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有一位出家沙门,名调信者,他是世逵寺的庄房知庄师,那庄房就在洛山寺附近。
悦太守金昕公有位千金小姐,被这位知庄师凋信看见了,从此他便成了单相思,天天在思念着这位小姐。痴念日深,他说经常到洛山寺的大悲像前求祷,希望菩萨能够保佑他成就好事。
如此的拜祷了数年之久,这种不正当的祈求,菩萨哪里能够遂其所求呢?不久,金昕公之女已许配了人家,他不但没有求到,而且连希望也没有了。因此到大悲像前又怨恨起菩萨来,自怨自泣的悲哀不已,从日中到日暮,精神倦怠,便昏然入睡了。
愚痴的凋信,睡梦中见金氏女如天仙一般走进门来,到他面前嫣然启齿说:“我早就认识你了,心中爱念未尝暂忘,我早有心相从,可是迫于父母之命,将我强配他人,今天愿为同穴之友,不顾一切而来相就。”
调信闻听大喜,也对此女颂吐思慕之忱,二人同归乡里,结为夫妇,过着美满的生活。
转瞬间,已度过了10春秋,生了5个儿子,一家7口,乐极生悲,家徒四壁,弄得藜藿不继,夫妻落魄为丐,奔走四方求乞过日,如此生活又过了10年,一家大小已是衣不蔽体惨不忍睹了。
当他们流亡到溟州蟹县岭时,15岁的大儿子病饿而死,夫妻2人痛哭了一场,收葬路旁后,领着4个儿子到了羽曲县,于路边搭了一间茅草屋住下,真是贫贱夫妻百事怨,既老且病,饥饿无力乞讨,10岁的小女去乞化,被村中的狗子咬伤,哭号的痛卧在他们面前,他们夫妇俩更是泣不成声!
金女拭泪而叹道:“当我们初见面时,你我皆是年轻人,彼此相爱,苦乐相共,50年来,此情未已,而老病已至,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现今已是傍舍壶浆,人不容乞,千门之耻,重似山岳,眼看见儿饥病危,无以为救,抚今追昔,红颜巧笑,草上之露。花芬芝兰,柳絮飘风,君有我为累赘,我见君而心爱,与其相对而毙,不如备自寻食活命吧?”
调信亦喟嗟悔叹!还有什么好说的?因此,每人分了两个儿子,一南一北,各奔前程了。
调信的梦到此,已是更残漏尽,五更天明时分了。及至醒来,揽镜自照,头鬓尽白,惘惘然无意于人世,贪染之心亦息,于是匍匐在大悲像前,忏涤不已。
回到蟹县,忆起梦中埋儿的地方,用手拨视,竟见一尊石雕弥勒像,欢欣的取出涤洗洁净,奉安于邻寺之中,回到京师辞去知庄师之职,倾其所有资财,创建了一座净土寺,勤修净业,临终安然往生!
后人诗诫之曰:
快适须臾意已闲,暗中愁里老苍颜;
不须更待黄粱熟,方悟劳生一梦间。
治身臧否先诚意,鳏梦蛾眉贼梦藏;
何似秋来清夜梦,时时合眼到清凉。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