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出去参观访问,难免在外面吃饭。来台的这些天,去过四家素餐馆,它们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
首次去的是台北市里靠近“中国”佛教会的一家小素餐馆,可惜名字我没有记住。这个素餐馆地方不大,只有两层,一楼是大厅,二楼才是用餐的地方。它们的饭菜量比较小,但是种类比较多,每样都只有一点儿,而且不怎么用大盘,盘子都是分好的,每人一份,倒是挺干净的。这里的饭菜基本是本土化的素餐,除了一些日本特色的小吃外,台湾风味居多。要说特色,这里的服务质量算得上上乘,服务员非常热情、温柔,不时地会问一问客人味道怎么样,合适不合适,还会为客人详细解说每一道菜的名字与成分、作用。临走时还送每人一份小点心,以备餐后饥饿时用。
第二次去的是桃园中坜圆光佛学院附近的一家素餐馆,叫水来青舍。那天是去圆光佛学院拜访,中午教务长性一法师请客安排的这个地方。它建在一个叫莲花村的乡间村庄里,餐馆前后栽竹种柳,四周都是农田、荷塘,一条小径曲折延伸,通到门口。当时正值稻子将要成熟的季节,周围都是金黄色,一片田园风光。
这家餐馆的饭菜记不得了,就是建筑与装饰给我留的印象最深。它的外面鱼鳞灰瓦、马头山墙,四周壁饰白粉、柱涂赫红,里边挂着诗联、画轴,上面建的雕梁、画栋,下面用的是木桌、木凳。其中,所有的家具都由银杏木做成,简单结实,就像自家餐厅。餐馆古朴、细致,怡人、实用,给人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完全是明清时期山西的建筑特色。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它是一名台湾商人从安徽黄山整个拆迁运来的一座清代嘉庆年间晋商家宅的小花厅(客厅),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了,一砖一瓦都没有变,原样安装而成。难怪那么熟悉,我不得不感叹这个老板下的功夫,也不得不佩服台湾人的精明。
第三次去的是台北北投的一家素餐馆,餐馆名字叫“素餐料理”,在一条老街道里,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它们那里的饭菜最让我难忘。
进了这个餐馆,首先入耳的不是服务员的招待声,而是西洋音乐,内部装修也有点儿像肯德基,座位一排排的,桌子小小的。餐馆地方不大,不过蛮亮堂的。这里也不共用餐盘,各人点各人的,基本都是套餐。
我当时点的是西红柿面,以为就是一碗西红柿打卤面,顶多配些咸菜而已。没有想到,过一会儿,端上来的是烤面包,接着是奶油水果粥,随后又是水果沙拉,后来还来了个甜点,到最后才是面。而且,面竟然是意大利空心面。这东西我在《新概念英语》上见过,是什么通心粉做的,在西方还蛮有名的,想不到会在这里吃上。味道挺好吃的,不过首次用西式素餐,不太适应,感觉有些腻。好在,饭后来了一杯咖啡,压了一下,舒服多了!这家素餐馆完全是西式的。
最后去的是在台北市中山东路的春天素食。这是四家之中最大的一个,生意非常兴旺,客人川流不息。它的位置在二楼,有近千平方米的面积。餐馆采用自助式,蔬菜种类极多,小吃与汤也不少,而且多是中式居多。那天吃得非常舒服,听说每人才花三百左右台币,很值得!真有还想再去的感觉。
这四家素餐馆真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这是不相同的地方。若说相同,那就是它们的生意都很好,每一家都是顾客盈门。而且,饭店都很注意养生层面的开发,价格相对台湾一般的餐馆来说,也不算昂贵。服务好、味道好、价格低,加之丰富的素食文化环境。我想,这可能是台湾素食业兴旺的原因所在吧!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