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与事分开的逻辑思考,其实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分别智”能让我们清楚分辨一个人身上的优缺点,进而学习他的优点,警惕他的缺点。
有一个故事,话说有两个爱抽烟又想学佛的人,两人同时去问同一个师父,结果第一位出来后说:“可以抽烟!”而第二位得到的答案是“不可以抽烟!”第二位十分纳闷,就问第一位是如何问师父,第一位说我问师父:“抽烟的人可不可以学佛?”师父说:“可以!”他问第二位是如何问师父,第二位说我问:“学佛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说:“不可以!”
这一则故事让我想起,曾经在一次培训课程的双向交流环节中,有人发问:“赌博的人可不可以做慈济?”我回答:“可以!”不过我马上接着补充说:“做了慈济后就不可以再赌博!”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要培养知性与感性之外,如果也能同时保有理性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对很多事情的分析与判断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如同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抽烟不好!”但我们不能对孩子说:“抽烟的孩子是坏孩子!”如果这样的逻辑论调成立,则孩子会反问我们:“那抽烟的大人是不是坏人?”这是将“人”与“事”分开的逻辑思考,也是一种思维转换,对事情与道理的论述会有很大的帮助。
曾经证严上人派遣几位很会插花,及很有会场布置经验的志工,前往海外某一据点,协助布置周年庆的会场。回去后,众弟子向证严上人销假之际,就有人向上人抱怨,某一位很会插花的师姊,很爱坚持己见。上人闻后,随机开示:“我派她去,是要你们学她的插花,不是要你们学她的坚持己见。”短短一句开示,道尽上人无上的睿智教化。这种把人与事分开的逻辑思考,其实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分别智”能让我们清楚分辨一个人身上的优缺点,进而学习他的优点,警惕他的缺点。同时,对事不对人的平常心,也比较不易引起人事的纷扰。因此,不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缺点或优点,全部都化为我们学习成长的资粮。这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
大多数的人都容易将“人与事”混为一谈,以自己对某人的好恶观感,做为取舍人才或安排职位的主观考虑,因此极易落入“以言举人”及“以人废言”的武断。对很会阿谀谄媚、逢迎我们的人比较有好感,就给他好的职位,对自己认为没有好感的人,即使其言也真,也是听不进去。对自己认为不投缘的人,即使是难得的人才,也刻意排斥,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很多人喜欢以自己的“感觉”或“喜好”去做人处事,这种偏见与主观的心态,常令我们对生活周遭的事情判断错误,致使人生的格局日渐狭隘,人际关系逐渐疏离,情况恶化时,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与言行甚至就是内心邪恶的一种表现。
逻辑思考能提供我们更宽广、更客观、更有远见的思维转换。唯有突破我们旧有的思考模式与惯性,才能培养出同理心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才能将心比心去体谅与善解别人的心境与情绪,这样才能以宽广的思绪及宏观的思维,去领悟生命中的人事至理。
惯性思考时,一加一是等于二。但如能逻辑思考,则一加一可能是“王”,可能是“11”。也可能还是“1”,因为两个“1”重迭在一起。也可能是三,或大于三,因为一夫一妻结婚生下一子,变成一家三口。一加一也可能因彼此抵销而变成零──譬如一个“正”加上一个“负”就变成零。此犹如夫妻或朋友,两人互结恶缘,彼此恶言相向、互相摧残,终致水火不容,形同路人,这就是一加一等于零,甚至会变成负数的一种逻辑思考。
同理,在黑板上画一个“O”,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解读。国文老师说它是一个“句点”,数学老师说它是“阿拉伯数字的零”,英文老师说它是“英文字母的“O”,化学老师说它是“『氧』的符号”。而如果问小朋友,可能有人会说它是“甜甜圈”。所以,它启示我们,要将心比心,常常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替别人着想,以逻辑思考去体谅及善解别人不同的角度与观点,则我们会发觉别人也没有错。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