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一)
佛法讲究因缘,因缘具足了,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能成就;假使因缘不具足,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容易成就。这次戒会从三皈到五戒,从五戒到八关斋戒,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可以说是一个最完整的大法会、最殊胜的戒会,这是每一位的殊胜因缘、每一位的福报、每一位的出世胜因。从过去到现在,诸位发了长远心护法护教,发了广大心、清净心、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这次更发了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些都是因,有了因,将来一定会感果,现世一切顺利,消灾增福,遇难呈祥,未来圆满菩提。
我们很有福气,很有因缘,能在中台禅寺受菩萨大戒、千佛大戒。外面熙熙攘攘,全世界的人都在不安、惊慌、恐怖当中,乃至在饥荒、贫贱、穷困当中。大多数的人天天都有烦恼,很少人能像诸位这样聆听出世法,在这里念佛、忏悔、静坐、受戒,这都是过去所植的胜因,因此,今生的业感就是出世的业感。这些因缘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过去的努力和现在的努力,这个因是自己掌控出来的,有因就能感果。例如,三皈的因,能感三皈的果报;五戒的因,能感五戒的果报;八关斋戒的因,能感八关斋戒的果报;菩萨戒的因,能感菩萨戒的果报。
世间上有多少人能听到正法和世出世间的真理?所以,诸位很有福气,自己要直下承担。经云:「有因有缘事易成」,诸位发心求戒就是因;今天具足三师和尚、开堂和尚、道场、引礼师父……三宝具足──佛具足、师具足、法具足,所有一切助缘具足,这就是胜因,这就是缘,是不容易的。这是出世因缘、福德因缘。
不仅出世法如此,世间法也是一样的。「有因有缘事易成」,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结人缘、多结善缘、多结法缘、多结佛缘,多结欢喜缘,不要结恶缘。有了这些缘,就能左右逢源,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就。
「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每一位都想要成就出世法,想要修戒、修定、修慧,想成就无上菩提,想得到解脱,但是假使没有因缘,没有这些助缘,如何成就解脱?如何得到福报?如何成就出世间的大道?在世间上也是一样,无论是家庭、事业、学业,有善因就有善果。例如,孩子要想成就学业,父母必须提供助缘,要找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来教他,这就是殊胜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些助缘,必须自己半工半读,能够念书的时间就有限。假使遇到的同学不好、老师不好、学校也不好,怎么能够成就学业呢?明白这些道理,就了解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体的,这就是智慧。
「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遇春风枝枝新。」再举个例子,冬天到了,江边柳树的叶子掉得干干净净,枝条都枯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寒地冻的关系。到了春天,气候回暖、阳光普照,柳条都发出了新枝、嫩叶,这就是「枝枝新」;就像一个人遇到了明师、遇到了正法、遇到了大善知识,不成道业,无有是处。
诸位来受菩萨戒,是每一位的福报所感,是过去种的因、过去修来的,今生再种下善因,将来又感召善果。我们现在得闻佛法,又发心受戒,三皈只是登堂、开始,受了五戒就登堂入室;受了八关斋戒更上一层楼,受了菩萨戒又更上一层楼。佛法就跟学校一样,要靠自己努力。
无论出家、在家,戒为菩提胜因,戒是根本。所以,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修行就好比修建高楼大厦,三皈五戒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之后,往上十层、二十层、一百层,都会很稳固、很安全,绝对不会摇摇摆摆,也不会倾倒。受持五戒,就能使人格完整。太虚大师也说:学佛,第一个是在做人,要使人格完整。如何才能完整呢?就是受五戒。受了五戒,每一位马上变成优婆塞、优婆夷,就是果位上的贤者。有了这个果位,福德殊胜,将来一定圆满菩提。
受满分戒,也就是五戒全持,果报就圆满了;假使只受四戒、三戒,称为多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夷。诸位如今都是圆满的优婆塞、优婆夷,就好象已经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了,这个果就是优婆塞、优婆夷的果。进一步受菩萨戒,就是菩萨戒的果。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这都是每一位从过去到现在,修福修慧、护法护教的努力所得的殊胜果报。
既然已经登堂入室了,还要步步高升,要一层一层地往上爬,从贤位到圣位,因为优婆塞是一个最小的、最低的、最起码的果位。到达菩萨果位,还有贤位菩萨、登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妙觉的差别。妙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今天谈论佛法,就是正觉世间,外面的红尘世界是五阴世间。众生在五阴世间受苦受难,在三涂恶道头出头没,现在每一位都已经出离了三涂。优婆塞的果位虽然小,但已经踏上无上菩提的大道了。走一步,就是一步光明;走十步,就是十步光明。一步一脚印,一步一福德,一步一智慧,一步就是一个最殊胜的资源。
如何再进步?如何再登堂入室?这很重要。所以,现在要进一步谈到佛性。佛性人人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性究竟在哪里?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在听法,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佛性、就是觉性。觉性有体、有相、有用,这就是更深一层的道理了,要慢慢去研究、慢慢去了解。
进入菩萨位是智慧的,不是盲目的,要博学多闻,增长智慧。每个人都有佛性,达磨祖师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佛性的作用,在眼睛称为见,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的觉性还存在,可以凭他的感觉、凭他的觉性走路、说话。
诸位能诵经、能持咒、能礼忏,这都是佛性的作用。「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当下这一念心不动,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这就是体。前面所说的是佛性的作用,一念不生则是体。为什么要静坐?就是保持觉性不昏沉、不妄想,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分大事。
--------------------------------------------------------------------------------
(二)
什么是相?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就有一个相。例如,诸位在这里受戒,这个念头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发一个慈悲心,就现一个庄严相,庄严我们的菩提;发了护法护教的心,又现一个相,这个相是无量无边的福德,这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功德之相。心的体、相、用,即是法身、报身、化身。
虽然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凡夫众生的佛性天天都在造恶业,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这个佛性就变成兽性了,变成地狱、畜生、饿鬼之性了。我们现在不起贪瞋痴、不造杀盗淫,过去的兽性,地狱、畜生、饿鬼之性,一下就转过来了。所以,修行就是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把染着心变成清净心,过去的妄想心转成正知正见,这就是修行。
戒为道源、菩提之根,我们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这就是修。佛性当中具足两种功德:一是性德,一是修德。性,就是本性。修德,指修行的德。性德是本具的,例如,每个人的眼睛都能看,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修,看东看西,看光怪陆离的五光十色,不知道看经、也不知道持咒,眼睛始终乱看,眼根就不清净,六根就染污了,就没有德、堕落了。
受三皈、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受菩萨戒,这就是修德。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做了多少,就得多少。如果只是说得天花乱坠,五戒做不到,八关斋戒也做不到,菩萨戒更做不到,虽然是在修行,但性德没有光明,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行有了功力、有了功夫,本性才会有光明,六根才会清净,烦恼才会脱落,佛性才会现前,将来才会成无上道。假使没有修德,我们的性德就跟普通人一样,打妄想、起无明,佛性没有显现,佛性没有光明,佛性不清净。
修德要有功,必须从基础做起,五戒必须要持清净。五戒,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分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做到上上品,就是「修德有功」,六根清净,果报无有穷尽。所以,这就要靠修。怎么修?时时刻刻注意自己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有没有打妄想?打了妄想,马上返照自心,惭愧、忏悔、改过,这就是修德,这就是修行。
所以,要在六根上修,要在身口意三业来修。不是「修」就有,而是要「有功」夫,如此就要实践,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办公室、道场,任何场所都可以修。明白这个道理了,不仅中台禅寺是道场,家庭也是道场,办公室也是道场,整个社会都是道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佛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清楚这个道理,修行绝对修不成功,因为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佛」在哪里?我们为了尊师重道,塑一个佛像,恭敬礼拜、惭愧忏悔,向佛菩萨学习,有了过失马上向佛菩萨忏悔,这是眼睛所看到的佛像。真正的佛像、真正的佛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才是真佛,所以,要觉察、觉照。
--------------------------------------------------------------------------------
(三)
觉察,就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心当中有没有贪心?贪什么呢?贪财?贪色?贪吃?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得的就得,不是自己本分内的就不要。想要求功名富贵,必须要脚踏实地,要有善法、要有福报、要有功德,这就是菩萨道,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庭或事业上,要负责尽职、慈悲喜舍,这些都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尽了责任、修了善法之后,要像佛经里所说的:「功德归三宝,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检讨反省。」
佛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每个人都具足,就是我们的觉性。假使过去明白这个道理,经过返照自心修行过的,这一生六根清净,什么道理都能一目了然,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中国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如果过去这念心染污了,今生的智慧、各方面都迷迷糊糊。迷迷糊糊没有关系,从现在开始,在觉性上用功,才是真修,才是实悟。
所谓「福慧双修」,检讨反省属于智慧,我们所修的其他一切善法属于福报。心当中有智慧、有灵觉,灵明不昧,了了常知,这才是更上一层楼。我们的心就能愈来愈明白,心就愈来愈微细,烦恼愈来愈少,身口意三业愈来愈清净,这个就是进步,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自己修行是自利,由于了解人人皆有佛性,不忍心众生堕落,从因地上把这些道理传播给有缘人,就是利他。
大众都是菩萨戒弟子,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翻成中文就是「觉有情」,大道心众生。诸位都是菩萨戒弟子,都是觉悟的众生。觉,就是先从自己开始觉察,返照自心。一般人都向外看,只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己统统是对的,一切都怪社会、怪大众,这就是没有觉察。觉察,就是检讨自己的烦恼。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社会上很多人贫困、穷贱,只想到:「唉呀!这个社会不好,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帮助我,我的亲戚也不帮助我,这个社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什么社会?乌烟瘴气的!」这就是一般众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觉察,就不会怪人家、不会怪社会、不会怪亲戚、不会怪朋友,知道反省:「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够、善心不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所以今生穷困潦倒,要时时刻刻检讨,从现在开始,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这就是觉察。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小孩不想读书,成绩不好,父母骂他:「你简直是最愚蠢的!」不仅骂孩子,看到家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这就是众生。假使能够觉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现在要检讨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导他,从因当中去努力,希望他改过向善、惭愧忏悔,教他走出一条路。」对孩子要有慈悲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长、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帮他找一个好老师、好学校,经常鼓励他。这就是觉察。
先从自己检讨,就是觉察。觉察了以后,还要觉照。有了烦恼,要赶快把它照破。例如,检讨发现:「我经常骂孩子,口业不清净,容易发脾气。」再度起瞋心时,赶快诵经、持咒、念佛、忏悔,把瞋心化掉。这就是觉察、觉照。假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就是佛,这是自性佛。每一尊佛菩萨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假使认为丈夫不好,不要怪他,先怪自己:「自己为什么会碰到他呢?这个丈夫这么无赖,喜欢发脾气,也不照顾家庭,这是我过去的业障,不能怪他。」先从自己努力,慢慢改变他。要忍耐、要慈悲、要恭敬、要勤劳,要有善法,依照这个方法不断地努力,一定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
以修行来说,就是更进一步的了。经常思惟:怎么样办道场?怎么样普度众生?怎么样能够自利?怎么样能够利他?这就是觉察,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心。进一步,觉照,要照破无明、烦恼。如何照破?第一是改过,第二是向善,第三是检讨,第四是观空。要有般若的智慧,要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更上一层楼。
现在虽然是刚刚开始,已经是不简单了,每一位是优婆塞、优婆夷,还要受菩萨戒。觉,即是佛。要想成佛、成菩萨,必须要有正因,要有觉悟的心、觉察的心、觉照的心。我们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就像小偷一样,时时刻刻使我们打妄想,偷我们的功德。一发脾气,这就是小偷,偷我们的清净功德,火烧功德林。刚刚准备要发脾气了,「我知道了,不能发脾气!」念一句:「阿弥陀佛」,照到起贪心的那个地方,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
--------------------------------------------------------------------------------
(四)
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执着一句佛号,是没有什么用的。所谓「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佛号是用来返照自心,化除我们的无明烦恼。以前有一位居士很用功,每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几百、几千、上万遍。他是念这句佛号,而不是利用这句佛号返照自己的心。有一天,他的儿子不乖,吵闹起来了,怎么劝也劝不听,这个居士发脾气了,拿起念珠,边念佛、边打小孩。这就是没有觉察、没有觉照。
我们心当中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用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个烦恼又可简化、浓缩成一百零八个烦恼。一百零八个烦恼都破掉了,就身心清净,成道证果。一百零八个烦恼还是太多,记不住,就浓缩为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
每个人都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心当中起了无明烦恼,可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谁在起瞋心?」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自然就没有瞋心了。根基好的人,一起烦恼、无明,就把烦恼、无明照破了。根基再好一点的,经常保持正念,自然就不会起烦恼,自然就不会生气。根基差一点的,起了贪心、起了瞋心,心想:「唉呀!我怎么又在发脾气,又在起烦恼?」这样也不错,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根机最下等的人,起了烦恼、骂了人、做了坏事,根本还不知道,别人告诉他,他还不接受。
凡夫众生由于过去起烦恼习惯了,无始以来的种子都隐藏在八识田中。现在用持戒的方法,清净身业、口业、意业,这是持戒的功德。持了以后,要归于觉性,持而无持。持戒是一个法门,是根本的法门。持一条戒,就破一个烦恼。烦恼破掉了,我们的自性、觉性就现前了。
所有的法门都是方便,持戒也是方便法门。假使心很散乱,就要打坐;念佛念不下去,就改为诵经;诵经诵不下去,就持咒。法门很多,诵经、打坐、持咒、忏悔、经行,乃至于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品,这些都是修德。修德有了功夫、有了功力,我们的本性才会现前。
佛性是本具的,假使不修、没有觉察,虽然有佛性,但迷迷糊糊,乃至造了恶业,葬送了一生,将来就会堕落,随业流转,轮回六道。所以,现在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这就是修德。每一条戒我们都要尽量去做,假使犯了戒,马上惭愧、忏悔。
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所谓「本具」,即是经中所说的「法尔如是」,觉性是无始无终,我们把觉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无始无终,否则就要轮回六道,受苦受难。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恶念也是它。
本具的觉性,即是「本觉」。师父说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大众听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不是佛祖给我们的,也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父母给我们色身,而觉性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在六道当中轮回。
假使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的因缘,佛性虽然本具,但仍是「不觉」的众生。现在大众听闻这个道理觉悟了,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了,就是菩萨。完全觉悟了,烦恼统统漏尽了,就是如来佛,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位是在家居士,法师是出家众,大众看看这念心有没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诸位有男众、有女众,这念心有没有男相?有没有女相?这念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在家相、没有出家相,觉性是无相的。
《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觉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众生相,念念分明。大众要在这个地方来返照一番,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坛经》中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觉性没有东西南北、没有男女老幼,是无相。所以,受了菩萨戒之后,除了戒以外,还要看经,要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这样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见,得到什么、见到什么,都是错误的,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经也好,假使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念心无所求、无所得,因为心性本具。
凡夫众生是不觉。由于不觉,始终在造恶业,将来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受苦。我们现在是始觉,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有深浅、有粗细、有高低,有层次上的差别。虽然是觉,只是刚刚开始找到一条大路,这条路要一步一脚印去走。
--------------------------------------------------------------------------------
(五)
佛经里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个层次,现在是第一个层次,将来「修德有功」,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明了,烦恼就愈来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是一般的凡夫众生。
「动静理全是」,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没有差别,并不减少一丝一毫,并不因为你是众生或是堕落,佛性就不见了;佛性还在,只是迷惑颠倒了。无论是静、无论是动、无论是行住坐卧,佛性始终存在。「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残杀……造作堕落三涂的恶因。我们绝对不做这些,我们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萨戒,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随物去」,随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流转。「杳杳不知归」,做了很多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还糊里糊涂。
所谓「始觉」,就是开始觉悟。第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从现在开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就是名字即佛。在名义上,各位都是菩萨,都受了十方诸佛大戒,有了菩萨的名字,有了诸佛、未来诸佛、十方诸佛的名字。「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过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觉性,现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净,心当中一大堆垃圾,要靠自己来净化、来提升。所以,在名字上,诸位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但是,菩萨有贤位菩萨、登地菩萨、十地菩萨,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什么是十地菩萨?心已经清净,定慧、慈悲、心量……已经达到第十个等级了。其实都是同样的这一念心,只是层次上的差别。佛菩萨有这念心,我也有这念心,为什么自己不觉察、不觉照、不检讨、不反省,心中的垃圾愈来愈多,不知道把垃圾化掉?现在才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名字即佛。
第三个阶段,是观行即佛。继续用功修行,念念观照,动静闲忙当中不离开当念,有了过失,觉察、觉照、觉悟,继续用功。这念心本来是一团浑水,其中的渣滓慢慢沉淀了,身心逐渐清净,就是观行用上功了,诵经、持咒、打坐、参禅、持戒……广修一切善法,用善法来转识成智,沉淀自己。
由于观照得力,有了功夫,又进步了,第四个层次是相似即佛,和佛菩萨的心有一点点像了,称为相似的境界。继续再用功,贪瞋痴等粗的烦恼脱落,就是分证即佛,就是果位上的菩萨了。
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现在用功,不要向外东求西找。最后,达到究竟即佛了,还是这念心。我们现在的这念心就像初一的月亮,只有一点点光明;究竟成佛了,是十五的满月,放大光明。这是佛法的无上真理。
诸位这次来受戒,从三皈到五戒,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是很完整的一个系统,就等于坐在莲花台上了,我们的心就是莲花。莲花是一个譬喻,明白这念心了,由于觉察、觉照,六根慢慢清净了,这念心就是白莲花。所谓「白莲台上观世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念心不染尘,每一位都坐在莲花台上,每一位都是观世音。不要向外祈求,一求,心就跑掉了。如《中庸》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假使不坚住正念,不随顺觉性,不觉察、不觉照,心就跑掉了。
想要把这念心收回来,就要持戒。人人心中有一个小偷,在心当中住了几大阿僧祇劫,我们现在才看到小偷。现在,不是不要这个小偷,而是用持戒的方法,把小偷绑起来。虽然绑起来,还是个小偷,所以进一步要净化他、改变他,这就要靠自己转识成智。
王阳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中有很多土匪、盗贼,我们知道他在哪一座山,派一个军队、几万个士兵,把他围起来,很快就能剿除。心当中的贼时时刻刻跟着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心当中的小偷。假使他跑掉了,经常来来去去,偷取我们的自性功德,我们就要用持戒的方法,把他抓起来、绑起来、关起来。关起来之后,还要进一步改变他,就是用诵经、持咒、打坐、参禅,觉察、觉照、觉悟,化敌为友,以前他是敌人,现在他就是我自己;以前它是垃圾,我们现在化腐朽为神奇。修行就是如此,假使违背这个原则,绝对修不成功。
--------------------------------------------------------------------------------
(六)
道在哪里?道不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就是有成,既然有成,就会有坏。例如,不管这个道场修得多坚固、多庄严,经过几百年以后,就会坏掉,世间的一切有成就有坏。许多人不了解,刻意观想出一尊佛,天天坐在这里打妄想:「观佛、观佛,我要成佛、我要成佛,我要见菩萨……」真的见得到菩萨吗?见得到佛吗?所见到的,都是自己的妄想心想出来的。
「佛者,觉也。」觉即是佛。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是什么?「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每个人都有一潭心水,但是众生的心水是浑浊的,照不出月影,不能起照,没有作用。如果用觉察、觉照的功夫,把心当中的垃圾化掉,像江水这般清净,就能「汉来汉现,胡来胡现」。
神秀大师曾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当中有一片镜子,但是镜面上都是灰尘,把所有的光明都遮住了,称为「宝镜蒙尘」。现在要把我们的妄想、烦恼擦掉。怎么擦?没有别的,就是用惭愧忏悔、觉察觉照、检讨反省、用持戒的方法,把心当中的烦恼、垃圾化掉。
庄子也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至人」就是智慧最高的人,我们则称佛为觉者、智者。「用心若镜」,佛的心如明镜,能映现万物,所以有通达世间、出世间万法的智慧。什么是「不将不迎」?看到好的东西、好的境界,不欢喜、不起贪爱;看到坏的东西、不好的境界,也不讨厌、不排斥,这念心就像镜子一样,经常保持明净,这就是「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藏,就是藏到心中。众生的心就像厕所、就像垃圾堆一样,所有的垃圾、废物都在里面。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徒弟在外行化,看到一位女众掉到河里去了,老和尚赶快把她从河里拉起来,救了她一命。过了一段时间,徒弟就问:「师父,上次您摸了那个妇人的手,犯了戒喔。」老和尚说:「这件事我心当中一点影子都没有了,老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记在心里?」所以,「应而不藏」,无论是好的境界、坏的境界现前,这念心像一片明镜,过去了就算了。但是,「过去了就算了」也不是糊涂。像这个老和尚知道自己在救人,救了人以后心当中了无一物,「不藏」,并不会想:「唉呀,我的功德好大啊!」「我看看这个妇人长得漂不漂亮,穿什么衣服?」「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我们这念心必须要像《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心得自在,心得解脱,心超越物外,这就是至人、圣者,就是菩萨。
大众已经是登堂了,登了堂以后,还要入室;入了室以后,还要步步高升,一直爬到最顶端。做多少算多少,这一生做不完,来世再继续。诸位已经得到优婆塞、优婆夷的果位了,等于拿到最安稳、最实在的一张飞机票了,胜券在握。进一步,要靠自己去努力。佛法就是心法,是心地法门,这是过去佛、现在佛所传授的心法。诸位能够了解这个心法,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心就是我们的觉性,就是我们的佛性。菩提自性,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么简单。虽然人人都有这念心,但是由于不觉,六根颠倒、攀缘,天天都在造杀盗淫种种恶业,将来仍然在六道轮回,有什么用呢?因此,虽然人人都有觉性,都有本觉,但还要始觉。有了始觉之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从观行觉、相似觉、分证觉,一直到正觉,一直到妙觉。这样子这一生才能了,不是知道就了了。
--------------------------------------------------------------------------------
(七)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证阿罗汉果;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缘;下半夜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悟到什么?悟到看天上明星的这念心,能看的这个心是本具的,也就是刚才所说,大众的觉性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由于现在才知道,所以还要用功返照,觉察、觉照,把心当中的烦恼、垃圾化掉、漏尽才有用,否则只是虚度一生。
今日大众在此受戒,藉这个机会、藉这个因缘祝福大众、勉励大众,从三皈到五戒,从五戒到八关斋戒,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大众就登堂入室了。最后,还要了解佛性的道理,知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就像爬楼梯一样,步步高升。
凡夫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眼睛要看好的,例如,每个家庭都有电视,无论大人、小孩,都习惯看电视,看个不停,不看就难过,好象是吃鸦片上了瘾一样。这就是众生,不知道内照,不知道把眼光收回来。耳朵要听好的,不但要听好的,还要听靡靡之音、要听赞叹之声,这样耳根就不清净,这就是众生。两耳内听,两眼内照,检讨反省,才是菩萨行。
「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嘴巴以酸甜苦辣为食,一般人都是尽量找好吃的东西来吃。「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身体以触尘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菩萨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受菩萨戒、听闻佛法,充满了欢喜,这就是法喜充满,所以你们也是菩萨。什么是「禅悦为食」?打坐时心清净了,一念相应成正觉。与什么相应?不是与外面的境界相应,而是与清净心相应。这念清净心现前了,一念相应,就成正觉了。这就是菩萨「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所以,我们要尽量使六根清净。许多人都是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认为这就是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其实,念观音、拜观音,只是个方便法门,而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观音菩萨是以耳根圆通法门成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离开了外面的声尘,自性始终是存在的。用闻性慢慢观照,慢慢向内收,收到六根归一了,最后达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成道了。
无论是动静闲忙、明暗、远近、高低,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只要保持这个觉性。不过,这个层次有深有浅,要站得住、站得长,才是功夫。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这就是一条大路。一般人都是走远路、走错路。前面是方便,然后要登堂入室,最后要达到最高峰,就必须在觉性上修。这次大众都很发心,受戒要至诚、恳切、专注,发殊胜心、难得心、难遭遇心,既来之则安之,万缘放下。祝福大众道业增进,发菩提心!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