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婆罗门教与四姓阶级制度

发布时间:2023-11-21 09:52:42作者:大悲

  婆罗门教与四姓阶级制度

  于淩波

  黎俱吠陀时代所歌颂的神,包括天空地三界,事实上全是自然现象现的神格化,如天界的太阳神,空界的风神,地界的河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地位最高的,在天界为婆楼那,在空界为因陀罗,在地界为阿耆尼及苏摩。婆楼那是苍空的神格化,是自然界秩序的守护者,如日月运行,四季循环,均由婆楼那司之;因陀罗是战神,他身躯高大,长于勇武,率领众神与雅利安人的敌人达沙作战;阿耆尼是火神,它有破除黑暗,消灭恶魔的力量。雅利安人之崇拜火神,当是早期与伊朗共住时代的习俗——即拜火教的习俗。苏摩是酒神,他是神人之间的媒介,是祭坛上重要的神。当时尚没有殿堂神像,每个家庭都有圣坛,要燃圣火、灌牛乳、献米麦、奉神酒,这是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而重大的祭祀,则须由司祭者主持。

\

  在四吠陀先后编集完成的多神时代,后世对此一时期,加之以吠陀教的名称。

  在西元前一千年前后的时后,雅利安人屡屡发动战争,征服者著,并自五河地区向东南移动,由阎牟那河地区到达恒河平原,并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国家。在当时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上,可见到拘卢Kuru,般庶Panchala,拘萨罗Kosala,迦尸Kasi等名称。而由吠陀教演变而成的“ 婆罗门教 ”,也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婆罗门Brahmana,梵文的原意,是“ 神学的掌握者 ”亦有“净行”、“静志”的意思。而婆罗门教,则是由五河时代的吠陀教演变而成的。雅利安人侵入五河地区,征服土著,当时就是有了“种姓”的分别。不过当时只是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间的差别。原来种姓梵语“Varna”,它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本来,雅利安的梵语“Aryan”,就含有“神圣的”或“高贵的”意思,因此,他们认为白肤色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人,而深肤色的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著,都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就有了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Anaryan”的分别。换句话说,前者是白肤色的征服者雅利安Aryan 人,或者是被征服的黑肤者著,即所谓非雅利安Anaryan人。

  后来因为祭祀的仪式愈来愈繁琐,非专业者不能胜任,于是有了专业司祭者的出现,而司祭者又演变成为世袭,这就形成了婆罗门阶级;另一方面,雅利安人不断的发动战争,于是有了专业战士的一个阶层,即所谓刹帝利阶级;而从事农工商业的人民,被称为吠舍族,原来被征服的土著,就成了首陀族。首陀罗种姓中,也有农人、牧人,但大部分是仆役及奴隶。各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种姓之间不许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首陀罗男子和其他种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种,在法律上订有一种特别名称,称为“旃陀罗”(Condala ),又称为“不可触者”——即可可接触之人。这种人一生只能操最微贱的职业,如屠夫、刽子手、扛死尸者等………。印度现在有七千万“不可触者种姓”的人,他们也常游行请愿争取他们的权利。

  四姓阶级渐次形成,界限愈来愈森严,婆罗门阶级高高在上,专司祭祀,有解释经典的权利。刹帝利阶级主管军国大事,和婆罗门同为统治阶级。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二种姓统治及压迫。而首陀罗族的地位愈来愈低下,成为贱民、奴隶,受上三种姓的奴役。并且,上三种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罗门教的信徒,首陀罗是“一生族”,没有信奉宗教的权利,死后没有来生。

  婆罗门教形成之后,四吠陀成为天启的圣典。建立了所谓“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二纲领。婆罗门高高在上的地位更为巩固。这以后,印度文化进入梵书时代。梵书时代大约是西元前八至七百年间。如昧把四吠陀视同佛教的经,梵书就是根据经所造的论。详细一点说,四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时的圣歌,而梵书是在适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说。所梵书是附属于各吠陀本典的神学书。

  梵书之后,继之有森林书的出现。森林书,是离开村落在森林中传授者,内容是叙述秘密的祭祀仪式和神秘的教义。它相当于佛教经论的注释。不过有一点要加以说明的,四吠陀、梵书、森林书,全是口口相传的传下来,并没有文字记录,因为那时印度尚没有书写的工具。

  摘自《人间佛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