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uardian Medita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如果你曾经打开一本书查阅十二因缘,你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把书合上,因为这个题目太复杂了。不过实际上,即使从你第一次看到的那些印象当中,还是可以学到某些好的基本课程的。首要因素是无明。它正是苦的发动者。当你以知见代替无明时,就把这条引向苦的因果链切断了。
因此,懂得这里要求的知见究竟是什么,是件好事——它就是四圣谛。这就是为什么提到八圣道时,正见一直被作为首要因素。正见的开端,是信你自己的业: 你的业是真实的,它们的确有果报,果报的质量由导致该业的心理状态的质量所决定。四圣谛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才有意义。毕竟,苦是某一种心业或一系列心业[心理动作]——渴求和无明位于其首——的果报。如果心业对你的生命没有影响,那么四圣谛就毫无意义了。
这当然就把我们指向有必要修练之处: 我们必须训练心。你注意到,四圣谛的每一谛都要求完成一个特定的职责,每一谛都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你是在尝试全知[遍知]苦,以便能够放开苦因。你要发展这条道,以便能够实现苦的终结。那都是你必须作为技能加以掌握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导当中,没有顿悟与渐悟的重大分歧。我们在这里发展的那种技能,一如任何技能,都是逐步渐进的。你越修练它,就对它越敏感。最终你达到真正领悟的地步。
经典中的比喻是印度大陆架的地势。它是一段渐缓的斜坡,之后有一个陡降。它不是全有或全无[[非此即彼]]。这个渐缓积累过程是重要的,因为正是这个积累过程,使你更加敏感起来。只有当你极其敏感时,才会发生那些直入内心、揭开真相、对一切改变视观的顿悟时刻。这就是为什么八圣道不仅由正见一支构成,而且还有其它诸支助你增进对心的领悟、了解、觉知,助你放开蒙蔽心的因素[五盖]。那就是为什么佛陀对圣道的用语之一是“发展与放开。”你是在发展心的清晰度,你是在放开蒙蔽和垢染心的东西。因此,你是从四圣谛的正见出发,还是从无明的妄见出发: 那是因果链中的重大因素。
你在读十二因缘时,会即刻感触到的另一点是,如此众多的因素排在感官接触之前。事情不仅仅是从感官接触开始的。对任何体验,你都带入了大量的前缘,而正是对那些前缘的操纵,才是禅修取得进展的关键。譬如,直接以无明为缘,产生出所谓的造作。你呼吸的方式,如果从无明出发进行造作,就会致苦。那是身造作。语造作,包括了你把思维指向事物的方式[寻],和接下来对它作评估的方式[伺]。如果这是在无明中进行,它就会趋向苦。心造作包括了辨识和感受: 如果出于无明而造作这些东西,它们也会引生苦。
这就是为什么修持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辨识的训练上: 你怎样标记事物,它们如何纳入你更大的思维图景。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没有只让人们坐下,然后说:“好,只要住于当下,不要想其它。”他的禅定指南,一开始经常引导我们理解为什么要住于当下,究竟要试着在当下找什么,当我们看见它时要对它怎么做。
这就是为什么圣典中存在那么多类比和形象的缘故。它们给你一个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的框架。再一次,这些形象和类比之中,许多与技能有关: 做一位善巧的禅修者,类似于做一位善巧的厨师、木匠、弓驽手。存在一种善巧的辨识方式;甚至存在一种善巧的感受方式。感受不仅来自外面流入的原材料,而且有一种造作和心理冲动的成分在内。某个身感冲动[1]沿着神经上传,在你实际意识到它之前,你的心已经对它作了加工。我们禅修时试着做的,是学习怎样把这些潜意识过程的一部分带到光天化日之下。而这些过程之中的一个核心元素,就是你辨识事物的方式。你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有用、更善巧的方式辨识事物。
有一系列被称为护卫禅的禅修法门,极其有助于你在进入当下时,以善巧的辨识,令心端正情绪、端正态度、端正理解。你会常常发现,坐在这里修出入息念时,困难不是在气,而是在你随带的心理包袱。因此,你要把那些包袱打开来,把所有不需要的重物扔掉。在泰国,人们用一位背着巨大一捆茅草的老妇来作比喻。她直不起腰来,因为身上背着那么多草。人们问她为什么不把它放下,她说:“嗨,总有一天这草会有用。我要一直背到需要的那一天。”因此她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当然,她本来可以背许多其它东西,但她背不了,因为那捆草这么大,它当然是毫无用处的。
因此,你要检查一下你的包袱,看见你正背着多少草,以便减轻负担。接下来,你代之以更好的、真正有用的东西。护卫禅就是把它们分捡开来的好办法。
第一种护卫禅是佛随念——忆念他的觉醒,想想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多么重大的事件。他的觉醒表明,借着人的努力,可以找到一种真乐。牢记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我们的现代文化有太多讯息是在说:“嘿,你是得不到终极、不死之乐的,不过,你可以得到拥有我们这个打蛋机的快乐,就在它的把手里设计了一个MP3音乐播放器”等等。换句话说,他们一直把你把注意力吸引在购买他们的产品能得到多少快乐上,而那种快乐实在是很可悲的。《洋葱》杂志[2]上有太多文章是基于这类主题:“女性发现,购买那种新式拖把并未得到她原先期待能给人生带来的圆满感。”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令我们瞄准层次低下的目标:“选择立得快感的东西。选择不需要下工夫、不需要技能、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的东西。”他们把那些东西装饰一番,看上去仿佛买了他们的商品,真会得到快乐似的。
因此,记得过去曾经有一个人凭着自身努力找到真乐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如他所说,这不是因为他是某个了不起的神祗或者什么,只是借着发展我们大家——男人、女人、儿童、居家人、出家人——都能发展的素质: 精勤、决意、审慎。我们一定程度上都有这些素养,只是有待继续发展。同样,戒德、定力、明辨: 这些东西多少我们都有一些,只是还要设法使之全面[all-around]。
因此,当你受到诱惑,想要那种即得而短暂之乐时,提醒自己:“佛陀说,真乐是有可能的,借着人的努力它是可以达到的。”因此你是否愿意就此度过一生,而不去探索一下那个可能性? 还是你打算干脆放弃?
以这种方式忆念佛陀的觉醒,是可以带入你的一切体验的一种重要辨识,一个重要视角。你借着思考佛陀一生,还可以另得许多收获: 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最后遗言讲的是审慎。他是已经找到真乐的那种人。他不需要从任何人那里获得任何什么,然而他出来传法四十五年,步行于北印度。哪里有人准备好受教,准备好得益于他的教导,他就会走去那里。传授此法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那种开了一间密集禅修中心,需要进账收入,为了吸引顾客愿意说任何话的人,而是一个行事完全出自清净动机、清净慈悲的人。因此,我们遵循他的路径,所作的是那样一种修练。在那样一个承传系统中修练,对我们来说,是能够提升层次的。
因此,这都是可以维持在心里的善辨识。特别是当你感到挫折,有意放弃修行时,或者有“唉,我也许没有能力成就它”的想法时: 要记得,觉醒的基本素质,是那些人人可以发展的素质。但我们必须亲自去发展。我们不能依靠任何外人前来替我们做。那就是佛陀的一生所透露出的另一种讯息,它使你必须兢兢业业。
第二种护卫禅是慈心禅。你要把慈心的态度,带给周围的每个人。佛陀在讲述四梵住里的慈心时,那不是普通的、日常的慈心。它是遍及周遭的无量慈心。那不是容易的。它不是自然而来的。我们往往对某些人有慈心,对另一些人却不怎么有慈心。作为果报,我们的业很容易变得不善巧。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在我们觉得“应得幸福者”名单上的人,我们是很容易对之做出伤害性事 件的。当某种情绪左右我们时,我们也很容易把某些人从那个名单上除掉,甚至以不善巧的方式对待我们所爱的人。
因此,为了护卫自己不做那种不善巧行为,你必须学会使你的慈心每日每时、遍及周遭。那不意味着,制造一台云雾机,把滚滚云彩朝各方放送,掩盖起自己欠缺的慈心。当你开始传播慈心思维时,首先把它传向对之容易做到的人——也就是你喜爱的人——然后传向做起来比较难的人。虽然你不喜欢他们,你可以自问:“我为什么不希望此人幸福? ”毕竟,当人们不幸福时,他们可能做出残酷、可悲的事。如果人人都能在内心找到真乐,不管你是否喜欢他们,不管他们是好是坏,不管他们是否在你的“应得幸福者”名单上,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更好的地方。再说,谁任命你做国家标准局了? 为什么你的好恶就应该主宰世界? 以这种方式,慈心禅意在挑战自己,让你实实在在地思考为什么你非要限制自己的慈心,提醒你慈心对待每个人为什么是件好事。如果你的慈心遍及周遭,你不可能以伤害性的动机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它被叫做护卫禅的缘故。
第三种护卫禅是不净观。许多人不喜欢这个禅法。如果我们在西方这里作一个禅法的投票,它很可能在受欢迎的禅修主题排行表上垫底,然而它却是极其有用的。有人说:“嘿,我已经有一个负面的身体形象了。为什么你要我使它更负面?” 不过,负面的身体形象,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当你看自己的身体丑陋,别人的身体美丽时,那是不健康的。当你看见人人身体内部都有同样的垃圾: 没有谁的肝脏会赢得宇宙小姐选美赛,那则是健康的。这个观想之有益,因为它是一种护卫。外面有那么多的人,你可以对之生起淫欲之心,但你若随之行动,就会造出许多麻烦。即使你不修独身,你也需要一种护卫方式,抵制那种飘忽不定的淫欲感。因此,下一次你看见某个有魅力的人,与其从你过去围绕美丽发展起来的种种观念和联想当中,编织起各种各样的说词,你可以教给自己另外一些说词,另外一些联想,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就在皮肤之下,有什么? 有这么多血管和神经,恶心! 再往里面去,更恶心! 对那个东西升起淫欲,得到什么? 你为什么要它?
这种观想,实在是违反习惯倾向的,这就是一遍又一遍观想之所以有用的理由之一。阿姜摩诃布瓦反复讲过这一点: 不要计算你做了多少次不净观。要 一直做到修成。毕竟,正是对人体的淫欲,牵引我们投生。正是它,令我们不断地想回来,令我们做极其愚蠢的事。因此,这种观想是你技能中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它是应该发展的一套有用的新辨识。我们对美的辨识是危险的,因此,学会以不美的方式看那个美丽的身体,是一件好事。你只要往里面看一点点,就会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它们就可以杀死你的淫欲,如果你真正让自己看见身体的全部,而不只是你倾向于专注的那几个你觉得美丽的部位。
第四种护卫禅是死随念。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它极其困扰、压抑,不过它的用意是激励性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走那条超越死亡达到不死的修行道。提醒你自己,我们有这个修法让我们预备死亡、超越死亡。你是否圆满修成了? 你是否真正准备好了? 如果回答是没有,那么,你有工作要做。
这是对治懒惰的一个良方。有一篇极好的经文,其中佛陀讲述了懒惰的八个理由和精进的八个理由,两个列单上,外缘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因为感觉生病而懒惰; 你可以因为将外出旅行而懒惰; 你可以因为旅行刚归来而懒惰; 你可以因为疾病刚复原而懒惰; 你可以因为没吃饱而懒惰; 你可以因为吃太饱而懒惰。然而,你也可以用同样情形来提醒自己: “我没有多少时间了。”当你疾病刚刚复原时,与其说:“我还虚弱,我尚未痊愈,让我休息,”你可以提醒自己:“我可能再次生病。我可能旧病复发,但起码现在我还有点力气,让我把这点力气供给禅修。”如果你没有吃饱,可以提醒自己: “身体现在轻减; 我的时间和精力没有都放在消食上,因此我有更多能量禅修。”你正好有条件坐禅,达到极其安静、极其寂止。
因此,是你的态度,决定你把所处的情形当成是懒惰还是精进的理由。当你提醒自己,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时,它应该激发你行动起来——使得当那个时刻到来时,当你真正得离去时,你有了准备,你有了预备。你有定,你有明辨力,你有心力,不管来什么,你能够对付。
如果你坐在那里想:“拜托,我不要死啊,拜托,我不要死啊,”不管你怎么求,有一天,你还是得死。比较明智的态度是:“拜托,当那个时候到来时,愿我有准备。对来我这里的任何困难,愿我有力量对付。”那样,你就意识到,这是你能力范围内的事: 修练那些力量。毕竟, 我们有佛陀去世的榜样。这是为什么,佛随念和死随念这两个忆念十分合谐的缘故。佛陀向你表明,你可以怎样准备。你看他去世的方式: 最后一次穿越所有的禅那。死时没有丝毫痛苦,获得彻底解脱。一个人做到这件事是可能的。如果你觉得把自己和佛陀相比太悬殊,可以想一想僧伽。你可以读一读《长老偈》和《长老尼偈》。他们当中有些人开始禅修时,曾经极其痛苦,曾经彻底失败过,然而,他们仍然能够振作起来。他们能做到,你也能。
因此,这四种观想是把智慧带入你对事物的辨识——也就是你带入体验的种种标记和观念——的护卫禅法。你越发展它们,就会把更好的一套联想,更好的一套说词,带入比如当下你正在呼吸这件事,带入当下你正在看、听、尝、触这件事。换句话说,你带入当下的东西,将会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训练心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练的缘故——使得当需要工作的时候到来时,你可以以不引生苦的方式工作。你把知见带入这个场景,使得无论你正在看十二因缘中的哪个因素——无论它是感受、接触、渴求、执取,等等——你都可以把苦的诸种因缘拆解开来,代之以趋向苦灭的因缘。
因此,要在修呼吸的同时,学会发展这些主题。它们会帮助你把整个修持置入正确的叙述框架,正确的视点,而且它们护卫你,使你不至于连续地给自己造苦,给你周围的人造苦。那是一切护卫中最优胜的。
(根据2007年6月8开示录音整理,本文来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第四集》)
译者注:
[1]身感冲动: 原文是physical impulse.有一种译法是"生理冲动",不过physical在这里应该是"身体的"意思.坦尼沙罗尊者把rupa[色]英译成physical sensation,就是体感/身感.笔者曾经请教那里的physical究竟是physiological, material还是bodily? 他说比较对应于bodily。Rupa的另一个意思是form,即视觉可见的身形.
[2]《洋葱》: 美国出版的一种讽刺杂志。
版权所有:大悲咒快诵网