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五台山佛教的过去和现在看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五台山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五台山僧众弘扬佛法,惩恶扬善,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文化传承做出过积极贡献。至今人们印象较深的有:抗战时期,五台山僧众组成抗日小分队,护寺、护山、护民众;殊像寺方丈圣忠,曾担任八路军的交通员,解放太原时任战地通信员;万佛阁住持常青法师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五台山佛教界举行祈福法会,并捐款203万元。他们身在佛门,心系国家,行善事,做功德,利国利民,弘扬人间大爱精神。 在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交流中,五台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正教义、明佛理、扬佛法,为新时期宗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台山僧尼积极参加海内外佛教交流、佛学研讨,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增进友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已圆寂的能海上师,曾经是同盟会会员,早年投身革命,后来出家修行,精通显密经典,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并担任第一届至第三届副会长,曾经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尼,他的法脉,他爱国爱教的精神在五台山影响至今。再如五台山广宗寺法尊法师,多次往返汉藏地区,以毕生心血翻译藏传佛教经典,曾经为一届人大和《宪法》的翻译担任藏文审定工作,翻译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主义论》,为藏汉佛教文化交流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长期以来,五台山以独特的佛教精神,为宗教文化添彩,与现代文化协同,成为地区和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精神因子。
二、重视和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应把握好几个着力点
(一)重视和发挥佛教文化爱国爱教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生生不息的传统。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任务,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明确了历史方向。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科学的、大众的、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佛教文化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五台山佛教界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感恩的心弘扬佛教爱国爱教精神,引导僧众既要学好佛教的教义,又要学好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民生、关爱社会、关心祖国,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寺庙做起,爱教更爱国,把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族的和谐与进步、国家的兴旺与发展作为终身追求,积极投身科学发展与和谐建设。 (二)重视和发挥佛教文化探究求真的精神,推动创新发展。
佛的本意是觉者,指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要人们明了万事万物的本原和现象,通晓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这不仅是佛教的要义和追求,也是人类探究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过程。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未知领域还很多。拓展科学新领域,认识发展新规律,建设社会新和谐,是人类的共同课题,也是佛教的探究内容。世界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做,是佛教界关心的问题,也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共同关心的问题。佛教不排斥科技、不排斥创新。佛教文化的探究求真精神,蕴含着探索与发现的成分,这与我们当今推进创新发展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积极引导佛教界,把探究求真的着眼点和造福社会的着力点集中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跨越的实践中,关注科技发展新进步,学科技、用科技,以科学技术推动转型发展,实现强国富民。 (三)重视和发挥佛教文化和谐圆融的精神,助力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 佛教文化慈悲为怀,首先要求从自己做起,主张以良好的修持追求人生的圆满。注重心性修养,以内心和谐、自身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佛教文化的一个特点。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中,理顺情绪,慰藉心灵,校正人生,也需要发挥佛教禅修、养性、调心、和敬、圆融的修持之道,克服迷茫浮躁和过度追名逐利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消除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强和谐、稳定的合力。 佛教崇尚自然、呵护生灵、珍爱生命,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于我们今天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诸多启迪。我们越是要加快发展,越是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下工夫。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