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妙法莲华经第三品原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08:42:40作者:大悲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譬喻品第三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品,是〈譬喻品〉第三。譬喻,也就是《诗经》上所说的“比体”。《诗经》上有赋体、比体、兴体;譬喻,就是“比”的体。因为这种道理很深,直接说出这道理是没有人能明白,所以举出其他的东西来作比喻,借比喻而明白这道理。这一品的理太深,以譬喻而能明白,所以叫〈譬喻品〉。

  F2 身子领解 分二

  G1 经家叙置 G2 身子自陈

  今G1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当说完〈方便品〉,这法会的一切大众都蒙佛授记的这时候。舍利弗:大智慧者舍利弗,踊跃欢喜:这表示身、口、意三业都欢喜,身也喜,口也喜,意也喜。舍利弗尊者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出一种欢喜心,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于是在大众中,离开座位,站起来,合起双掌,瞻仰佛的尊颜,对佛就说了。

  G2 身子自陈 分二

  H1 长行 H2 重颂 H1 分五

  I1 总标闻法得解 I2 明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 I3 明昔日之疑,显今日之解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尽断 I5 结成领解,自肯承当

  今I1

  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现在我在世尊的座前,听闻《妙法莲华经》这种的妙法,身心意都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我以前在方等及般若会上,都没有听过这样微妙的妙法。

  I2 明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我在以前跟着佛,听见佛说这种的妙法,看见这一切大菩萨都蒙佛给授记作佛。佛给授记莂号,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可是我等这小乘声闻的人,没有资格来参加这种的盛事,来得到佛给授记,于是感怀无量,感触非常,心里有很多种悲伤。伤感什么呢?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自己没有得到如来给授记,没有蒙佛慈悲,失去无量的智慧,失去无量的善根。

  I3 明昔日之疑,显今日之解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舍利弗称了一声,世尊!我又想以往常常单独居处到山林、树下。所谓“多木曰林,独木曰树”,树木多到很多了,叫“林”;单单一棵木,叫“树”。舍利弗常常自己到山林或树下修行。因为有山林树木的地方,都是非常清净,用功非常地相当,所以他常常在这地方用功参禅打坐。这一坐,或者甚至于坐几天都不一定的。若坐若行:坐得疲倦了,起身做运动;或者绕树而经行,或者穿林而经行,在树林里来回走。

  每作是念:每,就是每每的;常常有这种的想念。我等同入法性:我们声闻和菩萨,同都得到佛的法性,都一起得到佛所说法的滋润。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为什么如来不教我们大乘法,而用小乘法来度我们?是不是如来偏心?是不是佛对我们这一些小乘人不爱惜、不慈悲呢?这么打妄想。是我等咎:可是,自己回光返照后才知道,这是因为我等小乘人根性浅薄,没有智慧,非常愚痴;所以佛说大乘法,我们不能接受,这是我们自己的罪过。非世尊也:这不关世尊的事情,并不是世尊不慈悲,也不是佛偏心,对我们小乘人不爱护;这是我们自己的根机陋劣,根机很差的,所以佛想说大乘法,我们也不能接受。

  所以者何: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世尊的不平等?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果我们这些声闻的人,要是有一种的考虑,等佛说明白这种宿世的因缘,然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话;必以大乘而得度脱:一定要依照大乘法去修行,才能得到度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学佛最高的一个觉位,叫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和凡夫不同,凡夫因为不觉,所行所作都是糊糊涂涂的,自己不觉悟;正觉,还没有到觉他的程度,这是二乘的人。二乘人只得到正觉,而没有得到正等,所以正等和小乘就不同。正等就是大乘菩萨,这叫等觉菩萨,又叫正等菩萨,正等于佛。等觉菩萨,他还差了一点点,还有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尽。若把这一分的生相无明也破尽了,这就是妙觉。

  妙觉,就是无上,就是佛。佛是无上士,菩萨是有上士;有上士,就是上边还有佛。

  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证得佛果。所以若想证得佛的果位,必须要以大乘菩萨法,才能得到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然而我们这一切的声闻众生,不明白佛说法是以方便法门来教化我们,不明白佛说法常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因人施教。观机逗教,是观察机缘,而说佛法;因人施教,是因为什么人,就施什么教;因病下药,是说众生有什么毛病,就给开一个什么药方,来对治众生这个病;所以是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在我们最初听闻佛说四谛法、十二因缘法的时候,我们就相信接受;所以在当时,思惟取证:用功修行,得证罗汉果。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尽断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世尊!我从昔来:舍利弗称了一声,世尊!我从方等法会到现在,终日竟夜:终日,就是一天到晚;竟夜,就由晚间又到天亮。什么叫日夜呢?“夜”就是没有开悟以前,犹如在夜里;开悟之后,等于有太阳一样,阳光普照而在日中。所以二乘人证了罗汉果,可以说是到日中了;但是在菩萨上,和小乘来比,小乘人又等于在夜里边一样,菩萨就等于在日中一样。每自克责:克,就是自己对治自己,也就是儒教所说克己的功夫──克己复礼。

  颜渊问孔子,怎么才能得到这个“仁”?在儒教里,所讲的就是仁义道德,人人研究这个“仁”字。颜渊问怎么能常常在“仁”上?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克制自己;复礼,回到天理上;这就是仁。颜渊又问如何克己复礼?孔子就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你不要去看;不单不要去看,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也不要听;譬如有人讲是讲非,你不要去听。不合乎道理的话,你不要去说;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你不要去做。所以这视、听、言、动,都是要合乎礼,这就是克己复礼。

  舍利弗常常都管着自己,这克责也就是常常克制自己要守规矩,不放逸。譬如你好吃东西,就不能任性天天去吃东西;能以不任性去吃东西,这就是克责。你好懒惰、欢喜睡觉,你就能克制自己不要睡那么多觉,做多点事,这就是克责自己。你不欢喜学佛法,你就必须要发勇猛心来学佛法,这样就是克责自己,不怕困难。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克责自己的功夫;没有克责自己的功夫,他就不会成功的。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舍利弗说,我现在随着佛学佛法,听闻《妙法莲华经》,这是闻所未闻的妙法,从来都没听见过这种的妙法,断诸疑悔:把一切的疑悔都断了。身意泰然:所以现在我身也快乐,心也快乐,意也快乐,就是身心都快乐了。泰然,就是清清净净的,自得的样子,觉得不知怎么的舒服了!真是快乐到极点了!快得安隐:很快乐,得到一种安稳的境界;这个境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I5 结成领解自肯承当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到今天,才知道我真正是佛子,将来会成佛了!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我是从佛口生出来的,从佛法化生出来的,我是佛的真子。得佛法分:得到佛法身的气分,我把整个佛的法性都得着了,可以说是入佛法性流了。

  H2 重颂 分二

  I1 颂上长行 I2 行颂领前广略开显之文  I1 分四

  J1 颂总标闻法得解 J2 颂昔失今得 J3 颂昔疑今解 J4 颂昔悔今断

  今J1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怀大欢喜 疑网皆已除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舍利弗想要把以上的意思再说清楚一点,所以用偈语对着佛来讲。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我听见《妙法莲华经》这微妙的法音,从来就没有听过这么妙的法,心怀大欢喜:所以在心里头,也生出一种很大的欢喜,身口意三业都欢喜。疑网皆已除:这种怀疑的网,罩到自己的心里上,现在已经除掉了,已经没有了。

  J2 颂昔失今得

  昔来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 闻亦除忧恼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在从久远以来到现在,生生世世都蒙佛的教化,所栽培大乘的种子,今生都成熟了。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佛清净深远微妙之音,是世界上最希有的,能使令众生一听见佛这种微妙的声音,烦恼就都除掉了。我已得漏尽:我已经证得四果阿罗汉,得到漏尽通了。闻亦除忧恼:本来我没有忧恼了,但是我的境界是个小乘,还没有真正明白菩萨的道理,现在我听闻《妙法莲华经》,所以把我所有的忧恼也都除掉了,也都没有了。

  J3 颂昔疑今解

  我处于山谷 或在林树下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 演说无上道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我住在山谷里,这地方很清净的;或者住在树林子中。若坐若经行:或者在那儿打坐,或者在经行。经行,就是在那地方转来转去这么走。常思惟是事:我常常就想这种事情。什么事情呢?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呜呼,叹息词。我自己那么“唉──”的叹息一声,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自己要欺骗自己呢?

  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我们大家也都是佛子,同得到无漏的法。证到四果阿罗汉,得到漏尽通,没有淫欲心了,这是得到无漏;你若有淫欲心,那就没有得到无漏。不是说没有看见,没有淫欲心;你就是看见,对境无心,对着境界而没有这种淫欲的念头,这叫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我们却不能于将来的时候,演说这个无上的、最妙的佛法。这是舍利弗他自己这么样想。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 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 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 我为自欺诳

  金色三十二:言其佛身上的颜色是金色的,有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这三十二种大人之相:(一)足下安平相,(二)足下千辐轮相,(三)足跟满好相,(四)指纤长相,(五)身端直相,(六)手足指缦网相,(七)手足柔软相,(八)足趺高满相,(九)身毛上靡右旋相,(十)腨如鹿王相,(十一)身广长等相,(十二)垂手过膝相,(十三)顶有肉髻相,(十四)一孔一毛生相,(十五)马阴藏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两腋满相,(十八)身金色相,(十九)七处平满相,(二十)梵音深远相,(二十一)肩圆满相,(二十二)上身如狮子相,(二十三)目睫如牛王相,(二十四)齿齐密相,(二十五)四十齿相,(二十六)牙白净相,(二十七)颊如狮子相,(二十八)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九)广长舌相,(三十)身光一丈相,(三十一)眼色如绀青相,(三十二)眉间白毫相。

  十力诸解脱:十力,是佛十种智慧之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诸解脱,就是八解脱,又叫八背舍、八胜处。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这八解脱,再加上“空、识”,这叫十个一切处。修禅宗者应该知道这个。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都是同在一个法性里边,而我等小乘人就没有得到受记作佛的功德。

  八十种妙好:佛的身体,有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谓“不共法”,是不共于声闻、缘觉二乘,也不共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和他们不共同修道,唯佛独有,唯有佛才有这种法。

妙法莲华经第三品原文

  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有的说“定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舍利弗说,像以上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力、八解脱、十八不共法等等,这种种的功德;而我这小乘人,对于这种功德,都已经失去了。

  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我独自在参禅打坐的时候,或者在经行时,看见世尊在大众之中,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佛的名字,十方世界的众生都知道;佛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舍离的。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我觉得自己把这种的利益都失掉了,我是欺骗我自己。其实,我也没有失这种的利益,所以我好像自己欺骗自己似的。

  J4 颂昔悔今断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 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 筹量如是事

  今闻佛音声 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 令众至道场

  我本着邪见 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 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 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舍利弗说,我常常在日里和夜里边,昼夜六时,常常想这种的事情。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现在我想要请问世尊,我这种的利益究竟是失掉,还是没有失掉呢?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我常常看见世尊,称扬而赞叹这一切的大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以这种的因缘,所以我在日间和晚间,都在筹算这种的事情。筹量,就是算一算。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现在我听闻佛的音声,随众生的机宜而演说妙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这种法是无漏不可思议的妙法,令所有的众生都到菩提道场。

  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我在以前,本来也有一种执着,有一种邪知邪见,要做一切婆罗门这种外道梵志的师父。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世尊知道我的心,知道我的性,知道我这种前因后果,知道我的根基;所以把我的邪知邪见给拔除,而说得到涅槃证圣果的这种法。

  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我把这一切的邪见都除去,于这种“真空”的法而证得妙果。尔时心自谓:在这时候,我心里这么想,得至于灭度:我以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这就是到寂灭究竟的程度了。

  而今乃自觉:舍利弗又说,我以前以为我得到灭度了,殊不知那原来是化城,不是宝所。所以我现在觉悟了,非是实灭度:以前我所得的果位,只证得那么一个“偏空”的理,而不是真实的灭度,不是真正得到涅槃。

  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假使将来得著作佛的时候,也具足有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天上的人、人间的人,和一切的夜叉、天龙八部等众,龙和神都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这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得到真实的灭度,入无余涅槃了。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现在佛在大众中,给我授记,说我也应该作佛。闻如是法音:我听见佛所说像这样的法音,疑惑悉已除:我的疑惑心已经完全都除去了。

  I2 行颂领前广略开显之文 分二

  J1 追叙疑悔 J2 叙今领解

  今J1

  初闻佛所说 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可是,在我最初听见佛所说法的时候,我就生出一种惊疑的心来:“啊!是不是魔来变作佛了?要不然,佛怎么说这么奇怪的法呢?是不是来恼乱我这种修定的心呢?”舍利弗说,他初闻这妙法的时候,心里就生一种怀疑了。

  J2 叙今领解

  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

  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 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 得道转法轮 亦以方便说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网故 谓是魔所为 闻佛柔软音 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 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 转无上法轮 教化诸菩萨

  舍利弗说,我最初听见佛说这种法,以为是魔来作佛,恼乱我修定的道心。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佛用种种的因缘,种种方便法来譬喻,用无碍的辩才来说这种法。其心安如海:佛这样说法,佛的心安定如大海,使令我的心也安定如海。我闻疑网断:我听见佛这种种的比喻、种种巧妙的言说,我的疑网也都断了,没有疑惑心了。

  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佛说过去世无量无量那么多灭度的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都是安住于方便法门中,为一切众生说法,也都说这部《妙法莲华经》。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现在和未来的佛,也没有数量那么多,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也用种种的方便,演说这种的妙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如现在释迦牟尼佛世尊一般,从兜率天下降人间八相成道。

  佛有“八相成道”,就是:

  (一)兜率降:从兜率天降到印度迦毗罗卫国,在净饭王皇宫里降生。

  (二)入胎。

  (三)住胎:佛虽然住胎,但在住胎的时候,就在他母亲肚腹里边,白天晚间都是为天、人、鬼、神说法,天天都说法的。

  (四)出胎: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五)出家。

  (六)成道: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七)转法轮:成道后,大转法轮为一切众生说法。

  (八)入涅槃。

  在天台教,把第三住胎相,改为第五降魔相;也就是:(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没有“住胎”,而有“降魔”,其实都一样的;在大乘中,“降魔”就包括在“成道”里边。所以“从生及出家”,就包括“兜率降”这八相成道的阶段。

  得道转法轮:成道,然后转法轮。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亦以方便说:也用方便的法门来讲说佛法。

  世尊说实道:世尊现在说《妙法莲华经》,这是真实的智慧,也是实相的道理。波旬无此事:波旬,就是魔王。波旬不可能说这种的真理,没有这种的事情。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以这个因缘,所以我就知道,现在这不是魔来作佛了。

  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为什么我疑惑佛是魔呢?就因为我堕落到疑网里,所以连佛也不信,就生出一种怀疑;我以为不是佛在说法,而是魔来乱讲。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我现在听到佛这种慈悲喜舍、柔软的妙音,佛的音是既深远又甚微妙。佛的音深远微妙,这都是在八十种好的一种。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佛演畅这种清净的妙法,我现在心里生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我这种疑悔的思想,永远都不会再有了,已经都断了,安住到真实的智慧里边。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我将来一定可以成佛的,为诸天、龙、神所恭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我将来也转无上的法轮,教化这一切的大菩萨。

  F3 如来述成 分三

妙法莲华经第三品原文

  G1 昔曾教大 G2 中忘取小 G3 还为说大

  今G1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尔时,佛告舍利弗: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现在为一切的天人、人间的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沙门是梵语,译为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婆罗门,是修净行的外道。

  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我曾于二万亿佛以前,在日月灯明佛那时候,我为求无上道故。无上道,有七种的无上,就是身无上、受持无上、具足无上、智慧无上、布施无上、解脱无上、行无上。常教化汝:我常常教化你。汝亦长夜随我受学:在没明白、没开悟之前,等于好像在长夜里边;你跟着我受教化、受学,我教你佛法。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我用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引导你的缘故,所以你现在才生到我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来。

  G2 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舍利弗!我在以前教你立大的志愿,愿意将来成佛道。可是,你现在都忘了,都不记得我所教你的法门了!你就自己认为已经得到真实的灭度法门了。

  G3 还为说大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还是想要令你再回忆、再想一想,你在过去生中发的是什么愿来的?你是发愿生生世世来护持我的佛法,并且跟着我学佛法,而成佛道的。你记得吗?不是就学一个小乘的佛法,证得阿罗汉果,这就算满足了。不可以的!你应该想一想你以前所发的愿、所要修行的佛道。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我因为想要你想起你以前所发的愿力、所要成的佛道,所以现在我才给这一切声闻众生,说大乘的经典。名妙法莲华: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妙法莲华经》,教菩萨法:它是教化菩萨的;佛所护念:你学这种经典,十方诸佛都会共同来护念你。

  F4 与之授记 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 分八

  H1 明时节行因并得果 H2 明国土 H3 明说法  H4 明劫号 H5 明众数

  H6 明寿量 H7 转记补处 H8 法住久近

  今H1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舍利弗!我现在给你授一个记!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你于无量未来世中,经过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那么多的大劫;不可思议,是不能用你的心来想,不能用你口来说。在那么长的时间,供养若干千万亿佛:若干,就是没有数目那么多,也是不知道多少;总而言之,供养不知道几千万亿那么多的佛。奉持正法:你顶戴奉持正法,也就是恭恭敬敬的来行正法,不是行邪法。

  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具足菩萨所应该行的六度万行这种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在那时候,你也就应当可以成佛了,佛号为“华光如来”,华是莲华,光是光明。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佛的十号,你都具足的。

  怎么叫如来呢?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如实之道,就是所乘这个道,是实实在在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并不是虚妄的,是实实在在的;你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来成佛。这是一个解法,在《金刚经》的解法是最好。是说什么?“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从来,那么有没有去的地方呢?亦无所去,所以叫“如来”。又“如”者,就是个静;“来”者,是个动;是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动静一如。

  怎么说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呢?动,怎么会有个动?因为有静,显出来动;怎么会有的静?因为有动,才显出来静。静,是从动那儿生出来的;动,也是从静那儿来的。所以动静一如,二而不二;虽然是两个,但是还是一个。好像冰和水似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这一样的意思。所以动不碍静,静不碍动;静到极点,就该动了;动到极点,又该静了。我们人白天就是动,晚间就是静;但是在静的时候,人也有动;也有在静的时候,他要去动去;有在动的时候,他也要去静。白天本来是动的时候,他睡觉去,这就是静;醒了,就是动。晚间本来应该睡觉,他又不睡觉,这是动。

  应供:就是应该供养,这是对众生来说,我们应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对着佛本身来讲,是应受人、天的供养。应,就是有求必应,无感不通。怎么有求必应呢?这供养三宝是有所求的,就要求福、求慧;因为你想要求福、求慧,所以就要供养三宝。

  正遍知:你知道心能生万法,这是正知;你又了悟万法唯心,一切法都是从你心里那儿生出来,所谓“佛说一切法,应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你知道万法唯心,这叫遍知。

  明行足:明,是光明,就是智慧。行,就是所修行的行力。智慧、行力充足了,这叫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善”就是好,“逝”当“往”字讲;善逝,就是要到那个好的地方去。世间解,世间所有一切,他都明白了;所谓世法、出世法,他没有不明白的。

  无上士:只有佛才可以称得无上士;其余的众生,都不可以称无上士。菩萨叫大士,还有一个名称,叫有上士;佛就叫无上士,没有再比他高的。

  调御丈夫:调御,也就是驾御;驾着车,到南方,或到西方。好像现在有汽车,也要抓着驾驶盘,这叫驾驶;驾驶,也就是调御。在以前北方有马车,要用人来赶着车,你用鞭子抽马一下,它就往前走;驾御马车,这叫调御。佛是调御三界的一个大丈夫;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

  天人师:天,是天上;人,是人间。佛是天上和人间的一个导师。

  佛:具足三觉的意思,有自觉、觉他、觉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为佛”。

  世尊:是世、出世之尊。

  H2 明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旁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华光如来的国土名为离垢,土地非常平整;清净严饰,安隐丰乐:不但平正,而且清净,没有一切的垃圾,没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个国土又平安,快乐最多,没有一切的麻烦。天人炽盛:在这国土中,不但人间的人住在这儿,天上的人也常常到这国家来。炽盛,是天人都很多的,好像火烧得很旺。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以琉璃宝为地,有八种互相交叉的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在交道的地方,以黄金作界线。绳,就是界线。其旁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在以黄金为绳的八交道旁边,有七重行树,是以七宝罗网来装饰;在树上常常有花有果。

  H3 明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华光如来,也是以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来教化众生的。

  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舍利弗!这位佛出世的时候,虽然不是处于五浊恶世,但是以本愿故,说三乘法:因为以根本所发愿的缘故,所以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法。因为他以前跟着所学的师父学佛法,这个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三乘法,他做徒弟的,也发愿要照着他师父这样去学。所以虽然不是出在五浊恶世,他也是说三乘的方便法。

  H4 明劫号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这位华光如来成佛时,劫名是大宝庄严。什么缘故叫大宝庄严劫?因为这个国土以菩萨作为大宝。在这个劫中,出了很多很多大菩萨摩诃萨;以菩萨的大宝,来庄严这个劫。

  怎么叫菩萨?菩萨从什么地方来的?从众生那儿来的,菩萨原来就是众生;众生又从什么地方来?众生是从佛那儿来的;佛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佛也从众生那儿来的。所以,佛是从众生那儿来的佛,众生就是从佛那儿来的众生;来来去去、去去来来,不来也不去、不去也不来。这个劫,就是以大菩萨作名字;大菩萨就叫大宝──大的宝贝、大的珠宝、大的活宝。活宝,是活的宝贝,不是死的宝贝;因为菩萨是活的,所以是活宝。以大活宝来庄严这个劫,所以叫大宝庄严劫。

  H5 明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彼,就是这些大活宝,也就是这一些活菩萨。这些活菩萨有多少数目呢?是没有数量那么多,也没有边际那么远,不可思议。因为不可思议,所以无量无边。要是有量,也就可思了;要是有边,也就可议了;因为无量无边,所以就不可思议。算术譬喻所不能及:不可思议,那么可以算得出来他们的数目吗?算数也算不出来,譬喻也不能比方,所以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了。因为这些菩萨好像恒河沙那么多,遍地都是菩萨,所以称为大宝庄严。你看那恒河沙,你怎么能算过来呢?这些菩萨的数目,比那恒河沙还多!非佛智力,无能知者: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这么多的菩萨,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知道的,除了佛的十种智力之外,就没有能知道这些个菩萨的数目。

  若欲行时:这些菩萨若站着或坐着,还没有什么出奇的,可是他一行动,宝华承足:每一位菩萨走路时,在地上就有莲华托着菩萨的双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这一些无量无边无数不可思议的菩萨,不是刚刚发菩萨心的,这都是久修善根,证得无碍的智慧;可以说都是老菩萨了,不是青年的菩萨。我曾经讲过:

  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初发心的菩萨,靠不住的!鱼在春天生鱼子,鱼子虽然很多,但不是每一粒鱼子都可以变成鱼的;有的就可以化成一条鱼,有的就变成一种污浊的东西,把大海的水都给搞得不清净了。奈摩罗果,也是开花的时候开得很多,结果也结得很少。人发菩萨心时容易,所谓“勇猛之心易发,永久之志难拿。”有勇猛之心,突然间发菩萨心了,或者布施多少财产,这容易;你要是叫他天天作布施、天天这么样去做,那就不容易。

  所以初发心的菩萨容易,但行菩萨道是要一个长远的时间,是很难的;因此,菩萨初发心,有的时候就退心了。我常常说,我们人修道,就因为忽进忽退,忽然间向前去精进,忽然间又向后退。

  今天一想,我的老朋友已经死了,我的小朋友也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一个中年的朋友,也碰车碰死了;真的,人生没有意思,将来都会死,我哪一天死,还不知道!

  为什么讲这个?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将来都会死的,我们死,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在没死之前,我们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也是个问题。所以要把“从什么地方生来的,死又到什么地方去”这个事情弄清楚了,这一趟做人才没有白做。虚云老和尚〈皮袋歌〉上讲的,这才是“不冤枉”,没有白来这一次。

  可是菩萨初发心呢?这修道的人,看见人死了,自己慌上来了:“我快修道!我快用功修行了!或者我念佛,或者我打坐,或者我修持戒律,或者我听经,这一定要修行!”可是,马上又打起妄想来,想要发财;或者听经听一天,觉得乾燥无味的,不要去了!听一次算了!这也叫菩萨初发心,发了一天心。一天,这个心是热的;两天,这个心就凉了;三天呢?这个心冻了,变成雪了,对于佛法凉了!所以这就叫菩萨初发心。初发心容易,久而久之就很难了。所以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这三种,在种因的时候是很多很多的,等到结果时就很少了。

  所以这一些个老菩萨,不知从多少小菩萨里头选出来的。这些老菩萨一走路,都有莲华在他脚下托着。释迦牟尼佛走路,脚底下就有莲华托着;佛走路就离地四吋,不需要足落到地下,地上就有佛的足印。说:“啊!说这个话,我不信!人脚不落到地下,就有足印?”我是照着事实来讲经,你不信最好了!我就希望你不信;你若信了,我就没有经讲啰!你不信,我还可以讲,就是要你不信;你看,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叫你不信。

  皆久植德本:久,是久远;植,是种植,种植道德、种植功德、种植福德。久植德本,德的根本是什么?就是种福、福德。你要是做多了善事,就是德的根本;你做多了恶事,就是罪孽的根本。所以这些菩萨都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以久植德本。这久植德本,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这生生世世无量阿僧祇劫都是做善事。除非他不知道;他知道有什么善事,他就做什么善事,利益众生。

  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这些老菩萨,在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么多佛的地方,曾修清净梵行。净,是清净;乾而洁净的,一尘不染,这叫清净。万虑皆空,什么思想也没有了,这真是清净了。

  再有什么叫清净呢?我告诉你们最彻底的一个清净,你想要真清净,就要和“钱”脱离关系。你有钱,就不清净;没有钱,那是最清净了!这个钱是最污浊的东西,虽然最污浊,可是一般人都拿着它当宝贝。

  有些人在数钱的时候,用手指头在口里沾一点唾沫,然后数来数去的。你说这是多污浊!病菌在这个钱上多得很,但是人人都不怕它,都把它放到口袋里,以为越多越好!人就是愿意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拿着当宝贝。

  净修梵行,就是要“不要钱”的。有人说做不到!当然你做不到了!你若做到,你就是菩萨了;因为你做不到,所以就不是菩萨。这很简单的。

  恒为诸佛之所称叹:恒,当“常”字讲。常常为十方诸佛所赞叹!“喔!你真是大菩萨摩诃萨!”为什么赞叹?他的确是修得非常好,你看久植德本嘛!当然值得诸佛来赞叹他。

  常修佛慧:他们常常修佛的智慧。什么是佛的智慧?就是实智,真实的智慧。具大神通:这些菩萨都有大神通,不是小神通;不是说有他心通,或者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了,不是这么简单、这么小的神通。这是大神通!他不要作意观察,就了知一切;罗汉的小神通,要作意观察。怎么叫作意观察?好像他想要知道什么事情,都要先清净其心,然后去想要知道的事情,这叫作意;他有一个作意的智慧。大神通不用作意,不用说还要静一静、打打坐,然后才知道事情;不用打坐!随时随地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叫大神通。所以学佛法,在这个地方,你看!很浅的,你就分别不清楚;小神通、大神通,你都不知道。

  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这一些个大菩萨,他善能知道一切诸法的门径。门,以“能通”为意,就是能通达诸法实相。质直无伪:质,就是他这种质素;质素,也就是他这种的资格、这种的素质;素质,就是他平时的行为。他的行为,质直没有弯曲的;无伪,就是没有假的,所做一切一切都是真的。这些菩萨,志念坚固:他们的志愿,对于佛法非常坚固的,不会有退转的。如是菩萨充满其国:像这样的大菩萨,在大宝庄严劫这华光如来的国土中,到处都充满全国。

  H6 明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这位华光佛的寿命有十二小劫。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去一吋;现在一般人的寿命,普通平均起来是六十到七十岁的期间。像这样来计算,一直减到人的寿命只有十岁,这称为减劫。再从人的寿命十岁起,也是每过一百年,人的寿命增加一岁,身量高度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这称为增劫。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那么集聚这二十个小劫,就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这算一个大劫。那十二小劫,那是有多长时间?这个要慢慢的算,可以算得出来的。

  除为王子未作佛时:他寿命十二小劫,不算他在做王子和没有成佛的那个时候。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在这个国土的人民,寿命是八小劫。

  H7 转记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华光如来的寿命经过十二小劫之后,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他将会为坚满菩萨授无上正等正觉记莂号。坚是坚固,满是满足。什么坚固呢?他的愿力坚固。什么满足呢?他的愿力满足了。什么愿力?就是成佛的愿力;成佛的愿力满足了,所以华光如来就给坚满菩萨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授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记。

  告诸比丘:华光如来,就告诉一切的比丘;一切的比丘,就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都在内了。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这一位坚满菩萨,在我入涅槃之后,他应该作佛的。号曰华足安行:佛的名号为华足安行,因为他走路也有花在足下,很平安的这么行路。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阿罗诃:就是应供;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这尊佛的国土,也就像华光如来的国土一样,琉璃为地,有八交道,有七重行树、七宝罗网。

  H8 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这位华光如来灭度之后,正法住世:正法时代,就佛的正法住世。这位华光如来他的正法住世多久呢?三十二小劫:有三十二小劫这么长。像法住世:正法的时候,人是禅定坚固;像法的时候,人就寺庙坚固了,修庙、造佛像,人就做这个事情。亦三十二小劫:也是三十二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像法时代已过去了,就该到末法时代了。末法,就是没有法了,法已经到末梢上了。好像在树的根上,那是正法时代;到树的干上,是像法时代;到树的梢上,就是末法时代。像法时代,人人晓得造佛像;末法时代,人连佛像也不造了!人干什么呢?就斗争坚固;你斗争我、我斗争你,人人都存着一个斗争的心,互相斗争。因为人只有斗争的心,所以把善法就没有了;善法没有,佛法也就灭了!现在我们经上有字,等末法时代的时候,经上自然而然就没有字了。

  为什么没有字?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由于科学进步,这种化学战争就把虚空中的空气都弄得不干净了!这空气里边都有一种毒质,人吸了这种空气,不是生癌,就是生那种没有药可以治的病。所以末法的现象,因为有这种污浊的空气,久而久之,就会把经典的字都给毒没有了。

  到了末法,最初就是《楞严经》先没有的,所以我们现在在西方,首先要提倡《楞严经》、研究《楞严经》;《楞严经》先没,我们就天天来提倡它。我们为什么每天都念〈楞严咒〉呢?这世界要是没有人会念《楞严经》,妖、魔、鬼、怪、魔王,就都到世间上来了;你有一个人可以念〈楞严咒〉,他就不敢出来。还有“四十二手眼”也是这样子;你有一个人会修总持千臂法,三千大千世界的魔,都没有胆量出现于世。

  所以我们现在念〈楞严咒〉,这就是支持正法时代,我们现在要把末法时代来变成正法时代。

  G2 重颂 分二

  H1 颂上长行 H2 结叹  H1 分五

  I1 颂得果并因行 I2 颂时节并劫名与国土 I3 颂众数并说法 I4 颂寿量

  I5 颂法住久近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尔时:当尔之时,就在释迦牟尼佛给舍利弗授记这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想要把这意思再重说一遍,所以用偈颂再详细解释。

  舍利弗来世:舍利弗!在等到将来之世,成佛普智尊:他会成佛的,成佛普度这一切众生,成为有大智慧的世尊。号名曰华光:佛的名号为华光如来。当度无量众:他可以度脱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众生,供养无数佛:为什么他成佛了?因为他供养过无数这么多的佛,所以他才能成佛。具足菩萨道:他行菩萨所应该行的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行这菩萨道;十力等功德:有如来的十力,又有八解脱等禅定功德。十力: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至”就是到那个地方,“所道”就是所修的道。这种的智力,就是知道众生修五戒、十善就生天;知道修八正道、修四谛,将来就证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就证辟支佛果;修六度万行,就证菩萨果。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天眼没有障碍的这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就是前生。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这种智慧的力量。

  他具足这十种智力等等功德;等等,就是包括十八不共法、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这种种的法门。证于无上道:他证得无上道这种的果位。

  I2 颂时节并劫名与国土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过无量劫已:在过去无量劫之后,劫名大宝严:舍利弗过无量劫之后,成佛了;这个劫的名字,就叫大宝庄严劫。

  世界名离垢:他成佛的世界,叫离垢世界,就是没有一切不洁净的东西,非常清净。清净无瑕秽:清净,非常干净;无瑕秽,没有一点的毛病。瑕,就是好像玉上有一道纹,就有瑕了;没有瑕,就好像美玉无瑕一样。秽,就是不洁净的;没有不洁净的东西。

  以琉璃为地:以琉璃的青色宝作为土地。金绳界其道:用金子造的绳子,来作为道路的界线。七宝杂色树:有七种的宝杂色树,或青色和白色相间,或者红色和黄色相间,或者绿色和红色相间,杂色这么交错着;颜色互相配合,令人看见这七宝行树,就发菩萨道心。为什么做得这么美观?就因为想令你看见这种情形,就发菩提心说:“这个地方这么好!赶快修道,我也到这个地方来!”常有华果实:常常有花和果实在这七宝树上。

  I3 颂众数并说法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彼国诸菩萨:在这大宝庄严劫,离垢世界的这个国土,所有的菩萨,志念常坚固:他们的志愿和念头都非常坚固,都得到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神通波罗蜜:他们都有大神通,都得到波罗蜜,都到彼岸了。皆已悉具足:神通和六种波罗蜜,他们都具足。

  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在无数佛的地方,他们都学着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的法门。如是等大士:像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大菩萨;大士,也就是大菩萨。华光佛所化:这一些大菩萨,都是华光如来所教化的。

  I4 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华光如来还在做王子的时候,他本来应该做皇帝,但他不做,他把国家也不要了,把一切的财宝、荣华富贵,完全都舍弃了!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在他最后的这一生,他出家做比丘,修行而成佛道了。

  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华光如来住世,寿命有十二小劫这么长。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他这国土的人民寿命有多长呢?寿命有八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I5 颂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佛灭度之后:华光如来入涅槃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正法在世,有三十二小劫这么长的时间;广度诸众生:在这期间,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正法灭尽已:等到正法灭了,像法三十二:像法的时候,也是有三十二小劫这么长。舍利广流布:华光如来的舍利,也广泛的流布于这世界上;所造的佛舍利塔,也非常之多。天人普供养: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来供养佛的舍利,供养宝塔。

  H2 结叹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华光佛所行所做的事情,大略就这样子。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这位福足慧足的两足圣尊!他是最殊胜的,最没有可以和他来比的。伦匹,就是和他相比较。

  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这华光佛是谁呢?就是现在的你舍利弗!你将来就是华光如来!你自己应该欢喜而庆幸将来也成佛的。

  F5 四众欢喜 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 分二

  H1 经家叙置 H2 众领解  H1 分二

  I1 叙众喜 I2 叙供养

  今I1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尔时: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给舍利弗授记之后的这时候。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是男出家人;比丘尼,是女出家人;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

  不仅仅有四众弟子,还有天、龙:天上的人和龙。夜叉:是一种捷疾鬼,跑得非常快。乾闼婆:是在释提桓因那个地方奏乐的神。阿修罗: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的,没有天人的德行。阿修罗,有的时候是在三善道,有的时候又把他放到四恶趣里头。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四恶趣,就是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为什么把他放到四恶趣?因为其性好斗,总是想要和人战争,斗争坚固,所以就把他打入四恶趣里。阿修罗,人间也有阿修罗,天上也有阿修罗,地狱里边也有阿修罗,畜生也有阿修罗,饿鬼里头也有阿修罗;阿修罗就是好斗争这一类的,无论在哪一类众生里头,他要是好斗争,这都叫阿修罗。

  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的膀子一张开,有三百由旬那么大,它翅膀一扇,就把海水都给扇乾了;它张开嘴,一吞就一条大龙。因为它身子也大,所以嘴也大,吃龙就像我们人吃面条那样容易。紧那罗:是玉帝奏乐的神。摩睺罗伽:是大蟒蛇。佛说法,这天龙八部鬼神等众都去听的。等大众:其余还有很多很多的种类,都包括在四部众和八部鬼神之内了。

  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些法会的大众看见佛给舍利弗授记,将来作佛,叫华光如来无上正等正觉;他们也都心大欢喜:一看,喔!大智舍利弗将来都可以成佛,所以心里就欢喜起来了。踊跃无量:踊跃,就是蹦蹦跳跳的,就都跳起来了!好像欢喜到极点,就都跳起来;但这不是跳舞,而是欢喜的那么跳跃。

  I2 叙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每个人都把身上所穿最值钱的衣,脱下来供佛。

  在印度的风俗,出家人要受持“但三衣”的戒。但,就是仅仅;仅仅只有三衣。三衣是什么衣呢?就是僧伽黎、七衣、五衣。僧伽黎,又叫祖衣,又叫大衣,这二十五条衣,有一百零八块;七衣,就是七条衣;五衣,是五条衣。出家人只准许有这么三种衣服,多了就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到任何的地方,这三衣总要随着身。

  那么他身上最名贵的衣,当然就是祖衣。说把身上的衣脱下来供养佛,那自己不就没有衣了?你不要看得这么死板!当时或者这些比丘就有其他的人供养的衣,他多了,所以他拿新鲜的衣服就来供佛,这是一个解法;或者有的比丘已经亡故了,这个人给他保存他的三衣,现在遇到这种欢喜的事情,就把多余的衣服也就供佛了。这有种种的解法,或者在家人他所穿着的有价值衣服就舍了!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上衣,就是上身所穿的衣服,或者是最名贵、最值钱的衣服。

  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天王,也就是帝释,又叫因陀啰耶。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就是大梵天王等,和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天子。亦以天妙衣:也用天人所穿的妙衣,天曼陀罗华:白色的小花,摩诃曼陀罗华:白色的大花。等供养于佛:等等,这也就包括曼陀沙华、摩诃曼陀沙华,就是红色的花和红色的大花,都来供佛。

  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天人供的天衣,在虚空中,好像飞似的,这么来回盘旋转着。诸天伎乐百千万种:天上所有一些音乐,有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这百千万种伎乐,在虚空里,同时俱奏。雨众天华:又在天上散下了很多花。

  H2 众领解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而作是言:而作这种的说法。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说佛以前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最初三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现在又转这无上、最大的妙法轮,就是讲《妙法莲华经》。

  G2 重颂 分二

  H1 颂上长行开权显实 H2 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今H1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 转四谛法轮 分别说诸法 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法轮 是法甚深奥 少有能信者

  尔时:在当尔之时,这一切的天龙八部诸天子等,来听佛说这实实在在的智慧时。佛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现在又转最大、无上的妙法轮,开权显实,把权法都不要了。诸天子:这是一切的天子;就是释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和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们想把这个意思再说详细一点,重复把它说明白,所以用偈颂又对佛说。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世尊以前在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在转四谛法轮度五比丘时,分别说诸法的法相,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等法,以及五众之生灭:什么叫五众?也就是说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苦谛。苦谛,是由集谛而生的。有了生,然后就有灭;若没有生,就没有灭。因为由集谛而生苦谛,生了没有好久,就该灭了;集灭,就叫灭谛。这个灭能灭什么?能灭苦、能灭集;能灭苦、集,这又叫道谛。所以苦、集、灭、道这四谛的根本,也与五蕴很有关系的。

  今复转最妙:在最初讲四谛、十二因缘法,现在又说这最妙的妙法,就是《妙法莲华经》。无上大法轮:这部《妙法莲华经》是法中之王,所以无上,没有再比这部《妙法莲华经》再高、再上的。所以说真实的智慧,把权智都不要了。是法甚深奥:这种《妙法莲华经》的法,甚深奥;奥是奥妙,也就是甚深微妙。什么甚深微妙?就是《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甚深又最妙了。少有能信者:很少有人能相信这个妙法。因为这个法太妙了,一般人的智慧达不到这种境界上,于是他就不信了。

  好像很早以前,本来在中国,黄帝和蚩尤作战时,那时候就有飞车。黄帝又造指南针,因为和蚩尤作战,蚩尤会放出一种毒雾来,令对方都看不见人,所以黄帝发明指南针,知道南北东西的方向。在一千年以前,不要说火箭,就说飞机,你对人讲说将来有飞机,可以在天空飞,就没有人相信,说才没有这回事!人可以坐着飞机到天上去飞?岂有此理!就不相信!为什么人不相信?就因为它最妙了!好像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你对一般人讲:“我知道有个美洲,在什么什么地方;那地方黄金也多,最好、最富足,什么都有!”你这样讲是没有人相信。在没有发现以前,本来就是有的,但是人不相信,直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它也不是新生出来的,人可是要发现之后才会相信。

  这部《妙法莲华经》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众生将来都可以成佛的;那没有人相信,说我怎么可以成佛?众生都可以成佛,没有这个道理!那么究竟人能不能成佛?如果人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怎么证佛果?释迦牟尼佛就是个人!我们也是个人,但是我们没有像释迦牟尼佛那么去苦修,所以我们到现在没有成佛。我们要是学释迦牟尼佛那样苦行的修行,我们早就成佛了!

  我们为什么没成佛?就因为我们懒惰,不勤修善道;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勤修善道,并没有其他的巧妙处。好像你想到某个地方去,你要开始行动,或者坐汽车、巴士、火车、飞机,你就一定要有所行动;你单单说我要到纽约去,而你不去,这始终不会到纽约。

  释迦牟尼佛知道能成佛,他就开始修行佛道,所以才成佛了;我们到现在觉得这个地方还不错呢!觉得自己:“你看!我是个人,我又这么聪明!”这个“我相”不知多大,比须弥山都高!高的是这个相,但是他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高,做的都是很低贱的事情。什么叫很低贱的事情?贪心不去,这是低贱;瞋心不除,这是低贱;痴心也总舍不得,这是低贱;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轻了!

  H2 自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从昔来 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 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 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 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 尽回向佛道

  我等从昔来:这一切诸天子说,我等从无量劫以前到现在。数闻世尊说:数,不是一次,很多次了。有很多很多无数那么多的次数,来听世尊说法。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我们虽然闻世尊说法,可是没有听见像这样深妙的上法,没有听见这又深、又妙、又是最高、又是无上,这种甚深微妙法。世尊说是法:现在佛说这种的妙法,我等皆随喜:我们这一切诸天等众,都欢喜听这种法;尤其是在声闻众里边最有智慧的大智舍利弗。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现在舍利弗得着授将来成佛,这种最尊贵、最光荣的记莂。不单舍利弗蒙佛授记得到作佛,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我等诸天子也有这种的希望,将来必定应该也得到作佛。因为在法华会上,无一不成佛,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的。

  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我们成佛了,在这一切世间来讲,也都成为最尊贵,而无有再驾乎其上,没有比我们再高尚的。佛道叵思议:佛的道理是不可思议。叵思议,也就是最妙、不可思议。方便随宜说:佛因为方便,而随机宜说法。随机宜,就是随众生的根性,而说佛法。

  我所有福业:我们诸天所有的福德、善业,今世若过世:或者现在这世,或者未来的世,及见佛功德:和我们能见到佛的这种功德。尽回向佛道:我们将这种的功德,都统统来回向我们将来成佛的这个佛道。

  E2 譬说周 分四

  F1 正譬开三显一 F2 明中根领解 F3 如来述成 F4 与授记 F1 分二

  G1 身子代请 G2 如来垂答 G1 分三

  H1 自述得记无疑 H2 兼述同辈有惑 H3 普为四众代请

  今H1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诸天子等说完了偈颂,尽以所有的功德,来回向他们将来所成的佛道,在这个时候,舍利弗白佛言:大智慧的舍利弗又向佛说话了。

  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世尊!我现在听见佛所说的法,我是没有疑悔了!因为大智舍利弗已明白佛所说的妙法,他已经领悟,不会再疑悔了。亲于佛前:我现在亲自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前边,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得到、接受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授无上正等正觉的这种记莂号,说是我成佛的名字叫华光如来。

  H2 兼述同辈有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这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都是心得自在的大比丘。昔住学地:在以前,他们都居住到有学的地位。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以前,这都叫有学位。佛常教化言:佛常常地教化他们说,我法能离生老病死:在我佛法里边,能以脱离生、老、病、死的苦,得到究竟涅槃的快乐。

  我们人在生的时候,非常痛苦;虽然痛苦,那时候因为小,不明白,所以把出生那时候的痛苦都忘了,就长大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到老的时候,都会得到这个老苦。老了怎么苦呢?眼睛也看不见了,耳朵也聋了,牙也掉了,所以吃东西也没有香味了。眼睛不帮忙,耳朵不帮忙,牙也不帮忙;再等一等,腿也不帮忙了;再等一等,手也不帮忙了!想要拿一个东西,到那个地方,手这么颤颤颤的,什么东西也拿不起来;好像美国人吃饭用刀、用叉,拿起刀,有几千斤这么重;拿起叉,也有几百几千磅那么重,都拿不动了。你说这是苦不苦?本来这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都办不到了。所以老的苦,手脚都不帮忙了;等身体也不帮忙了,得了瘫痪痿症,一天到晚在床上躺着,你说是苦不苦?

  我们现在的总统艾森豪,这么大年纪死了。你看艾森豪做总统也会老的,现在也要死的。前几天〈人报〉那报纸说,他在医院里病得很严重;这是病苦。病苦接着就死苦。你看!做过总统,这是最光荣的;到死的时候,死神和他也不客气,也搞得他那么痛苦。为什么?他就没有学佛法。他如果明白佛法,把一切都放下了,这生、老、病、死苦都没有了,都了了;他不懂佛法,所以就离不开这生、老、病、死苦。这个生、老、病、死苦,是最平等的,人人都有生,人人都有老,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死;唯独你若明白佛法,真正觉悟了,把一切都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不然的时候,就不自在。你一自在了,也没有生,也没有老,也没有病,也没有苦了,那是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的快乐。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他去修行用苦功?他就是看见人的生、老、病、死苦,太没有意思了,太没有价值了!人人都在这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过来也是生老病死苦,过去也是生老病死苦,今生是生老病死苦,来生还是生老病死苦。这生老病死苦,接接连连总也不断,转过来,转过去,都是这个!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看,这有什么意思!这简直的太愚痴!在这里头转着,我一定要离开这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出家去修行。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把生老病死苦离开了,可是他舍不得这些众生还没有离生老病死苦,要把所得到的妙法转告给这一些众生。所以佛就说,我这个佛法里边,能离开生、老、病、死,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的涅槃。

  是学无学人:这是舍利弗说,这一些个有学的人和无学的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他们每个人都自以为已离开我见、有见和无见,说自己是得到涅槃了。有见,就是常见;无见,就是断见。有无见,就是断、常二见。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现在在世尊的面前,都听见从来就没有听过这样的妙法;皆堕疑惑:他们都堕落到这个疑惑的坑里边了!好像有个疑惑的大坑,他们掉到这坑里,迷惑了,不明白了。

  H3 普为四众代请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善哉世尊:对我最好的这位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我们最尊、最崇拜的世尊,请您为我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说一说这种的因缘,是怎么样一个道理?令离疑悔:令这所有在会的大众,都离开这种疑悔的心;令他们都不要疑悔了!请世尊特别慈悲,来开示我们所不明白的。舍利弗本来他没有疑悔了,因为看见这四众还都没明白,所以现在他为四众来请法。

  G2 如来垂答 分三

  H1 抑扬发起 H2 正说譬喻 H3 劝信流通

  今H1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尔时,佛告舍利弗:当尔之时;在释迦牟尼佛听见舍利佛为四众请法除疑的这时候,佛告诉舍利弗,我先不言:不言,是以前已经说过,“我以前不是说过了吗?我不告诉你了吗?”是这个口气,不是说“我以前没有说”;这是中文的文法,你不要以为“我先不言”,就是他先没有说,不是的。我以前不是告诉过你了吗?告诉你什么呢?

  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所有十方的诸佛世尊!以这种种的因缘、譬喻,以及用很巧妙的言辞、方便的法门,来说种种的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不是为旁的,就是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说这个法。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用这种种因缘、譬喻的言辞,方便说法,都是为了教化菩萨的缘故。

  然舍利弗:前面这一段经文,就是责叹之词。责叹是怎么样?就说:“我已经说过了,你还不明白?还来问!”但是这后边这个“然”,又是安抑舍利弗的意思,说:“好!你是个好孩子,你都很聪明的。”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我现在再用譬喻,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一点。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所有有智慧的人,可以从比喻里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以下的经文,很不好讲了,各位都要注意一点。

  H2 正说譬喻 分二

  I1 长行 I2 重颂  I1 分二

  J1 喻说 J2 法合  J1 分二

  K1 总喻 K2 别喻  K1 分五

  L1 长者喻 L2 舍宅并一门喻  L3 五百人喻 L4 火起喻 L5 十子喻

  今L1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舍利弗:佛告诉舍利弗,现在我就用比喻来给你说这个妙法。若有国邑聚落:若有,是假设之词。国,比喻是实报庄严土,这是菩萨所住的地方。邑,比喻是方便有余土,这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聚落,比喻是凡圣同居土,就是你、我现在住的地方。佛则是住在常寂光净土。

  又者,“封疆为国”,土地有一个边界,里边住着人民,这叫国;国界,是表示国土最远的地方。“宅治为邑”,宅,就是做官的官宅;他治理官宅所在的这个地区,就有城市,这就叫邑。普通的名称,这城市就是邑;好像三藩市、纽约,这都叫邑。邑,就是不远不近的在中间。聚落,就是邻闾,是最近的一个小村庄,或者一个小的市镇。

  有大长者:大长者就是比喻佛。按世间法来讲,长者具足十种的德行:

  (一)姓贵。姓贵和贵姓不同,这个姓贵,根本就是贵;说“你贵姓啊?”你是不是贵姓,这还是有一个“不一定贵”的口气在里头。这姓贵,姓是贵的,不是便宜的,在世俗来讲,就是生在皇帝或诸侯的家里;在印度来讲,就是刹帝利,就是贵族。姓贵,也就是那种族贵;生在国王的家里,将来一定做国王,生在诸侯的家里头,一定做诸侯的。

  (二)位高。位,是爵位、地位;他的地位是特别高。什么是地位特别高呢?就是做宰相,或者做大将军,执掌全国的政治。

  (三)大富。怎么谓之大富?因为他财产太多了!甚至于人家仓子里所存的是米、谷,但他的仓子里所存的完全都是金子,金子特别多。

  (四)威猛。威,是很威风的;这个人很有威风,所谓威风凛凛,人人一看他,就害怕了,这叫有威可畏。本来他也不打人、不骂人,也不杀人,但是人人都很怕他,这就叫威。猛,是很勇猛。威猛,就是尊严而隆重。好像做大将军的,你看他戴上全副武装,很有杀气的,不知道多少的兵都被他所杀了;好像警察很高、很大的,市民一看见他,也就觉得不敢犯法了,这叫威猛。可是有的人最讨厌警察,为什么?他说这对我太不方便了。

  (五)智深。他的智慧最高超,超过一切人;他的智慧最深远,对一切事物,了若指掌,好像在他手心里一样,什么事情也瞒不了这有大智慧、有深智慧的人。他心里包罗万有,无论什么权巧方便和出奇制胜的法,他都知道。他和一般的人不同,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和一般最聪明的人来比较,他也比较聪明。

  (六)年耆。年是年龄,耆是耆老,就是年纪非常的大了。这个年耆又有什么用呢?他虽然老了,可是他老而益坚,越老越健康、越坚固,为一般人的榜样,为一般人的领袖。

  (七)行净。行是行为,净是清净。言其行为非常清高、非常洁白,所谓“白圭无玷”,好像这么一块白的玉石,上面半个黑点也没有,表示它纯洁。在〈论语〉有这么两句话:“白圭之玷,犹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为也。”说白玉上如果有一个黑点的话,可以用磨石慢慢的把它磨去;所说的言语,如果有了黑点,这你没有办法再把它去了。这是“行净”,就是行为非常高尚,所谓清高,一般人比不了的。

  (八)礼备。礼是礼貌,备是全备、完备。言其对任何人都礼仪绉绉的,不论你是贫富贵贱,他对你都有一种礼貌,这叫周旋中节。周旋,就是应酬的一个别名;中节,就是合乎规矩。有朋友来了,我要应酬应酬他,请他吃顿饭,或者请他去喝一杯咖啡,这都叫应酬;应酬要中节,要恰到好处。譬如我这个朋友欢喜喝咖啡,就请他去喝咖啡,这是恰到好处;他欢喜喝汽水,就请他喝汽水,这也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这不是说是投其所好,因为你要应酬他,他欢喜什么事情,你就应该令他欢喜,这叫周旋中节。

  (九)上叹。叹,是赞叹。在你下边的人赞叹你,那是很普通的;在你的上边的人,若能赞叹你,那是最难得了。可是这位长者,在他上边的人就赞叹他。

  (十)下皈。在下边的人都皈敬他,所谓“四海所宗”。在中国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这个四海之内的人,都是我的兄弟。那么这四海的人,都来皈敬他;皈敬,就都拥护他。好像你做国王或总统,这一般老百姓都拥护你,这叫四海归宗,四海都崇拜你。

  “长者”是比喻释迦牟尼佛,那么在佛的份上,也论这十种德性:

  (一)姓贵。就是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这是姓贵。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真如,是如来藏性;实际,是实际理体。

  (二)位高。所谓“功成道着,十号无极”,这是位高。在佛的修行功德圆满、道业也成就了,证得最高的十号。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证得佛的果位,有这十种的名号,这就是最高了。

  (三)大富。佛的法财万德,悉皆具满;佛的法,就是最大的财产,佛的法财和万德,完全都圆融、圆满了,所以这叫大富。

  (四)威猛。佛大雄大力,降魔制外;佛又是大英雄,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怎么降伏天魔、制诸外道?用这十种的智力。佛这十种的智力,就是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有这十种的智力,这所谓“大雄大力”,非常威猛,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

  (五)智深。佛一心三智,无不通达。佛修空观的时候,得一切智;修假观的时候,得道种智;修中道观的时候,得一切种智;这一心三种的智慧,没有不通达的境界。所以这一心三智,表示佛的智深。

  (六)年耆。佛早成正觉,久远若斯;释迦牟尼佛不是在今生才成佛,在久远劫以前早就成正觉。在《梵网经》上,佛说:“我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有八千多次了。

  (七)行净。佛三业随智慧行: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所以一切无失,没有一切错的地方,这是行净。

  (八)礼备。佛心如大海,威仪无失;佛的心像大海似的,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具足佛的威仪,一点也没有不合乎礼的地方,这是礼备。

  (九)上叹。佛是十方大觉,所共称誉;也就是十方诸佛,大家都共同赞叹释迦牟尼佛。佛本来都是平等的,没有上下高低;因为十方诸佛都是很久以前成的佛,比较释迦牟尼佛所成佛的年龄多一点,所以叫上叹。

  (十)下皈。就是七种方便,同来依止;这七种的方便,有很多种讲法,不过我依照天台所定的来讲: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的菩萨乘、通教的菩萨乘、别教的菩萨乘。这七乘,又有叫七贤,又叫七方便。七方便的众生,都统统来依止佛;依止,也就是皈依佛的一个意思。

  讲经,本来有“因缘、约教、本迹、观心”这四种的解释。要讲“因缘”,又有“约教”。约,是大约;约教,就是依照教理来讲,它是属于藏教、通教、圆教、别教的哪一教?这是一个讲法。又有一个讲法,“本迹”;本,是根本;迹,就是示现的事迹。又有“观心”。每一段经文,都应该用这四种解释的方法把它解释;不过我们如果照这四种来讲,时间会用得更长了。讲这十德,我也把它以前的因缘都讲了。现在若按“观心”来讲这十德,这十德不出一念心。

  (一)姓贵。“观心之智,从实相出”,观心的这种智慧,是从实相生出来的;“生在佛家,种性真正”,生到佛的家里边来了,就是他的根机来得正确;所以种性真正。种,是种子;性,是自性;真正,是非常正确的。这就叫姓贵。讲这种道理,不容易懂的,所以我过去很少讲。

  (二)位高。佛三惑不起;三惑,就是见惑、思惑、尘沙惑,或者粗惑、细惑、无明惑。三惑不起,就是这三种的迷没有了。怎么叫见惑?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来了,你生出一种贪爱,就迷了。怎么叫思惑?迷理起分别;你对这个理不清楚、不明白,就生出种种的分别心,就是理迷了。这是一般人所最容易有的。怎么叫尘沙惑?你心里头有好像尘沙那么多的细惑──心微尘就像恒河沙那么多,这是细的。见惑也可以叫粗惑;思惑是细惑;尘沙惑可以说是无明惑。那么三惑不起,“虽未发真,已是着如来衣,称寂灭忍”,虽然没有发出来它真正这种的智慧,可是他因为三惑不起了,已经就是穿上如来的衣服,修这种寂灭了!所以这是位高。

  (三)大富。这观心,依照三谛来讲,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在这空、假、中三谛里边,含藏一切的功德,具足法财,具足一切的宝藏,所以这是大富。

  (四)威猛。是以智慧降伏爱见;正在观心的时候,有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降伏爱见。爱,就是人人都有的这一种的爱;见,就是人人都着住的这种见。若没有见,就没有着住;没有着住,也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烦恼。我们人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个爱;有了爱,因为爱的执着,生出一种烦恼。观心的智慧,能降伏这种爱见的烦恼。这是依照“观心”来解释这威猛。什么威猛?智慧威猛;这种智慧,是正在你观心那时候生出来的。

  (五)智深。前面那威猛的智慧,还没有到深的境界上,只能降伏爱见;现在到智深,这是合乎中道了。中道,“照了诸法实相”,知道什么是权法、什么是实法,清清楚楚的。权实二智,也就是权实二法,他是没有一点障碍,对于权巧方便的法和真实的法,了然无碍,这就叫智深。

  (六)年耆。你因为久积善根,在这时候,你能修这种的观;这种的观能超出七方便之上,所以叫年耆。七方便,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通教菩萨、别教菩萨这七乘。

  (七)行净。你修行这种观心的观,观察你自己的心性,这叫上定,最上的一种定力;这种定力,能以使令你身、口、意三业无过,所以叫行净。

  (八)礼备。因为你的心无论遇着什么因缘,对着某种境界,都威仪无失,很合乎法度,很合乎规矩,这叫礼备,礼貌具备。

  (九)上叹。这也就是你能修深信这种的观;你深信了,又能了解诸法实相,十方诸佛都欢喜的。这时候,他就会赞叹你这个修行人,这是上叹。

  (十)下皈。你有了修行,这天龙八部和四部众,都恭敬供养你;在前边《法华经》,不是说“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就天龙来恭敬,也不摇动你的心性,还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定力的表现;也就是因为你有定力,所以天龙八部才都来恭敬、供养你,这是下皈。

  长者的德性,有这十种;这长者,就是譬喻着佛。

  其年衰迈:我们论德性,所谓“年高有德”,年迈就有德性;可是德性有内德,又有外德。内德,属于智;你有智慧,就会有德性。外德,就是资财;你有资财,才能修外德。那么长者他年龄很高的,就“博达古今”。博是广博,达是通达,古是过去的事,今是现在,所谓“通古今,若亲目”,古来的事情他也知道,现在的事情他也明白,这叫博达古今。所以这也有一个比方,譬喻佛的智德──智慧的德性。

  衰,是衰败了,言其力量衰弱;迈,是年龄高了、老了。虽然老衰,可是他的根机和志气纯熟。志,是志愿;我想要做什么,我有一种志气,这种志也老练了。这也有一个比喻,譬喻佛的断德。断,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断,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应该断的,你不断,所以你一定要吃亏的。佛不像我们,佛应该断的就断了,佛具足这种断德。因为佛有智德,所以看一切都非常明了,就不会迷惑;不会遇到什么境界来了,就看不清楚。

  财富无量:财富,是比喻佛的福德,也就是譬喻佛万德庄严,所以才说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多有,就不是少,很多很多的。所谓“田能养命”,我们种田、收谷,然后可以令我们的生命生存,这是“田”的作用。在这儿,这个“田”字,可以生长、培养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慧命;慧命,就是我们智慧的生命。我们法身慧命怎么样能生长呢?我们就要参禅,修习禅定的功夫。修习禅定的功夫,又必藉着般若的智慧,就必须要修般若。所以这比喻,就是禅定要藉着般若的力量,才能增长你的法身慧命,这是“田”字的意思。

  宅,所谓“宅可栖身”,可以栖藏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住到宅子里边,这是表示“实境为智慧所托”──这个实实在在的境界,是智慧所依托的地方。宅子里可以住人,实相的境界里边,也要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宅”就譬喻实境的真智。若论起佛的褔德,他广修六度万行,没有任何少少、微细的行他没有修;若讲起佛的智慧,无境而不照,没有一种境界,他照不到的。所以这才说多有田宅。

  及诸僮仆:僮仆就是使用的工人,要做一切的工。僮仆,这是表法,譬喻佛的方便知见都已具足圆满;他什么都可以做,这种方便的智慧圆满。因为佛在六道众生里头,和光混俗。和光,好像灯与灯光相合,不相冲突;在这六道里,头出头没,虽然也示现生、死,但是佛不着住到生、死上。为什么要在六道里头和光?因为他要曲顺群机。曲,是弯曲;顺,是恒顺众生;群,是很多的,一群一群的;机,是众生。佛不是由直路来的,是委曲婉转用方便权巧的法,教化众生。僮仆就比喻这些方便知见,这叫实智的僮仆。

  L2 舍宅并一门喻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其家广大:其家,谁的家呢?就是长者的家。这长者的家广大,广是宽广,大是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有多广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众生在三界里跑来跑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总也不能摆脱三界的轮回,不知道怎样能出三界;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到这世界来,现了一个应化身,指明这一切众生:这家庭不是一个平安的家庭,广大是广大,但是在这个广大的家庭里边,唯有一门:只有一个门。

  这个家,就譬喻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后边讲这个房子就着火了。一门,是表示一乘佛道。只有这一乘佛道,才能出离三界,才能离开这个不安的地方。你看后边说那一些小孩子,在这个着了火的大住宅里边,他还不怕,还在那儿玩得很高兴,也不知道这火是厉害的。这也就比喻现在我们在这三界里,以为这地方是一个很快乐地方,不知道这火就来把你烧死;所以只有这么一个门,才能出离三界。

  L3 五百人喻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多诸人众:在这一个宅子里边,住了很多人。可是这一些人,不单单是人,又有什么呢?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这表示五道众生。五道是什么?这一百人,就是天道;二百人,就是人道;三百、四百、五百,那就不是人了──三百,就是畜生道;四百,就是饿鬼道;五百,就是地狱道。那么说是六道轮回,怎么没有阿修罗呢?不错,是六道轮回,现在在这《法华经》的经文上,只说五道;因为阿修罗属于这五道里,所以把阿修罗道给取消了。说取消,也并没有取消,不过作一个附带品,就是不是正式的,是个配角,就是副的,不是正的。

  “多诸人众”,就是包括这五道众生。这个阿修罗,在天道里也有阿修罗,人道里也有阿修罗,饿鬼道里头也有阿修罗,畜生道里也有阿修罗。阿修罗是梵语──梵语,也就是古印度话;翻译为无端正,就是最丑陋的、最不好看的样子。怎么样不好看呢?人家的鼻子长到眼睛下边,他的鼻子长到眼睛上边去,你说这样子好看不好看?还有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都生到一起了,你说这好看不好看?男阿修罗就是这样子丑陋,女的阿修罗就生得最美貌。

  我以前讲过这公案。帝释天看见阿修罗这个小姐生得这么美貌,他就向修罗王求婚;修罗王就把修罗女嫁给帝释。因为帝释也很有善根的,所以他欢喜听法,于是每天就到一个仙人那地方去听法。但是这修罗女就生出一种怀疑的心,怀疑玉帝有外遇;外遇,就是外边另外有女朋友了。她就想玉帝天天都不在家里,一天到晚都说有事情,究竟他是做什么?回来,就问帝释说:“你天天都不在家里,你干什么去啊?”帝释说:“我去听法,有个仙人在那儿讲法。”“那你带我也去!我和你一起去听法,好不好啦?”“你不可以去,你到那边很不方便。”

  这修罗女心里更生怀疑了,你听法,带我有什么不方便的?你一定是有不可以告人,有不让我知道的事情!修罗女也有神通,她有隐身术;就是她人在这儿,你也看不见她,她有这种本事。于是玉帝去听法,她就随着玉帝一起去;玉帝也看不见她,因为她有法术。等到了听法的地方,她现身了,玉帝说:

  “你干什么来的?”

  “那你干什么来的?”

  “啊!我来听法。”

  “我也来听法!”

  她往这个法会里边一看,男男女女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女人,生得虽然没有她那么美貌,但是也都不坏,都过得去。那么她更生了妒忌心:“噢!原来你天天到这儿,跟这一班女人来胡混!”就发了脾气。

  她一发脾气,玉帝也发了脾气了,拿了莲华就打她一下。玉帝也是有神通,这虽然是一朵莲华,也是有很重的力量;于是把她打得就哭起来。她就跑去对她父亲讲:“帝释现在不守诺言、不守规矩,他跑到外边去找女人。我去后边跟踪他、调查他,他还打我!您一定要给我报仇!”

  偏偏在帝释和修罗女结婚的时候,请修罗王去赴宴;玉帝为了欢迎修罗王,所以把天兵、天将都在两边摆列着,非常齐备。这修罗王也多疑,“你向我示威?你来骇我!”他不知道这是帝释天恭敬他,排军队来在两边给他站岗;他生出怀疑,说是向他示威,心里也就很不高兴地回去。

  现在他自己的女儿,又来说玉帝怎样不好、怎样不好;于是他就发动修罗众,去和玉帝作战。玉帝虽然有那么多天兵、天将,可是和修罗一作战的时候,屡战屡败;打一次、败一次,没有打胜仗的时候。玉帝就去求释迦牟尼佛,说:“修罗现在造反了,来攻我,把我这帝释天几乎都要给破坏了!怎么办呢?”

  释迦牟尼佛说:“那容易!你回去叫你的天兵天将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这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会有大智慧;你们有大智慧,就可以把修罗这愚痴的众生给打败了。”果然帝释回去,叫天兵天将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一念这一句,修罗果然就战败了,屡战屡败,帝释才能把他这帝释的位保得住。

  修罗又有一个名字,就叫无酒,因为他在天上有天福,没有天权,所以也喝不着酒。他若喝酒,那脾气更大了;因为没有酒喝,虽然是好斗,还差一点。阿修罗就是好勇斗狠,就是好战争;天上有阿修罗,就和天兵天将作战;人间有阿修罗,就和国家的军队来作战。畜生里头的阿修罗,就是害群之马;好像那些马本来都循规蹈矩在一起吃东西,这只马专门来欺负其它的马,对于这马群里有害处,这就是修罗马。那么其余的畜生,也是这样子。鬼里边也有修罗,专门去害其他的人,这就是修罗鬼。总而言之,修罗就是脾气最大,好像炮弹似的。中国城过年,不是放炮仗,就像那个东西似的,有一点火,它就“碰”!这就是修罗。你们谁若愿意做修罗,就学那个炮仗去;若不愿意做修罗,愿意做菩萨,就不要好像炮仗那么样子。

  在五道中,有天道;天人里边,也是分得很多的阶级,千差万别。我们人道中,有富贵、贫贱,有老百姓。一般的人民由村政府、乡政府、市政府、省政府组织起来,就有作官的,又有当兵的,又有作警察的。

  你看这里边,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就穷得不得了,有的就有钱得很厉害,有的人就生得相貌非常美满,有的人相貌就生得很丑陋,和修罗长相差不多。有的人没有眼睛,有的人又没有鼻子,有的人就不会说话,有的人是聋子,盲聋喑哑,也是很多种类。

  人语言不同,里边就有很多种人。有的人很聪明,说是“聪明得像鬼似的”,其实不是;鬼虽然聪明,他属阴的;聪明人像神似的,所谓“聪明正直之谓神”。所以说:“曹公奸似鬼,尧帝智如神”,曹操是很聪明的,但是他是奸聪明,奸得像鬼似的;帝尧的智慧,像神那么聪明。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就愚痴得不得了。好像现在我们在这儿听经的人,有两个就很聪明,记忆力很好,一个是果前,一个是果逸。这两个人,是首先把〈楞严咒〉能背得出的;以后继续又有果循、果遵,就有很多人,都能把〈楞严咒〉背出来。〈楞严咒〉就“愣半年”,一般人都要照着本子念,这不容易可以背得出的;现在你们西方人居然能把〈楞严咒〉背得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人,那么畜生里边,你们每一个人都知道,畜生很多很多的,不必讲它了。饿鬼就是没有东西吃,一天到晚,都想找东西吃,也找不着。为什么他做饿鬼呢?因为他做人的时候贪心,尽贪吃,吃得太多了;所以做鬼的时候,没有东西吃。

  那么五百人,止住其中,在什么地方?就住在这个大家庭里边,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之内。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犹如火宅还是比方,现在《法华经》就直接说是起火了,就是“火宅”了!不是“如”。“如”还是个比喻,是个象征;现在就是火宅了!我们现在也没有逃出这个火宅之外去,还在这个火宅之中!你想一想,危险不危险?你自己想一想!我不必讲那么多了。

  我再对你们讲,人为什么就聪明?有的人为什么就愚痴?聪明的人念经也念得多,学佛法也学得多,印造经文也印得多;愚痴的人,他也不念经,也不学佛法,也不印造经文。不印经文,所以就一生比一生愚痴,一生比一生愚痴;印造经文的人,就一生比一生聪明,一生比一生聪明。你看有的人──方才我没说果逸、果前两个人记忆力很好?他们大约是前生都看了很多经典,尤其对《楞严经》、《法华经》,都一定很有缘的。你们每一个人,不要以为他们那么聪明,非常妒忌;你若一生妒忌,你就越发愚痴。你妒忌聪明人,你自己就会愚痴的;为什么?聪明人是种福修来的,愚痴人就是不修福、不印造经文。

  印造经文,不是印造一种,种种的经典,都应该印造。若想要聪明一点,就按照你自己的能力,能做得到的,就印一点经;没有这个力量,也不必勉强。我们做事情要很自然、很欢喜、很愿意做的。自己多想一想,尽你自己的心!你想要聪明,你就做多一点;要是说我愿意愚痴,什么也不知道最好,那你就不需要做!

  L4火起喻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在这一个大的住宅里边,堂阁朽故:在三界里边,堂是譬喻欲界;阁是譬喻色界和无色界。按着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来讲,“堂”又譬喻我们人的下身;“阁”就譬喻我们人的头和上身。“朽”表示弊恶不常。

  弊,就是坏了;恶,就是不好。这三界弊恶不常,言其在三界里边轮回不停,有的时候会好,可是也不长久,就会坏了。“故”是说三界不是现在造出来的,是以前就有的。

  墙壁隤落:我们盖房子要有墙,在三界这个大的住宅里边,也有墙。什么是我们在三界里边的墙?这就比方“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风,这表示四边的墙壁。又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酒、色、财、气,这也是四道墙。酒、色、财、气这四种的东西,好像四条锁一样,把人给锁住了。所以有这么一首偈颂说──

  酒色财气四堵墙,许多众生里边藏;

  有人跳出墙门外,就是长生不老王。

  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也等于三界一样,这个墙,就比喻我们的皮肉。隤落,就是三界无安,很快就会坏了。

  柱根腐败:柱根,就是譬喻人的生命;又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两条腿。那么柱根腐败了,这就譬喻危殆不安;危是危险,殆是不好、不久了。不久腐败,言其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很快就发生危险,我们的生命很快就没有了。

  梁栋倾危:梁栋,就是梁栋,譬喻我们人的意识。意,是意念;识,就是八识那个识。要是讲到我们个人的本身,就是身体脊背的脊骨。倾危,最要紧的是这个倾危!倾是倾塌,危是很危险的,就是迁变不停。在这时候就非常危险,迁变不停;迁是迁流,变是变化,不停是不停止。这个“倾危”也就是说我们人死的时候到了。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就知道我们的寿命不是永远都存在的;你就是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贵重的东西,有什么最有价值的宝贝,到死的时候,是两手空空,什么也拿不去。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争名夺利、求名求利,这可以说是很愚痴的行为;你应该返本还原,认识我们本来的面目。

  本来的面目,又是什么样子?没有样子。若有个样子,那就是有相了;有相,就会毁灭了。我们本来的自性,是不垢、不净的,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增、不减的;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麻烦都没有的。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你若恢复你本来的面目,明白你本来的面目,任何烦恼都会变成菩提;若不明白本来面目,就是菩提你也把它变成烦恼。所以才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个天下,本来什么事情都没有,这一些愚痴的人,没有事情找一种事情来干。所以你对他讲这是愚痴的,他说你才是愚痴呢!为什么他这么说?因为他认为他所干的事情、你不愿意干,他所行的事情、你不去行,你不和他一样,所以他就说你是愚痴;可是他本来没有事情,另外找出一些麻烦来做,这不是愚痴是什么?你真正明白自性的功夫,就所谓“眼观身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一样是人,你看见声就是声,看见色就是色;可是若明白本来面目的,见声而无声,见色而无色,就没有声、色了。那么这个声、色是不是真没有了?一个人看见就是“有”,另一个人看见就“没有”;究竟是有、是没有?究竟也有、也没有!你见到有的,就是有;见到没有的,就是没有;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就是看你怎么样去做,看你怎么样去想。一样的事情,而不是一样的看法。耳朵听见这些个尘事,可是心里不知道;这一切的尘事,也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欲的境界。

  有人就说:“你讲这个道理,我不相信这个说法!”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不是现在才知道你不相信。为什么我知道你不相信?你还不到这种程度上!你没有这种的功夫,所以你就不相信;你若有了这种功夫,就能以做得到这种的事情──见而不见,闻而不闻,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的识精,都可以听你的招呼,受你自己来支配。你叫它看,它可以看;不叫它看,它就不看;你叫它闻,它就闻;你不叫它闻,它就不闻;嗅、尝、觉、知,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佛法,无论学多少年,就是要遇着境界,能不动心。你能以不动心,这就是定力;你若见到什么境界,被什么境界就转了,那就是没有定力;没有定力,那你学佛法,学到老死的时候,还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所以我们现在讲《法华经》,就是讲这个世界最坏了;像什么那么坏呢?就像火宅似的。我们住的房子着起火来,我们在里边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就被火给烧死。怎样才能不烧死呢?就是刚才我所讲的,你不被境界转,所谓“眼观声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你能以明白你本来的面目。你本来是谁?你本来是佛;本来是佛,那么你应该回来了,应该还本返原,到佛的道路上来走。佛是具足万德的,万德庄严,所以我们在佛的道路上走的时候,也应该做种种的善事,才能帮助我们成功,这是最要紧的。所以若能力做得到的时候,就要做好事。

  什么是好事?帮助人、利益人就是好事;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就是做这一些个事情。有人就说“这个道理我听了很多了!”你听了很多?听了有多少?“听过有几十次了!”那么你行的有多少?不错!听过的很多了,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你做的有多少?你利多少他、觉多少他?觉一个人、两个人?利益一个人、两个人?恐怕还没有呢!一个人、两个人都没有利益,也没有觉,那你光听是有什么用呢?没有用的。

  所谓“道是行的”,要往真了做,往诚心去做,脚扎实地,认真扎实去做。怎么叫往真了去做?同样的事情,其他人做,你也做;其他人,是想利益自己;你做这个事情,就想利益他人,这就是往真了做。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一般人明白了,不去令其他人明白;你呢?自己明白了,再辗转教化,令其他人也明白了,这就是自觉、觉他。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一样的事情做法不同,一个人就是自私自利的,一个人就是专为利他的。那个自私自利的,就到地狱去了;为什么?他太自私自利,堕落地狱去了!那个利他的,也到地狱去了!他到地狱去干什么?到地狱去救众生;他的目的是自己受苦,去教化这地狱的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地藏王菩萨一天到晚都是在地狱里,和那一些个饿鬼做朋友;可是他为着度这一些个鬼离苦得乐。所以我们人,譬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明白的人,我知道一点,我就令他们也明白一点;这都叫“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总而言之,这一件事情,人人的做法不同;就方才我讲的,一个就是为利己,一个就是为利他。你认识人,也应该在这个地方来看;你看这个人,他所行所做,是专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要在这个地方来观察。

  刚才所说酒、色、财、气,这是四面的墙;菩萨也有“酒、色、财、气”这四面墙,他也没有跳出去。菩萨以“度生”为酒;度众生,就是等于喝酒一样,度得越多,他的酒也喝得越多,就也醉得越厉害。菩萨以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为“色”,所以他要学习三藏十二部这些经典。菩萨也爱财,因为“财”就是妙法;菩萨以佛法作为他的财产,所以他非常的爱财。菩萨也有气,他以什么作为他的气呢?他以六度万行作为他的“气”;要是没有六度万行,就是没有气了,就死了。他天天都是行六度万行这个法,所以菩萨也有气。

  菩萨所有的,和我们众生所有的,名词是一样,可是事实就不同。菩萨喝度众生的“酒”,越喝越欢喜喝,喝得醉得把他自己都丢了,没有我了。所以《金刚经》不是说,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说如果他没有喝醉酒,他怎么会连“我”都没有了?这就是喝度众生“酒”喝得太多了,所以把“我”喝没有了;不单“我”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人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他怎么什么都没有的?就是醉了!这菩萨也会喝醉酒的,我希望你们都学这个菩萨,喝这度众生的“酒”。所以佛法本来没有可讲的,就是那么讲出一些人所不愿意讲的。

  周匝俱时:周,是周围、周遍;匝,也就是这么左绕一转、右绕一转,这么一转一转的绕,这就叫“匝”,在这个地方就是“普遍”的意思。这是什么周匝俱时呢?就是所说的八苦;它周遍于这四大、四生,而生出八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遍于四大,也遍于四生。四生,就是胎、卵、湿、化。胎生有胎生的苦,卵生有卵生的苦,湿生有湿生的苦,化生有化生的苦,各有它的苦处。不过我们在胎生的有情,只知道胎生的苦,不知道卵生的痛苦,也不知道湿生和化生的这种苦;等你到那一类里头的时候,你就知道那一类里边的痛苦。

  我们现在没有到卵生、湿生、化生里,为什么也讲它的苦?就因为佛是一位大智慧者,他已经把这个道理给我们指明白了,所以我们才知道这八苦遍于四生和四大。这个周匝,就是因为他遍于四生、四大。俱时,意思就是说四生、四大,和八苦,完全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叫俱时。俱时,也可以说是同时,同时有八苦,也可以说是同时有异苦,但是都是无常的。

  欻然火起:有的读“忽然”,有读“欻然”。总而言之,就当“忽然”这么讲,也就当“欻然”那么讲。欻然,就是忽然间,也就是立刻的意思。怎么叫欻然?它因为本无今有,以前是没有的,现在突然间有了。有了这个火,有了这个苦。这个苦本来是没有的,因为有无明,所以就有种种苦了;这无明是最坏的一个东西。“火起”也就是无明火起了;无明火一起来,什么都不明白,也没有理智;没有理智,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愚痴起来了。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愚痴了。因为愚痴的关系,所以就有苦,这叫欻然火起;这无明火起来了,也可以说是五阴的火起来了;五阴,这色受想行识也都好像火似的。

  焚烧舍宅:焚烧,就是被五阴的火,把我们的身体都给烧坏了。舍宅,就比方我们的身体。因为我们的五阴住在身里边,这身体好像它的舍宅似的;所以五阴发生这五种的火,就会把舍宅给烧坏了。这种火,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脾气。所谓“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孽根。”这无明的火,就像老虎那么厉害,它是从前生来的,前生造罪孽造得太多了,没有功德,所以今生就脾气大。这脾气大是最坏的,也可以说是最好的;怎么说是最坏的,又可以说是最好的?世间无论什么事情,好的里边也就有坏的,坏的里边就有好的。怎么好的?是一点一点好的。怎么坏的?是一点一点坏的。

  怎么说这个脾气是最坏的呢?你发一次脾气以后,你会觉得周身都不自在,并且非常的痛苦;你说,这是不是对于身体是最坏的?怎么又说他是最好的?因为你发过脾气之后,你觉得痛苦了;喔!这是不可以常常有这种的情形发生,以后不要发脾气了!所以也就没有脾气了,这个无明火和老虎神也就都没有了。怎么没有的?就因为你觉悟了,你知道这个脾气是不好的。

  发脾气,就好像自己打自己似的,对方不打你,你自己打你自己;所以留下的只有痛苦。因为你觉悟它是痛苦,以后就不再做这种愚痴的事情;那岂不是最好了呢?你在这不好的里边逃出来了!所谓“入阵出阵是英雄”;这个“阵”就是两军阵前作战,你被人困到阵里头,你能打出去,那是个英雄。这无明火虽然是厉害,你能在那里边跑出来,这也是佛教的一种英雄。

  学佛法的人,就要把无明破了;无明怎么破法?就是方才讲的方法:你觉悟了,就可以破无明。你若不觉悟,发一次脾气,也不知道是愚痴的行为;发两次,也不知道是愚痴的行为;等到发三次,或者发过四次、五次,乃至没有数量那么多次无明,这一气就气死!所以在佛教里,要修忍辱。忍辱,就是你最不能忍的事情来了,你能看着它,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把它放下,把头脑冷静一下,也就是定一定。你不要事情一来了就发火,你若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定一定,分析这个事情,就不会有那么大无明。这个道理讲起来是很多,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我们若有无明火,就会把我们自己身体烧坏,就会把你自己的宅子也烧成灰了。

  L5 十子喻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我现在再请问各位,这个长者的诸子,“十、二十、三十”是说的什么?这“三十诸子”已经讲过,为什么他不说八、不说九呢?他说十、二十、三十,这合起来,十加二十,是三十;再加三十,是六十。这六十,就表示在大乘的里边有六度,譬喻六度万行。

  为什么又要说这个“十”?因为菩萨和声闻、缘觉这三乘的圣人,都有十种的智慧,这表示十种的智慧。这十种的智慧是什么?

  (一)世智。世间的智慧。虽然说世间的智慧,也就包括出世间的智慧;因为三乘的圣人,有世间的智慧,觉悟世间一切法,然后他就求出世法了;虽然说是世间智慧,也就包括出世间的智慧。你若没有世间的智慧,怎么会有出世的智慧?出世的智慧,是由世间的智慧生出来的。

  (二)他心智。声闻、缘觉、菩萨都有他心的智慧。他心的智慧,也就是他心的神通;这种神通智,从定中生出来的。在罗汉,就是声闻,就要作意,用他心智来观察;作意,就是用心,要用心意来观察。他若不观察,就不知道这个人心里所想的是什么、所要做的是什么;因为他没有留意,所以他也不知道。那么声闻作意,又要在定的时候;缘觉的他心智,也要作意,但是不需要在坐禅修定的时候。他就这么一作意,你想要说的什么话,你想要作的什么事,你心里没有发表出来,他就知道了!这是缘觉比声闻就高一层。若到菩萨的境界上,这种他心智就不需要作意,他除非不想知道你心里所想的,他若想要知道,随时都可以知道的。菩萨又比缘觉这种的他心智又高了。

  (三)苦智。“苦”怎么还有智?你若知道苦,你就想要了苦;你想要了苦,才能没有苦;你如果没有智慧,你怎么会知道苦?就苦的时候,你也觉得不苦。因为你有这种知苦的智慧,所以就把苦了了。

  (四)集智。这个“集”本来是集聚一些个烦恼,但你能知道这个“集”是烦恼──“集怎么会有智慧呢?”这不是智慧是什么?你若没有集的智慧,根本就不知道这是烦恼;烦恼来了,你还以为这是面包呢!你以为这是牛油呢!就往饱了吃。为什么?这因为没有智慧;有智慧,它一来,你就觉悟了,“原来这是烦恼!”你这一觉悟,这岂不就是智慧了?

  (五)灭智。灭什么灭?灭烦恼;你既有智,你还要有个灭的智慧。这灭的智慧,把烦恼给消灭了;烦恼灭了,菩提就生出来了,就会得到涅槃“常、乐、我、净”的好处。

  (六)道智。你修道也要有智慧,你若没有智慧,你就不修,一天到晚把光阴都空过了,时间就都随便就跑了!所以修道要有这种修道的智慧。

  (七)法智。法是佛法,智是智慧。你想修佛法,要有择法眼,择是选择。你有择法眼,这就是智慧。择法眼,也就是智慧眼。你有智慧眼,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没有智慧眼,就会做愚痴的事情。什么叫愚痴的事情?我们学佛法的人,第一,要不犯十恶;第二,要勤修十善。十恶,就是杀、盗、淫、贪、瞋、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言。杀、盗、淫,就属于身恶;贪、瞋、痴,就属于意恶;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就属于口恶──口四恶。

  我们人最容易造的罪业,多数由口里头。口怎么会造罪业?因为口它会说。会说,你若尽说好的,这就没有罪业。很奇怪的,这个口最欢喜说不好的,最欢喜讲是讲非。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没有择法眼,没有智慧,才会讲是讲非。尤其对于道场,我们学佛法的人,无论到任何的道场,我们不要讲它好不好。它好,是它的功;它不好,是它的罪。我们不要在那个地方,和它作为一个合股的有限公司,参加一份;因为“他不好,他不对,他的冤孽他的罪”。所谓“修的修,造的造”,修道的修道,造业的就造业,这是必然的一个情势,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到哪一个道场,都应该拥护那个道场,这样我们就会有功;不要破坏道场。破坏道场,就由这个口,就容易造业。你若拥护道场,就容易立功。你若有择法眼,就到处拥护道场,不会破坏道场的;没有择法眼,才有这种种愚痴的行为。

  (八)比智。比,就是比较,有比较的智慧。这个比较的智慧,本来也就是第七种择法的智;不过这个“比智”是比量,比量而选择殊胜的法门去修行,这叫比量的智慧。

  (九)尽智。这差不多是在三乘人来讲的。这个智慧,就到了极点了,穷尽一切的道理,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觉”,这叫尽智。

  (十)无生智。无生法忍的智慧。你若得到无生法忍,三界之内,“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这种的境界,说也说不出,忘也忘不了,掉也掉不开;所以这种境界,叫无生法忍的智慧,只忍可于心,只可自己知道。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像喝水似的,这个水是凉的、是热的?自己知道,旁人是不知道的。

  这十种的智慧,每一乘都有,所以说“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这六道的众生,都在这个火宅里边。

  K2 别喻 分四

  L1 长者见火喻 L2 舍几用车喻 L3 等赐大车喻 L4 无须妄喻

  今L1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长者见是大火:这譬喻佛以佛眼看见六道的众生,在轮回里头,在三界火宅里边,受五阴火所烧,非常危险。火从四面起:四面起,就表示四念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一)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不洁净的东西。怎么不洁净呢?你看看!周身都有汗出,这一出汗,就有股汗泥味,生出一股臭味来;两个眼睛就有眼泪、眼屎往外流出;两个耳朵就有耳屎;两个鼻孔就有鼻涕;口里就有粘痰、吐沫;七孔常流不净,再加上大、小便利,这九孔常流不净。这种不净,人人都知道;那么在我们人的血和皮肉之间,有种种病菌,这也是一种不净,人人就不知道。在血里头,流的血液不干净;在肉里生的,肉也不干净。

  这样说,或者有人还会不相信,等将来科学再发明多一点,那时候或者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就会测验出来血和身上的肉,都是不干净的东西,里边都很复杂的。尤其人,或者吃种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在气血里也就生出奇奇怪怪的样子,在肚里头所存的东西,也都是不干净的东西。既然这样子,做什么要为身体这么颠倒呢?所以,第一要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受,就是所得到的享受这种种境界。这种享受,你在最初得到的时候,以为它是好;实际上,这个“好”里边,就是有个“不好”在背后。这很明显的,享受也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三)观心无常。我们人心,念念迁流,念念迁变,犹如海里的波浪似的,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念又生;这生灭、生灭,念念不停的,所以心是无常的。在《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所以说观心无常。

  我们每一个人,常常不知道心到什么地方去了?在中国的四书《孟子》上说这么几句话:“人有鸡犬放之,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的鸡和犬跑了,就知道各处去找;甚至于登报纸,说是我的狗丢了,什么颜色、有多重、是什么品种,去往回找;有鸡跑了,也各处去找。可是,有心跑了,他就不往回找。

  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心怎么会跑?你打妄想,那就是心跑。一天到晚打妄想,想发财、想当官、想求名、想求利,这都是一些个妄想。你要是有当官的命运,自然就会当官;你有发财的命运,自然会发财;你有好的名誉,也将来会有名的;你有多少财产,这也一定的。不要尽打妄想去求它!可是我们人只知道去求名、求利、求当官、求发财,他不知道去做好事。你要是想将来前途光明,就应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尽做好事,自然就会好了。

  (四)观法无我。观一切的法都无我,不单无我,也无法;把人也空、法也空、空也空。这四念处很要紧,不过讲太多,《法华经》这么长,什么时候可以讲完呢?所以就讲少少的。

  即大惊怖:这位长者是佛,佛是一切无所畏,怎么佛还惊怖?为什么惊怖?这个大惊怖,就譬喻佛的大慈悲。因为佛恐怕众生退堕、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就没有乐。所以佛就大惊了,这是一个大慈;慈能与乐,所以就还要给一切众生乐。怖,就是一个大悲。悲什么?悲一切众生如果退失菩提心,这个大的苦恼就会来了;所以佛大怖,就生一种大悲。

  这时候,而作是念:这位长者就作这么一种想法,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我,这是长者自称;这位长者就是佛,佛自己这么想。这个“虽”是未尽之辞,说没说完的意思,意思没有说了,这个“虽”还是含着有“大惊怖”的意思在里边。说这样危险的火宅,我虽然说在这个所烧之门,能以平平安安的出来。这个“门”,就是在这火宅里被火所烧的门。门以融通为义,它表示“空、有”。门的四框,表示“有”;门的中间能通,就是“空”。在这空门和有门二个,本来也没空,也没有有;这是比方有这么个门。佛在这火宅里头,依照中道的了义,修成佛果,已经出火宅之外了,所以说“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佛不被五蕴和八苦所逼迫,所以叫安;又不被四种颠倒见所动摇,所以叫隐。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八苦,前边已经也讲过了。

  这个“四倒”是什么呢?就是四种颠倒的知见。四种颠倒知见,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本来涅槃的四德是“常、乐、我、净”,但是他正相反;不是常、他说是常,不是乐、他说是乐,不是我、他说是我,不是净、他说是净;所以这就是四种颠倒的知见。这四种,都是一般的外道所讲论的,外道就是有这种颠倒知见。

  佛呢?不为这四种的颠倒知见所摇动,所以叫隐;这个“隐”也就是平安无事,很平稳的。得出,就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佛虽然出去这三界,而诸子等:我们这个众生,令佛也忧愁了,忧愁我们于火宅内:在这个火宅里边,乐着嬉戏:这一班小孩子,就是三乘的佛子,和五道的五百人;这三界的众生,都在火宅里头,乐着嬉戏。乐着嬉戏,就是游戏,就是在这儿玩耍。怎么叫玩耍?着到“见”上,这就叫“嬉”──见,是知见;着到爱上,这就叫戏;就是被见爱的境界所摇动了。

  〈大悲忏〉上不说“爱见为本,身口为缘”?由这个爱和见的根本烦恼,以身、口作为一个助缘;于诸有中,沉迷不醒。在一切三界二十五有里边,执着、沉迷在四种颠倒见里边,这也叫嬉;在这个时候,一点成就也没有,这就叫戏。又者,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这都叫尘。你贪着这五种东西,这叫嬉;始终得不到一点好处,这叫戏。你空空而生,那么空生一次,也就是白生这一次,就死了;就是来这一趟生死,没有什么好处,糊糊涂涂就生了,又糊糊涂涂就死了!

  虽然这么糊涂而生,糊涂而死,可是不思出离,也不知道出离这个糊涂生死。问你怎么样生的?我不知道!将来你怎么样死法?不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他也不想离开这个生死;就像儿戏一样。小孩子在一起玩耍,蹦蹦跳跳的,一天到晚在一起玩;这一玩,可是这有火。

  不觉不知:不觉,就是在这火宅里头,虽然有火,他也不知道,也不说:“啊!那着火了!我们快跑吧!”没有人这样讲,这叫不觉。他也不明白,火是一种热的东西,这就叫不知。

  不惊不怖:在这个火的热法之中,能伤害身体,他不知道这会伤害身体的,所以他就不惊。好像小孩子没有见过老虎,偶尔见到老虎了,他说:“唷!谁家养这么大一只猫啊?猫这么大啊!”虽然猫这么大,他也不怕,这叫不惊。他不知道这火是这么厉害的,会断命,会把人烧死,这叫不怖。

  又者,我们众生不觉悟苦,不知道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不惊伤道,就是不惊着妨碍道业,不怕失去涅槃的这种快乐;这是有闻到四谛法,但是没有闻思的智慧。闻思,就是闻慧、思慧,又有修慧,这是闻、思、修三种的智慧。闻,就是用耳朵来闻,反闻闻自性;你闻,然后你又要有思慧。你没有闻、思二慧,这就是不觉;你在这火宅里头,也不知道修行,这叫不知;你没有这种的见解,这是不惊;你再没有思惟解,这叫不怖。

  火来逼身:这个五道的众生和这三乘的人,在这火宅里头,他既然不惊,又不怖,也不知,也不觉,所以这火堪堪(编按:“正好”的意思)就来把这一些五道的众生和三乘的人烧死了。这个“逼身”是讲第五识;第五识,就是这个身体。身体这第五识,和“三受”相通着;三受,是“三苦”的一个别名,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贫穷的困苦;那么贫穷又困苦,富贵就没有苦了吧?富贵有坏苦;也不贫也不富,就有行苦。这三苦和第五识这身体是相通着的,所以又叫三受──受这种苦苦、受这种坏苦、受这种行苦;这叫火来逼身,也就是苦来逼身。

  苦痛切己:切,是贴切;就挨到身上,已经和身体接触上了。己,这个“己”是谁呢?这个“己”也可以说是佛,也可以说是众生,也可以说是这三乘的人。怎么说呢?因为五道的众生和三乘的人,都是佛的子;那么佛的子被这火烧死了,你说佛苦不苦?所以就苦痛切己,佛自己本身也非常痛苦,就好像在佛身上割肉那么痛苦。这是拿佛来讲,要是按照三乘的人和五道的众生,这火一烧到他跟前,烧到身上了,这岂不就是苦痛切己?

  心不厌患:火烧到身体的旁边了,他的心还不厌患。心不厌患,就是讲第六意识;这第六意识和第五识也是相通着,所以这个意识不厌患。无求出意:也没有心想出离这个火宅。你说这是不是迷了?如果不是迷,怎么被火烧,还不知道向外跑呢?这是迷了!被什么迷住了?被贪、瞋、痴这三毒迷了!被三毒一迷,所以就苦上加苦,越迷越深。

  再按照五浊恶世来讲这一段经文:“乐着嬉戏”这是讲众生的见浊和烦恼浊,就是这个“见、爱”。你有见,就背觉合尘;你有烦恼,就是因为你有这个爱,有爱就有烦恼。你看看,有一些个很聪明的人,因为这个爱,一天到晚就颠颠倒倒的,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哭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样他又笑起来;笑了一阵,他又哭上来了。为什么?就因为这个爱里边有烦恼,所以就生出这么多的麻烦。所以这个“乐着嬉戏”就是譬喻见浊和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就是譬喻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这就是譬喻命浊;这命若不浊,怎么会“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呢?“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这就是譬喻劫浊。

  所以这五浊恶世,我们众生在这里边流连忘返,生出一些个人我是非,一天到晚在这五浊里边跑来跑去,浮沉不止。有的时候飘起来,有的时候又沉下去,就像鱼在水里似的;它在水里玩得不知多高兴,可是这个网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就把它网上来了,命就没有了。那我们在这五浊恶世里头,也有网吗?我们这个网更厉害!什么是我们人的网呢?就是这个“业”。这个罪业,就是等于人的网一样;你罪业够的时候,就好像打鱼的那个网撒下去,把鱼都打上来了。我们现在在世界上,业造成了;阎罗王这一网就打去,打到地狱里就受苦,你说可怕不可怕?这个地方,你不要以为是一个安乐国;你不要以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最好了!你认为最好,就因为你这个梦没有醒;梦若醒了,就知道这不是个安全的地带。

  L2 舍几用车喻 分二

  M1 舍几喻 分二 M2 用车喻 M1 分二

  N1 劝门拟宜不得 N2 诫门拟宜不得

  今N1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是长者:这一位长者。谁呢?就是佛。作是思惟:就是像这样的来想一想。像什么样想一想呢?这是譬喻。佛在前边不是说“三七日思惟”吗?在三七二十一天里边,就一直在想,我要说什么法,才是对机、才可以把众生都唤醒过来呢?

  我身手有力:我,就是佛自己比方自己。身,这是譬喻佛的神通;佛的神通,妙不可言。手,也不是就单单说手,是譬喻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提拔一切的众生,佛的神通,能荷负一切众生沉重的业力。所以佛用神通来担负这种重的业力,又用智慧来把众生一点一点地教化明白了。这个智慧是从三昧表现出来的;三昧就是佛的断德。佛因为对一切说断就断,不是像我们众生说去毛病,也不去毛病,说断一种欲念习气,也不断;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必受其乱,就是乱了,就不正常了!

  佛有断德,所以他分别一切诸法实相;以这个智慧,表现佛的智德。佛有智德,所以佛就说法;在佛说法,有智德和断德,这能成就佛的法身。智德和断德这两种的德行,可是要从“劝、诫”这两种的门才能进来;劝,是劝勉;诫,是告诫,就是警告你不要去做。劝门,是属于为人悉檀;诫门,是属于对治悉檀。

妙法莲华经第三品原文

  什么叫悉檀?有四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第一义悉檀,讲佛法要依照这四悉檀。本来佛法是没有可说的,所说出来的都是皮毛。我以前讲过这么两句话:“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本无言。”你没有话讲了,这叫“不二法门”,没有两个,只有一个,所以说不出来的;第一义谛也没有话说。那么法既然没有可说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要说法呢?因为根据这四悉檀,所以要说法。四悉檀,“悉”就是当普遍讲;檀,就是布施;就要普遍来布施。

  劝门,就属于为人悉檀;诫门,就是属于对治悉檀。为人,就是为一切众生来说法;对治,就是对治众生的习气毛病来说法。这两种悉檀是为什么说的?是为第一义悉檀说的,乃至于世界悉檀都是为第一义说的;为这“第一义”而作一个前方便,所以这是方便法。佛首先说法,是说劝门,令一切众生众善奉行,教导一切的众生所有的善事都要做。众善奉行又有什么好处?那好处就多了!总起来讲就是可以成就如来的十力。

  这个“十力”讲过好几次了,我们现在再来讲它一遍。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佛能知道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他都清清楚楚的;这个“处”就当“理”字讲,又当一个“道”,合乎道不合乎道,合乎理不合乎理。(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佛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种智慧的力量。(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众生种种根胜劣智力。胜,就是好、殊胜;劣,就是不好,就是一种坏的根性;佛都知道这些。(五)知种种解智力。一切种种的解,佛都知道。(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佛具足这十种的智力。由这个“劝”门,你若能众善奉行,也就能成就这十种的智力。还具足有四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的智慧,佛无所畏。

  (二)说法无所畏。佛说法的时候,好像狮子吼似的具足,“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天魔外道也惧怕了。

  (三)说障道法无所畏。佛说什么法可以障道、什么法不障于道,分别诸法实相,令众生觉悟。

  (四)说尽苦道法无所畏。尽苦道,把苦了了、穷尽了,就是没有苦了。

  佛说这四种法无所畏,我们如果依照佛所说劝化这个门,能众善奉行,也可以得到这四无所畏。

  还能得到什么呢?还能得到“一切种智”的智慧。这是依照佛所说的劝门来修行,就可以得到这种种的好处。可是众生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坏脾气:教他做好事,偏不去做;教他做坏事,他很快就去做了。所以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坏脾气,也可以说是坏习气。众生不堪纳受这种“劝门”的法,佛又说一种“诫门”的法;诫,是警诫。就说:“喂!你不要那样做!”大声疾呼来警告人。好像父母叫子女不要去做错事,要怎么样子呢?教你“诸恶莫作”,什么恶事也不准你做的。以前教你众善奉行,你不行;这回再教你诸恶莫作,不准你做坏事。

  很奇怪的,众生的坏习气就这样,你教他不准做错事,他单要做去!这回不像做善事,你叫他做,他也不做。诸恶不作,你叫他不要做去,他偏偏要试一试、要去做,试试它倒底有什么不好处,或者就变个方法去做那恶事;啊!试一试,将来就堕落的。唉!众生的习气太深,连佛也没有办法了;佛一看,你这样不听话,我不教化众生了!所以就要停止教化众生。

  “诸恶不作”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大了!可以证得大涅槃,得到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可是众生单要作恶,所以这个“诫门”,众生也不能接受;这时候,佛想教化的众生都没有了──想用“劝门”教化众生,众生也不听;用“诫门”来警告众生,众生也不听。所以这时候,没有可教化的众生了,佛就要休息了,不教化众生了!可是不教化众生,佛没有事情做,又闲不住了,就没有事情做,又想找点事情做,所以就想着说大乘法。

  这个大乘法,还是用劝、诫这两种悉檀,所以就有神通、有智慧。本经上有两句话:“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就是现在这段经文的意思。定就是神通,慧就是智慧;神通和智慧这两种力量很庄严,所以用定和慧这种庄严的力量,来教化众生、度众生。在前边所讲,赞叹长者“其年衰迈”,这就是譬喻智德和断德;“身手有力”就是智德和断德的一种作用。

  当以衣裓:什么叫衣裓?这是在印度一种装花的袋子,也就是好像现在我们装东西的纸袋一样。那么这个衣裓,不是单单就说的衣裓;这也有一种比喻,比喻佛的知见。因为这个衣裓,虽然只是一个袋子,但是它里边可以装很多的东西;这表示,佛知、佛见虽然是很简单的,可是能把一切众生的知、见都给包括在里边。“知”就是一切种智的智慧,“见”就是说的佛眼。一切种智就无所不知,佛眼就无所不见;所以“衣裓”就譬喻佛用这佛知、佛见,可以把一切众生,都从六道轮回里头救出来。

  若以几案:若以,就是或者;或者用这个几、案。几,是一个小几,很小的;案,是一个大的桌子,好像把这一些个桌子并在一起,这可以说是“案”。几,它有四条腿;案,就有很多条腿。

  这个“几”也有一个比喻,就比喻前边所说的“一切种智无所畏、说法无所畏、说障道法无所畏、说尽苦道法无所畏”这四无所畏;就是表示佛用四无所畏来说法教化众生,也可以令众生脱离三界之苦,免去六道轮回这种难。可是这个“几”表示四无所畏,这个法就比较小一点──因为这个“几”也比那个“案”小一点;小一点,那就不宽广,所以又说这个“案”。这个“案”,也有一种比喻法,就比喻佛的十力。

  这十种智力,已经讲过,不过还有人没有听见过,我们再把它讲一次。法,你听一次,再听一次,三次、五次都不要怕多,为什么?你听过一次,在你那个八识田里头就走过一趟,就种了这个金刚不坏的种子;所以你不要以为听过的法,再就不要听了。这个“法”,就是我们所吃的一种饮食;你所吃的饮食,是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不要吃了?不是的,天天要吃。你吃过一次,等肚饿了再吃;吃饱了,等到肚饿的时候又要吃。我们听佛法,也是这样子;听了一次,再听一次,不要怕听的次数多。你怕听的次数多,那就是你的善根有问题了;有什么问题?就有退菩提心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听法,无论谁讲,只要有人说法,我在百忙之中,也要去听法;他就讲得好不好,我都要听,他在说法一百句之中,只要有一句对我相应,可以去我的毛病,那我就没有白听。所以无论任何人讲法,都应该去听;不要说他讲的没有什么意思,我不要听的。因为你听法,第一,是种自己的金刚种子;第二,还拥护这个法会,拥护道场。你应该拿道场,就当你自己家里的那种责任一样;所以我天天要听经,天天要闻法,天天要管理我家庭的事物──就拥护道场。

  十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种种根胜劣智力、知众生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界智力、知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用这十种的智力,来教化六道的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是可以的。

  前边这个“几”,法是比较简略一点;这个“案”就不同了,横也度、竖也度,包括就广泛了,就多了。

  佛在三七日中来思惟,用什么法来教化众生呢?是用小法教化众生?是用大法来教化众生呢?那么想了二十一天。所用的法就是属于劝门;劝门,也就是慈悲门,属于摄受。怎么叫摄?摄就好像用吸铁石吸铁似的,把铁给吸来,所以它属于为人悉檀。诫门,是令众生诸恶不作,这叫折服门;劝你不听,就骂你一顿,以严厉的方法来教化你,用威德来令你折服,这也就是一个威服门。所以佛说法,用折摄二门来教化众生,用四无所畏、十力和如来的知、见,令一切的众生,从舍出之:都从这个火宅里头出来。

  复更思惟:这位长者又想了,是舍唯有一门:这个舍,唯有一个门。一门,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车那个车门。大乘法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可是这个门是很小的。因为这么多人,虽然说大乘是唯一佛乘,可是这么多人从一个门出来,也是很拥挤的──很拥挤,就是人太多了,这个门太小了。一,可以说是一乘的道理,又可以说是一道的清净。门,是比喻正教,真正的、正正当当的佛教。又者,门是以能通为义;通于什么地方呢?通于所通,通到所通的那个地方。这个正教就是教化所教化的众生,这叫通于所通。

  又,怎么叫狭小呢?这个门,外道进不来──外道,就是执断、执常的那种外道;七方便众生也进不来,一定要大乘的圆教菩萨才能从这个门走。什么叫七方便?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三藏的菩萨乘、通教的菩萨乘、别教的菩萨乘。

  这七方便,都是小乘的根性,没有达到大乘圆融无碍那本有的、圆理的境界,他们就都不能到这个门里边来;所以说这个门狭小,这是按照小乘的人来说。本来按教理来讲,这个门是最大的,大乘的,只有佛和圆教的菩萨,才能从这个门能出能入的;小乘的人不明白大乘圆融的妙理,所以才说它狭小。其实这“狭小”不是狭小,而是最大了。

  怎么叫“理一”?因为这唯一佛乘的妙理,纯一无杂──只有这一个妙理,不掺杂其它的道理。这理既然一,这一条道路是非常清净的,只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就说是“门一”,这个门是唯一的。为什么又说狭小呢?因为“理一”和“道一”这种法,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不容易明白。这是按照理论来讲,所以叫理一。

  那么再可以约这个教来讲,这种教,也是属于圆教“权实不二”的妙理;但是在凡夫,他不知道出这个门,所以这叫不知权;他也不知道入这个门,所以这叫不知实。这权、实教理,凡夫不知道;二乘虽然知道出,可是他永不知道入,所以也不明白这种的教理;菩萨确实知道出,然而也不知道入──这是别教里的菩萨,也就是前边讲七方便的那个菩萨。这七种方便的人,对于这种教理都不明白,所以就说这个唯一佛乘的教门是狭小。

  为什么说它狭小?就因为小乘人不能走这一个大乘的路;不能走,虽然大,也就变成小了。所以在经上说:“正直舍方便,唯说一佛乘。”这个法门,是只属于一佛乘的。这按照“教”来讲,所以说这个门,也是狭小的;这个“乘”,也是只有佛乘。

  “唯有一门”,一门,只有这么一个门;这一个“门”,就是大乘这个白牛车的车门。这个车门,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一乘佛乘,在前依照理、教来讲;现在要依照“行”来讲这一门而复狭小。这个“行”是圆教修行的行,就是一直的行去,没有弯弯曲曲的这种行为,也没有可以留难或行不通的地方,所以这叫“行一”──你修行这菩萨道,一直到佛的果位上,到菩提道场而证佛果;所以这又叫“门”,因为你一直行这个,这就比方一个门。可是行这个门,这是一种妙行;妙行难行,不容易去修行。这个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把一切的方便法门都不用了──前边不是讲正直舍方便?把方便法都不要了;因为这个,所以就说是狭小。实际上这一个法门并不是狭小,而是最广大的一个门。

  诸子幼稚:诸子,就是说的前边那个“一十、二十乃至三十”,就是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的佛子。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小孩子他无知、无识,不惊、不怖,所以叫幼稚。这是说这三乘的人,在二万佛那时候,学习这无上的道、修行菩萨法;那二万佛,也教化这三乘的众生修行无上道。虽然这样子,但是这三乘人对于大乘的佛法,这种的善根很微弱;微,是微细;弱,是软弱,就是很薄弱的,没有力量。因为他大乘的善根微弱,所以叫幼稚;在佛法里就说这三乘的人,都像小孩子似的。

  未有所识:因为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所以他一闻见大乘的佛法,就生出一种谤毁的心;好像五千退席,有增上慢的人听见这个佛法,不生信心反而跑了!这就叫未有所识,这就叫无知。

  恋着戏处:恋是留恋,着是执着,戏就是小孩子的游戏,处就是地方、处所。他不单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而且还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心,就着到见、爱这两种的毛病上。着到见和爱上,这就叫恋着戏处。

  在退失菩提心,有时候会被八苦来交煎,就着住到依、正二报上,这是就一般的凡夫来讲。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又叫“器世间”;正报,就是我们身体这个报身,又叫“有情世间”。三界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欲界的众生,就着住到五欲上;五种的欲,是财、色、名、食、睡,也可以说是色、受、想、味、触这五尘。

  色界众生也有所著住,他们着住到“味禅”上了;味是滋味,禅是禅定。就到四禅天,四禅天的众生还有色,就着住到味禅上,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快乐,简直说不出来那么快乐。所以,初禅天就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就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就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就叫舍念清净地。那种清净是味禅的一种境界,那种妙乐也是味禅的一种境界。味禅,就是禅的滋味,得到参禅这种滋味了。所以色界众生就着住到这种的快乐上了;好像小孩子吃糖,吃一块还想要吃,这都是着住。

  无色界也有所著住,着住到“定”上了。你不要说天天讲定,虽然说“勤修戒定慧”,你也不能着住的。你若着住到这个定上,你生了无色界天,还一天到晚总有所执着──着住到定上,也是执着;所以有这么多的执着,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这个三界,就叫恋着戏处。

  我们不要说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好像我们人一天到晚,哪一个没有执着?要是能没有执着,就可以出三界了!我们就因为有所执着,执着这种东西,执着那种东西。本来人是很聪明的,但是做了一些糊涂事。为什么做糊涂事?就因为有所执着,有所留恋,留恋这个“戏处”,这种好好玩的地方。到这儿玩一玩!到那个地方又玩一玩!今天到南边去,明天又到北边去,后天到东边去,再后天到西边去,四面八方这么玩,这叫恋着戏处。舍不得离开这愚痴的行为,舍不得放下这愚痴的知见,这都叫恋着戏处。

  这“恋着戏处”,在这个地方留恋,舍不得走;为什么舍不得走?因为这个地方好好玩的。好像人跑到电影院去,把家就忘了;就因为看电影看得生出一种执着,留恋戏处了。跑到赌场,也把家都忘了,什么都忘了;那时候,也可以说是一种定──入了赌钱的定了!看电影去,入了看电影的定;乃至于你跳舞去,入了跳舞的定,跳上舞,什么都忘;喝酒的,就入了酒定;抽烟的,入了烟定;吃迷幻药的,入了药定。你说这不是恋着戏处,是干什么?在这里边,糊糊涂涂地那么去游戏、去玩,这都叫恋着戏处。恋着戏处就会怎样呢?这下一句说得清清楚楚的,告诉你明明白白的,什么呢?

  或当堕落:这幸亏经上还是个“或”字,若不是个“或”字,那就是正式堕落了,真真实实堕落了!因为有这个“或”字,这还有一点希望;是或者堕落,或者还不堕落?这是有一种活动的口气。这活动的口气就是说,你如果能改过自新,能不执着,能迷途知返,能早一点觉悟,或者就不堕落;你若不觉悟,那或者就堕落了。这“或者”是不定词,没有一定的。好像这个人犯罪了,法官没有判决,没有说“你现在有罪了,要坐五年监狱。”在没有被判决之前,或者就会没有罪,或者就会有罪,这是两可之间。

  怎么样堕落的?因为幼稚;幼稚就是愚痴。小孩子没有知识,太愚痴了,就着住到五欲上──这就比喻着住到五欲上;就会堕落到三涂里,三涂,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堕落有两种原因,第一,幼稚会堕落;年纪轻不懂事情、尽贪玩,都会堕落。第二,就是无知,没有知识,就是“未有所识”,这也会堕落。未有所识,就是以苦为乐、背觉合尘;他违背这个觉悟的道理,而合尘劳了,这就叫无识。他以苦为乐,这样的人也会堕落,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里去。堕落,就是为火所烧:为八苦、五蕴这种五浊的火所烧。被这种火所烧,就更不能觉悟了。

  N2 诫门拟宜不得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大富长者自己就想了,我应该给他们说这种恐惧的事情。此舍已烧:这个房子已经烧了,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就在这时候,赶快走!赶快逃出这个火宅!不要被火烧死。作是念已,如所思惟:作这样的想之后,像这样想一想。

  具告诸子:大富长者就告诉他这一班小孩子,汝等速出:你们大家快点离开这火宅啦!父虽怜愍:父亲虽然怜悯儿童这么样子,善言诱喻:作譬喻来给他们讲,诱导他们。而诸子等,乐着嬉戏:可是这一班小孩子就只顾玩耍,也不听他讲话了。为什么不听呢?就因为贪玩,不知道危险了。长者虽然用善言来诱引,可是“而诸子等,乐着嬉戏”,这一些个孩子,他们都着住到这个嬉戏的地方,不肯信受:都不相信长者所说的话。不惊不畏:他们也不怕被火烧死,也不怕丧失了性命。了无出心:这一切的小孩子,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出离火宅的这种心。

  亦复不知何者是火:并且因为年龄太轻了,所以就连什么是火也不知道。“火”就比喻我们五道的众生,不知道八苦和五阴这种的火能把法身给烧了,能烧断这个善根。

  何者为舍:又不明白五阴、十八界。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遇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是十二处;中间再生出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十八界这种种法,像是诸苦的一个器皿一样,是苦的一种来源。因为不知道“阴、处、界”这等法,是苦的一个器皿,这个就比喻不知道这个舍。所以说不知道什么叫舍,他就不知道阴、处、界这种的厉害。

  云何为失:也不知道什么叫失;这就比喻是不知道丧失法身的因由,不知道因为什么把法身丧失了。但东西走:就是向东走走,向西走走,没有一定的方针,没有一定的宗旨想要去什么地方,就是乱走。这一乱走,这就叫背明向暗──违背光明,投奔黑暗的地方去,所以生死往还,生了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忽然间就到天堂去了,忽然间又到地狱去了,没有一定的主宰。

  戏视父而己:就是他父亲虽然叫他们出这个火宅,他也不懂什么叫火、什么叫舍、什么叫有损失,他们就还是这么生了死、死了生,毫不惊怖;戏视,就是那么看着,看看、笑笑,好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以为很好玩的。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这比方不遵从大乘的佛法去修行、不听大乘的佛教;所以才说“戏视父而已”,就对着父亲看看、笑笑。在这个时候,佛这是一种诫门;诫就是警告的意思。那么警告,这一些个小孩子也都不听话;所以佛就说,我不教化众生了,要停止了!可是虽然有这停止的念头,可是这个心是特别慈悲的,不想舍离这个众生,所以又想其他的方法。

  M2 用车喻 分四

  N1 拟宜三车喻 N2 知子先心所好喻 N3 叹三车希有喻 N4 适子所愿喻

  今N1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长者叫这些小孩子出离这个火宅的时候。这些小孩子就贪玩得把烧身的大祸患也都忘了,也都不明白;所以当尔之时,长者即作是念:这位长者──就是佛,又作这种的想法。

  此舍已为大火所烧:这个大的住宅,已经被八苦、五阴的火所烧了。就是这个五蕴的身体,已经被这种八苦交煎、五阴焚毁了。我及诸子:我,是长者──佛自称。我和这所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弟子,和那“五百人”,也就是五道的众生;若不时出:若不即刻出去,必为所焚:必定会被大火给烧死、烧坏了。在本经前边的一段文,佛──这个长者曾经说,我自己可以安隐得出这个火宅的门;现在怎么又说,也要烧死在这个火宅里边,又是出不去了呢?这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不是的!前边“安隐得出”是说的法身,佛的法身安隐得出;现在说就要和这些小孩子一起烧在这个火宅里头,是指着应身来说。所以我们看经文,在这个地方要分别清楚。

  我今当设方便:佛在这个时候又想了,我现在应该设立一种权巧方便的方法。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使令这一切的众生,不被这火宅所烧,不被八苦、五阴、这阴、处、界等,所来伤害。得免斯害,就能以得到免除这种的害处、这种的伤害;就不受火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