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机缘品 第七卷
什麽叫「机」呢?即所教化的一切众生,什麽叫「缘」呢?即是有缘的众生,堪来接受教化,所以才叫做机缘。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谶。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六祖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得以心印心法门後,回到广东韶关曲一江一 县的曹侯村——即南华寺乡下。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当时有一儒士——即读书人,曾做大官後退休的学者,名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六祖大师特别地恭敬护持。志略他有一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意谓没有穷尽的宝藏。她常念诵大涅盘经。六祖大师一听涅盘经,就知其最妙的道理,随著就为这位比丘尼解说经文。这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麽读,大概她也没识得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是不可思议。她亦是行持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因当时道信大师提倡人人坐单)。她家里非常富裕,但她也持银钱戒,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担故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肉身不坏,临终也是端坐往生的。往生几年後,她的身体没有臭也没有烂,就因她用功修行没有一婬一慾心,所以肉身变成金刚不坏之身,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还供在曲一江一 某一庙上。庙名我忘了,但我见过她的肉身,非常庄严。六祖大师在南华寺时,这比丘尼很护持,各处去为六祖作宣传说:六祖惠能是五祖弘忍真正衣钵传人。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才显出这花的美丽。六祖大师虽是位祖师,如果没有人来护持他,一定会被神秀和当时的外道杀了。但因六祖大师的弟子和护法居士拥护他,所以才没有遇难。
还有六祖大师不能自己为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师,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说的。再者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五祖传人,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著他的学人数百,来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每人都各有同参道友和亲友,皆通知他们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法会盛极一时,每天午斋时大概有一千五百人至二千人。
无尽藏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麽念。六祖大师说:「字我不认识,但经的大意倒可解说。」
无尽藏比丘尼说:「连字都不认识,那经的大意你怎会懂?」
大师答:「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与文字没有什麽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识字与否是不要紧的。」〞 这位比丘尼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讲,很惊讶,觉得此事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说:「这位法师虽不识字,但他是位开悟有道的人,你们大家应发心来供养9
於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及当地的居民,都争先恐後来瞻仰礼拜六祖大师。当时宝林山南华寺,因为隋末战火连天,故被兵火烧成一废墟。大家发心捐金、银来重建佛寺,延请六袒大师住持,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就成为一所大丛林。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一党一 寻逐。师乃遯於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於二邑焉。
你们想想,在当时黄梅有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要跑两个多月的路。若不是存心将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会回去的。但这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他们对衣钵特别重视,都想抢著作祖师。现六祖在此地住了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寻逐,六祖大师听说恶徒来了,因他有神通,故在他们未到之前就隐藏到前山,然而神秀这批恶徒又纵火挠山,你想若他们来众不多,那庙里有一两千人,怎会让他们烧山呢?幸亏大师把身硬挤人石头里,幸免於难。现那块石头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所穿衣服的摺纹。大概六祖大师太用力,故石头都印有细纹。这个地方我也到过,亦坐了一个时侯,但我可不是避难而是在那里试一试而已。坐在里边,外边人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六祖回忆起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於是六祖大师又隐藏了一个时期,到新州怀会去避难。
僧法海。韶州曲一江一 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一习一 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僧人法海,就是记载六祖坛经的法师,故机缘品以他为首。法海禅师我不敢说他是好第一,但当时他必定以为自己是六祖大师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写在头一个。
僧法海,是韶州曲一江一 人,最初他来礼拜六祖大师问曰:什麽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明白,请祖师您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後边的念不要灭,这就是佛。不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怎麽会成就一切的相呢?这是心里成就的,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且听我为你说一偈颂:
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叫做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和心佛是平等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这都是一体的,在你的意念里要有清净心。你若明白这顿教法门,非离开心而有佛,非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既定既慧,即心即佛。为何你不明白?就因你多生多劫一习一性障祝妙用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才是正法。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法海禅师在六祖大师开示下豁然大悟,所以也用偈颂来赞叹说:
原来这个心也就是佛啊!不明白时有两个,有心有佛,但本来只有一个的,不明白时就愈弄愈错。我现明白定慧的因缘了,即是修这两种法门,要离一切相。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一习一 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法海和法达均得六祖法要。)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但叩头时,头不触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你平时尽学些什麽?」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
法达答曰:「我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念一遍即是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终了,这叫一遍。念法华经念得快的话,一天只可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能念三千多部。他大概念了十年了。
六祖大师说:「你若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你能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学佛法。」
不是个个可以跟祖师学佛法,你有所障碍、有所执著,就不要你。好像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我是不欢迎的。我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
六祖又接著说:「你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多了,有所功德。你自己却不知你有贡高我慢心,你听我说首偈颂:
顶礼是为除贡高我慢幢的,你的头为何不叩到地上?你有了我相,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功德比谁都大,说我念经功德已超过祖师啦!你因有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你若不存有功德的心,有则如无,念三千部就如你没念时一样,那你的福德就会无量无边了。」
师又曰。汝名什麽。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接著,大师又问:「你叫什麽名字?」回答说:「我的名字叫法达。」六祖大师说:「你这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但你达个什麽法?你说啊9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著六祖对他说一首偈颂:
你名字叫法达,你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你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若你能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你和我非常有缘,你从洪州这麽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你讲一讲。你要生出一种信心,信佛什麽也没说,你若有信心念法华经,不只是口念而已,那麽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生出来。故念经不是空诵循声,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
六祖大师教法达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你们各位认为如何?佛是有言?无言?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盘时一切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麽多经典,怎麽办呢?」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不错!经是佛说的,为何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呢?且六祖大师教人:但信佛无言,你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
这个信心是不容易生出来,我告诉你们怎样但信佛无言。因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在众生心里头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本具足这种智慧。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而说,是由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未说,这是教你不要有所执著。你若有所执著,就变成法执,所以佛学人没有执箸,不要执著法,也不要执著空。最不容易就在这一点,最容易也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会了,佛就没有说;不会,那麽佛说得太多了。懂吗?
佛既一句话也没说,为什麽我们一天到晚要说这麽多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又有什麽意思?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讲话好些,以後外边有客人来,只要一个人陪著回答,不要大家七嘴八舌。否则外人会说:你们学什麽佛法?佛都不讲话,你们却说这麽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还有,当我们做功课,若有外面客人来,也不能停止,因为功课要紧,所以要少讲话多做功课。以後我也要少讲话,只有在讲经说法和有重要事情时才讲,为你们作一个好榜样。什麽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有讲经——说而未说。你说,那麽,我也可以说而未说。答:你是学而未学,你还没学好呢!学好後再说吧!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後。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法达听此偈後,就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後,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而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麽吗?」
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是什麽因缘呢?在法华经上说:『所有佛世尊,只以一种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上。什麽叫一大事呢?就是佛的知见。』」
世人外迷著相。内遂著空。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间人在外边著到相上,内里又著到空上。假设能在相上就离开相,在空上就离开空,这就是不著於空,不落於有之意。也就是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会执著,不执著就没有迷了。你若是能明白这种妙法,那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朗、开悟了。这个名为「开佛知见」o
佛就是觉,它分有四门,就是开启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要你契悟自己觉的知见,又要你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你听闻经的道理,而悟入明白,这就是觉的知见,也就是本有真如自性现出来了。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