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今天是我们讲《金刚经》的第一天,我们将用三天的时间把《金刚经》的注解,简单的来消文释义。《金刚经》从古以来,有八百多家的注解,诵的人最多,每天诵《金刚经》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体悟到《金刚经》的义理的,还是很有限,这个是列为见性的一部重要的法宝。
那么,欧洲世界,欧洲的世界,有人去过;美洲的世界,有人去过;亚洲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这些旅游家统统去过;现在的海域,深海的领域,这些科学家也曾经去探勘;只有一个世界,目前世间人,很少进去这个世界探讨,那就是佛的心灵世界。
佛陀的心灵世界是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大涅磐,很少人来探讨,也很少人能够进入这种高深的领域。所以,《金刚经》是明心见性一部重要的宝典,注解最多,持诵的人也最多;但真正因为这样而开悟的却很少,因为看不懂,懂一点点,落入观念。
佛法很难,你要讲真如,他以为有一种东西叫作真如;你要讲不生不灭,他以为一潭死水,统统不动,叫作不生不灭;你要讲空,他认为什么都没有,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佛陀的心灵世界,叫作毕竟空的世界,可是这个空,又不是全部都空,它有作用。譬如说我右边,(法师举起右臂示意,)如果是释迦世尊在我的右手边说法,他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佛陀正在说法,就是生灭,所有的生灭回归回来,世尊这一念清净心,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看不到,大般若智慧看不到,可是,它有作用,眼睛可以大用,眼见一切色,一切色法无碍;嘴巴说一切法,尘自生灭,自性不动。所以,不生不灭,(是)站在本体界讲的;生灭,(是)站在现象界讲的。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起大用现前,就是不离开生灭。所有现象界,当体即空,就是本体界;所有的本体界,必须借重六根、六尘、六识,转换成佛性,显现出来。所以,大彻大悟,就是纯一个佛性,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是四谛,当下就离四谛(苦、集、灭、道);是十二因缘,当下离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六度,当下就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言一物即不中,说什么东西统统不对,可是,开悟,(说)什么统统对。要找本性,把全身碎为微尘,找不到本性;但是,开悟的圣者,随手拈来,统统是本性,慢慢体会。
所以,世尊派我来,我今天就是世尊派来的大使,我就是一个导游,我现在要引诸位,进入释迦牟尼佛清净心灵的世界,诸位务必要全神贯注,好好的听,听多少算多少,因为看眼神就知道,没开悟。
好了,慢慢进入领域。诸位翻开第七页,看左右两边,不是看下面的页数,看左右两边。昨天我们讲《净土十疑论》,叫作提起,要念阿弥陀佛,一念提起;今天要讲《金刚经》,叫作万缘放下。今天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万缘放下;昨天讲的,叫做一念提起。所以,等一下你们出去外面的停车场,看看我那里面题了几个字,对联,你们都没看喔,太忙了喔!车子开进来,赶着要回去。你出去,去看看,我题了两个对联,停车场那个对联写什么?“开车进来请放下”;另外一个对联:“驾车出去请提起”,放下跟提起是同时的。我们这个叫作般若讲堂,大莲花居的般若讲堂,等一下你去看看,师父题的对联:“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磐无距离”,三分钟就写出来了,三分钟,叫我题字。所以,这个就跟《金刚经》有关系,因此,我们研究《金刚经》,这个因缘跟大家提示一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的清净自性,像金刚能破万物,不为万物所破,如同金刚一样的坚硬,能摧毁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毁。我们明心见性,内心里面的般若大智慧也是这样,能摧毁一切执著、分别和烦恼、颠倒。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我们的金刚般若的大智慧,能摧毁一切的烦恼,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磐的彼岸的一部经。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注】
【龙溪孙云鸿复生侯官杨 浚雪沧 重梓】
这里面还有一些祖师大德所讲的话。
因为我们时间很有限,今天我们必须讲三分之一,要讲到三十二页到三十三页,今天不管讲到几点,讲到十二点,我没有下课,你就别想走,(笑)一定要把它讲完就是了。三天决胜负,开不开悟,就看你有没有专心听。
金刚,诸位看注解,【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梵语”就是印度话,中国话叫作智慧,(【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有智慧的人,就能够破烦恼。【转为妙用。】【波罗蜜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
其实会听《金刚经》,底下那八个字,如果你会背的话,这一部经就不必讲了。
底下那几个字就是这样:【不着诸相。谓之彼岸。】如果你会听经闻法,这一句就ok了,好,课本盖起来,下课!(笑)为什么?就着相跟不着相而已啊,就这个观念而已啊!但是,说不着相很难,众生是看到什么执著什么……是不是?不着诸相。谓之彼岸。【若着诸相。谓之此岸。】我们今天为什么会你争我夺?就是着相。【又云心迷则此岸。】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的此岸。【心悟则彼岸。】
【经者。径也。】“径”就是道路,我们要走的路。【见性之径路也。】这个“径”就是直的意思,没有弯。见性直接了当的路,一点都不弯曲。
【法会因由分第一】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师父先消文释义,说:我阿难听到一部这样的经典,世尊讲经的那个时候,佛正好在舍卫国。印度当时候有十六个小国。
衹树给孤独,这是两个人,“衹树”是衹陀太子的树,“给孤独”是给孤独长者,“给”就是常常救济贫困的人,一个慈悲的长者叫作给孤独。一个长者常常救济这些贫穷、困苦的人,有一个这样的长者。这两个人,一个是衹陀太子的树,一个园;一个是给孤独长者出钱盖精舍,两个人加起来一个地方,叫作衹树给孤独园,佛就在这个地方。
与大比丘众,注意那个“大”字,不是大小的大,这个“大”,要做一下笔记喔!这个“大比丘”,是善恶俱遣,有无不着。不落入善的观念,行善,绝对不会动一个念头执着善,也绝对不会去瞋恨那一些恶劣的众生,善恶俱遣,统统除掉,没有落入善恶的观念。有无不着,不着有相,也不着无,不着有无,这个叫作“大”。要有这种心地的功夫,叫作大比丘。与大比丘众,多少人呢?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磐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经首”就是一切经典的开始。【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就是“佛在舍卫国”。“如”是什么意思呢?【如者。众生之性。】就是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指我们的本体、本性。这个“如”字,就是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叫做体。 【万别千差。】这个就是相,种种的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无可比类。】就是没有办法类比。众生,每一个人之性,因为他没有开悟,彻底开悟,就是跟佛一样;可是,每一个人,众生习性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没办法一一来说相同,但是,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如果说我们开悟,就无可比类,不是相可以形容的。【无可等伦。】“伦”就是比、比较。没办法比较的,无相怎么比较呢?
【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禅宗解释经典,跟一般经典不一样,单单这个“如是我闻”,所解释的,统统回归当下这一念。“是”就是众生性的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所以说:万法回归自性,才是正法,讲经说法离开了本性,就邪法了。【又云。法非有无。】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讲有,当体即空,缘生缘灭;你讲无,作用现前,不能落入有,也不能落入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我者。为性自在。】那么一般是执着这个假相为我。【强名之也。】勉强说一个“我”。
【闻者。听闻也。】因缘契合。
【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佛者。梵音。唐言觉也。】学佛,学佛,学佛是学觉悟啊!感应道交的时刻,佛就现前说法,说了法,每一个人都觉悟了。【内觉无诸妄念。】内心觉悟了,没有一切执着,这个“妄念”就是执着、分别、颠倒、妄想。【外觉不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值得执着,因为时间总会过去的,统统是无常——怎么说,统统是无常?你执着它,也会消失;你就是不执着它,它还是会消失啊,你活到生命的尽端,这些统统用不着啊!【又云教主也。】“佛”就是教主。【非相而相。】无相当中显相,【应身佛也。】相当体即空,非相就是空。【相而非相。】就是空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非相就是空;非非,负负得正就是有,无量的庄严相,就是有相。非相非非相,说有相也不对,说无相也不对,叫作非相。那个“非相”意思是说:说无相也不对,佛有无量庄严相,怎么无相呢?说有相也不对,就是这个意思,说无也不对,说有还是不对。【法身佛也。】
【在者。所在之处。】
【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
【衹树者。衹陀太子所施之树。】树是表法的,【树谓法林也。】法林,做一下笔记,法:万法,“林”就是如林。万法就像一片树林,无量无边。所以,世尊所说的法,如恒河沙说不尽。
【给孤独园者。】就是给孤长者,“孤”就是孤儿,没有人照顾的叫作孤。“独”就是年纪大了,没有人养,单独一个人,所以叫作给孤独。【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六贼就是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贼,盗我们心性的功德法财。意思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看到什么,拼死命的执着,自己本性的功德法财,统统被劫走了,而不自觉知。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尔时。世尊食时。】那个时候,刚好是吃饭的时间,托钵的时间,所以,世尊就【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因为精舍都建立在比较郊区,入舍卫大城,人多的地方,就比较能够托钵到供养,没有供养,比丘当然没办法修行,要吃饭啊!所以,入这个舍卫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把笔拿起来,次第乞已,表法的,表示平等心,比丘托钵,不分贫,不分富,一律平等。这个经典要懂得,这个是表法的。【还至本处。】写一下,表示万法回归自性。【饭食讫。】吃完了饭。【收衣钵。】衣跟钵收起来。【洗足已。】把脚洗一洗。【敷座而坐。】注意听,这个很重要,敷座而坐,敷座这个“座”,第一个这个“座”,表示如如不动;而“坐”,第二个“坐”,表示万法皆空。如果你会看经典,看到这儿就ok了!清净自性没办法讲,世尊都是用表法的来告诉你,清净的自性,其实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旁发现,随缘识得性,可谓不思议,随着种种的因缘,如果能够见到自己清净的自性,可以说是不可思议。我们内心里面,有一个清净的自性,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好!因为我们重点放在消文释义,我们今天不举例子,尽量少举例子,因为没时间,我们全部的重点,全神贯注,消文释义,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诸位听完了《金刚经》,印象深刻,以后你自己诵《金刚经》,也知道说:喔!原来哪里是表法的,哪里是清净自性的展露,也知道世尊的用意在哪里。
说:尔时,世尊食时。说,那个时候,世尊刚好托钵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就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大城就乞食了,在这个城中乞食,用最平等的心,没有贫富分别的心,次第乞已。还到,托钵完了,回到了原来的精舍这个位置,表示万法回归自性。吃完了饭,饭食讫,就收衣钵,洗了足,就敷座而坐,就是安住在万法皆空,不可得的心性上。“敷座”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展开了如如不动的本性,而安住在万法皆空的心性上。
【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佛比。【一切世间之所尊也。】其实这个在警惕我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凡是出家众,披佛的袈裟的人,都应当柔和的心,要有忍辱的心。袈裟也是表法的,不能说我们着了一个袈裟,却跟人家大小声,什么事情,所做的事情,跟世俗人没什么两样,世俗人争得你死我活,我们出家人,也跟人家争得你死我活;世间人嘴巴不留口德,我们出家众是柔和的心、忍辱的心,怎么可以像世俗人这样子呢?所以,我们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既然披了袈裟,常怀柔和心,常怀忍辱的心,才不会辜负我们一生一世披了这个袈裟。
【食时者。正当辰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佛陀当时在世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时空整个转换了,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虽然过着大乘不托钵的生活,但是,千万不能贪财。
【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表法的,表示【净身业也。】
【洗足已者。】
【敷座而坐者。】就是万法皆空,【一切法空是也。】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