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宁舍身命不破戒

发布时间:2024-01-30 13:27:56作者:大悲

  宁舍身命不破戒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

  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佛门。

  老人四出寻访,精诚所至,终于被他寻访到一位佛法深广、持戒严律、道行高卓的和尚。和尚亲自为少年削发剃度,讲经授课。不久,老人的儿子就正式成为沙弥。在和尚的悉心教诲下,小沙弥渐渐领会了佛教真谛,造诣渐深,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能超脱红尘,摒弃七情六欲,心如枯井,一心念佛。

  和尚所在庙宇的饮食之需,由城里一个有钱的施主供给,一日三餐施主派人按时送来,阴晴寒暑,年年月月从不耽搁。有一天,施主的一个朋友请其全家老少、奴仆侍妾作客。施主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但是,全家去赴宴,留谁看家护院呢,留童仆婢女又不放心。最后施主决定,留年方二八的女儿独自一人在家。

  施主临走时一高兴,竟忘了嘱咐女儿给寺庙里送饭。夕阳西坠,晚饭时刻已过,和尚肚子空空,耐不住饥饿,便吩咐小沙弥去施主家取食。

\

  施主女儿独自一人倚窗而思,情窦初开的少女隐隐感到春心的萌动。她正在憧憬幻想的时刻,忽然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少女迅速地开了门,一个文雅、俊秀的小沙弥站在她面前,她温柔地低下了头心突突地欢跳不停。小沙弥也想不到施主竟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一下子手足无措,脸红耳赤起来。

  “施主”,小沙弥彬彬有礼地说,“师父见天晚仍没有人送饭,派我来求取。”他眼神呆呆地盯住脚尖,头也不敢抬。

  “快请进来呀!”少女的心像欢快的春风,她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欣喜和对这个英俊小沙弥的爱恋,“啊,一定是神灵的旨意,怜悯我孤孤单单,好不寂寞,安排个这么可爱的小沙弥来到我面前。”盎然的春意使少女忘情,她用纤纤五指拉住小沙弥的手:“沙弥哥哥,一定饿坏了吧?我们俗人家事情多,家父去作客,竞忘了给你们送饭,恕罪、恕罪!”

  小沙弥被少女的率真勇敢弄得耳热心跳,不由自主地跟着少女走进门里。少女一阵风似地去了,一会又轻捷地飘回来,端来满钵香饭,满钵菜肴。少女用充满柔情的双眸细细打量着小沙弥,呀,多么漂亮的小和尚,面孔白净,前额宽宽,浓眉漆黑,嘴鼻有棱有角,透出一股阳刚之气。她白皙的脸上透出一阵阵红晕,浅浅的笑靥在顾盼间显得更加娇媚醉人,她感到自己青春的美丽,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谁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她感到自己憧憬的幸福就在眼前,她深深爱慕面前这个稚气、可爱的小沙弥。

  少女怯生生地说:“小沙弥哥哥,青春多么美好,春宵多么短暂,我们来到了这人世间,难道就是为了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旁忍受孤寂的长久的折磨?人间有这许多恩恩爱爱,大自然又多么绚丽多彩,你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一定要在佛门中悄悄逝去这难得的人生和宝贵的青春?我的父母出外作客,家中只有我和你,难道我们不能……”

  小沙弥被少女的纯真感动了,他觉得,浑身躁热,他缓缓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着热情的光辉。少女情不自禁地紧紧抓住小沙弥的双手说:“我爱你,你也爱我,一定的,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吧。”

  突然,小沙弥看到厅堂的佛龛上身披金光的佛祖妙相,似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他清醒了,他想起了佛门戒律,想起了师父的教诲,想起了自己立下的誓愿,恪守戒律,决不被色相所惑。但是,这姑娘那样纯真,那样圣洁,岂能伤害她,只能以一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想到这里,小沙弥内心万念皆消,他平静地对少女说:“你的情意我知道了,但你必须先为我打扫好一间静室,允许我向佛祖忏悔后再和你相亲。”

  少女迅速打扫好一间静室,对小沙弥说:“你赶快进去仟悔吧,我在门外等你。”

  小沙弥走进静室,面对西方,焚香祝祷:“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我立志修行,立誓不违戒律,但我也不忍伤害少女,唯有一死,舍身求法,请佛祖恕罪。”说罢,他刎颈而死。

  少女在静室外耐心地等待,总不见小沙弥出来,她忍不住呼唤了几声,但室内一片死寂,她心中害怕,慌忙推门进去,一副惨不忍睹的情景把她惊呆了;小沙弥自己割断了喉管,鲜血还在汩汩地流。她既怕又羞,晕倒在地上。

  晚上,施主携全家人从朋友家回来,他叫了半天门,不见女儿出来开门,心中疑惑,急忙令仆人翻墙进去,打开大门。全家进得院门,分头寻找姑娘,发现她披头散发、满面泪痕地倒在小沙弥的尸身旁,众人大吃一惊,忙将她唤醒。

  施主担心女儿受凌辱,赶紧询问。少女抽泣着说出了事情始末,并表示为了小沙弥的坚贞守戒,她情愿接受任何严厉的惩罚。施主听了感叹唏嘘不已,他对女儿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弥修成正果,归天去了,你不必惊恐忧伤。国家有法度;若有沙门殁在俗人家,俗人出金钱一千。我们拿一千金钱去国王那里赎罪吧!”

  国王听了跪在殿前的施主父女的陈述,深深为小沙弥的洁身持戒的事迹感动,国王亲率大臣到施主家礼拜小沙弥的遗体,并告谕全国为小沙弥举行国葬。全城百姓拥上街头,争相观看,广场上华丽的七宝香车载着小沙弥的遗体,侍臣们鸣锣击鼓,僧侣们围随香车前后,少女站在高台上。国王指着少女对全体臣民和僧侣们说:“这姑娘年方二八,国色天姿,沉鱼落雁,世人谁不动情?而此小沙弥年纪轻轻,却能超凡脱俗,不为色迷,严守戒律,以身殉教,世人谁不钦敬!”

  佛陀在《佛遗教经》中说:“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后世就将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

  六祖惠能在《坛经·忏悔品》中说得非常明确,“僧者,净也”,清净才是僧。怎么样才能清净呢?于“一切尘劳、爱欲境界”心不染著,才是清净。六祖对三宝进行了新的非常有价值的解释,其中关键,便是离欲。六祖将佛释为“觉”,而觉便是“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还把法释为“正”,而正则是“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所以,三者都是在谈离欲,离欲才能清净,而只有严守戒律,才能真正离欲。

  人欲很多,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对财和色的贪欲,要想断除欲望,就必须离此二者。离财得福,离色得慧,能离财色,才能福慧俱足,名“二足尊”。只有严守戒律,心中无欲,才能自性清净。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戒有大用,能生各种殊胜功德。《大智度论》中对舍弃戒学欲求圣道,比喻为“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能的。《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可能出家修行,但在日常中完全可以过佛化的生活。佛化的日常生活,应当从受持在家戒做起。

  佛陀为在家修行者制定的在家戒共有四种:一,三皈戒;二,五戒;三,八关斋戒;四,菩萨戒。

  三皈戒,是建立信愿心,《菩萨缨络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即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是在家出家菩萨共同实行的初步,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条,也是人类共同修学的道德:以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为戒。

  八关斋戒,是佛陀开方便之门,体谅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而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故制在家之出家戒,让在家居士,出一日一夜的家,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和不非时食。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着重发无上菩提心,重点在于利济众生,明代藕益大师所注《优婆塞戒经》中对菩萨戒列举了六重二十八轻,在家居士戒侓方面还顾及到俗世生活,如孝养双亲、家庭和睦,以及正当事业的要求,在敬重出家众和布施上也有更多的要求。

  在佛化的日常生活中持戒,是自在的。如果能守一条戒,就能解脱某一类的痛苦烦恼,得到相当的自由自在;如果每一条戒律都能遵守,就能完全解脱烦恼,过着清净自在的生活,与每个人原有的佛性相应,将佛性中本具的福德、智慧完全显现出来,过着清净自在的生活。所以,戒是让众生解脱自在的。

  不彻底了解戒律的人,总认为戒律是约束人的绳索,一但受得佛戒,则失去了人生自由,这不能做,那不能干,殊不知佛所制戒,正是人生旅途的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且不论出家僧人所受具足戒的功德利益,就身处居家的俗人来说,能清净受持五戒、八戒,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大智论》卷二十二中:佛告诸比丘:“诸恶鬼神辈,于六斋日,侵害人民,恼乱一切。若所在丘聚、郡县、国邑,有持斋、受戒、行善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受了善戒的人,能严持净戒,每一条戒都有五位善神的护佑,遇到事情都会逢凶化吉。佛陀又在《遗教经》中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所以,受戒持戒,是人生的幸福保障,是迈向佛道的准则,而不是约束人的枷锁。

  “以戒为师”,是佛最后微言,也是后世慧命延续的关键。在当今人欲炽盛、拜物至上的世间,更是需要奉行不迁,付诸实践。不能持戒,贪欲泛滥,乱意横生,行事失范,就算不上真正的学佛修心。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着重于身、心、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清净、精进、俭朴、有礼节、有威仪,不恼害自己,不困扰他人,并以净化的人格,作他人的表率,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净化社会,净化人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