是要让我们实行的,观照底下要写两个字:实行。

  那么这个观照是怎么样呢?是要让我们实行的,观照底下要写两个字:实行,你要去做了。实行就是要做什么?要体验、要求证,要体验跟求证,就是要依教奉行,要行解相应,这个叫做实相之用,就是观照。再讲一遍,观照就是要实行,实行就是要让我们体验跟求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我们叫做行解相应,这个就是了因佛性,了因佛性,那么,实相之用就是般若德。为什么实相之用就是观照般若呢?般若是分三个角度,实相般若是法身,无相的,你没有办法讲,但是实相可以起用,实相之用就是妙用,这个用不是一般的用,那是般若的妙用。观照能够起般若的妙用,能够恢复到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这个叫了因佛性,了因的慧心佛性,智慧的。所以真空之体,是理心的佛性,实相之用是慧,智慧的“慧”,慧心的佛性,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

  再来文字般若,是般若的胜相,殊胜之相,大彻悟的人不会为文字所障碍的,大彻大悟的人,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这文字是诠释言教,就是解释佛的一代时教,一代的教化。这个解悟就是文字,文字的底下要写个:解悟,就是让你了解去悟道,那就是文字。文字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方便,还有引导众生,听闻圣教,启发智慧,都要靠文字。再讲一遍,文字是要靠解悟的,就是要让你了解去悟道。那么文字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方便,还有引导众生,所以这个听闻圣教,启发智慧,统统要靠文字,就像我们现在,就是要靠文字,如果我们不靠这文字,我们就没有办法。所以实相就像航行船支的目的地;观照就像驾驶;掌舵的、舵手,观照。文字就像船、舟筏一样的。文字就是让我们乘载的,我们籍著文字,然后籍著观照的舵手,就是驾驶员,达到最后的目的地,那就是实相。所以实相是般若的体,观照是般若的妙用,而文字是般若的殊胜相,不是圣人的“圣”是殊胜的“胜”,实相之性体,是正因佛性,是法身德,是为文字所依,是圆明寂照,为观照所证,是不生不灭。观照般若是实相之妙用,是般若的德,文字是解脱德。观照这个了因佛性,是要让我们实行,好好去体验、去求证,去依教奉行,去行解相应的。文字诠释言教,言教,解脱德,就是缘因佛性,缘因,就是因缘果报的“缘”,不是原来的原,不是原因的原。缘就是因缘果报,我们两个很有缘份的“缘”,是让我们解悟的,是诠释言教,是让我们解悟,是方便引导众生,听闻圣教,启发智慧的。

  这里只列出三个般若,还有一个般若,旁边有提到,那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度众生方便,随机应化,随众生的根机,而要讲什么法,叫做随机应化。广修万行来普度众生,所以实相、观照、文字,称为三种般若,还有的人称为四种般若,那就是加一个方便般若。我们有方便智慧的人,讲话、做人就圆满了,我们众生因为没有方便法,所以讲二、三句话就吵起来、就吵架了,如果一个人内心里面不存在一个方便,那么他的心也不会圆满,什么事情也转不开来。这个方便那是要相当的功夫。就是我这句话怎么讲,又不会伤害到众生,那么,我内心里面要充满方便的智慧,我自己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的智慧,所以我们那个症结,怎么样自己也打不开,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正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的智慧,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因为你能够度众生,你就会顾虑到众生的立场,那么你当然就会顾虑到你的立场。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你当然不能度众生了,你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能够度众生呢?所以做人要圆满、讲话要圆满,那还得加一个方便的般若才有办法,否则的话也就没有办法。

  兹约三德及三因佛性会通之:实相般若,在三德谓之法身德,在三佛性谓之正因理心佛性;观照般若,在三德谓之般若德,在三佛性谓之了因慧心佛性;文字般若,在三德谓之解脱德,在三佛性谓之缘因善心佛性。

  其次再约“体相用”三大释之:实相般若、体也,为观照、文字之体;观照般若、用也,为实相、文字之用;文字般若、相也,为实相、观照之相。依实相之体而成立文字之相,由文字之相而起观照之用,由观照之用而证实相之体。实相的体证,是由观照的工夫所获到的;观照的妙用,是由文字的启示而得来的,文字的成立,是依实相为本体的(又般若有境、行、果三:境——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知一切法之总相,即空相,二乘所见,),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各种差别之道法空相、假相,菩萨所见。),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即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行——照见诸法皆空(自利),广修六度万行(利他);果——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四德(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三、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为我,如《涅槃经?哀叹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二就用自在名为我,如《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所谓:“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大自在则名为我。”四、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列表如下:

  三 般 若 三 德 三 因 佛 性

  实相(真心理体)——法身德——正因理心佛性

  观照(观智精修)——般若德——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全卷经文)——解脱德——缘因善心佛性

  观照——用———即般若之妙用,为实相文字而生起

  实相——体———即般若之本体,为观照文字之所依

  文字——相———即般若之胜相,为实相观照之表显

  【注:八大自在我——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其我德以自在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复次佛说般若有共、不共二类:对声闻、缘觉、及初心菩萨共同所说的其义浅,谓之共般若(通于三乘所同闻共修者);单对上位菩萨而说的其义深,谓之不共般若(唯菩萨所闻所修不共通于声闻、缘觉者)。若依天台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言之,则共般若属通教,不共般若属别圆二教。修体空观,了达万法当体即空,证但空(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以了脱生死,是三乘的共般若。修次第三观及一心三观,了达万法当体即是真如实相,证中道理,能从空出假(由解脱而入世利生),广度众生,导万行以入智海,是为菩萨的不共般若。本经属不共般若,乃观自在菩萨于灵山会上承佛威力所宣说者,是大乘菩萨所修之微妙法门,以空慧得解脱,以大悲为方便,所谓,通达般若性空,摄导所修大行而成佛。

  按佛宣说般若的时间最长,所谓“二十二年般若谈”。总合起来,有八部般若,列表如下:

  一、大品般若 十万偈 五、小品般若 四仟偈

  二、放光般若 二万五仟偈 六、天王问般若 二仟五百偈

  三、光赞般若 一万八仟偈 七、文殊问般若 六百偈

  四、道行般若 八仟偈 八、金刚般若 三百偈

  这部般若心经,虽只此二百余字,而大部的精要奥旨,实则统摄无遗。

  关于各宗,对这般若智的发挥和修证的方法,都各有他的特色所在。如天台宗则根据三智。什么叫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了达诸法性空之理;这是声闻、缘觉所证的但空般若智。“道种智”:通达种种道法,以化导众生;这是菩萨所证的出假化导般若智。“一切种智”:通达化导断惑之一切种法,乃至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也。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行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八、鬼法界,犯下口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也。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十、地狱法界,犯上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也。)的一切性相(性者法之自体,相者相貌,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而有为、无为皆有性相。),事理、染净、因果等,于一念中,洞彻无遗;这是诸佛所证的大觉圆满般若智。又知本体之空,曰一切智;知现象之假,曰道种智;知现象即中道实相之理,曰一切种智。本经所明的乃是一切种智兼明道种智,非一切智也。故本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修证的方法待后文说明。

  其次唯识宗则明四智。什么叫四智?就是:

  一、“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行者转眼等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之五识(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为利益一切有情,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的事,叫做成所作智(如来之现化身土(凡圣之依正二报也。身为正报,土为依报。)及诸神通皆为此智之作用)。

  二、“妙观察智”(通达一切诸法,善能鉴机说法之智),转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观察诸法之相,随顺机宜而为一切众生说诸妙法,叫做妙观察智。

  三、“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利众生,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转第七识(八识中第七识以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依末那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泯人我差别之相,证自他平等之理,运同体大慈,起无缘大悲(此慈悲惟在诸佛,盖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中,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生五道,心著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名无缘慈悲。),普济一切有情,叫做平等性智。

  四、“大圆镜智”(转有漏善恶之业报,显万德庄严之境界),转第八识(法相宗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外,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又阿赖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曰无没。)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众垢既尽,实相显现,法界一切有为、无为诸法,都能圆融无碍,如大圆镜,光明遍映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普摄万象,无物不照,无微不显;又能转凡夫依正有漏之身土,而成真常无漏庄严之身土,具一切功德,如大圆镜中应现一切色像,故曰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即法身,实相般若也;平等性智即报身,观照般若也;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即化身,文字般若也。

  上面所说即是转识成智的道理,识是有分别,属污染,属有漏;智是无分别,属清净,属无漏。要之识是凡夫所用的妄想迷惑心,智是圣者所证的圆明妙觉性。转识成智就是转分别心为无分别心,转污染心为清净心,转有漏为无漏,转妄想迷惑为圆明妙觉;也就是转迷启悟,破妄显真,转凡成圣的意思。所谓转对境障碍的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之智),转妄想分别心的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观察一切诸法实相),转人我执著心的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体证诸法平等之性),转执持一切诸法种子之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显现法界万象)。总之有执著分别的叫做识,为凡夫;无分别执著者谓之智,是佛菩萨。

  我们能够依般若观照而空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便转识成智,转凡夫为圣人了。

  上来说了许多话不过解释般若二字,现在我来请问大家一句,到底般若是什么?三般若以实相为本体,实相般若,即吾人圆常大觉之真心,此心本无一切生灭烦恼,只为无始的无明,和虚妄的习气,互相熏发,见、闻、觉、知,流逸于六尘境界,迷恋取著,执此虚妄之相为实法实有,以妄缘妄,辗转颠倒,因而造出许多业来,以致枉受轮回生死等苦,没有穷尽,真是冤枉极了!

  我们能够依此般若微妙法门而修而证,由文字而起观照,去实地用功,观智明了,识破诸法虚妄,当体皆空,了无一法可得,则灵光独露,真心显现,一切迷情妄相,当下销灭,这就是亲证实相般若的境界!此时还有什么生死烦恼可言呢?大矣哉!般若的功力,能使人顿断烦恼,永了生死,直超苦海,立登彼岸,真是:“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大夜中,般若为灯烛”。我来举一个譬喻:般若喻电灯,烦恼喻黑暗,实相喻器物,能用般若观照,则烦恼顿断,实相显现;正如电灯一照,则黑暗顿除,器物显现,智者思之!思之!

  我们要知道上面所说的三种般若,乃人们个个一心中所圆具而无缺者,实相般若,即心之本体(自证分);观照般若,即心之妙用(见分);文字般若,即心之胜相(相分)。三者一心中具,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可谓微妙极了!这种深奥道理,可譬如一面镜子:“水银和玻璃”,是镜的本体,如实相般若;“照”,是镜的作用——如观照般若;“光”,是镜的相貌——如文字般若。这一面镜子的当中,也是三者圆具而不可相离的。此三般若,既在我人一念心中所具者,则不须向外驰求,只要能够一念回光反照,即得现前,斯时也,受用无穷,愿吾人不要当面错过!枉自蹉跎!以上般若二字的意思已经讲完了。

  般若的别名,别名,叫做真性实相,“真”那就是不假了,“性”就是不变啊,不假的东西,不会变的东西,那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绝对的空、究竟的空、彻底的空,实相。所以世间如果了解这个真性实相,那么外道就站不住脚了。这个外道一定要安排一种东西来创造天地万物的,佛法讲一切法毕竟空的东西,谁在主宰?圣者是本性在主宰;众生是无明在主宰的,无明就是习气了,你怎么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呢?假设一个上帝来,假设一个上帝来,上帝是从那里来的?又犯逻辑的错误观念,佛陀讲是毕竟空的东西,你为什么会有上帝呢?因为你的无知,你自己承认自己很自卑,所以你设立一个上帝,因为你恐惧,你无法了解,对生命、宇宙整个透视,因为你漏劣的智慧不够,因为你恐惧这个宇宙天地万物,所以你假设一个上帝,来指使你、来支配你,其实你手伸出去也是你,你收回来也是你;你喜欢抽烟也是你,喜欢喝酒也是你;我不要抽烟也是我不要的,我不要喝酒也是我个人的,这个世间的没有一样事情是谁在主宰你的,就是你的业力呀、你的习气呀、你的念头在主宰你,那就是你的主人。我们一开始造成习惯,后来习惯变成我们的主人,就是这样子。所以与其说上帝创造人类,不如说人类创造上帝,因为你无知,你无知,你就会创造一个超越人类的思想的神来控制你,在神的世界里面,你是多渺小的,多幼稚跟无知的,你没有讨论的余地,因为天地万物是他所创造出来的,你也不能辩论的,你是被创造者,你不够资格,所以我们众生变成很可怜,我们除了认罪以外,我们除了匍匐在他的面前,讴歌赞颂以外,我们实在是对上帝无能为力,我们无法去了解他,我们也不能去了解他,也不能试探上帝的存在,变成他完全超越这个理性、智慧的东西,你一定要通过感情去信仰他,你不能问、不能了解、不能试探,你说那上帝是什么东西啊?他又不是东西。所以我说没有一个宗教能够跟佛陀比的,没有的,绝对没有的,有的话你来告诉我,我马上还俗!佛的伟大不是你用语言可以描述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那就当体即空的东西,就不是你用任何语言,或者安排任何一个思想、架构,可以衬托出佛,佛无相,你看!这就不得了了,你要讲他什么?佛最平凡,他不会狂妄,而我们众生就觉得自己很不平凡,就活得很痛苦,要装很不平凡的人,会很痛苦的,佛就不会装,佛就本来面目,用赤裸裸的本来就跟你生活在一起,所以佛不会痛苦,他既没有我见,也没有狂妄,他不会看到善的就特别的喜欢;也不会看到恶的就特别攻击跟伤害,在佛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宇宙当中,都是如如不动的,十法界当下就是如。他开发了本性,得到了永恒真正的智慧,大智慧的人,你想想看!佛那种意境你敢想像得到吗?我今天的口才你都心服口服了,那还讲到后面那一尊,那还得了?我这种下三级的,你都认为这个不得了了,后面那一尊你敢想像吗?所以我们说佛是千万亿劫没有办法赞叹的,那种伟大不是你、我有办法用语言去赞叹他的。所以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你们桌上发的那四本,里面有讲的,纵经尘点劫,亦无法赞佛,就算你经过尘点劫一直赞叹佛,也没有办法赞叹佛的伟大。

  真性实相的道理,就是我们所讲的般若的东西,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再来,真性实相讲完了,我们讲一实谛,这个佛法透过文字的话,还要透过善知识,如果这个佛法透过文字,而没有透过善知识,就会依文解义,就会变成三世的佛冤,就会产生很可怕的错误思想,比如说底下一个一实谛,这一实谛如果你把这个“一”,当作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这个一,一个数目字的开始,你就错误了,这个“一”是无始无终,是绝对的东西,因为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就用“一”来解释这种绝对的观念。因此这个一实谛,就是绝对的实在,谛就是真理,意思就是般若是绝对实在存在的东西,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大智慧,是绝对实实在在有的,只是因为我们今天迷惑了,没有开采出来,一实谛是真实的,谛就是不变的真理。谛就是不变的真理。

  底下这个比较简单,叫做自性清净心,这个都是禅宗在讲的,自性清净心,这个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用一颗清净心来代表一切。简单讲,我们今天所用的就不是清净心,我们今天所用的是多层次面的心;世智辩聪的小聪明心;今天所用的是妄想心;我们今天所用的就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批判,我们今天一直每天所生活的,大部分的都是活在批判里面,很少把自己调整成圆融,很少的,看到别人犯戒就嫉恶如仇,你这样子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傻瓜!佛才不是用这种心来对待一切众生的,佛如果说看到持戒的,就赞叹的不得了;看到行为不正的就嫉恶如仇,那你说他叫做佛吗?叫如如不动吗?佛会怜悯这些不持戒的人,佛赞叹持戒的人,但是在佛的心中,就永恒的远离这个对立的观念。我们今天如果用一个念头是自性清净心,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会产生痛苦。如果你有清净心,你就具足四个清净的角度,你会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完全是透过清净心来的,你也不会思善,也不思恶,没有对立嘛。你也没有男相、也没有女相,那就不会被感情所束缚嘛。你也没有持戒相,也没有所谓的破戒相,那就所谓的无生嘛无作嘛。你的内心里面,既不贡高我慢,也不会太过自卑,那就卑、慢同时就解脱了。这个自性清净心,简单讲就是绝对的平等,内无所著,为无所惑,能得自性清净心。就我今天来讲的话,师父都觉得说:我很差,我不够资格来讲众生,我要好好的冷静来观照自己,我不看众生缺点,我内心里面充满著诚实,慈悲喜舍,我二十四个小时里面,都尽量观照自己。所以有人要请师父指点他的错误,我认为我自己错误就很多了,我那里够资格啊?如果说你有佛法上不懂的,倒是我们可以参考参考,教你们我也不敢,教学相长。那么,这个回光返照的功夫,第一个先不看众生的过错,第二个,要先一直观照,发现自己的缺点使它燃烧,发现自己的缺点,才能革除自己的错误,否则的话,习气不除,学佛无用,这是高僧大德一再的开示我们,习气不除,学佛无益,一点用处都没有!学佛最大的本钱,就是除掉习气,你不是来听一听,开大智慧以后,又跟人家找辩论的,那你习气还是存在,没有什么作用啊。所以自性清净心,简单讲就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名生起清净心。

  再来,如来藏,这个把它翻过来读就比较清楚,就是“藏如来”,如来藏是出自楞严经里面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在七年前我讲过了楞严经,所以对如来藏不陌生。那么,这个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也谈到;楞伽经也谈到。这个如来藏,就是众生都有蕴育著如来清净的本性,意思就是如来藏就是我们把本性藏起来,还没有发挥,这个如来藏是就因地来讲的,就是这个般若清净如如不动的智慧,我们暂时被隐藏起来,简单讲,如来藏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本性里面,藏就是具足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也可以这样解释。如来藏,就是我们的本性,蕴藏著、蕴育著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那么也可以念倒回来念,叫做藏如来,蕴藏著如来的智慧德行,每一个人都有,也可以这样讲。

  再来,如如,这个如如,就是无法不如,这个如如如果用比较贴切的,就是永远不起心、不动念,禅宗里面讲的:动念即乖,法华经里面讲的:法尔如是,就是讲如如,法尔如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自性空,没有所谓的对立;没有所谓的能所;没有所谓的分别;没有所谓的妄想;也没有所谓的颠倒、分别,统统没有,一切法皆如。为什么?一切法毕竟空。一切皆如,简单讲,证悟到如如,简单讲就是,你要叫他动一个念头,那很难!他既不起心,也不动念了。意思就是般若也可以叫做如如不动的念头,那种叫做般若。所以如如不动,又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他以为如如不动就是像死人一样没有思想,也错误!如如不动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如如不动的意思就是不思善、也不思恶,就这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意思就是善恶清清楚楚,但是也不会说因为善而特别支持他;也不会说因为恶而特别的排斥他。大彻悟的人坏人到他面前来,他一样,来索取他的生命,砸坏了他的饭碗,他也一样这样,因为他证悟了毕竟空的道理,当下就是生,生死就是涅槃的东西,他那里会去动一个念头,去想要挽回任何一件事情?他认为如果果报应该如此,那就应该这样走。就像目犍连一样的了,被压成、碎成肉酱,他一样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如如,就是心也如、境界也如,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只有这一句话,可以解释我们一切的道理。其实我们讲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讲实在话的那是方便讲而已,那是中国的东西,中国的东西,其实有某些地方有接受到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里面,他讲无为而治,讲无为的东西,所以,因为老子是最后一关没有打破啊,释迦牟尼佛这条路是走对了,而老子他那一条路是走错,老子形容我们的本体空荡荡的,所以一切无诤,一切都不计较,而且随缘,然后把心安住在一个死气沉沉里面,所以老子的思想里面很伟大,伟大意指老子的思想,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无诤,可以熄灭一切的争执,但是没有积极的精神,没有妙用的,而且他没有见到彻底本性的东西,所以老子这一条路走错。释迦牟尼佛这条路走对了!他不但证悟到清清净净的本性,而且现神通妙用,无量的愿力,无量的愿力,地藏菩萨讲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二个人走路,一个走对路、一个走错路。老子在中国来讲,道德经你去念念看,都是讲虚比实还伟大;都是讲无比有还伟大;都是讲柔比刚还伟大,老子的思想。意思就是刚的东西一拆,马上就断掉,柔的东西你怎么摇它也不会断,也不会断的,你拼命的摇它,它也不会断,那么刚一推马上就断掉了。意思就是我们的个性要柔和的话,那就好,就是佛教讲的智,柔软心。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回归到自然,他也不会积极的去追求,然后也不会发起很大的愿力,跟佛菩萨的不一样,佛菩萨那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就是悟到自性清净心了,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无众生可度。如如!

  为什么我们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不对的,这一刚刚听到师父的演讲很惊讶!很多人都很惊讶!从以前学佛十几年来都是讲这句话,那一句叫做方便讲,我现在问你:随缘,你先告诉我,什么叫随缘?缘,你先解释这个缘,你知道吗?缘是什么?有增有减叫做缘,就像一棵树,它要成长,要籍著日光、水分、籍著肥料,否则你没有这个缘,它怎么成长?只要讲到缘就是生灭,那我问你:随缘的东西怎么能够不变呢?随缘一定要变的,你手指头拿出来,你指指看虚空那里随缘的东西,只要缘的东西那一个不变?你指出来,你说虚空不变,你晚上睡觉,你知道你睡在那里吗?你知道你睡在那一个空间吗?空间也是我们意识刻划起来的,它也会变,只要意识除掉虚空就粉碎,虚空也会变,意识转,虚空就不存在,虚空也是色法对立的存在,因为有色法显现虚空,因为有虚空显现色法,所以虚空和色法也是对立的,色心二法完全唯心所造,也是因缘法,也是因缘法,只是方便比喻不动,常常拿虚空来作比喻。

  好啦!那就愈讲愈糊涂了,随缘不变不对,不变随缘也不对,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因为我们今天研究的,很多都是中国后来古人注解的,那么古人注解如果不悟到本性的时候,他就穿插一些思想增加了这些名词,所以只会死在文字上而已。所以你说古人注解是功德还是罪过,这很难讲的,很难讲的啦,除非你悟道,你知道他错在那里,你悟道,你就知道他错在那里,你清清楚楚。所以我只能告诉诸位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叫做方便讲,不是究竟义,随缘,好吧!那就一切法随缘,生灭法,反正我保持心如如不动嘛。我们现在用一句话,一句话,能够形容我们真如本性般若的思想,只能用一句话,那句话也是我最欣赏的,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是了不可得;本来就是不可思不可议,本来就是不可讨论的东西,没有所谓的因缘果,佛性是超因、超缘、超果的,超越因缘果,是不昧因缘果,意思就是生灭法当下就是自性本空,就是不生不灭法,随缘当体即空,所以我们讲不变,因为不变的自性,所以我们能够随缘,方便讲是这样,毕竟讲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叫做如如不动的东西。

  所以要先放下你们那个观念,听经闻法,你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文字你都看得懂了,这个注解你回去看,每一个字也懂,你去看斌宗大师注解,你也许看得懂,但是这种东西你就听不到,你就会听不到。所以我们说,听经闻法的重要,远超过自己的看书,就是这样的东西。因为自性上的东西你自己看,你没有悟道,你怎么知道他在讲什么东西?他错了,你也不晓得他错在那里。

  底下再讲到:实际,这个实际意思就是说,般若的东西是真实性存在的,是那么的清清楚楚,贴贴切切的,六根门头里面清清楚楚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不是乌托邦,般若不是一种妄想,是一种自性的光明,自性的智慧,实际。

  再来谈到一乘,一乘就是法华经所讲的实相,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除了佛方便说以外,佛法当中的大白牛车,法华经用种种的比喻,佛所讲的法都是一乘实相的,简单讲就是一切如,一切皆如,所以因此我们说,天台宗的思想,是占了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天台宗的思想,一念三千,还讲到十如是,因为我们很多的经文,都是用天台宗的思想去发挥的,所以天台宗的教观纲宗,天台宗的入门,不讲一定不行,你要看大藏经,将来一定要谈到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那不开这个课,以后你自己看经典,你怎么看也看不懂,你不晓得他在讲什么东西?唯识我们也要开,像上次我们开的那个唯识才简介,一问都听不懂,奇怪!根器怎么那么“利”呢?一问统统听不懂,出去不要讲你是慧老的徒弟,笑死人了!我们调查过,百分之九十八都听不懂,那不晓得怎么样开唯识课程?真的很头大了!本来我一直想开唯识,我看看干脆算了,先开教观纲宗好了。程度那么高,来讲的人那个还是成大的,还成功大学的呢;还中钢上班呢;还当工程师呢,都听不懂,当工程师听不懂,那你们当什么师啊?佛法这种东西实在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在为了你们要开什么课程,很伤脑筋啊,很伤脑筋,也不晓得怎么办?放下你们也很可怜啊,所以做法师的人难为,师道难为,要顾虑到众生的根器;要顾虑到影响你们将来自己阅读经典的,你们天台宗若不懂,那将来看法华玄义、法华经那你怎么看得懂呢?所以一乘是法华经所讲的,讲的意思就是实相的道理,就是大白牛车,用羊车、鹿车、牛车、还有大白牛车来比喻,那就是一乘,一乘当然就是绝对的。

  法性,法性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个法性就是固定的,一切皆空,空性。所谓性就是不变的东西,法性就是一切法如如,没有所谓的对立;没有所谓的分别;没有所谓的妄想,法性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就是法性的意思。首楞严,这个楞严、首楞严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楞严、首楞严。又有一种叫做究竟坚固,所以说: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性可销亡,舜若多就是空性,如果可以把它去除掉,舜若多性可销亡,意思就是如果空可以把它消掉,舜若多性可销亡,就是这个意思。烁迦罗心无动转,就是坚固不坏的定力、愿力,也不会改变,还是要度众生。每天做早课时候: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又开始气喘了,后面那一声是我自己拉长的,有一点像吧!所以说很多人念楞严咒,念到前面不晓得那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意思就是般若是坦荡荡,一切法不可得嘛,愈是大智慧的人,不著边际嘛,不著空有嘛,当体即中,中道是对空、有讲的,其实也没有中道,中道是多余的。你为什么有八正道啊?因为有八邪道啊,你如果说你本身就是行八正道,那你说那来的邪?所以说这个中,就像路的中间,因为有左边、右边,所以讲:我走在路的中间。你说这个飞机飞到虚空里面去,飞到虚空,那我现在问你:那边是左边、那边是右边?飞机一直飞不是飞在中间,那你以什么定位做标准呢?那里是左边、那里是右边?太空船飞到外太空去的时候,那里是左边、右边?意思就是说,没有偏空,也没有偏有的话,就没有所谓的中道。中道是破除义,是除掉执著叫做中道,要了解古人的意思啊,要了解古人的意思,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中道,有歪道才要讲中道,八正道是对八邪道讲的,如果没有八邪道,你讲什么八正道?连八正道也没有,对不对?空、有是对立的,空跟有是衬托出中道,中道是衬托空跟有的,你不执著就是中道嘛,傻瓜!就是这么简单,easy easy no difficult.很简单!有人说:师父!你那个英文怎么那么生硬呢?傻瓜!故意念的嘛,念英文:no difficult.你看!多标准。所以中道的问题,就是你一切法不可得,不偏空、不偏有,那么就是破除的意思,不执著就是中道啊,你执著中道也是歪道啊,对不对?你执著一个中道你也是歪道啊,中就是破除义,不是真的有一个中。

  最后又讲一个毕竟空,毕竟空就是彻底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以前我们一听到一丝不挂,这个人实在很粗鲁,不太文雅,其实不是,这一丝不挂是佛教的,佛教的,就是一点烦恼也不会放在心里,那叫一丝不挂,后来的人把它变成丝袜的丝了,人家那个丝是指烦恼,一点烦恼,就是一尘不染的意思,一丝不挂跟一尘不染就是同样的意思,那后来的人,奇怪!佛教讲的名词,禅宗讲的一丝不挂,也被用到另外一个不正当的场所,你看!一丝不挂,多丢人!这就糟糕了。你看!“赤棵棵的”不是,赤裸裸的。所以说毕竟空就是所讲的赤裸裸的;一丝不挂的,无所住名毕竟空。什么叫毕竟空呢?一尘不染啊,绝对的空啊,意思就是说,连一个起心、一个动念都没有了,心就是安住在如如不变的本性里面。看左边《智度论》里面讲的:《智度论》:“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大智度论》里面讲。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就讲三论,加上《大智度论》就是“四论宗”嘛,所以“三论宗”又名“四论宗”也对。这个《大智度论》我很想讲,但是《大智度论》就是太多了,这个《大智度论》的内容我告诉你,你一生一世就看这《大智度论》就不得了,真的!你要开大智慧,二部经一定要看,一个是《楞严经》,一个是《大智度论》,你要开大智慧,就这二部经一定要看。但是大智度论就是很多,有十册,有的把它印成四册,大智度论一百卷,开玩笑!要讲到民国几年?不过这个太好了,《大智度论》。解释《大般若经》叫做《大智度论》,论就是问答,所以你看《大智度论》就是问、答,问、答,《大智度论》就是问、答……统统是问跟答,就是《大智度论》。而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的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所以般若你也可以讲真性实相;可以讲一实谛;可以讲自性清净心;可以讲如来藏;可以讲如如;也可以讲实际;也可以讲一乘;也可以讲法性;也可以讲首楞严;也可以讲中道;也可以讲毕竟空。你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今天才讲二个字。今天才讲二个字。

  我以前初学佛,到逢甲大学的旁边有一间寺庙。叫做“般若”,然后“学”苑是一个(草)部,再一个怨恨的怨,没有心部,“般若学苑”,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四个字念错了二个字,念:“般若学宛”,也没学佛,也不知道啊!“般若学宛”,大家都在笑我,我也不知道你在笑什么?不晓得他在笑什么东西?就问说:这“般若学宛”难道有错吗?不是这样念啦!四个字念二个字错,就五十分而已,我说那怎么念?应该念:般若学苑,还念呢,念:般若学苑,你看。所以念错字有时候会笑死人。那一天有一个人来说:师父!我还没有“贩依”,奇怪!你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听不懂?没有“贩依”?后来才知道没有皈依,我说那个不念“贩”,那个念“皈”,皈依,这个字念错了笑死人了,人家觉得很好笑,还没“贩依”我以为还没有吃饭呢?所以说研究经典可以让人家认识很多。那么今天讲到九点半了,明天我们讲观无量寿经,连续三天的观无量寿经,我希望你们都能到好不好?我希望你们尽可能来听经闻法。下课!

  二、波罗密多:也是一种梵语,含有四义:一、波罗译为彼岸,密多译为到,合言之为彼岸到,顺语应云到彼岸。二、译为度无极。三、译为远离。四、译为究竟。

  一、“到彼岸”者,这是一种比喻:如过渡者,须乘舟筏,从这边的此岸,渡过中流而到达那边的彼岸;以喻众生的沉迷,当仗般若以度脱之。说明白一点,此岸喻生死,中流喻烦恼,般若喻舟筏,彼岸喻涅槃(涅槃,待下文解释,总之即解脱的意思)。众生被三惑(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