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慈运法师与七塔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
位于宁波市百丈街的七塔寺,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也是国务院颁布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宋真宗赐名“崇寿寺”,明代曾先后改名为“普陀寺”、“小普陀”等,清康熙年间,因寺前曾建有七座佛塔,故俗称“七塔寺”。据《七塔寺志》记载,在七塔寺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历尽沧桑,几经兴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寺志中可以看到,七塔寺的历史至少经历过三次重大的转折时期,而这三个时期又与七塔寺的三位祖师紧密相连。心镜是开山祖师,他在兵燹之际,临危不惧,用定力退兵,保全了寺院。慈运法师是中兴者,光绪年间,原本已经倾圯的寺院,经过他的努力得以重新恢复,“千载唐刹,实赖重光”。月西法师是现代再兴者,改革开放以后,他忍辱负重,废寝忘食,历十年修复七塔寺,使“七塔香火,兴盛如昔”。三位祖师功德昭显,各有侧重。心镜祖师开山,功莫大焉;慈运法师中兴祖庭,继往开来;月西法师传续祖业,开拓未来。本文拟借此“中国南岳千年佛教论坛”之际,对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慈运法师的生平及其中兴七塔寺的事迹作一简单介绍。
一、出家受戒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而得名。这里自古盛产湘莲,唐诗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又有“芙蓉国”之称。又因湘江贯穿全境,也简称“湘”,连称“湖湘”。三湘四水,物华天宝,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喻;“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热土潇湘,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湖南的风景名胜众多,张家界、岳阳楼、南岳衡山、韶山、君山、桃花源、猛洞河、炎帝陵、苏仙岭、浯溪、九嶷山以及古城长沙的白沙古井和岳麓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扬天下。湖南又是中国佛教的重镇,坐落在长沙城外的麓山寺,就是湖南佛教的源头活水,在山门上,赫然书写了“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揭示了它在湖南佛教及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逶迤800里的五岳之一南岳衡山,是中国名山,也是中国佛教名山。从南朝起,南岳就成为湖南佛教中心之一,寺庙林立,高僧辈出,曾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大放异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佛教。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着名高僧有慧思、智凯、怀让、马祖、希迁、楚圆、慧南、承远、日晤、惠开、巨赞等人。慈运法师就是出生在这块热土的一位佛教大师!
释慈运“826—1910),俗姓朱,字隆根,讳灵慧,号皈依,湖南湘潭人。母亲郭氏生下兄弟三人,慈运是第二子。也许是特殊的宗教传统情愫的影响,慈运从小就显露了特有的灵性,对佛教非常亲切,,充满了宗教情怀。他的家乡湘潭是山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为了养家糊口,慈运少年时代就出外做贩米生意,往来于湘鄂之间。他身材伟岸,腰粗膀圆,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一天,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强盗,盗匪惊异慈运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气与武艺,威胁他加入盗团,遭到慈运的严词拒绝。强盗感到震惊,不仅不气恼,反而对他更加敬重,最后不但没有抢他的米船,反倒给了他们不少钱。以后,水盗之间流传:“那位朱某是一位奇特的男子,以后大家要是遇到他,一定要谨慎,更不要加害于他。”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运已经是长成18岁的大人了。他感慨世事无常,人心不古,目睹了人世间种种悲惨境况,决定走一条救世救心的道路。他先采到西义宁县福田寺,礼拜昌明长老,成为一位沙弥。两年后,他在义宁县五竺寺野禅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从此,开始踏上南参北访的漫长路程,足迹遍历各大讲肆,求教禅席,努力学习佛教教法。
二、乱世护法
道光三十年(1850),慈运到了浙江普陀山,这里是着名的观音大士道场,他专程朝拜了观音大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接着,他来到鄞县接待寺挂单,在寺院里担任香灯一职。这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逢勃发展的时期,太平军攻人浙江,战争造成市井荒废,盗贼峰起,寺院也不能幸免,僧人避匿各处。接待寺内空空如也。慈运法师一人独自留在寺院,焚香礼佛,气度闲恬,不为战事生添烦恼。一天,太平军士兵来到寺院,看见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诃斥慈运::“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个留在这里,难道就不怕我们把你杀掉吗!”慈运笑了笑说:“出家人早巳将生死置之度外,宁愿守护寺院受你们杀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军首领觉得慈运是一个义气之人,敬佩之心油然生起,于是送给慈运一面黄旗,让他挂在寺门前的树上,这样其他太平军将士看到后,就不会再来打扰了。正是因为慈运法师的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过了一劫,因而保存下来,而当地的其它寺院,则大都遭到焚劫。
太平军走后,慈运法师迁移到永宁寺居住。这座寺院一直香火萧条,佛事寥落,破败不堪。慈运来后,坚持晨钟暮鼓,礼诵不辍,寒暑无间,他的虔诚举动,感动了远近的信徒,人们争相传颂他的事迹,跑到寺院来看望他,给他供养,从此香火开始转盛。
同治二年(1863),慈运37岁。他离开永宁寺到万寿寺居住。这座寺院比起永宁寺来更凄惨,斜立三间房屋,不蔽风雨,败椽破瓦,令人心寒。慈运法师面对破败不堪的寺院,坚信只要心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到处化缘,全身心投入寺庙恢复建设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几年后,一座全新的寺院再次呈现在众人的面前,人们被他的一片古道热肠所感动,对他愈加敬重。
同治九年(1870),44岁的慈运大师已历经各种锤炼,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有名高僧。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许多人都自动投入他的门下,拜他为师。这一年,鄞县云龙寺的僧俗两众慕名请他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灯,正式成为临济第三十九世正传弟子。
同治十三年(1874),慈运法师48岁,被太白天童寺推举为主席。天童寺是宋代禅宗五山之一,也是清代的四大丛林(另三个是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曼寺)之一。相传西晋时,僧人义兴在此结茅修行,因业行感动太白老人,化为童子为他担柴提水。唐代僧人法 把山改名“天童”。宋代山上兴建景德禅寺,成为中国禅宗分支曹洞宗的重要道场。天童山在日本佛教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僧人道元禅师来中国求法,在天童寺从曹洞宗僧人如净禅师学习三年,回日本后建立日本曹洞宗,天童寺因此被日本曹洞宗人士看作祖庭,每年来此朝拜。天童寺位于山凹之中,有人形容它的位置“犹如弥勒端座‘座椅’之中”。寺内殿宇宏伟,占地广大,环境洁净。文物有宋碑、竹禅画十八罗汉碑、八指头陀石刻画像等等。这么一座名扬天下的古寺大庙,也没有躲过风风雨雨的洗劫.这一年,水灾蔓延,瓢泼大雨淹没稻田、冲毁桥梁,整个寺院损失惨重。慈运法师在危难中受任,他不怨天尤人,以一颗平常心来默默地践履佛教徒的天职。他珍惜东南名刹天童寺的地位与名声,决心不让它在自己的手中垮掉,发誓要兴复这座有名的古刹。他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修复殿宇,重装佛像,整治水利,强调农植i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慈运法师在重新修复寺院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弘法利生的活动,他倡导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度僧发放度牒,建立水陆道场等等佛事活动,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重新恢复了生气,香火旺盛。但是进入清末时期的佛教,已经时道日衰,法运不济。佛教在社会上被人们看作“死人的宗教”和“鬼的宗教”,僧人有学问的不多,只能做一些经忏活动。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同时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有地位、有势力的人的欺负。天童寺地区的地方官员和个别人士,反对佛教,挤压佛教,不准天童寺举行正常的佛事活动,要求停止水陆道场的经忏行为。佛事活动是中国佛教的历史传统,举办水陆道场等经忏行为是晚清佛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天童寺里有僧人数百,每年又要不断地举办施粥赈灾的社会慈善活动,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来支撑,如果一但取消经忏和佛事,寺院只能坐吃山空,无以为继,更谈不上履行弘法利生的历史使命。慈运法师面对这种情况,亲自出面向一些人晓之以情,据理力争,他的话感动了官员,将发布的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起死回生。之后天童寺香火渐广,远近的人都纷纷前来上香礼佛。
三、中兴-I=塔
光绪三年(1877),慈运法师自己掏出衣钵钱,将万寿寺再次整修。光绪十六年(1890),宁波七塔寺僧众礼请慈运法师前去主持寺务.这时的七塔寺。,历经战争的摧残,人事的变迁,殿宇毁坍,法器荡然无存!城里的开业医生周文学母于,事佛虔诚,不忍七塔寺破敝,立志要将其修复。周文学的母亲,每夜五更沿路敲木鱼,其子持伞随后保护,为七塔寺募缘,感人至深。无奈他们的影响力有限,资金不足,虽苦行募化,也只建造了二间小屋而已,最后带着终生的遗憾 撒手离开人寰c周文学母子为法捐躯的高尚行为,感动了慈运法师,他决定接下这座寺院,重新光大七塔寺:
慈运法师的到来,使这座千年古寺掀开了新的一页,处于极度困境中的七塔寺迎来了中兴的使者、事实也确实如此。慈运法师来到七塔寺后,首先面对的是解决长住的吃饭问题。这时寺里已有僧人上百.开支增大,人不够敷,全寺的人已经无米两个月了,吃饭问题是困扰寺院的头等大事.关系着寺僧生命的维持。慈运急在心里,想方设法随处借贷,组织居士捐款,号召信众支持,在他的感召力下,筹得了善款,解决了寺僧的生存大事,稳定了人心。接着慈运法师又百方集资,到处化缘,开始了寺院殿堂僧舍的修复工程。先修客堂,解决僧人的居住问题,然后依次修复库房、禅堂、云水堂、钟楼等建筑,寺院渐具规模,香火日益旺盛。同时,慈运法师深知“法赖人弘”的道理,一座寺院建设的再好,如果没有人才,也难以持久,有了人才,还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同样也是一盘散沙。所以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慈运法师敏锐地意识到,培养僧才、健全寺院的管理制度是使寺院法运昌盛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招收了友法、月波、岐昌、一禅、本来、玉忠等法徒,设监院、知客、维那各职,让他们各负一职,执事各寮,负责寺院的管理。这些人在慈运法师的指导下,后来都成为弘化一方的名僧,对四明地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寺院初具规模后,慈运法师又开始重雕佛像的工作,根据宁波地区佛教徒普遍崇拜观音的特点,他重塑了千手观音圣像,又以南岳祝圣寺着名的五百罗汉像为粉本,在观音殿周围雕塑了罗汉像。再接着修筑三圣殿,新塑三圣法身,佛像高二丈八尺,妙相庄严,闻名当地。整个工程历经三年才完工,慈运法师专门举行了为西方三圣像及千手观音圣像开光的盛典,各界名流政要和广大信众前来观瞻,人流如潮,欢声雷振,千年古刹,佛日重辉。
光绪十二年(1886),适逢慈运法师七十寿辰,他在七塔寺开坛传授三坛戒法,皈依者甚众。他深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道理,认为佛教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取得统治者的支持,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北京,请朝廷颁发龙藏,朝廷对他的忠心与复兴佛法、弘化一方的事迹予以表扬,除批准颁发龙藏外,还敕赐“报恩寺”额。翌年,寺里为请来的藏经建立了藏经楼,将藏经全部安顿于藏经楼内,提高了寺院的文化品位。慈运法师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心系寺院,感念开山的前贤,重修开山祖师心镜祖塔。第二年,寺里新造自流井,建香积厨,又在湖南定做了一口重18000斤的大钟,浑厚的钟声几十里外都能听见,晨钟暮鼓,警醒人心,凸显了寺院的庄严肃穆。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慈运大师八十寿辰的诞日,寺院两序大众为了报答大师对七塔寺的贡献,专门开了一堂寿戒,各地的法子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前来受戒,凡是受戒的人,发给衣钵器具及海青。 ,
经过20余年的辛勤劳动,千年伽蓝七塔寺终于修复完毕,新建的寺院不仅恢复了往日的气象,而且比过去更加宏伟庄严。慈运法师的愿心与努力,及其修复七塔古寺的壮举,赢得了僧俗的敬仰。宣统二年(1910)八月二十九日,弘法忘躯一生的慈运法师在七塔寺圆寂。世寿八十有四,僧腊六十有七。噩耗传出,四明为之动容,信众排着长队依依向他告别。慈运大师荼毗后,弟子们将他的舍利塔安在天童玲珑岩下。其嗣法弟子,继承他的遗志,在湘、滇、蜀、陕、闽、浙、苏、赣、皖、豫等广大地区传道弘法。南洋、印度、日本、台湾等地也有他的不少弟子。四明地区的天童寺、育王寺、观宗寺、雪窦寺、施祥寺、接待寺、总持寺、龙圣寺、看经寺、德云寺、大隐寺等大小数十百寺主持寺院工作的法师,大多数出于他的门下,或受其教诲。后人撰写塔铭赞曰:
“维岳降神,诞彼三楚,湘南潭北,朱氏巨族。厥生大德,豫章剃度。大菩提寺,潜修默悟。化缘甬上,说法天童。中兴七塔,道化邳隆。中外信仰,缁素皈崇。灵山法侣,雨霈云从。清朝民国,继续兴隆。化被海外,道播寰中。法灯晃耀,彻照无穷。光光回互,法法宏通。临济妙旨,踞地称雄。慈力三昧,弥塞苍穹。光明幢子,永曜浙东。分映沙界。如日之中。”
四、永垂后范
综观慈运大师的一生,身处乱世,心系佛门,兴建寺院,培养人才,殚精竭虑,为法忘躯。今天我们在回顾大师的弘法历程的时候,可以看到,慈运大师之所以能够于乱世中卓然独立,兴衰起蔽,而且功效卓着,这固然源自他的慈悲与愿力,他的品格与德行,同时,也得益于故乡湖南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
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的二门上赫然书写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甚”八个大字,意思是说楚湘之地,都得益于湖湘这块热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湖南学者研究,湖南之所以能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植根于湖湘大地的“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湖湘文化精神,是湖南士民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湖南人卓励敢死和勇为天下先的气质凸现了湖湘文化中的“独立根性”,以及“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品格。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慈运大师身上也有所体现。慈运大师性情豪放,不受拘束,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淳朴重义):在危难之际能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勇敢尚武);在弘法护教中,表现出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经世致用),以及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自强不息的品格。
慈运大师的弟子在他圆寂后,将恩师一生的事迹与贡献归结为六个方面:即(一)立志独守接待寺,烽烟不能乱其心,兵刃不足挫其志。佛火供事,仍然无缺,此则吾师之大雄也。 (二)永宁寺晨钟暮鼓,寒暑不休;诵经礼佛,昼夜无间。于是十方善信,慕道而来;远近檀那,闻名而至。一时声振,百里风归,此则吾师之大悲也。(三)蓄意改造万寿寺,苦无施主,力难措手,低头曲躬者非一日,抱足增眠者亦有年,此则吾师之大忍也。(四)恢复天童寺,渐广香火,远来近悦,日日增茂,三载期满,靡不赞美,此则吾师之大愿也。(五)自倾囊钵,并募世缘,经营改造,革故鼎新万寿寺。至今功堪告竣,人已老我,虽非为名山之列,聊可安行脚之僧,此则吾师之大力也。(六)二十余年七塔寺将见丛林规模,扩然维新。慧炬高悬,光明彻于海内;法衣远播,恩泽及於林间。此则吾师之大勋也。慈运大师所表现出的这种“大雄、大悲、大忍、大愿、大力、大勋”的品格,是与故乡文化精神的薰陶分不开的。
湖南优秀文化精神的薰陶,造就了慈运大师独特的品格。同时,作为一代佛门宗师,他高尚的人格与德行更是令万众敬仰的原因所在。他的弟子寄禅敬安法师指出:“敬安则谓我慈老和尚于万行门中,惟德最胜。更难得者,一生不矜已长,不谈人短,喜成人以德,济人之困,为人忘已,损自益他,处逆若顺,遇险而安。其肚量宽宏,若太虚之广,不拒诸有;如大海之深,不拒众流,故能建大道场,作大佛事,福寿全归,唯德所至。”“惟德最胜”、“惟德所至”,一语道出了慈运法师的道德品质和魅力所在。其为法为人,慈心济物,四来不拒,一粒同餐,有求皆应,无愿不从。敬安法师在跨塘庵闭关时,持过午不食戒,年逾/乙秩的慈运法师来到庵里,亲自取表定时,亲持钵饭碗羹送入关房。敬安生病,慈运法师亲自为他调汤药,慰问备至,一片至心,令人感动。慈运法师潜修浙水,密行默化,守以诚朴,持以忍辱、柔和,化以慈悲、敬信。赢得士女皈崇,缙绅维护。“居甬五十余年,长幼尊卑,中外商贾,乃至劳动工役,无不知有皈依长老者。每一见之,顶礼问讯,供养如活佛,然其恭敬尊崇之心,发於中、形於外,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感化之诚,有如此者。且也人天密护,大用现前。正是他的忍辱负重的品德,使他在甬东地区德化一方,四众归心。时人赞曰:“维人生立命,必有其地;地方当兴,必有其人。”
慈运大师德高望重,但从不居功;凡寺务之设施及筹划,虽躬任之,但并不亲任住持,住持一职,皆由法子代理。他在世时曾先后委任了七位法师代理住持,每位任期三年。七位法师的生平如下: ;
本来,讳宏淳,湖南宁乡人。慈运长老法子之一。生于咸丰六年丙辰,圆寂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四。世寿五十,光绪十六年庚寅,任七塔代理住持之职三年。
一禅,讳宏禅,江西萍乡人氏。慈运长老法子之一。生于咸丰九年已未,圆寂于光绪二十年甲午九月九日。世寿三十有六,光绪十八年壬辰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达光,讳宏辉,江西萍乡人。慈运长老法子之一。生於咸丰九年已未,寂於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戌时,世寿四十有七。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慈老法子之一。
贤兆,讳宏修,号春融,湖南宁乡潘氏子。生于同治二年癸亥。光绪九年癸未,20岁时投四川峨嵋山大峨寺,从先溶和尚披剃。23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受具。以后到各地参访,在七塔得慈运长老心印。光绪十五年已亥36岁时,任七塔寺代理住持三年。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唱灭。世寿六十有五,僧腊四十有三。宏修法师能力极强,除在七塔寺任住持外,还曾担任了镇海总持寺、定海化成寺、天童古翠楼等寺的住持。
蓬莱,讳宏道,慈运长老法子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自真,讳宏权,湖南莱阳县人氏。慈运长老法子之一。同治四年乙丑生,寂于民国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巳时,世寿六十有七。光绪三十一年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谷(葊),讳宏训,湖南衡阳人。慈运长老法子之一。咸丰七年五月初三生,世寿六十有一。光绪三十四年戊申起,任七塔代理住持三年。
慈运法师是七塔寺中兴之祖,但是慈老却不愿担任住持,虽作住持之事,却不挂住持之职,体现了一个出家人淡泊名利、提携后学的伟大情怀。他的行为和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人,在慈运长老的熏陶下,整个寺院道风纯正,人才辈出。慈运去世以后,这种风气仍然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七塔寺志》载:
“慈老在日,迨宣统二年庚成,慈老圆寂,七塔定为法派选贤丛林。其遴选住持之仪式,大致如此:首先发布通告,召集散居各地之慈老派子孙,约期七塔会议,无分地位高低,诸山长老或清众,均得与会。人给选票一纸,可任意写宏字辈三名,戒字辈两名,为候选人,违例或多写人数,为废票。集众监票,唱票如仪,以得票最多者,取宏字辈三名,戒字辈二名,为正式候选人。择日(一般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云集两序大众,于韦陀前举行上供仪式,中途暂停,将事先备就五柱桂圆,每枚墨书一候选人,投入尺余长之竹筒中,择一非法派之清众,·用特制长筷,夹出其中一枚桂圆。记下名字,重又投回筒中,次又夹出一枚,记名后,投回筒中,如是反复进行,以名字先满三次出现者,当先住持。三年一后,不得连任。获任七塔住持而称‘神人双选’者以此。”
慈运长老圆寂后,七塔寺被定为“法派选贤丛林”。所谓“法派丛林”,即指由本派法子为主的丛林。七塔寺的僧人来源是与其它寺院是一样的,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在本寺出家的人,二是外来挂单的僧人,这二种人都担任过七塔寺的住持,如属于本寺的人任住持的有圆瑛、本舟等,外来的僧人任住持的有歧昌法师、指南和尚等,寺内的僧人流出到其它的寺院作住持的也不少,如圆瑛法师“嗣七塔报恩禅寺慈运灵慧老人法。……三十二岁,住持鄞县接讲寺,重兴古刹。”本舟,“至甬,嗣岐昌大和尚法,得预慈老法孙之列,初任奉化弥陀寺住持”等等。七塔寺“神人双选”、每三年一任的制度,不仅开了风气之先,而且对全国的佛教管理制度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