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问:“有位慧远大师说,‘与佛教经典相比,儒道经典不过是糠秕而已。’这句法语争议具大,影响甚广,流行深远。他有资格这么说吗?这么说法对吗?”请您帮助辨明法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应明确见地,不是谁有没有资格这么说法,而是谁有没有证悟如此境界。怎么说法与什么人的资格无关,而与修行人的证悟境界有关。佛法见地,为慧根知见的表达,是不同道次的心境。如蕅益大师所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
据《神僧传》记载,慧远大师这句法语,是皈依三宝后,听闻道安法师释经解法,豁然而悟,自心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这本是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宿儒英达;遍参道家博宗,深致嘉遁;而见闻佛教经典了义竟理后,心之校量,自我认知。故争议可以理解,但不能以对错评判。
在国学文化中,儒释道平等;乃至与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文化平等。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各自造就的精神产品,也是形成的智慧结晶;传承着不同民族各自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善恶观念、宗教信仰等,为人类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又被社会大众心里普遍认可,而且世代心灵传承植根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民族间能够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广泛借鉴等;同时,在民族文化中,都程度不同存在相对性和差异性,如优秀与糟粕、先进与落后、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庸俗等。文化的相对性和差异性,是民族进步的源泉动力,而不是否认平等的依据。一种文化否定另外一种文化,就是否定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就是对一个民族尊严的欺辱,就是对一个民族信仰的蔑视,就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的否定。由此,不论什么人、什么信仰、什么民族、什么国家,都应坚持民族平等、文化平等、信仰平等、人权平等;否则,就会引发思想抵触、人为灾祸、民族战争、文明毁灭。
文化平等,不碍教义法理和而不同。和为文化相合,不同为用心不同。各宗教义理,皆为心外求法,思维有边,一切有我,执著名相。唯佛教义理,为心内求法,身心与戒法融通后,修证境界上高无顶,下深无底;觉观心量广而无边,大而无际;佛性光明量等法界,周流遍至;法身慧命十方无尽,三世相续;神通自在通达无碍,法有不共;功德圆满无限庄严,常乐我寂。佛教经典,是人修行证悟后,觉观自性心法的真实记述;是不同法界众生,所处不同生灭过程的汇集;含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依自然法与因缘法,超自然法与因缘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真相。修学佛法的人,证悟我法二空后,观世间法与世间智,皆是有为,轮回生灭,诸法无常,不得解脱;故此比喻佛教经典如果实精华,儒道九流如糠秕。
争议具大,在文化上同而不和;即修学儒道文化的人,依文解意佛教经典,不能悟入学佛人的证悟境界,产生误解误判的知见,才产生具大争议。当了解义理差异后,争议自然平息,儒释道仍平等相处。影响甚广,为儒道文化是本土文化,接纳其他宗教文化,融通佛教文化;但不准排斥攻击、诋毁诽谤儒道文化;任何一种不和言论,必然影响民族情感。当辩明义理内含后,误解误判自会化解。流行深远,儒释道早已成为国学文化,根植于民众心地,各自见地相互欣赏,各人意愿择学选修,善学君子为仁,善修道法为仙,善行佛法为圣。当信仰文明普世,崇尚有德必定流行深远。2016/2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