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五蕴世间

发布时间:2023-08-09 10:19:16作者:大悲

  五蕴世间

  《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

  世间二字,又称为世界,也称为宇宙,古书上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佛经上称:‘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间字与界字意义相通,所以世间、世界、宇宙,全是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量无边的空间。以现代科学知识来说,时间和空间,就是四度空间的连续区。

  在佛经上,把世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器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器世间又称器界,器字是采用中国古书上的成语,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世间,指的就是物质世界。事实上,也就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即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等一切。有情世间,情字指的是‘情识’,就是六道众生的心识,凡是有心识的众生,就称为有情。而土石草木没有心识,则称为‘非情’。众生是什么意思呢?《杂阿含经》卷六曰:‘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简单的说,众缘和合而生,名曰众生,也就是有情的异名。把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综合起来说,就是世人常说的‘宇宙人生’ 。

  宇宙即是世界,为有情所依托的环境;人生,就是生活于器世间的芸芸众生。于此我们探讨,宇宙由何而生起,人生自何而来,宇宙人生的基本质料又是什么呢?佛陀证悟宇宙人生实相,告诉我们说构成宇宙人生的质料是‘五蕴’,由于五蕴因缘和合,构成了物质世间和有情世间。五蕴,在早期经典中译为五五阴。

  五阴是什么?即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种因素。这是佛陀住世说法时所屡屡开示的。在《杂阿舍经》一千三百多种短经中,说到五阴的有一七八经之多,兹举佛陀说五阴的例子如下,如《杂阿含·五八经》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五阴,在后世的经典上都称为‘五蕴’,这是五类现象的总称,也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的。而此五蕴,也就是构成有情的存在、以及有情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五类因素。这五类因素则为色、受、想、行、识,而总称为五蕴。

  蕴,梵语 Skandha , 音译塞健陀。旧译为阴,阴是贼害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新译为蕴,蕴是覆盖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覆盖我人的真性。五蕴也称为五聚,聚是积聚的意思,谓积此五聚,以成我人的身心。其实简单的说,我们把此五类因素称为五种、五类亦未尝不可。那就是积聚许多同一性质的因素或现象,归纳成类,就叫做蕴。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或有情的精神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那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者的意义是:

  一、色蕴:色蕴泛指一切物质现象而言。但‘物质’两个字、并不能涵盖色蕴的全部意义。因为色蕴涵义非常精微,其中尚包括著形色、表色、无表色等,此处不能细述。《大乘五蕴论》上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色蕴有三种特性,是‘对碍’、‘方所示现’、和‘触变’:

  1.对碍:对者有对,碍者质碍。凡属物质,可为我人感觉器知其存在,并且有质碍性。

  2.方所示现:凡属物质,即有形体,且占有空间。西洋人以长乘阔乘高为空间,我国古来以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为空间。

  3.触变:触者可动,变者变坏。凡属物质,有对碍与方所,故说可触;但具生住异灭四相,最后终归变坏。

\

  二、受蕴:这是五蕴中的第二类。《大乘五蕴论》上称:‘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乐为灭时有和合欲,苦谓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这在《成唯识论》上则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受蕴的受,古译为‘痛痒’,表示是一种感觉的功能。新译为受,就是感受。受所领纳的外境,有顺益境、违损境,与顺违俱非境。对于顺益境的乐受,消失时恋恋不舍;对于违损境的苦受,生起时心存排斥;对于非顺非违的中容境,不留恋也不排斥,此称为舍受。《识论》称受‘起爱为业’,因为十二缘起中的第七支是受,第八支是爱,爱是因受而生起的,故曰‘起爱为业’。

  三、想蕴:这是五蕴中的第三类。《大乘五蕴论》上说:‘云何想蕴,谓于境取种种像。’而《成唯识论》则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古译为‘思想’,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列为五蕴之一。我们的心识缘外境时,想心所即于所缘的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上‘名言’——就是在所缘的境相上加以名称言说。这种名称言说称为未出口的名言,也就是无声的名言,说出来就是名言了。例如眼睛看到一个四脚平面的东西,想蕴就给它加上桌子的名称。桌子上有一个圆筒状中空的东西,想蕴就给它加上茶杯的名称。

  四、行蕴:这是五蕴中的第四类。行是思心所的别名。《成唯识论》上说:‘思谓令心造作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由此看来,思的自性就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意识心相应,令心生起善、恶、无记等种种行为,这种思想上的行为就是意业。而行蕴之范围比较思心所广泛得多,《俱舍论》上说:‘行名造作’,行就是行为,而我们的行为,有身行、语行、意行三种,意行就是心中的思想。由于思的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而有身行与语行,即身体的动作与口中的语言,而行的后果就是业,即是身、语、意三业。

  五、识蕴:这是五蕴中的第五类。《大乘五蕴论》上说:‘云何识蕴,谓与所缘境了别为性。’了别就是心识的认识作用,关于心识,大小乘佛教解释不同。小乘佛教分析心为六种功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识身’;大乘佛教分析心识为八种功能,就是在六识之后建立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称为‘八识心王’。

  前面曾说到‘四大种’,四大种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古代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这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原因,所以称为种。其实这是依据日常生活、自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结论,好像我有中国的古人,把物质现象归纳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性之中。《大乘五蕴论》上说:‘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 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动性。’以上四种东西,地大之性坚实,水大之性流湿,火大之性炎热,风大之性轻动。所以四大种所指的并不是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而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种是原因义的意思,概略的说,这就是构成物质世界原因。

  大种有‘能造四大’与‘所造四大’的分别。因为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作一切色法——就是能构成一切物质,所以称为能造四大。能造四大不是指地、水、火、风四种物,而是指坚、湿、暖、动四种物性。古代印度哲学家认为,地、水、火、风四大,是以‘极微’为体,每一极微均有坚、湿、暖、动四种物性。极微,后世比拟为当时的原子学说。所造四大,指的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种种物质。这又有内外之分,内四大指的是一切有情的色身,就是我们生理性的身体。外四大指的是器世间,就物质世界。

  四大种能造一切物质,而在不同的物质中,其组成的比例则不相同。例如山石坚性者地大比例特别高,河溪湿性者水大比例特别高,在坚性、湿、暖、动不同物性中,虽然某一种比例特别高,而其他三大仍然潜在于其中,待缘而显现。所造色,佛经上指有十一种,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法五尘,及法处所摄色。

  五蕴又称为‘名色’,‘色’包括著地、水、火、风四大,‘名’包括著受、想、行、识四无色蕴。这两者,是构成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基本质料。色蕴以地、水、火、风四大为因,构成一切物质现象(包括有情的肉体);四无色蕴——名,则包括受、想、行、识四蕴,组成有情的精神活动。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无非是以色蕴为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组成的五根身,加上以受、想、行,识的精神活动,二者综合,就是有情——一切众生。,这在佛经中叫做‘五蕴和合之身’。佛陀证道后,在阿含经中屡屡的开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名与色的本身都是组合,不是独立的个体;而‘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更是组合的组合。

  《八大人觉经》中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何以无常,国土何以危脆呢?因为凡是因缘和合的造作之法,是许多因素条件互相关涉对待而生起的,没有自性(自性可说是定性,没有自性,即没有固定不变之性),没有自性就有变化——生灭变异,有生灭变异就是无常。这种关涉对待之法,佛经上说:‘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是不能自己做主。因此,宇宙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灭变异,这一切,全是无常。宇宙都有坏灭的时候,又何况本来是‘假名施设’的国土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