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与融明大师书

发布时间:2024-07-23 12:40:27作者:大悲

  融明大师的行实,无从查考;唯据书末有“恐汝于净土法门错过,便可惜三年护关之一番辛苦”句,可知融师是曾亲近印祖、且为印祖护关的大德。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

  这四句话,是古人说的。古人,是指古德高僧。而古德说此四句话,也是完全根据佛陀所说的经典。《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章说:“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佛经中,人身难得的语句很多,不克一一引录;且引祖语一则,以明其义。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有“人身难得”一章,其文曰:

  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语、谁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与不知同。昔须达为佛营室,佛视地上蝼蚁,而谓达言:此蚁,毘婆尸佛以来,经今七佛,尚在蚁身。夫一佛出世,历年甚久,矧曰七佛乎?释迦而后,过五百馀万岁,而慈氏下生,名第八佛;未知此蚁脱故身否?纵脱蚁身,未知何日当得人身也!今徒见举目世人比肩相摩,而不知得之之难如是。既得人身,漠然空过,真可痛惜!……

  满智法师曰:

  尝闻得人身之难,难如独眼龟泛于大海中寻浮木孔;是最难者人身,最苦者亦人身,最易失者亦人身,修行最易有成就者亦唯人身。望知苦者,假借此人身,于人身之外,速另求一更善之道,以免再入轮廻。

  ——《竹窗随笔》分类略篇,警策篇中,第一即“人身难得”,后有满智法师批语,今照录。惟文中“独眼龟”,据涅槃经,是“盲目龟”耳。

  “中国难生”:佛经中的“中国”,是指有佛法处,有佛法处即中国,无佛法处即边地。纵得人身,若非生在有佛法处,怎能闻到佛法?

  “佛法难闻”:是说:纵然得到人身,又得生在中国——有佛法处,可是,要闻佛法,谈何容易?若无善根,如“城东老母”,舆佛同生一世,仍是不见不闻。今时佛法已很普徧,而真得闻法起信修学者,又有几人?

  “生死难了”更不用说!请读下文: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

  大师在写这信时,很谦虚地说“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但大师已得往生西方上品,生死是已经了啦。我们读大师文钞到这里,就应当自愧了!因为我们才是真正业障深重、无力断惑——别说断惑,就是要伏惑,也丝毫未能,岂不愧煞!?

  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净土法门,是“一切世界难信之法”(弥陀经语),若非深植善根,怎能一闻顿悟?所谓难信,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有十种:言难信者,略言有十:

  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

  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

  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

  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深障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

  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

  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

  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

  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

  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

  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

  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读此可知:一闻净土,十疑顿释者,才能深信发愿念佛求生也。若非久植深固善根,曷克臻此?

  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务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这就是前说十种难信中的第九种;以为:净土法门是接引钝根的老太婆的;像我这种上根利智的人,应当修学高深的大法,何必作老太婆?这自谓上根的人,怎不比比过去的高僧如庐山远公、天台智者、永明寿公等祖师们,难道远公等不是上根吗?难道自己的智慧超过祖师吗?这般人,总是净土缘浅,又未遇真实博通佛法而又深通净土法门的大善知识,所以不能生起深信、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实在可惜!

  汝于净土虽有微言,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

  读此可知:一、虽修净土,必须彻底了知净土的道理,信心才能真切;二、初修的人,若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势必被俗同化,想要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

  这是大师教导修净业的人,若住在近俗之处,要做到随缘不变,在尘不染,净业才能增进。

  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埸,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下略)

\

  若不能做到随缘不变,在尘不染,就应当到专修净土的道埸去专修,并亲近久修净业又徹知净宗理趣的大善知识,才不辜负此生啊。

  印祖住世时,尚有专修净业的道埸,今也、则无!印祖住世时,尚有专修净业而且有大成就的大善知识可得亲近;今也、纵有,亦寥如晨星!法门衰残至此,思之不觉泪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