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

发布时间:2023-07-21 15:18:32作者:大悲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

  唐天竺般剌密谛大师原译

  民国菩萨戒优婆塞毛凌云今译

  (浅解)经名仍照原译。楞严经,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的简称。首楞严,是大定的总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即念佛圆通,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答佛垂问圆通,是由修习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实为念佛最妙要诀。三摩地,即三昧的别名,既得念佛三昧,即圆满通达一切诸法,故名念佛圆通。在此末法时期,最为契机。原译文简义丰,初机行人,不易领会修习,特再译为现今通行的白话,附于原译各段之后,言文对照,并将经内的名词术语,和重要的意义,加以浅解和说明,故名今译浅解。愿即多印普赠,以广流传,期皆了解经义,和都摄六根,一心念佛的方法,同修念佛三昧,同证念佛圆通,同归净土,同成佛道,幸勿以粗俗浅近而忽之!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今译)大势至菩萨,与他同修念佛三昧的五十二位菩萨,即从他们的座位站起来,走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脚,恭敬对佛说:

  (浅解)这一段,是结集经家所叙菩萨礼佛的仪式。大势至,是菩萨的别号;大是最大,势是势力,至是至极,因这位菩萨的势力,最大到了极点,用这最大的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令修念佛法门,脱离轮回六道的极苦,皆得往生净土的极乐,故号大势至菩萨。如观无量寿佛经说:‘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三途,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悲华经说:‘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弥陀左右,辅弼佛化,候补作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即大势至菩萨,辅助阿弥陀佛,分身十方,普度众生,共称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候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大势至菩萨候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法王子,是菩萨的通称。佛为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佛以说法度生为业,诸大菩萨,皆负有绍隆佛种,承佛家业,辅佛行化,利济众生的重要职责,如世间子承父业,故称法王子。大势至菩萨,具大势力,担荷法王全体家业,化度一切众生,称佛本愿,畅佛本怀,故尊称为法王子。

  同伦,是同类,即同行、同参、同道等。菩萨,是梵语菩萨提埵音译的简称,梵语是印度话,意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有情是九界众生的通称,九界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为九界,前六界为六凡,即六道,都爱情未断;后四界为四圣,除去佛界,即三乘,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菩萨为大乘,都识情未尽;故同称有情。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还要觉悟一切众生,即运智上求佛觉以自利,用悲下化众生以利他的大圣人。顶是头顶,礼是礼拜,佛是释迦牟尼佛,足是脚。白是禀白、陈述,即向上报告明白。言是说话。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与他同修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位菩萨,一齐从他们的座位站起来,走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脚,向佛陈述。这是结集经家所叙。

  凡是菩萨请法,或向佛陈述,必先身、口、意三业至诚,一心恭敬,走向佛前,将自身最高部份的头顶,叩佛最低部份的两脚,表显恭敬至极,这是恭敬礼。非同我们凡夫的傲慢礼,常傲慢自居,心不谦下;或唱和礼,口中同声唱和,身虽随人礼拜,头不著地。这两种礼,毫无至诚,缺乏恭敬,惟逢场作戏,敷衍了事,非真礼佛,虽终日礼拜,徒劳身形,于心无益,罪障难消,我们皆应切戒。凡礼佛时,身要至诚拜佛,口要至诚念佛,意要至诚想佛,三业投诚,一心恳祷,统身伏地,如大山崩。或五体投地,用头额、和两膝、两肘,都著地的跪拜。必须这样最恭敬的礼佛,决定业消障除,罪灭福生。念佛同伦,望共注意!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今译)我记得过去无量大劫以前,有佛出现世间,号无量光佛。先后共有十二尊佛,相继出世教化,达一大劫之久,最后的一尊,号超日月光佛。他教我修习念佛三昧。

  (浅解)从这一段起,是大势至菩萨,向佛陈述古佛传授修习念佛三昧的方法。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忆是记忆,往昔即过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是借以比喻劫数之多,无量无边。劫是梵语劫波音译的简称,意译为时分或长时,是通常年月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人寿从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以后,又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成一中劫,四个中劫成一大劫。恒河沙劫,即无量大劫。佛是梵语佛陀音译的简称,意译为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福慧两足,万德俱备的大圣人。为救度众生,作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故出现世间。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号如来。一劫是一大劫。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记忆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眼前。大势至菩萨恭敬对佛说:我记忆过去无量大劫以前,有一尊无量光佛,出现世间。在那一大劫,共有十二佛,相继出世,最后的第十二尊,号超日月光佛。虽与阿弥陀佛同名,既在无量劫前,当非现在的阿弥陀佛。按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佛名,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惟一佛身。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号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的光明,为最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过日月的光明百千万倍,故又名超日月光佛。既有十二佛相继出世,显系同名的古佛。龙舒净土文说:‘释迦佛在世时,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谷之数,乃教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足证阿弥陀佛同名甚多。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即第十二佛,教是教授。念佛,若据事念,念是一心想念,佛是阿弥陀佛,因彼佛同名阿弥陀故,己为能念,佛为所念。若据理念。念是始觉,佛是本觉,以始合本,名为念佛。念佛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是闻说佛名,一心称念。二、观像念佛,是设立佛像,注目观瞻。三、观想念佛,是以我心眼,观想彼佛。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真实相佛。这四种念佛,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所得三昧,皆名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正定,别于凡夫的不定,与外道的邪定,惟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三昧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因三昧无量,惟依念佛所证,方名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把心安住在佛号中,而不外驰散乱,即成念佛三昧。又念佛三昧,即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说:‘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即得念佛圆通,圆满通达一切诸法。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随佛本愿,愿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念尚得往生,况一心专念佛名,念念相续,即得一行三昧,决定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惟此持名念佛,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欲得三昧,只要念佛,果能念佛,必得三昧。所修方法,陈述于下。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今译)譬如现有两人,这一人专想念那个人,那一人竟专忘记了这个人,这两个人,纵使偶然相逢,等于未逢,虽然相见,等于未见,终难会晤。倘若这两人互相想念,都越念越深,这样的久念不忘,必定从今生到来生,都同形影相随,不会互相违背分离。

  (浅解)这一段、是详喻感应道交的念佛方法,先说两个譬喻,令易领会。譬是譬喻,忆是想念,若逢、或见,是偶然相逢相见,不逢、非见,即未逢、未见。念佛应怎样念呢?先以两人为喻,譬如现有两人,是指亲友之类,这一人专想念那个人,他若出门,想念更殷,仿佛相逢相见,如在左右,如在眼前,甚至梦中,也是这样。若那一人专想别的事务,竟忘记了这个人,而不想念,这两个人,纵使偶然相逢相见,也等于未逢未见,终难会晤,这是喻单忆无益。念深是久念不忘。乖是乖违,亦即违背。异是离异,亦即分离。倘若这两人互相想念,他想念你,也同你想念他一样,都越念越深,这样的久念不忘,终必相见相聚,不肯分离,甚至从今生到来生,都同形影相随,也不会互相乖违离异,这是喻双忆不离。

\

  这一譬喻,非常明了。譬如有人,是喻佛与众生。一人专忆,是喻佛具大悲大愿,见众生久沈苦海,专心怜念。一人专忘,是喻众生障重,心不信佛,专忘念佛。也有许多信佛的人,尚非真信,虽也念佛,而非真念,与这专忘念佛的人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是喻佛念众生,常游化娑婆世界,令众生偶然相逢相见,普垂救度。可惜我们众生,业重障深,既忘念佛,即无缘见佛,竟当面错过,未逢未见,辜负佛恩!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是喻众生必须念佛,犹如佛念众生,久念不忘,一切时,一切处,心不离佛,乃至尽形寿,也不暂忘。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是喻众生能这样念佛,凭这信愿诚恳忆念之力,必定与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感应道交,不但今生即在定中或梦中,常得见佛,蒙佛摄受加被,使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常随佛学,直至成佛,自然与佛形影相随,决不会互相违背分离。二人之喻已完。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今译)十方诸佛,怜念一切众生,就像慈母想念儿子一样,倘若儿子逃去,想念虽深,又有什么用呢?儿子倘若想念母亲,也像母亲想念他的时候一样,这母子两人,虽经历今生来世,也不会互相远离。

  (浅解)这一段,再以母子为喻,前二人之喻,泛指亲友犹疏,这母子之喻,骨肉更亲,使人易起信行。上三句,合前喻一人专忆,次二句,合前喻一人专忘。怜是哀怜,念是护念,众生轮回六道,备受众苦,故为佛所哀怜;虽生死无常,而佛性不失,又为佛所护念。如来如母,众生如子,逃逝是逃去。世间慈念最切的,莫过于母亲,子虽不听教训,母犹念念不舍,子若忤逆不孝,忘恩负义,逃避母爱,远去他乡,任慈母想得发痴,也是枉然,徒忆无益,母念或衰,心生悔恨。十方诸佛,视众生如一子,怜念众生,过于慈母,逆恶愈重,佛念愈深;又母亲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世世相随,没有退转,同教众生,起信发愿,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永离众苦,同享极乐。若无缘众生,违负佛恩,不肯念佛,甚至谤佛造业,沉沦于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苦无穷。佛虽大慈大悲,单忆无用,不能救拔。故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这五句,合前喻单忆无益。

  后四句,合前喻二人相忆。历是经历,违是离别。子若想念母亲,能如母亲念子之时,念念不忘,母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今世,母子不离,虽经历来生来世,母子之缘未尽,也不会互相远离。子喻众生母喻佛,六道众生,若能体念十方诸佛怜念我们之心,更深体念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庄严净土,接引我们之心,各发真信切愿,志诚念佛,如子忆母,念念不忘,亦如佛念众生,佛不离心,必定与佛感应道交,自然今生常得见佛,蒙佛接引,往生之后,常随佛学,更不会互相远离。故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四句,合前喻双忆不离。

  十方诸佛,何故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称念其余各佛呢?因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之慈悲,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的愿力,和接引众生的方便,惟有阿弥陀佛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若众生想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应先归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闻说妙法,得无生忍,然后具足神力,飞行自在,常于清晨,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十方诸佛,同教称念阿弥陀佛。普广菩萨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阎浮提意译为瞻部洲,就是我们住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怜念更深,念念想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从佛进修,共证佛果,故应专念阿弥陀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今译)假若众生发心,心常忆佛,口常念佛,现在或将来,必定可以见佛,去成佛之时,当不远了。不必假借其他法门各种方便,自然得到真心开悟,见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犹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浅解)这一段,是以正法合前譬喻,显示深益。不合佛念众生,重在众生念佛,因众生没有信愿,故再三劝勉。佛念众生,是佛自愿,不必再说。现前即现在,当来即将来。一切众生,若能各自发心,忆佛念佛,现在或将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忆佛念佛,有事忆念,和理忆念的分别:一、事忆念:听说西方确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即深信不疑,虽还未觉悟到我心念佛,我心就是佛的真理,即决志切愿,常心中忆念佛名,口中称念佛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念念不忘,由未通达心即是佛的真理,故名事忆念。二、理忆念:深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理上所具有的佛,也是我心事上所造成的佛,即以自心所具所造的万德洪名,心常忆念,口常称念,令不暂忘,由通达佛即是心的真理,故名理忆念。不论事忆念,理忆念,念到伏除烦恼,断尽见惑思惑,即得事一心念佛三昧。现在定中或梦中,必定得见阿弥陀佛,蒙佛护念,常蒙法益,自然与佛同于形影,不相违远。不论事忆念,理忆念,念到心开本性佛,即得理一心念佛三昧。现在既已得见自佛,去成佛之时,当不远了。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我见、边见、邪见等。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持名念佛,即胜异方便,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必假借念佛法门的观像、观想,或其他法门的参究、研教等各种方便,自然得到真心开悟,必定见到自性本具的法身佛。从此进修,将来必定蒙佛接引,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华开见佛,面礼弥陀,亲闻妙法,顿证无生法忍,自得心佛开发显现,得成自佛。纵根钝功浅,未得念佛三昧,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生品高下,乃视持名之深浅。’只要信深愿切,至诚忆念,现在虽未见佛,将来临命终时,必定见佛接引,往生西方,见佛闻法,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更不必假借任何方便,当下了悟,实相心地,豁然顿开,自得心佛显现,从佛进修,一生成佛。实相又名佛性、自性、实性、法性、法身、本觉、本性、真性、真谛、真如等,就是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法性,真实不虚,不生不灭,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庄严是装饰的意思,如以美善装饰国土,以功德装饰身心,还有智慧庄严,福德庄严等。这是譬喻忆佛念佛,必定成佛,犹如染香的人,身上即有香气。念佛的人,即得佛的气分,念佛名即染著佛名的香气,近佛身即架著佛身的香气,开佛心即染著佛心的香气。念佛的人,身心皆染佛香,这就是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来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我这念佛的心,无相无形,不生不灭,就是法身,这心具足灵觉之性,就是智慧,现在一心念佛,就是以自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心的法身佛,这就叫做香光庄严。古佛传授修习念佛三昧的方法,到此已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今译)我本来在因地开始修行的时候,是用这念佛的心,证入无生法忍。现在来这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归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佛问我们最初发心修行,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证圆通?我对于六根门头的修法,概无选择,惟都摄六根,一心念佛,使这念佛的净念,常相继续,没有间断,就会得到念佛三昧,证入念佛圆通,这才是第一妙法。

  (浅解)这一段,是大势至菩萨略述自修念佛法门,得以自利利他,及结答所证圆通。因地是菩萨未证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我本因地,是自述我本来在因地开始修行之时,值佛教我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念佛的心,不是第六意识的妄心,是不生不灭,湛寂圆明的真心,精勤修习,得证入无生法忍。无生是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心,忍是把心安住在这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心,而不动摇,故名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即深入如来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圆满通达一切诸法。这是自利,即转以利他,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界是这个世界,即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净土是没有五浊污染的清净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的四种净土。摄是摄受教化,大势至菩萨,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这个世界,助佛宏扬教化,用因地所修念佛妙行,与果地所证圆通妙法,摄受一切念佛的人,生前用慈力摄受,令念佛的心,坚固不退。临终用愿力摄受,令正念分明,接引往生。归是归还。此界如旅舍,净土是家乡,合前喻子若逃逝,远走他乡,飘零孤露,菩萨如亲友,劝令念佛,即指示归家道路,赠以信愿行三种资粮,才得归还净土的家乡,见到慈悲如母的阿弥陀佛。菩萨虽有这样的大悲大愿,只能摄受念佛的人,归于净土。若你不信念佛,不愿往生,菩萨虽具最大势力,拖也拖你不去。必须你信愿念佛,感应道交,才能接引往生。凡具真信切愿念佛:而消伏业障未尽,仍带惑业往生的,皆归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这是凡夫与佛菩萨共同居住的净土。念到事一心念佛三昧,断尽见思二惑的,皆归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和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寄居的净土。念到理一心念佛三昧,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位居等觉菩萨,皆归到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净土,这是法身菩萨所居的净土。念到究竟之处,四十二品无明断尽的,归到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这是佛所居的净土,即候补佛位。这持名念佛,真是成佛捷径。无明是无照见了悟诸法事理的聪明智慧,即愚痴的异名。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就是由一法通达,其他一切诸法,无不圆满通达,故称圆通。佛问我们最初发心修行之时,是由那一根深入,得证圆通?我虽从根修证,但对六根门头的修法,一概没有选择,外不选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等六根之用,惟摄一精明,不令托根缘尘,即一精既摄,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摄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根有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生,有六根,才能生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贪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尘有染污之义,能染污我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并以六根为媒,自劫家宝,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喻为六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攀缘之外境。眼根缘色尘为眼识,耳根缘声尘为耳识,鼻根缘香尘为鼻识,舌根缘味尘为舌识,身根缘触尘为身识,意根缘法尘为意识。把一心分为八识,这是前六识。识即妄心的异名,以了别为义,心对尘境了别,故名为识。第七识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音译为末那,意译为意识,以思量为义,因恐与第六意识相混,仍保留末那的译音。它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尘境为实法,常恒思量,起惑造业,为一切众生妄惑烦恼的根本。第八识音译为阿赖耶,意译为藏识,以集起为义,即根本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为能藏,受前七识所薰习,为所藏,受第七识所执取,为执藏,种子遇缘起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轮回六道,受苦无穷。惟有都摄六根,不受六尘引诱,一心念佛,全神贯注,渐渐进修,能使背尘合觉,转识成智,返妄归真,转染成净,日久功深,自然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杂念不生为净,是念而无念,一心系佛为念,是无念而念,净念若能常相继续,没有间断,事成念佛三昧,住佛正定,理显本性自佛,入佛果觉,即得圆通,速证菩提。三摩地,即三昧的别名。这都摄六根的念佛法门,才是第一好的方法。

  究应如何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因向佛略陈,未便详述,古今高僧大德的注疏讲解,也未说明详细方法,使念佛同伦,不知都摄六根的方便,心难制伏,越念越生妄想,致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蒙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祖师,特再三详细开示,殷勤劝导,普令深入,摄归净土。谨节录原文三篇于后:

  一、汝不知净士宗旨,当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二、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认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三、宝王随息法门,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计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难成三昧。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但随息不如静听,随得不好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这都是大势至菩萨的经验实证,特再来详说,确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证念佛三昧,及念佛圆通的第一妙法。五停心观,是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从一至十,以停止散乱。静听即摄耳根,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即六根都摄,庶可速至一心不乱,而得念佛三昧。我们何幸,今得人身,生逢中国,有缘得遇这念佛妙法,真是夙种净因,幸勿因循错过,自失大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后悔莫及。普劝中外同胞,即趁健时,敬遵慈训,各发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摄心念佛,摄耳谛听,并用十念记数之法,来都摄六根,使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吾以妄念难制,即焚香绕佛,或经行念佛,用十念记数之法,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用鼻吸气,即摄鼻根,口须念得清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楚,即摄耳根,四步一声佛号,陀字须落在左脚,不得错乱,即摄身根,心须记得清楚,数得清楚,即摄意根,眼须垂帘,注视前方,即摄眼根,六根都摄,妄念自息,偶起妄念,觉即便无,虽不能全无妄念,较以前不摄之时,心中果然清净得多了。或静坐念佛,用口默念,摄耳静听,即了了分明,不散不昏,心自清净。渐用心念心听,即已六根都摄,净念常现。若至神念神听,必定净念相继,速得三昧。确为持名念佛第一要诀。若在读书或作事时,不能计数念佛,也要时时刻刻,想看一句佛号,莫令忘记,设或暂忘,想起复念,必须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大小便溺,常把阿弥陀佛四字洪名,牢记在心,如子忆母,念念不忘。因默念,字多难念,宜念四字,单念四字,较易成片。甚至梦中也能念佛拜佛,日久功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必得念佛三昧,证入念佛圆通。将来临命终时,必定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得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随从佛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了生死,永脱轮回,华开见佛,闻妙法音,即得无生法忍。然后以法身常驻净土,常随佛学以修慧。以化身回入娑婆世界,分身无数,遍十方国,广度众生以修福。普劝念佛,同归净土,福慧圆满,同成佛道,诚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捷径中的第一捷径啊。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今译浅解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