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这是讲见到人有喜庆的事情,不可以生嫉妒。这个喜庆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说道德人品、才智学识、功名富贵、名闻利养,乃至一技之长,乃至美貌仪容等等,这都是人所希求的,得到了这属於喜庆。见到人有这些,不可以生嫉妒,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对自己危害很大。
战国时代魏国的大将庞涓,他跟孙膑同出於一个师门,都是拜鬼谷子为师,都是学兵法的。但是庞涓不如孙膑,在学识、兵法运用方面逊孙膑一筹,所以庞涓就嫉妒孙膑这种才能。这个人心地也很阴险,他做了魏国的将领之后,他就去请孙膑来,跟他讲了一番好话,说我们是同门兄弟,一起共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来,我们一起来为魏国服务,一定会有一番很大的建树。结果把孙膑骗来之后,他并没有向魏君去推荐,反而把孙膑幽禁在家里,最后还将孙膑的双膝给砍了,让他残废了,不让孙膑有机会显示他的才华。孙膑后来就知道庞涓的那种阴险,所以他就装疯,用巧计脱离了庞涓。最后他终於做了另外一个诸侯国的大将,打败了庞涓,逼庞涓自杀了。所以庞涓他因为有妒忌之心,害人就是害己。
又看到宋朝有一个人,这是南宋有个官员叫韩侂胄,他跟朱熹是同一时代。朱熹这是非常著名的大儒,南宋的理学家,他注解四书有一个《四书章句集注》,后人把这个《集注》做为四书最重要的解释。南宋以后都采用朱熹的注解,甚至连朝廷考核官吏、科举考试都用朱熹的《四书集注》做为主要教材。因为朱熹的才华、人品都非常的高,这个韩侂胄就非常嫉妒,结党来排挤朱熹。而且把朱熹所提倡的这些理论斥为是伪学,跟著朱熹一起学的那些大儒、学者都被排斥、被抑制。结果后来韩侂胄也被诛杀了,下场是他自己不得好死。所以可见得凡是嫉妒他人,那心里已经长出了肿瘤,害人之心一生,自己必定会受害。
在《感应篇汇编》也讲到一个故事,说唐朝一位著名的将军叫梁仁裕,当时叫骁卫将军。他娶了一个婢女做妾,他自己的正室妻子李氏非常妒忌她,而且心狠手辣。有一次竟然把这个妾绑起来,狠狠的打她的脑袋。这个婢女在那嚎呼,说在下虽然很贱,只是没有自由,为什么娘子您对我这么狠毒,对我这么心狠手辣?最后这个婢女就死去了。死了一个月左右,这个妻子李氏突然生了病,头上长了毒疮,长了很多,痛得不得了,天天嚎哭大叫,最后这个脑袋溃烂而死。
你看这个报应多么神速,对婢女敲打她的脑袋,把她打死,自己也落得个头脑溃烂而死。从心上讲,这个妒忌心是属於瞋恚。这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贪是贪爱、贪婪,瞋是瞋恚,怨恨、妒忌都属於瞋恚,痴是愚痴,这叫三毒。心里有这三毒,这个身体,乃至自己的命运、家族都会不好。宋朝时代有一位官员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没一个儿子是好的。一个是驼背,一个是跛脚,一个是四肢萎缩,一个是双足残废,一个是疯癫,一个是愚痴(就是弱智),一个是耳聋,一个是瞎眼,一个是哑巴,一个死在监狱里头。结果有人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问他说,蒋大夫,您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有这种灾祸?这蒋瑗他还算不错,能够反省自己,他说我平生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只不过总是嫉妒别人。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结我的人我就喜欢他;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听到别人做了恶事反而深信不疑;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看到别人有了损失,好像自己得到好处一样。见人之得,他就若己之失,见人之失,若己之得。结果他的这个朋友很感叹的说,你的心术是这样坏,一定会有灭门之灾,恶报岂止是这样!这蒋瑗听了之后,非常恐惧,就问他该怎么办。他朋友告诉他说,上天虽然高远,但洞察世间的一切,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转祸为福。你现在马上改,还来得及。这蒋瑗就非常的感恩,於是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没有几年的时间,他剩下的九个儿子,一个一个的病都痊愈了。
所以我们看到,嫉妒人这会让人产生不平,产生怨恨,甚者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嫉妒是以自我为中心,是极度的自私自利的表现,所以上天的责罚就重。蒋瑗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心态,断恶修善就能够转祸为福。《易经》上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能够转不善为善,就能够转灾殃为喜庆。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妒忌心彻底抛弃掉,要学会随喜别人的好处,见到别人好,就好像自己好一样,“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还要深信因果,知道别人有喜庆,那是因为别人过去修福,自己想得到同样的喜庆,那必须自己要好好修福,才能得到这种喜庆。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