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奘师于紫泉“读书会”对北大国学班的开示

发布时间:2024-01-08 09:30:20作者:大悲

  奘师于紫泉“读书会”对北大国学班的开示

  读书的三个阶段

  知行合一

  读书有几个方面:一个是 “求技”。“学而优则仕”,读万卷书,“货与帝王家”,把自己卖给皇帝和他的政府,服务于政府。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还是“货与帝王家”的意思。

  另外一个是长知识。好比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远取乎万物,近取乎身”,但这些都是一种比量上的认知,最根本、最明了的读书,是要明理。读书不明理,就像书的蛀虫,所得只是知识,技能。

  “知行合一”,要把所明白的理,用在行为之中,而“行为之中”不是空泛的,无非表现在身体、语言和心念上。表现在身体的,叫建功。表现在语言上、著作上的,叫立言。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则可以更广义,像老子的《道德经》。那么,佛家的经呢?世界上被称为经的不多,天主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道家就两个被称为经,其他的《悟真篇》不称为经。佛家的经是最多的,有大藏经。乾隆年间的大藏经,《龙藏》,《高丽藏》,日本的《大正藏》,大正年间修的《大正藏》,《新修大正藏序藏》。

  何谓经?

  “经”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梵文叫suterla ,当时翻译的佛经到中国来没有对应的文字,所以把它叫做经。经的最根本的意思,是摄受。好比那些粗制滥造的小说,看一遍就不想再看,而四大名著,《红楼梦》我看过四遍,《三国演义》看过二遍,《水浒传》看过一遍,《西游记》看的最多的了,十几遍,喜欢它,尤其喜欢孙悟空,接而喜欢唐僧,因为它对我有“摄受力”。经就是叫做摄受。

  我们读小学的课本、中学的课本、大学的课本都丢掉了,现在你说读的国学班,没有哪个叫经的,可是佛学里边的《心经》260个字,早晨一遍,晚上一遍,每天一遍,还是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它有摄受力,把你给融合了,就像摄像机把你融合在里边,你逃不出去,叫摄受。你看《圣经》也是一样,翻开《圣经》,第几章、第几节一样,有贯彻作用,这叫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摄受的力量。

  还有一个叫鉴照的作用。我们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对还是错?是正还是邪?是圆满的还是偏狭的?老师不在,以老师的著作当老师,就是这样子。老师不在了,佛陀不在了,真主不在了,我们就以他留下的经,来看看我们的所做是否与他符合、相应。如果所做与圣人相符,可以为圣人的弟子,为门徒,为学生;与教学不符,我们叫旁门左道,歪嘴的念歪了经。

  第三个作用,路径作用。是一条路,人人可行。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圣贤,人人皆可做菩萨,人人皆可为佛陀。

  佛陀觉悟的实相

  “佛”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叫觉者。它的觉悟的实质就两个东西: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环境。环境总括为世界,“世”指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界”指空间,十方。我们目前的认识能力局限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西北,上下十方。每一个过去都有十方,每一个现在有一个十方,每一个具体位置也有十方,所以,十方才是互融互摄,无穷无尽,演变了宇宙的万象。所以他觉悟的无非是生命和世界这两件事。

  实相就这几个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

  一切都是变化的,这一条放在哪里跟宗教信仰不相关,跟学识不相关,跟男女老幼,跟知识财富不相关,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是一切都是不能独立做主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独立自主的。你说“我”这个身体是我自己的,我可以做主,不可能。刚才我们跪了二十多分钟,你就受不了了,你说再坚持五分钟,做不了主。你说我让心停止两分钟,做不了主;呼吸停下来,潜水可以停下来,但过几分钟上来,脸都是青的,做不了主。连我们最为宝贵的“我”都不能做主,这个世界上都是不独立的,不能人为地做主。

  所以,一切都要变化的,一切都要依赖条件而存在,一切要互相成就,互相制止,这才叫缘起。

  佛法的智慧包括了精神,也包括了物质,这两个永远是相互影响的。没有什么物质决定意识,也没有说是意识决定物质。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当年那些灌辣椒水的红岩先烈们,就应该当赵志高才对,但不是那样,而是精神抵抗了物质。但是你说意识决定物质,你去给我变一个宇宙飞船,变一个飞机来,谁也想不出来。所以,佛法把你无论偏重于唯物,还是偏重于唯心都各打三十板。它只是缘起,依赖条件。

  佛陀所发现的不是他创造的真理,就是一切无常的、一切无我的、一切缘起,叫做三法印。了解这一点,任何人安住在这个实践之中,并且能够运用,那么他就是觉者。所以,人人都可为觉者,人人都可为佛陀。

  佛法不是宗教

  佛法不是一个宗教,跟宗教不同。宗教是因信得救,同时可以把它当成鸦片,这个鸦片是精神鸦片,不是贬义词。我们读的书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解释,是歪曲了马克思的原话的。这个鸦片,是当我的内心的力量,不足以解决外在环境的压力时,有一种力量把我归投在它那里,或者上帝,或者真主,或者菩萨,或者佛,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当自己的心力不足以改变外境,那就暂时让宗教成为我的精神鸦片,让我相对心安。所以,宗教可以让人相对心安。

  但是佛法不是。佛法是智者得救,没有谁能帮助你,佛陀只不过告诉你这个道理,走不走这条路是自己的事情。这条路,慢慢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去走,如果把自己的烦恼,通过拜佛、通过烧香这些来解决了,这是对佛法的彻底地歪曲。但是,宗教可以,宗教的教主可以:有问题,相信我,我来给你满足。所以,佛是人天的老师。

  佛教里讲,佛是“三界慈父,人天导师“。本师释迦牟尼,本师是教给我们根本的老师。他的教育和儒家又有所不同。孔老夫子的教育是关注于眼前的利益与事,过去不管,将来不管,只注重于眼前。还有孔门的三千贤人还要择优而学,而释迦佛是有教无类。

  你喜欢做人,有五条保证做人的道德准则:不轻易毁坏,不侵吞他人财产,不破坏他人婚姻感情稳定,不吸食任何麻醉精神的毒品,诚实守信。

  你喜欢升天,行善法,那就是不杀生要护生,不偷盗,不邪淫而要清静的戒律,不欺骗而诚信,不麻醉还要教人以智慧,这是向外。对内要一心,远离过分的贪欲、过分的嗔欲和无知。

  你注重个人的解脱,告诉你四圣谛、十二因缘。天塌了与你无关,你就去找到苦集灭道的原因,找到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让你的身心如何流转的实相。

  你愿意去帮助他人,就行持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无条件去帮助他人。

  慈悲是无条件的。所说的无条件,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哪怕是我的仇人,哪怕跟我信仰不相同的人,只要他有求于我,我必须要无条件地去帮助他,这就是慈悲。博爱和大同仍然建立在共同的认知上,还是有条件的。所以说,佛法和宗教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一个是信者得救,一个是智者因为了解了佛陀老师所说的法而去行、实践,自我得救。

  读书的过程与根本

  读经读书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满足技能,否则我们无法生存,这是谋生之道。然后是知识的,可以让人养心、怡性、怡情,让心性、情绪达到所谓的“君子之道”。最后一定要明理,明理没有超过见性的,心如此性,也就是说,是心的本体。这样一个读书的顺序。

  一旦明心了,本立而道生,这个“本立”,就是知道了“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了,再来外用,任何东西都可以去读,但是这个读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提纲契领的,一下子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文眼在哪,据是在哪,它的意气在哪。可能你平时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四卷本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但你明白了,只需要三个小时。不需要去读文字的雕琢,而知道它在讲什么,阐述一件事就够了。而再去读维特根维斯坦的,康德的,黑格尔的,可能都会抓住他的要领,包括读经。先是外用的,然后明理,最后再拿来我所用而不再受制,这样的一个读书的过程和态度是很享受的。

  相信什么

  民国时,太虚大师就提出“依心不依古”。佛陀说:勿以权威而相信,勿以经典所载而相信,勿以老人所说而相信,勿以印成经书而相信,要以你的心为唯一的皈依处和导向。安住在自我的指导,而不是盲目的信仰上,不是安住在迷信权威上,而是安置在你的内心。我所说的,暂时你不能了解的先放弃,接受那些你能了解的,但是,接受地再多,不如去实践更有效果。所以,佛陀的教学讲究身口意的清净行为。

  我反对一切的迷信和盲目的崇拜,不是把宗教都否定了,是超越了。不是说不承认它的作用,承认了它的作用。宗教在安稳世人精神困苦层面,确实有巨大的功效,所以,历朝历代都会用它。包括现在全世界的教徒们,全球有六十多亿人,有信仰者占82%的比例,没有信仰者很少,在中国就占了很多。但是要分信仰什么东西。就好比把房子建在岩石上,把房子建在沙滩上,把房子那在芦苇上,把房子建在冰上,你看看哪个坚固?春天来了,冰融化了,不在了。地基没了,房子自然也就没了。建在芦苇上,芦苇不吃力,只能建个鸟窝。但房子建在岩石上,你看比萨斜塔,玉泉山塔,近百年屹立不倒。主要看你所信仰的是否经得起全人类的智慧的考验。经得起考验的可以信,因此,国家规定了五大宗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佛教,是可以信仰的,而其他的都排斥在信仰之外。

  慈悲与博爱

  博爱建立在自他相对的基础上,因为我不爱你,所以,我才要博爱,就是要拓展人的心量。

  而慈悲,是因为我们都是生命,不管你是驴是马,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因为你也头顶蓝天,我也头顶蓝天,无条件的,就是慈悲。

  博爱是我就跟你不同,优越于你,是不对等的。

  慈悲是无条件的,哪怕你是大象之巨,蚂蚁之小,永远是平等的,这才是真正的“天赋人权”,在慈悲里有体现。

  相反,西方所倡导的人权,是一个有条件的民主和人权。

  缘起法

  缘起,哲学上也讲究缘起,但是哲学上的缘起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讲的所谓辩证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看到具体的事,完全在外相上。

  佛法上的缘起完全是心和身的互相缘起。好比同样得了癌症,这个人心智成熟,很放得开,同样的治疗手段,同样的医院,同一个主治医生,他可能再延寿三十年不成问题。而换一个人心胸狭窄,整天担心死,又怕死,最后把自己吓死了。

  所以辩证法的唯物的缘起,它没有把心考虑进来,哲学上叫能和所的对立,佛法上叫做心和物的对立。心和物随时在互相影响,这个互相影响就叫做缘起。

  因此佛陀当年在世,14个问题不做回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上帝还是先有世界?先有人还是先有上帝?宇宙有边没边?毫无意义。你说先有鸡,先有蛋,都成立,都不成立。每个个体的经验是:我们先看到鸡然后再看到蛋,这个小孩子先看到那只鸡在那生蛋,然后孵出小鸡了。

  所以,每个人从狭隘的时空段看到缘起,他就认为先有鸡或先有蛋。但是,放在无穷尽的宇宙时空中间,既有先有鸡的,也有先有蛋的,也有鸡蛋同时间的。在佛法里不做探讨,它不解决现实中的烦恼,缘起,就是随时随地互相成为对方的条件,随时随地成为对方的矛盾,也成为对方的友或者是敌。

  佛法的积极的“空”

  缘起显现了有就叫有,等一会大家各自散了,缘也就灭了。但是这个“有”,佛法叫幻有。哲学上的空,有无相对的无,是什么都不存在了,把这个房子炸了,他认为这是空,是无。但佛法认为,曾经有,但不能持久,不能独立做主,必须依赖各种条件,所以叫“当体是空”。

  佛法里面的“空”,是一种非常具有积极建设性意义的概念,包括无常和无我,都是最积极的,最有建设性的。但是佛教徒、世界的学者们,都把它消极地误解了,以误解的理解再去宣传他的错误认知,把一个好端端的佛法,歪曲成狭隘的好像都是混不下的,躲到深山老林的,叫做遁入空门。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正本清源

\

  禅——只解决普遍存在的心灵问题

  大家或者是谈论国学,谈论内心的领域,或者碰到直接要面临不能解决的事情,唯有心来解决的这些层面,而能给全人类带来利益的,超越宗教和哲学的,只有禅。我们每一年都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最近紫泉会馆要举办古道梵唱活动,这就是禅活动的体验,届时欢迎大家参加。

  宗教的征战太厉害了,从有宗教开始以来,一直存在征战,从哲学上征战。但禅是超越的,它只解决普遍存在的、人心灵的困惑烦恼,不管你是什么教徒,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要不要做心灵的主人?要做。好,我有办法,那你解决了心的烦恼困惑,能做你心的主人,照样当大学教授,照样做企业家,照样做学者,照做先生,什么都不妨碍,只要活着。因为缘起嘛。哪怕你是生活在天堂,天堂有天堂的苦,人间有人间的乐。

  佛家有个宗派叫净土宗,极乐世界就不苦了?仍然有苦。经书上说那里的鸟每天都在啼唱无常是苦。所以,释迦牟尼的教法的核心就是当下清凉,当下解脱。任何人都可以拿自己的身心做实验。这是人人都可以复制、可以检验的、禅的修行和实践技巧。但是,由于几十年的错误宣传、误导,“打倒封建迷信”,这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损害。每一颗心都是善良的、慈悲的、纯净的,这就是极乐,就是天堂。禅是有这个力量的,但是难信易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