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性和直觉概括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质
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什么是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质?佛教中国化以后的思想特色何在?方立天教授认为,心性和直觉是中国佛教哲学的两大要点。在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中,最富创新、最富特色的就是心性论和直觉论。
方教授认为,心性指人的本性,是一个包含心理自然、道德修养、宗教情感、宗教实践和众生与万物本原等多层面含义的概念。心性论着重论述人的心性本质,探讨人觉悟成佛的根据,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中,方教授用近20万字的篇幅论述了中国佛教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性思想,其主要成就是:第一,对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宗派的心性思想都作了详尽分析,对最具中国气派的禅宗心性说的解析尤为细密,从而展现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特色。第二,建构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哲学范畴网络,在心的方面,主要论述真心与妄心,心与意识,心与神,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佛的关系;在性方面,着重讨论心性与法性,凡性与佛性,性净与性觉,性善与性恶,性有与性无,性本有与性始有,性的体、相、用,性与情、性与理、性具、性起等范畴及其关系。第三,研究了佛教心性论与儒家、道家心性论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心性论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主要契合点。方教授认为从思想文化的旨趣上看,儒释道都是生命哲学,都强调人要在生命中进行向内磨砺、完善心性修养,这成为三教合流的前提和基础。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有明显的差异,其融入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就是心性。第四,归纳了中印佛教心性论的异同。两者的最大共同点是强调如来藏思想和佛性说,而提倡“平常心是道”、“本觉”说和返本归源修持方式则是中国心性论区别于印度的最大差异点。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终极归宿是解脱成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佛教创立了独特的实践方法,这些方式的核心就是体验式的直觉。然而什么是直觉?直觉有无客观性?中国佛教直觉的特点何在?有无科学价值?这些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较少,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宗教中的迷信。方教授对中国佛教中的直觉范畴予以了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最富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他利用现代学术方法解析这一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实践方式,为人们客观了解佛教的解脱途径开辟了通道。
方立天教授认为,直觉是现代用语,指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一种不需经过分析、推理,而对客体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在佛教中,表现为观、照、证、悟等四个概念。中国佛教对直觉思维有众多的理论创造和实践经验。汉魏西晋主要修持印度所传的禅观和般若,东晋到南北朝流行两者融合的直觉方式,隋唐以后天台、华严和禅诸宗都创造出异彩纷呈的中国式的直觉方式,特别是禅宗的禅悟式直觉,最为生动灵活。
直觉思维方式并非为佛教所独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也拥有丰富的直觉思维资源,而且与佛教直觉是相通的。方立天教授认为,中国佛教学者把印度佛教的直觉论与中国传统直觉论融合起来,且有新的创发。中国佛教重视空观是区别于中国固有哲学直觉论的根本特点,而中国佛教重视把自心与真理、本体结合起来进行观照,以及鲜明的圆融直觉思维,则是有别于印度佛教直觉论的主要特色所在。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