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弥勒大菩萨(佛)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4 10:37:55作者:大悲

弥勒大菩萨(佛)思想

  【一】、前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唐末五代后梁时期 布袋和尚

  【二】、内容分析:

  一、阿含经类:发愿成佛,本尊现正在兜率天宫(属于欲界第四天)讲法,成立兜率佛国净土。

  1.《中阿含经》的《说本经》:未来人寿八万岁时,这个世界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时,有名为螺(samkha)的作转轮王,弥勒佛出世,广度众生,当时,尊者阿夷哆(ajita)发愿做转轮王,尊者弥勒发愿成佛。

  2.《长阿含经》卷6《转轮圣王修行经》与《长部》的《转轮圣王狮子吼经》):说到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有儴伽(螺)作转轮王,弥勒成佛。

  3.《增一阿含经》卷44第3经: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于世间。(当时有鸡头城,蠰佉王为转轮圣王)(《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四》提到,有一鸡足山禅窟,大迦叶在此等待弥勒出世,之后才涅槃。)

  二、慈氏名字含义:生生世世不忘慈心。

  1.慈心不食肉。 参见: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正藏第3册本缘部上,p.457~p.459)

  【补充佛教不食肉资料:(1)、《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大正藏16册经集部三,p.561~p.564 , p.622~p.624)(2)、《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卷八(大正藏第19册 密教部二,p.132, p.141)并请与《四分律》及《五分律》内容比较】

  2.修行慈心定,慈心三昧。  参见:《贤愚经》卷第十二﹒波婆离品第五十经(大正藏第4册本缘部下,p.432~p.436)(如是阿难,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也。始于彼世,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

  三、专摄本地球阎浮提众生,弥勒决疑,解决修持难题:

  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大正藏第14册p.418~p.420)

  2.《弥勒菩萨下生经》(大正藏第14册p.421~p.423)

  3.《大宝积经》卷88 ,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之一,(大正藏第11册p503)。“后500岁,正法灭时,弥勒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

  四、“唯心识定”:

  1.《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弥勒菩萨即从坐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性,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2.《法华经》序品第一: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妙光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文殊师利)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弥勒是也。

  五、弥勒菩萨讲菩萨摩诃萨修行:

  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七~卷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倒数第二参,弥勒佛讲菩萨摩诃萨(大菩萨道)。(参考附录一)

  六、弥勒问佛:菩萨成就几法而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引申诉说弥勒本愿。

  见《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弥勒菩萨本愿经》)(参考附录二)

  七、弥勒五论:弥勒佛为弘扬大乘佛法而指导瑜伽行者修持,也开创唯识瑜伽行派,从公元五世纪的无着、世亲、陈那开始,自印度传至中国,通过汉文、梵文、藏文再传遍世界。

  1.汉传佛教五论:

  1).《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册p.279~p.882)

  重点:(1)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①、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②、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的深隐要义。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缘觉地)

  ③、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诸经的仪则,分为十三门。

  ④、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经内中名义差别。分为白品与黑品。

  ⑤、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行蕴、十处、缘起、四食

  (段、触、思、识食)、四圣谛、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相(所

  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着相、不执着相)、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出入息念、三增上学(戒、

  心、慧)、证净等五门】二、毗柰耶(律)事,三、摩怛理迦(论)事。

  (2)、《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此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本

  地分,共有十七地:1、五识身相应地(眼、耳、鼻、舌、身识),2、意地(意识、末那

\

  识、阿赖耶识),3、有寻有伺地,4、无寻唯伺地,5、无寻无伺地,6、三摩呬多地,7、

  非三摩呬多地,8、有心地,9、无心地,10、闻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

  13、声闻地, 14、独觉地,15、菩萨地,16、有余依地,17、无余依地。内容可以归纳

  为境、行、果三相。

  (3)、本地分的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第一、就地总说门,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地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若无想定,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于此门中,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晕倒),亦名有心。唯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与心相违,名无心地。第二、心乱不乱门。第三、心生不生门。第四、分位建立门。若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晕倒)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名无心地。除上述六位之外,名有心地。第五、就真实义门。只有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其他由无心转变而有意识,假名无心,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因此有心地、无心地之间差别,进退不定,互为转换。

  (4)、本地分从三摩呬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①、三摩呬多地6:三摩呬多,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②、非三摩呬多地7:说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对治方法。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③、闻所成地10:广辩五明:一、内明,二、医方明,三、因明,四声明,五、工巧明。五

  (特别强调) 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④、思所成地11: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一、心性本来清净,二、思惟抉择观想事理,三、思惟抉择佛教箴言、偈颂中表述的种种义法。

  ⑤、修所成地12: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四处’谓四种区别︰(一)修处所,即修之准据(依据)。(二)修因缘,即修所依。(三)修瑜伽,即修之随顺相应。(四)修果,即修之成就,出生大用(局部成就,亦谓之果,不必以完全成就才算是成就)。‘七支’谓七种成分︰第一生圆满,谓假立有情(即修定人),身心圆满,六根通利(此一支即修行依据)。第二听正法(须是正法,且如理听闻)。第三涅槃为先。第四解脱慧成熟(此二、三、四支即修所依因)。第五修习对治(此支即修瑜伽)。第六世间清净,第七出世清净(此六、七支即所修果)。

  ※⑥、菩萨地15: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品》、《发心品》、《自他利品》、《真实义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姓品》、《施品》、《戒品》、《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慧品》、《摄事品》、《供养亲近无量品》、《菩提分品》、《菩萨功德品》十八品【《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四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五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一品。

  2).《辨中边论》(《分别中边论》、《辨中边论颂1卷》)(大正藏第31册p.464~p.480)

  重点:知法界本性,清静如虚空,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灭除五过失(懈怠、忘圣言、昏沉与掉举、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断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第31册p.590~p.661)

  重点:(1)、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2)、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4)、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4).《金刚般若论》(大正藏第25册p.757~p.766)在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5).《分别瑜伽论》(大正藏第31册p.143, p.353, p.418,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2.藏传佛教五论:2)、3)、与汉传佛教五论相同

  1).《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册p.813~p.848)

  重点:(1)、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皆有如来藏,一切诸众生,皆有真如性,而不说空寂。自性、因、果以及用,相应、行相与差别,遍处、不变及无二,说胜义性十种义。(如来藏十义)

  (2)、佛本性光辉,客尘烦恼覆,如日如虚空,受彼层云网,无垢具功德,恒常不变异,复于一切法,依智离分别。(以下说明离垢真如八句义:自性、因、果、业、相应、示现、恒常及不可思议。)

  (3)、处非处与业异熟,知诸根器种种界,以及种种信解力,及遍一切处之道,禅定烦恼及无垢,能起宿世之忆念,以及天眼与寂静,是为如来十种力。

  2).《辨中边论》(《分别中边论》、《辨中边论颂1卷》)(大正藏第31册p.464~p.480)

  重点:知法界本性,清静如虚空,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灭除五过失(懈怠、忘圣言、昏沉与掉举、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断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第31册p.590~p.661)

  重点:(1)、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2)、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谷,法日光亦尔,灭惑熟众生。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4)、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4).《现观庄严论》见参考文献11。“法尊法师谓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广(初会【《般若经》大正藏第5~6册】)中(二会【《般若经》大正藏第7册】)略(四会【《般若经》大正藏第7册】)三部中难通达义,此论能令容易了解,又复现前亲证,故名现观。”

  重点:(1)、谈论从初地到十地菩萨的修治方法,若佛智不见诸法相,不住十地。

  (2)、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遍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众相加行体、顶加行体、渐次加行体、刹那加行体、法身体)

  5).《辨法法性论》(《法法性分别论》)见参考文献9法尊法师译,p.567~p.580。

  重点: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磐,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则乱与不乱,

  染净皆非理。无分别正智,从缘知唯识,既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

  八、 1、在密教依据《大日经》及《大日经疏》卷一,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座上。

  密号迅疾金刚。《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大正藏第18册p.203)

  2、金刚界弥勒菩萨在贤劫十六尊(贤劫十六大菩萨,即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之中,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降三世会等各安立于曼陀罗轮坛外四方之十六菩萨)中,为东方四尊之首(四方各安立四尊菩萨)。《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大正藏第18册p.241) ;《贤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册p.339)

  【三】、总结:弥勒佛续佛慧命。在天上人间六道轮回中分身、化身众多,与文殊、观音、普贤、地藏等等佛菩萨,应缘教化众生,觉悟法界与空性无我之妙道,如太阳(大日)普照大地,传承大银河系三千大千世界法脉。

  【四】、参考文献:

  1.《大宝积经》:卷88 ,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之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1册p.503);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本愿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1册)。

  2.《中阿含经》卷13〈王相应品〉《说本经》(大正藏第1册,p.508~p.511)。

  3.《长阿含经》卷6《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藏第1册p.39~p.42;《长部》的《转轮圣王狮子吼经》。

  4.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卷79,入法界品(卷60~卷80)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大正藏第10册p.425~~p.439)

  5.鸠摩罗什译:《妙法法华经》卷1(大正藏第9册,p.4)

  6.鸠摩罗什译,张新民、龚妮丽释:《法华经 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卷5(大正藏第19册p.128)另见台北文殊佛教文化中心,1988年版《楞严经》。

  8.印顺:《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湾正闻出版社,1981年版,第八章第二节净土的仰信,p.463~p.532

  9.弥勒:《弥勒五论》,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谈锡永:《宝性论梵本新译》,台北全佛文化公司,2006年版。

  11.法尊法师:《现观庄严论略释》,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版。

  12.业露华:《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释译》,台湾高雄佛光文化事业公司,1997年版。

  13.慈阳居士:《弥勒圣踪》,台湾桃园大道文化公司,2007年版。

  14.韩廷杰:《成唯识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版。(唐朝玄奘译)

  15.《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大正藏第18册p.203);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3(大正藏第18册p.241);《贤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册p.339)。

  【五】、附录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对弥勒菩萨的见解

  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告之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从菩萨念力、愿力、自在力、神通力生,从菩萨善巧方便生,从菩萨福德智慧生。」

  「善男子!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大悲心,为诸众生,现如是境界,集如是庄严。弥勒菩萨摩诃萨安处其中,为欲摄受本所生处父母、眷属及诸人民,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众生,于大乘中得坚固故;又欲令彼一切众生,随住地、随善根皆成就故;又欲为汝显示菩萨解脱门故,显示菩萨遍一切处受生自在故,显示菩萨以种种身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常教化故,显示菩萨以大悲力普摄一切世间资财而不厌故,显示菩萨具修诸行知一切行离诸相故,显示菩萨处处受生了一切生皆无相故。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学菩萨戒?云何净菩萨心?云何发菩萨愿?云何集菩萨助道具?云何入菩萨所住地?云何满菩萨波罗蜜?云何获菩萨无生忍?云何具菩萨功德法?云何事菩萨善知识?」

  「何以故?善男子!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常现其前教化调伏。彼菩萨已满一切波罗蜜,已住一切菩萨地,已证一切菩萨忍,已入一切菩萨位,已蒙授与具足记,已游一切菩萨境,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一切如来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顶。善男子!彼善知识能润泽汝诸善根,能增长汝菩提心,能坚汝志,能益汝善,能长汝菩萨根,能示汝无碍法,能令汝入普贤地,能为汝说菩萨愿,能为汝说普贤行,能为汝说一切菩萨行愿所成功德。」

  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善财童子对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的见解:

  又决定知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现诸供养事皆悉从于决定解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一切佛法从善根起,一切化身从方便起,一切佛事从大愿起,一切菩萨所修诸行从回向起,一切法界广大庄严从一切智境界而起。离于断见,知回向故;离于常见,知无生故;离无因见,知正因故;离颠倒见,知如实理故;离自在见,知不由他故;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离边执见,知法界无边故;离往来见,知如影像故;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离一切法见,知空无生故,知不自在故,知愿力出生故;离一切相见,入无相际故。知一切法如种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质如像故,知声如响故,知境如梦故,知业如幻故。了世心现故,了果因起故,了报业集故,了知一切诸功德法皆从菩萨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于楼观前,举体投地,殷勤顶礼;不思议善根流注身心,清凉悦怿。从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暂舍,合掌围绕,经无量匝,作是念言:

  「此大楼阁,是解空、无相、无愿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切法无分别者之所住处;是了法界无差别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众生不可得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法无生者之所住处;是不著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处;是不乐一切聚落者之所住处;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处;是离一切想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法无自性者之所住处;是断一切分别业者之所住处;是离一切想心、意、识者之所住处;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处;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蜜者之所住处;是能以方便住普门法界者之所住处;是息灭一切烦恼火者之所住处;是以增上慧除断一切见、爱、慢者之所住处;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通明而游戏者之所住处;是观察一切菩萨三昧境界者之所住处;是安住一切如来所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念中往诣一切国土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切众生前悉现其身者之所住处;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是能遍至一切处者之所住处;是虽已出一切世间,为化众生故而恒于中现身者之所住处;是不著一切刹,为供养诸佛故而游一切刹者之所住处;是不动本处,能普诣一切佛刹而庄严者之所住处;是亲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处;是依止一切善知识而不起善知识想者之所住处;是住一切魔宫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处;是永离一切心想者之所住处;是虽于一切众生中而现其身,然于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处;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于法界无差别想者之所住处;是愿住未来一切劫而于诸劫无长短想者之所住处;是不离一毛端处而普现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处;是能演说难遭遇法者之所住处;是能住难知法、甚深法、无二法、无相法、无对治法、无所得法、无戏论法者之所住处;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处;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于世法无所染、已到菩萨所到岸、已住如来所住处者之所住处;是虽离一切诸相而亦不入声闻正位,虽了一切法无生而亦不住无生法性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俱,虽修于慈而不证离瞋法亦不与瞋垢俱,虽观缘起而不证离痴法亦不与痴惑俱者之所住处;是虽住四禅而不随禅生,虽行四无量为化众生故而不生色界,虽修四无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无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勤修止观为化众生故而不证明脱,虽行于舍而不舍化众生事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于空而不起空见,虽行无相而常化著相众生,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行愿者之所住处;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而得自在为化众生故而现随顺诸业烦恼,虽无生死为化众生故示受生死,虽已离一切趣为化众生故示入诸趣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恋,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著,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虽行于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虽知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虽修八圣道而不求永出世间,虽超凡夫地而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虽观五取蕴而不永灭诸蕴,虽超出四魔而不分别诸魔,虽不著六处而不永灭六处,虽安住真如而不堕实际,虽说一切乘而不舍大乘。此大楼阁,是住如是等一切诸功德者之所住处。」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弥勒菩萨与善财童子对话:

  善财童子言:「大圣从何处来?」

  弥勒言:「善男子!诸菩萨无来无去,如是而来;无行无住,如是而来;无处无著,不没不生,不住不迁,不动不起,无恋无著,无业无报,无起无灭,不断不常,如是而来。善男子!菩萨从大悲处来,为欲调伏诸众生故;从大慈处来,为欲救护诸众生故;从净戒处来,随其所乐而受生故;从大愿处来,往昔愿力之所持故;从神通处来,于一切处随乐现故;从无动摇处来,恒不舍离一切佛故;从无取舍处来,不役身心使往来故;从智慧方便处来,随顺一切诸众生故;从示现变化处来,犹如影像而化现故。

  然,善男子!汝问于我从何处来者。善男子!我从生处摩罗提国而来于此。善男子!彼有聚落,名为:房舍;有长者子,名:瞿波罗。为化其人,令入佛法,而住于彼;又为生处一切人民随所应化而为说法,亦为父母及诸眷属、婆罗门等演说大乘,令其趣入故住于彼。而从彼来。」

  善财童子言:「圣者!何者是菩萨生处?」

  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生处。何者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深心是菩萨生处,生善知识家故;诸地是菩萨生处,生波罗蜜家故;大愿是菩萨生处,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萨生处,生四摄家故;如理观察是菩萨生处,生般若波罗蜜家故;大乘是菩萨生处,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众生是菩萨生处,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萨生处,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家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善男子!菩萨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住佛种性,能修诸行,不断三宝,善能守护菩萨种族,净菩萨种,生处尊胜,无诸过恶,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恭敬赞叹。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生于如是尊胜家已,知一切法如影像故,于诸世间无所恶贱;知一切法如变化故,于诸有趣无所染著;知一切法无有我故,教化众生心无疲厌;以大慈悲为体性故,摄受众生不觉劳苦;了达生死犹如梦故,经一切劫而无怖畏;了知诸蕴皆如幻故,示现受生而无疲厌;知诸界、处同法界故,于诸境界无所坏灭;知一切想如阳焰故,入于诸趣不生倒惑;达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不起染著;知法身故,一切烦恼不能欺诳;得自在故,于一切趣通达无碍。

  「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众生差别色相,等一切众生殊异言音,等一切众生种种名号,等一切众生所乐威仪,随顺世间教化调伏;等一切清净众生示现受生,等一切凡夫众生所作事业,等一切众生想,等一切菩萨愿,而现其身充满法界。

  「善男子!我为化度与我往昔同修诸行,今时退失菩提心者;亦为教化父母、亲属;亦为教化诸婆罗门,令其离于种族憍慢,得生如来种性之中。──而生于此阎浮提界、摩罗提国、拘吒聚落、婆罗门家。善男子!我住于此大楼阁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种种方便教化调伏。善男子!我为随顺众生心故,我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我为示现菩萨福智变化庄严;超过一切诸欲界故,令其舍离诸欲乐故,令知有为皆无常故,令知诸天盛必衰故,为欲示现将降生时大智法门;与一生菩萨共谈论故,为欲摄化诸同行故,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如莲华悉开悟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善男子!我愿满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时,汝及文殊俱得见我。

  「善男子!汝当往诣文殊师利善知识所而问之言:『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而入普贤行门?云何成就?云何广大?云何随顺?云何清净?云何圆满?』善男子!彼当为汝分别演说。何以故?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

  「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诸行。

  「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是汝善知识,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一切诸善根,发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实善知识;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愿网,住一切大愿;为汝说一切菩萨秘密法,现一切菩萨难思行;与汝往昔同生同行。

  「是故,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文殊师利当为汝说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满足大愿,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八是弥勒菩萨与善财童子对话,亦很重要,请读者自行阅读。

  附录二:《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弥勒菩萨本愿经》)

  《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  第四十二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施鹿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一切皆为众所知识。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阿难。罗睺罗等。而为上首。

  复有菩萨摩诃萨一万人俱。其名曰善意菩萨。增上意菩萨。坚固意菩萨。师子意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辩积菩萨。美音菩萨。胜幢菩萨。信慧菩萨。水天菩萨。帝胜菩萨。帝天菩萨。无攀缘菩萨。具辩才菩萨。神通妙华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等。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供养恭敬而为说法。

  是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众会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顶礼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咨问。唯愿如来见垂听许。

  佛告弥勒菩萨言。若有所疑今恣汝问。当为解说令得欢喜。

  尔时弥勒菩萨闻佛许已。欢喜踊跃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成就几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而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汝今为欲哀愍一切。利益安乐天人世间。能问如来如是深义。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弥勒菩萨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弥勒言。菩萨成就一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一。所谓发胜意乐菩提之心。是名为一。

  弥勒。复有二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为二。一者于奢摩他常勤修习。二者于毗钵舍那而得善巧。是名为二。

  弥勒。复有三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三。一者成就大悲。二者修习空法。三者于一切法不生分别。是名为三。

  弥勒。复有四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四。一者安住净戒。二者离诸疑网。三者乐阿兰若。四者起正见心。是名为四。

  弥勒。复有五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五。一者住于空法。二者不求他过。三者常自观察。四者爱乐正法。五者摄护于他。是名为五。

  弥勒。复有六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六。一者无有贪欲。二者不生嗔恚。三者不起愚痴。四者常离粗语。五者住于空性。六者心如虚空。是名为六。

  弥勒。复有七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七。一者住于正念。二者成就择法。三者发起精进。四者常生欢喜。五者身得轻安。六者住诸禅定。七者具足行舍。是名为七。

  弥勒。复有八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八。一者正见。二者正思惟。三者正语。四者正业。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定。是名为八。

  弥勒。复有九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九。一者速离诸欲恶不善法。安住初禅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者远离寻伺。安住二禅内净喜乐心一境性。三者远离于喜。安住三禅舍念慧乐心一境性。四者远离忧苦及以喜乐。安住四禅舍念清净无苦无乐心一境性。五者超过色想无异攀缘。安住无边虚空处定。六者超过无边空处定已。而能安住无边识定。七者超过无边识处定已。而能安住无所有定。八者超过无所有处定已。安住非想非非想定。九者超过非想非非想处定已。而能安住灭受想定。是名为九。

  弥勒。复有十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十。一者善能成就金刚三昧。二者成就处非处相应三昧。三者成就方便行三昧。四者成就遍照明三昧。五者成就普光明三昧。六者成就普遍照明三昧。七者成就宝月三昧。八者成就月灯三昧。九者成就出离三昧。十者成就胜幢臂印三昧。是名为十。弥勒。菩萨成就如是法已。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弥勒菩萨。得闻是法心大欢喜。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佛于过去劫  舍所爱妻子 头目及骨髓  到于施彼岸

  佛常护禁戒  如牦牛爱尾 最胜无伦匹  到于戒彼岸

  佛以忍辱力  舍离于违诤 不求人过恶  到于忍彼岸

  佛以精进力  得无上寂静 究竟常安乐  到于勤彼岸

  佛以禅定力  能灭诸罪垢 为天人导师  到于定彼岸

  佛以智慧力  善了知诸法 自性无所有  到于慧彼岸

  佛于菩提树  降伏诸魔军 具足最胜智  成就无上道

  导师无畏力  于波罗奈国 转清净*轮  摧破诸外道

  无上大智慧  出过于世间 能放净光明  善说诸法要

  如来清净色  智慧及功德 超过诸世间  能到于彼岸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是弥勒菩萨甚为希有。而能成就无量辩才。随众生念平等说法。而于文字无所系着。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阿难。弥勒菩萨。岂唯今日能于我前以偈赞佛。乃往过去十无数劫。尔时有佛号焰光游戏妙音自在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有一婆罗门子。名曰贤寿。诸相具足见者欢喜。从园苑出。见彼如来端正殊妙诸根寂静。得奢摩他。如清净池无诸垢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庄严。如娑罗树其花开敷。如须弥山出过一切。面貌熙怡如月盛满。威光赫奕如日显曜。形量周圆如尼俱陀树。是时贤寿。睹佛如来殊胜之相。心生净信作是思惟。希有世尊。乃能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庄严。我亦愿于当来之世。成就如是功德之身。发是愿已投身于地。复自念言。若当来世得佛身者。唯愿如来足蹈我上。尔时彼佛知贤寿意。即以其足蹈贤寿身。当下足时得无生法忍。世尊回顾告诸比丘。汝等勿以足蹈贤寿。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今已证得无生法忍。复能成就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智通。

  尔时贤寿。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佛于十方界  最尊无有上 超过诸世间  我今稽首礼

  如来大光明  掩蔽于日月 超过诸世间  我今稽首礼

  譬如师子吼  诸兽咸怖畏 世尊大威德  摧伏诸外道

  眉间白毫相  犹如颇梨光 普照于世间  超过于一切

  世尊无与等  足蹈千辐轮 清净化世间  能动于大地

  成就出离道  超过烦恼海 以诸功德财  随意皆施与

  如来清净戒  犹如于大地 出生诸功德  无有爱憎想

  以智慧力故  了知诸法空 众生及寿者  分别不可得

  善了众生性  心行及所趣 为世作明灯  饶益于一切

  世间苦逼迫  漂溺于暴流 常为诸众生  起大精进力

  世尊离烦恼  生老及病死 处世如虚空  一切无所染

  智慧大威光  能破一切闇 永离贪嗔痴  我今稽首礼

  佛告阿难。贤寿菩萨所获神通。从是已来不复退失。于意云何。尔时贤寿岂异人乎。今此会中弥勒菩萨摩诃萨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弥勒菩萨。久已证得无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难。菩萨有二种庄严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我以十法得证菩提。云何为十。一者能施所爱之物。二者能施所爱之妻。三者能施所爱之子。四者能施所爱之头。五者能施所爱之眼。六者能施所爱王位。七者能施所爱珍宝。八者能施所爱血肉。九者能施所爱骨髓。十者能施所爱支分。是名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复有十法能证菩提。云何为十。一者获戒功德。二者成就忍力。三者发起精进。四者得诸禅定。五者有大智慧。六者于诸众生常不舍离。七者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八者于诸空法而常修习。九者善能成就真实空性。十者善能成就无相无愿。是名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弥勒。往昔行菩萨道时。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而能积集无上菩提。

  佛告阿难。弥勒往昔行菩萨道。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顶礼。于诸佛前。说是偈言:

  我今归命礼  十方一切佛  菩萨声闻众  大仙天眼者

  亦礼菩提心  远离诸恶道 能得生天上 乃至证涅槃

  若我作少罪 随心之所生 今对诸佛前 忏悔令除灭

  我今身口意 所集诸功德 愿作菩提因 当成无上道

  十方国土中 供养如来者 及佛无上智 我今尽随喜

  有罪悉忏悔 是福皆随喜 我今礼诸佛 愿成无上智

  十方大菩萨 证于十地者 我今稽首礼 愿速证菩提

  得证菩提已  摧伏于魔军  转清净*轮 饶益众生类

  常愿住世间 无量俱胝劫 击于大法鼓 度脱苦众生

  我没于欲泥 贪绳之所系 种种多缠缚 愿佛垂观察

  众生虽垢重 诸佛不厌舍  愿以大慈悲  度脱生死海

  现在诸世尊  过去未来佛  所行菩萨道  我今愿修学

  具足波罗蜜 成就六神通 度脱诸众生 证于无上道

  了知诸法空 无相无自性 无住无表示 不生亦不灭

  又如大仙尊  善了于无我 无补特伽罗  乃至无寿者

  于诸布施事 不执我我所 为安乐众生 施与无悭吝

  愿我所施物  不假功用生  观察了知空 具施波罗蜜

  持戒无缺减 得佛净尸罗 以无所住故  具戒波罗蜜

  忍辱如四大  不生分别心  以无嗔恚故 具忍波罗蜜

  愿以身心力 发起大精进 坚固无懈怠 具勤波罗蜜

  以如幻如化 及勇猛精进 金刚等三昧 具禅波罗蜜

  愿证三明智  入于三脱门  了三世平等 具慧波罗蜜

  诸佛妙色身 光明大威德 菩萨精进行 愿我皆圆满

  弥勒名称者 勤修如是行 具六波罗蜜 安住于十地

  佛告阿难。弥勒菩萨安住如是善巧方便。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我昔求道受苦无量。乃能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

  佛告阿难。我于往昔行菩萨道。作如是言。愿我当于五浊恶世贪嗔垢重诸恶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乃至眷属不相和睦。我于尔时。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以是愿故。我今所入城邑聚落。多有众生毁骂于我。以断常法招集众会。若行乞食坌以尘土。和诸杂毒与我令食。或以女人诽谤于我。阿难。我于今者以本愿力。为如是等诸恶众生。起大悲心而为说法。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能作难作。能忍难忍不调伏者悉令调伏。荷担如是罪垢众生而为说法。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如来大悲之所摄故。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坚固誓愿。身毛皆竖。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为弥勒所问。亦名往昔本愿因缘。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佛说是经已。弥勒菩萨。尊者阿难。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